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活在當下的愚昧
2009/06/15 04:58:08瀏覽826|回應0|推薦23

                           撰文/東華大學 黃郁棋

 

  「博士未必能看完這本書,而看完這本書的人,卻實在稱得上博士。」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前館長方力行在導讀如此寫著,起先我不相信,看完後卻深信不疑。

  《群》是一本好看的小說,像言情小說,像科幻小說,確切而言,它是一本極具科學證實性的生態小說。對台灣普遍讀者而言,較具有知識性的書籍總是不怎麼討喜,也因此,科學書籍往往被出版社歸類於「科普書籍」,藉此吸引較多原本不接觸科學書籍的民眾。然而,看完這本書後,我卻懷疑科學書籍難以下嚥的絕對性 因為它是如此的淺顯易懂,儘管內容若是寫成教科書恐怕整個學年都教不完。作者法蘭克‧薛慶同時身為廣告公司創意總監、作曲家、音樂製作人以及業餘廚師、潛水員,可見得平時對於周遭事物的涉獵之廣。這些個人特質都可從小說當中窺探一二,尤其觀察男主角西谷‧約翰遜的生活型態,走到哪都堅持品味,隨身攜帶布里起司、塔拉吉起司、孟斯戴起司以及義大利皮耶蒙山區的梵堤那起司,配上玻雅克紅酒,完全是作者自身的生活寫照。

  當然,生活情調的體現不是小說的主軸;《群》的副標題很驚悚:「當大海有了智慧,第一個念頭竟是殺人。」這實在挺有意思。一般人看到這一段,很可能會將整片大海「形象化」,然而我在這邊想提醒沒看過這本書的讀者們,我們的手跟腳也不會思考,肚子心臟也不會思考,真正充滿自覺,能夠自由聯想的地方是大腦,而它只是我們身體的一部分。不知道我想表達什麼的人,建議自己去找書來看。我們常常聽到周遭的人們說出這麼一句話:「人要活在當下。」這句話沒有錯,但是在看過本書之後,你將能瞭解「活在當下」的另一層意涵:錯估了過去,又無法臆測未來。

  在某種程度上,《群》是一本提醒「人類的價值是建構於大自然之上」的小說,並且呼籲地球並不是人類私有的財產。比起許多口號不斷的生態書籍甚至環保團體,這本書真正深入探討介紹地球的生態科學,教導了許多人們一知半解的科學知識。例如,石油明明剩下很多,為什麼會出現石油危機呢?關於這一點,大部分的人都不明白。原來這與採油的方式有關,當油量減少導致壓力不足以自主噴出石油時,問題就來了;儘管地底下依舊蘊藏有石油,但是無法開採,就沒有用。當開發能源的成本大於實際獲得的能源數量,基本上,這能源就沒有效用。諸如此類的生態相關知識,都藏在相當動人的故事情節當中;又如甲烷冰 在石油能源即將枯竭以前,人類發現的新能源。它的估計含量比全球所有的煤加上石油要整整多出一倍,但是當它被釋放進入空氣後,每一個分子所造成的溫室效應是二氧化碳的三十倍。這本橫跨海洋化學、物理、地質、生態、航運、能源、演化、遙測‧‧‧的小說,能夠在德國熱賣三百萬本,擊敗《哈利波特》、《達文西密碼》,絕對有它的原因在。臺灣一年約出版四萬本書,但是科普類書籍三十年來總共才出版了一千五百多本,能夠熱賣者更是少之又少,幾近為零。如果這本書能夠被更多人知曉,進而引發台灣讀者對於科普知識的追求熱情,想必是一件充滿正面意義的事。

(本文收錄於第二十三期九號公路電子報)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audelaire&aid=3043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