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善惡戰場中的一紙憂愁
2008/09/14 04:12:33瀏覽1496|回應1|推薦6
 

善惡戰場中的一紙憂愁

評 波特萊爾《巴黎的憂鬱》(le Spleen de Paris)


  1821年的巴黎,是既輝煌又黑暗的年代。波特萊爾在藝術與詩文中萌芽,其詩更被日本鬼才芥川龍之介比喻為「人生,不及一行的波特萊爾」。浪漫主義時期的象徵派先驅,轟動整個法國文壇,更在1800年的歐洲文學中寫下了不可抹滅的一頁。在本書的背面,有提到「按照詩人的本意,想寫的是『一種詩意的散文,沒有節奏和音符的音樂』」。同樣的,十分推崇波特萊爾的芥川,也曾經這麼說:「小說乃文藝之末,詩,才是藝術中的藝術。」由此可見,兩個時代相隔不遠、所在地相隔千里的作家,對「詩」都是頭樣的推崇。為什麼說1821年,也是波特萊爾出生的日子,是既輝煌又黑暗的年代呢?對波特萊爾而言,他在文學中所追尋的天國、文學之美,不僅僅是善的美,同樣地包含了「邪惡之美」。在兩個世紀前他甚至被冠上「惡魔詩人」的稱號,在極端反應社會現實面的文章中,感覺得到善與惡的鮮明對立,卻沒有誰是誰非,使人沉淪於善惡對錯的黑暗氛圍中。


  看《巴黎的憂鬱》,不能只看翻譯本,更要同時從原文下手;本書中的文章結構是波特萊爾所新開創的文體「散文詩」(Prose poems)一篇篇組合而成;在進入文章以前,我必須先簡單介紹「散文詩」是個什麼樣的東西。在Henry James所寫的《French Poets and Novelists中,有提及如下幾個重點:一、在散文詩中,每一段同時是頭也是尾,看似分離,其實他們都自成一完整詩篇。二、散文詩的節奏感,也就是音樂性十分明確。當然,要看原文的版本才看得出它的節奏韻律感。打個比方,在<陶醉吧!>(ENIVREZ-VOUS)中,原文有如下一段:


à la vague,

à l'étoile,

à l'oiseau,

à l'horloge,

à tout ce qui fuit,

à tout ce qui gémit,

à tout ce qui roule,

à tout ce qui chante,

à tout ce qui parle,


稍微懂法文的人,可以唸唸看。就算不懂法文,一看便知這一整段唸起來極為相似(畢竟很多句子重複),一連串唸下來,就會出現所謂的「韻律節奏感」。知道了散文詩的特色後,你可以接著往下看,前面若偷懶省略跳過不看,後頭的評論看了也是枉然。


  對於視禮教善惡對錯是不變真理的人,可能極難接受波特萊爾的任何文章,其中最為甚者當為「惡劣的玻璃匠」一文,不知變通的人看完後可能依舊不知其所云,這種人自然無法理解文末「永久性的懲罰對得到一秒鐘的無限樂趣的人來說,又算得了什麼呢?」所指;一個厲害的作家,他的作品不該只能孤芳自賞,而要盡所有可能的讓更多讀者接受、理解他的想法;在「惡劣的玻璃匠」中,波特萊爾利用一個無辜的玻璃匠與追求人生極端意義的人作為對比,使讀者在故事主人翁往下投擲花瓶、導致玻璃匠所有玻璃破碎的那一剎那,忽然領略到一個事實 - 「玻璃匠固然可憐,主人翁為了個人一時的感受而予以不合理的攻擊,看似不正常、精神有毛病,可是從「一秒鐘的無限快樂」看來,似乎又能理解主人翁之所以這麼做的原因了。」說波特萊爾誇張嗎?他是很誇張;說波特萊爾是變態嗎?或許「極端」兩個字比較適合。人們視之為惡魔,然而,他也不過是描述一個人的心態、一些社會心理層面不健全的事實而已呀!除此之外,從「散文詩」的特色看來,不難發現全書中分段分得非常細,而每一段又能夠各自獨立存在,並且各自蘊含詩意;拿「賣藝老人」作比喻好了,其中有一個小段落是這樣寫的:


可憐鬼!他不笑,也不哭,不跳舞,也不做任何手勢,不叫喊,也不唱任何歌曲;不唱歡樂的,也不唱悲哀的。他也不乞求。他啞然靜坐。他放棄了,他認命了,他的前途已成定局。

           ~Charles Baudelaire 《巴黎的憂鬱》


在坊間常見的散文、小說中,段與段之間往往有著聯繫的關係,第二段承接著第一段所佈下的局,單看第二段可能完全不懂它是在說些什麼;然而,從以上的範例不難發現,它自成一個故事,段落自己有自己的頭,有自己的尾,有段落自己要表達的意涵,有自己所潛藏著的詩意。然而,這一段段獨立存在著的散文詩篇,合在一起卻又毫無尷尬,因為全都導向同樣一個主題。


  有許多人說,波特萊爾的作品中含有「毒素」,憂慮它會帶給中國不良的影響;在這「毒素」當前,世人要如何運功抗毒,卻又同時吸收這不可多得的「極端經驗」,端看自己本身的價值觀有多堅定。現在的社會,已經沒有絕對的對或錯,若過於偏激,可能會導致書中二一八頁「除了世界,哪兒都可以」(Anywhere out of the world)中波特萊爾所遭遇的困境 – 厭世。《巴黎的憂鬱》就好像一部小型社會,從中可以發覺許多對於現實的無奈,價值觀混亂後所造成的恐慌,辛辣又刺激,看了會想再看,每次看都能從中得到不同的刺激,

現在,請翻開下一頁。

撰文攝影/黃郁棋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audelaire&aid=2217104

 回應文章

☆珂玭☆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我喜歡 魔鬼的信徒--波特萊爾
2009/02/01 20:04
波特萊爾稱自己為魔鬼的信徒,不過是一種姿態,為了宣示自己是自由的,
把反動做為一種基本原則。當所有人把信仰,道德,掛在嘴邊,變成偽善的
面具,詩人跳出來說我信奉魔鬼,這當中的意思再清楚不過了。惡人不知自己
為惡,不承認自己為惡,才是真正的惡。
黃郁棋(灰狼)(Baudelaire) 於 2009-02-01 23:01 回覆:

說得很好...!

「惡人不知自己為惡,不承認自己為惡,才是真正的惡。 」

完全同意。

這與日本鬼才芥川龍之介稱自己是「獃子」有異曲同工之妙。

在大眾自以為聰明、看破事物、迷信宗教的同時,

極端智慧的人稱呼自己為呆子,也是跟Baudelaire同樣的作法。

(芥川本身也說過:「人生,不及一行的波特萊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