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台灣陷入困境的原因之我見-III(不合乎民情的工業政策)
2013/10/11 14:53:13瀏覽489|回應0|推薦6

 

    就我和許多人談到政策時,大部分的人都相信政府在對一個產業的興盛有這舉足輕重的影響力,同時也會以半導體業界的成功作為一個良好的典範,但是以我在這個行業二十餘年的經歷,我觀察到的現象卻恰巧相反,台灣的半導導體業界今日的困境正和當前台灣目前的經濟困境正是源自於此-----政府不符民情的政策。

    首先,我想請大家先回顧一下台灣經濟成長的歷史和成功的元素,台灣和韓國早期都是強調出口的經濟體,只是在程度上,韓國著重於重工業,台灣著重於輕工業,由於二次大戰後,世界市場的總體趨勢是日益開放,所以台灣很快的藉由大量的設備投資,然後進口大量初級原料經過再加工然後外銷,來獲取成功。這一政策對於大部分國家而言是很有挑戰性的,因為生產的東西主要是要銷售到國外而非國內,對於消費國消費傾向的掌握識一件很重要但是很不容易的事,這也是為什麼那麼多國家也利用這種的政策,但是成功的案例卻不多。而台灣之所以能夠獲得成功,在我看來,主要是因為這種模式很適合台灣的民情,台灣人很勤奮,沒有反商情節(所以社會鼓勵創業),更重要的原因是因為這種變化極快的市場現況,對於其他國家或許是種難以超越的障礙,但是確是台灣人的長項。

    台灣人的特點就是靈活,而且常常在在修正目標,記得當年我在幫客戶蓋廠時,客戶常常是邊蓋邊改,今天市場有了新的需求,明天客戶馬上就轉向,今天DRAM好,大家就馬上改製程作DRAM,明天FOUNDRY好,也是馬上改,別人蓋一個廠要花兩年,台灣就是有辦法十八月蓋好,而且成本還比較低,因此當市場變動很快的時候,日本和韓國因為決策慢,根本跟不上台灣,這可以由電腦發展的歷史上得到明證。

但是這種模式也不是沒有缺點,台灣人基本上賺的是快錢,也就是台灣並沒有企圖作一個市場領導者和規格制訂者,所以整個工業並沒有深厚的基礎,也就是台灣並不會企圖從頭做到尾。這點台灣的半導體行業又是一個明證,雖然台灣的產值和產量都應該是世界前三強,但是生產設備的自給率卻不到20%,不僅低於美日,更是遠低於韓國,這也台灣人常常說的:台灣的工業基本上是無根,台灣的強項是在製造,而不是在系統。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這種情況是不好的,因此台灣政府在這幾年大力的支持半導體工業,但是即使是現況最好的台積電,基本上也沒有因此而大力使用本土設備商,但是卻由於政府的大力支持,使的這個行業原本就體質不良的公司苟延殘喘下來,只是這種作法,原本是為了強化整個工業系統,但結果卻是大大的破壞了台灣的優勢,怎麼說呢?因為自古以來,台灣的製造廠商並沒有企圖建立本土的供應鏈(成本才是最重要的考量),既然廠商沒有這種禍福與共的概念,供應商自然也是因利而行,只要有更能賺錢的產業,廠商也不會遲疑的轉向去作,這就很自然的可以對市場做出最快速而且合理的反應,從而使的人力和相關資源會自動導向最有前景的行業。但是現在在政府的支持和保護下,台灣這種原本運轉順暢的循環卻被卡住了,產業的人才釋放不出來,廠商的資源無法投向更有前景的新興行業,因此台灣的產業就在內部沒有系統成本優勢,外部又不能適應世界新趨勢的雙重壓力下,只能夠勉強為生了。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台灣一直無法建立一個完整的工業系統而惋惜和難過,但是這根本是不需要的憂慮,台灣人有台灣的優勢,我們完全不需要像韓國一樣把工業財團當作國力象徵,我們應該是追求能夠適性發展,將台灣這種富於彈性,敏銳的商業嗅覺發揚光大,更重要的一件事是:任何一個新工業的誕生,都會導致社會財富的重新分配,而這也會造成社會階級的流動,這不正是台灣以往之所以貧富差距小的原因嗎!如果我們一再強留任何一種行業,那只會造成財富的更集中,而經濟更沈悶了!

    因此,我建議如果要能讓台灣生機重現,台灣應該作的是減除管制,不鼓勵和保護特定產業,讓台灣靈活的特長發揮到極限,台灣的政府應該要更瞭解台灣的國情,而不是企圖模仿他人成功的經驗,硬套在台灣,那是不可能成功的,只要瞭解到這點,那台灣一定可以再造奇蹟。我們不應該只看到他國成功的模式就企圖仿效,台灣的家庭人口政策,土地改革都曾經是世界模仿的典範,但是成功者幾希!當政者應以為戒!

( 時事評論財經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MC3242&aid=8977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