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11/03 03:50:37瀏覽4212|回應3|推薦26 | |
最近接到來自印度孟買的就業邀請,對方問我有沒有興趣去他們那邊上班;薪水並不高,一個月400至700美金而已。但說真的,非常令我心動,只可惜我還有三萬塊的分期付款還沒還清,這次機會可能得放手了。 雖然知道不能去,我還是認真做了一份English CV寄過去,想知道對方會有什麼反應。在寫英文履歷的時候我開始認真思考,媒體人的優勢在哪裡?想著想著,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出現在我眼前。
「哎呀!就是這個!」 很快的,我有了結論。媒體業,是一個競爭比誰都激烈、環境變化比誰都快的地方;在這裡,數據每天都赤裸裸的擺在眼前。你做好的東西民眾埋不埋單,1個小時就知道;這是一個「物競天擇」的地方,長頸鹿才可以存活,短頸鹿都死光了。媒體人的優勢,在於超乎常人的適應力! 除此之外,媒體業也是一個「用進廢退」的地方。這是拉馬克的學說,拉馬克認為,長頸鹿因為不斷的把脖子伸長,所以經過幾代以後,就變成了長頸鹿;雖然這個學說已經被現代分子遺傳學以及古典遺傳學給推翻了,但它用在媒體身上,剛剛好。 今天我們可以看見,一些老字號的媒體已經幾乎消失了,例如民生報(變成不知名的網路報)。一些傳統報紙為了存活在改變,例如自由、聯合、中時、中央社;為什麼要改變?因為強大的外來種《蘋果》改變了市場,改變了閱聽人,出現了環境大劇變,簡單講就是典範轉移。 「這還不夠!」 今天的媒體環境轉變,連帶寫文章、做新聞的習慣都跟著改變。不像染色體頂多因為環境改變而「開啟」某些特定基因;媒體業的「前輩」,會將許多新的習慣「編碼」到新生代媒體的染色體當中,傳承給下一代。 在我進《ETtoday新聞雲》的短短一年來,我親眼見證了許多電視台以及網路媒體的改變。電視開始學我們出「社群新聞」,傳統新聞台出現了「阿宅新聞網」,就連照道理最不受環境影響的「中央社」,都開始追「英國每日郵報」、學會使用「網友表示」。 我很難形容這種不安,當初我們從「社群」角度切入新聞圈,是媒體業面臨劇變時趁虛而入的;2011年的《ETtoday新聞雲》是一個變形蟲,我們可以專業,可以娛樂,可以嘗試各種可能,行銷我們的新聞。 一年下來,我們總算漸漸定型了。我們的Kuso能力可以說是台灣媒體圈的佼佼者,在操作樂而不淫的色情內容時也慢慢抓到了訣竅,業績也有了起色;但這正是我最不安的地方。 媒體業遲早要面臨下一次的「典範轉移」,可能是NCC的新規定,可能是新形態的流行媒體出現,可能是某種機緣下的閱聽人反彈。在過去的歲月中,除了中央社這種不必擔心資金的新聞網,就連規模龐大的老三台、老三報都受到很大影響;如果形態太過專一,規模又不夠龐大、站得不夠穩,很可能就在環境改變中消失。最能夠適應環境的,才是最後的贏家。 至於我的English CV,對方看完後只說了「Enjoyed reading it.」我也不知道是好是壞;總之,如果沒有金錢負擔,就算薪水不高,我還是想出國工作看看。從旁觀者的角度看台灣,肯定又不一樣! |
|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