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台灣陷入困境的原因之我見-II(從美國歷史想起)
2013/09/30 16:48:53瀏覽409|回應0|推薦8

 

    我是一個很喜歡讀歷史的人,以前史賓格勒的西方的沒落這本書是我很喜歡的一本。書中對於民族的興盛自有一套邏輯,雖然不一定完全贊同,但是讀起來真的很有意思。

    只是對照目前的世界局勢,美國的歷史卻似乎成了一個反例,因為美國在其歷史上,從美墨戰爭後,美國躍上世界舞台的中心開始,在這短短一百多年的歷史中,美國幾經大起大落,但是最後似乎都能逆轉勝,這就使的美國的歷史顯露出他的特殊性。

    美國在建國後經歷多次戰爭和征服,到了二十世紀初,美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強國(工業生產值第一)。二十世紀後,就在美國打敗德國,取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勝利後,所有人都認為美國將無敵於天下時,甚至有哈佛學者稱這是美國經濟的高原期,似乎永遠的榮景就在眼前時,1929年的金融大崩潰卻悄然來到,打的美國滿地找牙。然而美國人經歷約十餘年經濟大蕭條後,不管是否是因為二次大戰還是新政有功(我不是這方面專家,不敢妄下結論),美國在二戰後,反而在大家憂心軍人復原後的困境中站了起來,而且一舉遙遙領先,1960年代,美國約占全球GNP50%,當時甘乃迪還提出口號說要和貧窮作戰。前景似乎又一片光明。

    事情遠超出人們想像,1970年後,美國又因越戰泥沼而拖累經濟,1973美國甚至放棄金本位政策(這就是目前金價高漲的濫觴),這時候亞洲各國崛起,尤其是日本在東京奧運後更是一舉擊敗歐洲成為No.2。而後不斷的朝美國逼近,1980年代末期,當時的美國似乎就要被日本給超越了,哈佛教授傅高義所著的日本第一一書更是廣為流傳。日本似乎只差一步就可以奪冠了!

    但是歷史總有其詭異性,就在大家都認為必然會發生時,日本反轉急下到今天成了失落的二十多年,根本已經無力和美國爭奪世界第一的寶座,反倒是1980開始改革開放的中國成了下一個候選人。而美國也和以前一樣的接受來自世界挑戰。誰勝誰負尚在未竟之天!

    說了這麼多,美國的經濟歷史能給我們什麼啟示?我認為最重要的概念是:開放美國每次遇到危機時,美國並沒有調過頭去更加保護自己的市場,反而是更加開放,因為他們認知到開放才是正道。1929年的危機很大一部份是來自關稅壁壘的影響,70年代的衰弱是因為其他國家的崛起和戰爭,如果像台灣這種短視的國家,為了選舉和安撫短期的民心,一定會祭出保護的大旗和行業限制的行政方法來緩和民怨,但是這是一種飲酖止渴的方式,只會讓國家路子越走越小。因為政府浪費大量的資源再保護一些沒有競爭力的行業,從而導致對新科技和產業的投資不足。

還有像美國給予許多國家最惠國待遇,固然導致許多工業被打垮(如成衣等初級工業),但是卻給了國民更多優質但是便宜的的進口貨,而且可以從這些工業中解放出來的資源,又成為美國向更高階工業前進的動力,還記得當時美國要求台灣自己實施配額管制時,台灣還覺為美國為什麼那麼傻!對比今天,美國已經取消配額,但台灣卻重走老路,真是十年河東十年河西。

又如果當初美國死守金本位政策,我想今天美國就沒有這麼多的經濟手段來調控經濟了。今天也就沒有所謂的QE

而反觀保護國內市場不虞餘力的日本,拼命出口卻抑制進口,短期來看似乎是一種穩賺不陪的生意,但是結果卻是明顯的錯誤,日本就是敗在自己不夠開放,許多產業事實上根本不具競爭力,他們不過是躲在其他有競爭力產業的保護傘下吧了!

    台灣現在也正站在這個十字路口,當然,任何改革和開放免不了會造成一部份人的傷害,但是這一部受到傷害的人就應該受到保護嗎?還是應該以大眾利益為先淘汰這些不具競爭力的產業呢?我知道,政客一定為以種種理由來保護這些沒有競爭力的產業,因為這就是選票,但是如果我們還是繼續讓這些短視的政客作著同樣的事,那我們就者能跟著日本失敗的腳步,重走一遍吧了!

    政府應該好好想想,是要短期的利益還是長期的好處呢?美國開放市場成就美國成為世界首強而且經過多次考驗仍然屹立不搖,日本的辦封閉市場導致失去的二十年,阿根廷封閉市場更是導致一個強國的隕落。我的同胞們,開放才是台灣唯一的道路,希望政府能為世代子孫開啟一個可長可久的契機。

( 時事評論財經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MC3242&aid=8767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