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國文學思想比較 - 名家
2008/11/28 00:16:30瀏覽2980|回應2|推薦32


中國文學思想比較 - 名家

                               撰文/東華大學 黃郁棋

代表人物: 公孫龍、惠施

時代背景: 公孫龍、惠施皆為「戰國時人」,為了在百家爭鳴中出類拔萃,於是十分重視口舌之辯。

思想內容:

一、邏輯學

1. 矩不方,規不可以為圓 –

   這裏是惠施「合同異」的學說主張,所謂萬物畢同畢異,端看是從自相觀之,抑或共相觀之。自相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萬物畢異,各為各之主;從共相觀之,則萬物一也。

1.1 從圓週率觀之 –

   希臘的歐基里德( Euclid )在西元前兩百多年測出圓週率小數點後兩位數,至南北朝宋齊年間祖沖之已計算出小數點以下正確六位數圓週率,至今已經計算到小數點以下五百一十億位數的圓週率,圓週率是無窮盡的,這世界上並沒有真正的圓。這與惠施學說的關聯性雖然稍稱牽強,但惠施對於圓的觀點算是符合當今的認知。至於矩不方,亦可從「全天下沒有真正準確的量尺」來解釋這世界上並不存在著真正的「方」,頂多稱作「矩形」而已。

2. 一尺之捶,日取其半,萬世不絕 –

  這段話剛好就是牛頓二分法的悖論。 (1/2^n)*1 ≠ 0 ,也跟 Zeno 的二分法悖論相同意思(運動不存在,一物體在到達目的地以前必先通過路程的一半,一半的一半...。)

※ 當二分法行動時,其範圍必定被限定於一半,永遠不會到達終點。問題並不在物體本身,而在於計算者給予的限制:計算時所下的定義就是「不可為零」的情況,故最後怎麼可能出現零的結果呢?

3. 飛鳥之景,未嘗動也;鏃矢之疾,而有不行不止之時 –

   這段話的意思是在說,飛出去的箭矢,從每一個時間點看來,它都是不動的,因為它佔有了一定的空間,而一瞬間是不動的,總的而言,箭矢就是不動的!然而,不動的箭矢可能到達目標嗎?不可能,所以箭矢一定是連續運動的! 

3.1 芝諾( Zeno )的飛矢不動悖論 –

  由於每一時刻這隻箭都有其確定的位置因而是靜止的,因此箭就不能處於運動狀態。

3.2 飛矢悖論延伸到今天的解釋 –

  由於戰國時期沒有瞬時速率的概念,所以認定從每一個時間點來看,箭是停止的;今天若用瞬時速率來解釋惠施的學說,是可以打破它的。由於速度等於距離除以時間,當時間為一,速度就等於距離。(時間不可為零,時間為零,分母為零,一切都不能成立)

4. 黃馬、驪牛,三 –

  這是古代排列組合的雛型:黃馬、驪牛,黃馬加驪牛,一共有三種組合方式。

4.1 排列組合延伸到今天的解釋 –

  今天,將之寫成數學算式的話就變成 C2 取 1+C2 取 2 ,如此可以簡單表達惠施的概念。

5. 白馬非馬論 –

  此由公孫龍所提出,其云:「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馬非馬。」他利用語言的理論旨趣來否決語言的實踐旨趣,從名詞定義上來解釋白馬不該稱作馬,故時人多曰:「以名亂實。」

5.1 從亞里斯多德三段論法辯證公孫龍的謬誤 –

  三段論由三個部分組成:大前提、小前提和結論,它在邏輯上是從大前提和小前提得出來的。大前提是一般性的原則,小前提是一個特殊陳述。在邏輯上,結論是從應用大前提於小前提之上得到的。在這裏,我們可以嘗試辯證: 

馬泛指所有種類的馬

白馬單指白色的馬

所以白馬不是馬  (辯證錯誤)

馬是大集合,白馬是包含在大集合中的小集合,故白馬依舊為馬。 

6. 離堅白之論 –

  公孫龍認為,堅白石的「堅」與「白」非相盈,乃相離。其云:「物白焉,不定其所白;物堅焉,不定其所堅。不定者兼,惡乎其石也?」說明了白與堅並非這塊石頭獨有的特徵,怎麼能說它們僅僅在石頭之內呢?又追加說明了堅與白是可以獨立擁有的特性:「堅未與石為堅而物兼,未與物為堅而堅必堅。」、「白固不能自白,惡能白石、物乎?若白者必白,則不白物而白焉,黃、黑與之然。」又云「視不得其所堅、拊不得其所白」,故堅白分離非相盈。

6.1 離堅白之辯證 –

  公孫子用感官上的分離,來證明屬性上的分離,是種謬誤;堅與白是確實存在於石頭上的。堅與白是共通的特性,非石頭專有,這點並無問題;堅與白離開物體,就只能以形而上的角度存在,若要展現,勢必依附於物。系統的說來,離堅白之論公孫龍設有 A 、 B 、 C ,其中 B 、 C 屬 A 之下。妙辯之法在於,取 B 、 C 其中之一者,同時必取 A (因 B 、 C 屬 A ),且同時將另一者分離(因只取 B 、 C 其中之一者)。問題不在存在物本身,而在認知的侷限上。 

二、形上學

1. 大同而與小同異,此之謂小同異;萬物畢同畢異,此之謂大同異 –

  大同與小同相異,這稱為小同異;萬物完全相同也全然相異,這稱為大同異。純粹看觀點是自相或是共相,如同蘇軾<赤壁賦>所云:「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

1.1 亞里斯多德的形上學 –

  亞里斯多德對於形而上的研究乃是所有的「存有」( being )所共同具備的特性,這些「存有」有別於存在於世界上的個別存有,也就是研究萬物遵照其運作且永恆不變的定律( first principles );這種探討所有存有共同具備的特性,與惠施的「萬物畢同畢異」是一樣道理。

2. 無厚,不可積也,其大千里 –

  沒有厚度的東西「可以廣達千里」,從幾何學的形而上觀點來看,沒有厚度依舊可以用形而上的角度來描述它廣大千里;或者從「萬物畢同」的角度來看,拋下時間與空間的區分,無厚度還是可以廣大千里,因為拋下了小大之分。惠施最根本的思想,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是矣。形而上學所探討的,就是表面物事之上最本源的「終極實在 (ultimate reality) 」的概念。



三、宇宙觀

1. 地圓觀點 –

  惠施「歷物十事」之「南方無窮而有窮」、「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因為地圓,故無窮之遙乃有窮,天下任一地皆可為世界中央。

1.1 地圓說與世界對話 –

  古希臘學者柏拉圖從哲學出發,認為圓是最完美的對稱形,演繹出圓的地球位於宇宙中心。這是地圓說的最早概念。柏拉圖的學生亞裏士多德( Aristotle 前 384 -前 322 )則根據實驗和觀測結果進行了歸納判斷,科學地論證了大地是球形的。西元 2 世紀,希臘天文學家托勒密在他的《天文學大成》中也認為大地是圓球形的, 1519 ~ 1522 年,葡萄牙人麥哲倫的船隊完成了人類歷史上首次環球航行,正式證明地圓說的正確性。

2. 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謂之小一 –

  此論同出自《莊子.天下》的惠施「歷物十事」,所謂大一,就是無限廣大的無窮之數,小一則是無窮小之數。儘管惠施本意不一定是朝宇宙論出發,卻隱約有宇宙無限大以及萬物皆由至小之物結合而成的觀點在。

3. 氾愛萬物,天地一體也 –

  從「至大無外,謂之大一」就可看出惠施對萬事萬物的變化性、有限性以及相對性的觀點,這種天地一體的宇宙一元論算是惠施的最終結論。

四、結論

   惠施的學說主要是圍繞在「合同異」上作解釋,或許恰巧誤打誤撞道出了進步的科學思想;而公孫龍則是「離堅白」一派,試圖將物事分離作解釋,甚至反賓為主,以名亂實;人們明明知道一項事實,卻因為語言上的認知侷限而無法辯駁,故能服人之口而不能服人之心。對於後代最大的影響,就是邏輯思維的開展,如何用更清晰的思路來證明某一件事情對或者錯,甚至如何在吵架時以對方的論點來反擊對方,這些在辯論時都時常使用到。與眾多儒者不同的是,名家將思想重心放在形而上的概念解釋以及邏輯辯證上,而儒者多半把重心放在政教走向,好壞無從比起,只能就功能性來分別探討彼此的差異。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audelaire&aid=2423524
 引用者清單(1)  
2008/12/05 15:18 【standmood76 的部落格】 白馬 非 馬

 回應文章

divagirl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喜歡
2008/12/05 23:50
第一張照片
很有意境!!!

黃郁棋(灰狼)(Baudelaire) 於 2008-12-06 00:34 回覆:
那是在花蓮木瓜溪附近拍的,有種穿破天空的感覺!

孫十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白馬 非馬
2008/12/05 14:56

若以公孫龍白馬非馬,   引用 Aristotle 三段論評斷;  亦含瑕疵;  中文字為含意極廣而深的合聚字.  字型, 字義獨特;  惟存在的事實;  黑色亦色, 白色亦色.  白色不是黑色,  白色不是色,  白馬豈能是馬?   誰都明白; 白馬黑馬都是馬;  在文字上;  卻存在不一樣,   白天下雨, 夜黑風高淋濕滿懷水冰冷,  都是雨,  卻由詩人口中形容出,  白日是雨,  黑夜非雨,  是巧辯, 強辯; 在文字上.  是成立的.   馬等於馬.  為甚麼多一白字在馬前面;  是屬於意境巧辯;  非科學上的辯證.   性野不能騎的斑馬.  歸類於能騎的馬是馬. 斑馬當然非馬,  邏輯學不適意境.    50 呎地面高度. 其上濃聚水氣稱雲.  其下稱霧,  確有兩名稱;   雲等於霧,  不行;    兩個字不同;  又; 山中無日月, 不是 山中無太陽,沒月亮;

西方, 東方, 文化差異存在的.  西方的不一定合適東方.  尤其是文學. 文化更有地域性適存. 高原有高原文化, 風俗差別. 海邊有海邊文化, 風俗差異, 都為了適存;   不可一摡而論;   引用 Aristotle 評論公孫龍, 顯然有差異. 道不同也. 一為理性. 一為意境;

黃郁棋(灰狼)(Baudelaire) 於 2008-12-05 15:11 回覆:

先謝謝您的意見,以及來訪,備感榮幸;然而,在探就這種問題的時候,

勢必要有源而發,必須回到文本上看,才不會陷於自我解釋過度的窘境:

首先,公孫龍曰:「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馬非馬。」從此段文字中,看不出公孫龍子有任何意境之說。

公孫龍的辯證是將命形者以及命色者分開論之,其中有趣之處在於,公孫龍把「馬」分為「形而上單指的馬」以及「泛稱所有的馬」,所以才會有白馬非馬之辯。若單就形而上的名詞「馬」來看,白馬當然非馬,電腦也不是Computer,蛺蝶也不是蝴蝶;這是脫離現實的名詞玩弄手法。

回到現實來看,馬是泛指所有的馬,如同墨家的墨辯,就有云此:「只可以是,不可以非」,因為這只是集合的小大之分而已。

 

您使用意境來解釋過於牽強了,我想您所欲表達的,就是公孫龍所謂的「形而上單指的馬」吧!意境這個辭,一般是拿來看詩詞等能夠在腦海中浮現畫面的文章,顏色似乎沒有什麼意境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