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05/12/23 08:55:59瀏覽6679|回應3|推薦13 | |
連長未婚妻的新聞再次變成頭條,很多朋友都說,這次看新聞時,心情大不同。 談話性節目把這件事當主題,每個"資深媒體人"捧著有限的資料,大玩自以為是的拼圖遊戲,斬釘截鐵的評論誰是誰非.到底哪家人比較愛錢,慨嘆著"一切都因錢而起"。 不是當事人,誰會真的清楚其間細節?比二手傳播更不如的三手.四手.五手傳播,這些根本摸不著邊的媒體人,哪有資格東家長西家短? 變成全國人茶餘飯後.慷慨激昂的爭辯要角,不論孫家或李家,心裡又是什麼滋味? 連長的未婚妻再度悲切的哭了,哭那千千萬萬被銷毀的精子。 如果精子還在,成為受精卵,在母體中日日茁壯.到呱呱墜地長大成人,對於曾經發生的一切,孩子會充分明白嗎? 如果明白,他心中會怎麼解讀?媽媽又會用什心情來陪他成長?會當他是個獨立的.應受尊重的個體,還是只當他是爸爸的化身.一個離不開的伴? 孩子如果能選擇,他願不願意這樣來到人間? 所有的孩子都無法選擇要不要來到人世,正因如此,做為能夠給他生命的人,在下決定時,便要替他好好把關.切切思考。因為你將創造的,是一個有思想.有感覺的人.這個人,會因你的態度和價值觀,長遠影響他的人格特質。 這是再簡單不過的邏輯,然而在孩子未出世前,大人往往想不到.或不願去想這一切。 我對許多堅持要不婚生子的女性,聲稱有足夠經濟能力,可以自己生.自己養,"孩子有我就好,何需有爸"的思維,感到十分困惑,這恐怕是曲解了女性主義的真諦。孩子需要雙親(不論同性或異性),給他多元的角色認知;而大人也需要伴侶,跟自己分享育兒歷程中所有的喜怒哀樂,一起承擔壓力,才能在平衡的心緒下,帶給孩子平和的家庭氣氛 。 太多被迫成長在單親和失親家庭中的孩子,是因為遭逢變故,只能苦苦承擔命運的安排; 他們和相依為命的爸爸或媽媽.阿公或阿媽,要克服多少心酸,才能身心健康的長大成人,未曾親身經歷過的人不會了解。 所以,對於刻意.執意要讓孩子一出生就在單親環境中成長的人,說不定得想想,這是不是另一種對兒童權利的剝奪? 就算給孩子的愛再豐沛.再認真,大人自以為是的單向的愛,絕對無法解決深植在孩子心中的寂寞與苦難。 我們總是希望孩子能夠成為一個健康快樂.自信勇敢.耐挫力強的人,但他絕對不是一生下來就學會這十八般武藝;也許,他不需要錦衣玉食.懂八國語言會十種才藝,卻需要大人給他成熟的愛,讓他在可以放心的環境裡,伸出他的小手探索未來。 連長的未婚妻,如果能這樣替未來的生命想,會不會釋然許多? 對於孫李兩家,談話性節目的各路名嘴,能不能就放過他們一馬?在整個事件中,兩方都是傷心人,你不是他們,永遠不能體會他們的心痛與複雜的煎熬。能不能就只是祝福,給他們一點空氣,別讓他們一直活在壞掉的顯微鏡下,不斷的被"挖挖挖"? |
|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