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倫敦一瞥 (一)
2009/07/02 02:59:47瀏覽1721|回應3|推薦31

2005 年春天,趁著戎兒在英國唸研究所,去倫敦玩了幾天,順便也去劍橋轉了一圈。我的假期通常很短,每次只能蜻蜓點水,總有意猶未盡的感覺。

倫敦的時間比紐約早五個小時,我們傍晚動身,飛六個多小時,到那邊已經是第二天清晨。領了行李出關,先去換些英鎊,然後搭火車到市區。元兒 2004年曾在倫敦待一學期,是當然的嚮導,省了問人或上網查詢。忘了是在哪一個車站下車,轉搭市區地鐵(他們叫Underground)到旅館附近,再拖著行李過幾條街就到了。

戎兒那天正好去參觀一個史前巨石柱群(stonehenge),本來希望我們一起去。可是他們一早從劍橋出發,我們根本來不及,就決定先各玩各的,第二天再見面。

倫敦始建於羅馬帝國時代,帝國滅亡後一度荒廢,薩克遜人另建Lundenwic,直到公元9世紀以後老城才再有人煙。以後市區逐漸擴大,吸收了附近的村鎮。1666 年一場大火毀去了城內大部分建築,但大火後立刻重建,許多具代表性的建築物都是這段時間動工的。隨著大英帝國版圖擴大,倫敦在世界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上的地位也日趨重要。在十八到十九世紀時已成為世界第一大城。即使今天英國在國際政治上已經不能呼風喚雨,倫敦仍然是一個重要的文化和金融中心。

中國人對倫敦的描述,早期有朱自清的《倫敦雜記》,1950 年代徐鍾珮女士寫的《多少英倫舊事》更是膾炙人口,以後當然還有別的著作。但我最早對倫敦的印象是初中時讀徐女士的著作開始的。那時候流行的歐洲古裝片很多以英國為背景,我卻沒有聯想到那也是倫敦的歷史。

我們在倫敦的時間有限,只能選幾個景點去看一看。元兒的選擇,以經濟實惠為第一要件,所以我們首先去參觀不收門票(或門票很低)的地方。第一處是特拉法加廣場,這是一個旅遊景點,也是市區的交通樞紐。

廣場南端是政府辦公區白廳,通向國會大廈,西南是水師提督門,背後是通往白金漢宮的儀仗道林蔭路,北邊是國家美術館。廣場四周還有「田野裡的聖馬丁教堂」,和大英國協會員國的高級專員署(國協國家互派的大使級代表處)。南端有高53公尺的「納爾遜紀念柱」紀念打敗拿破崙的海軍上將納爾遜。北端是台階,中部是兩個花形噴水池。廣場四角上有四個雕塑基座,國家美術館前另有兩個。這六個基座中有五個現有銅像,包括數位歷史名將、君主和美國開國總統華盛頓

元兒對君王將軍都沒有興趣,獨鍾「田野裡的聖馬丁教堂」,因為這教堂的樂團和合唱團很有名。我們在那天下午轉回來聽了大半場音樂會,想去別處參觀,沒有聽完。

從特拉法加廣場步行到西敏寺大教堂(應該說是西敏寺修道院)。

西敏寺教堂可說世英國歷史的濃縮。自十一世紀以來,君王在此加冕,死後也葬在這裡。不僅如此,歷代貴族、詩人、科學家、音樂家、政治家等精英人物也多埋骨於此。但因為墳墓眾多,除少數極重要的之外,很多墳墓和石碑重重疊疊,有些甚至是有意的。例如伊麗莎白一世的墓就在她姊姊瑪莉一世的正上方:姊妹相爭,到死也不放過。教堂至今還是最重要儀式舉行的地點。不知是尊重亡者,或是保護古物,內部嚴禁攝影。

西敏寺原屬天主教本篤修會,亨利八世脫離羅馬教庭後,於1534年取得西敏寺,並在1540年關閉教堂。信天主教的瑪莉一世短暫重開,但伊麗莎白一世掌權後再度關閉。1579 年伊麗莎白一世重開西敏寺,但規定由王室直接管理。從此西敏寺的主管不是主教,而是國王任命的院長(dean)。直到十九世紀,西敏寺是牛津、劍橋之外的另一學術重鎮,英文聖經的欽定版有一部分是在此翻譯的。

從西敏寺出來,繞到國會大廈前,在附近照幾張像。

倫敦還有一座西敏寺教堂,是Westminster教區的主教座堂,也是英國最大的天主教堂。英國的天主教徒被壓制了幾百年,1778 年的法案才允許他們擁有、繼承財產和參加軍隊。1829 年的《天主教解禁法案 Catholic Emancipation Act》則恢復了教徒所有公民權利(但國王至今還不能和天主教徒結婚)。天主教徒增多,教堂也逐漸蓋起來。威敏斯特主教座堂始建於1895 年,1903 年開放,並於1910年 6 月28 日祝聖。伊麗莎白二世在1995 年參觀這座教堂時,成為數百年來第一位參觀天主教儀式的在位君主。

天主教的西敏寺大教堂(Westminster Cathedral),正式名稱是威敏斯特主教座堂

參觀完教堂後,我們搭地鐵到了倫敦塔前。因為準備戎兒來時再一起參觀,就沒有進去,只在附近公園轉轉。再從那裡搭船,沿泰晤士河看一看。

倫敦塔橋 (不是習稱的「倫敦大橋」)

倫敦市政廳,那個區我們沒有去。

下船以後我們又回到特拉法加廣場,去「田野裡的聖馬丁」教堂聽一場免費的音樂會。這教堂中世紀就已經存在,18 世紀改建,由詹姆斯‧吉布斯(James Gibbs)設計,1726 年完成。後來很多美國教堂抄襲這教堂的設計。下面兩張相片錄自維基百科網站。

教堂不只音樂會有名,也從是許多人道工作。

因為想欣賞倫敦的夜景,我們只聽大半場音樂會就出來了。沿著幾條商店街逛一逛,純粹「窗戶瞎拼」,走到腳痠才搭地鐵回旅館。

第二天一早,先搭地鐵到長途車站,再換火車去劍橋。劍橋的車站離大學有段距離,據說是以前有位校長認為火車帶來的方便會污染學生心靈,堅持車站要離市區遠一點。學生來往車站通常騎單車,我們只好叫計程車。

戎兒那時唸歷史,給我看他從圖書館借來的袁世凱奏摺(是書,不是手寫的),主要是有關清政府當時建鐵路時的借款撥款方案。他的中文沒有那麼強,後來寫論文還是靠英文資料。我們在學校餐廳用過餐,就去參觀校園。

這是一位中國校友捐的石刻馬。

劍橋有一部分原來是天主教幾所修會的修道院。英國改奉國教以後,從修會強行徵收,當時犧牲了很多神父、修士。至今學院的名稱,很多還是基督教名稱,市區的道路,也是宗教意味強烈。

戎兒先帶我們去劍河划船,其實應該說撐船(或盪舟)比較實際。可能因為徐志摩的關係,華人對「康橋」或「康河」有一份特別好感。

在劍河(康河)盪舟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33wang&aid=3092243

 回應文章

盹龜雞~ 五月21 22日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倫敦
2009/07/11 08:57
照片照得真好, 解說得好詳細, 還有康河撐篙, 又重遊一趟倫敦和劍橋呢.
看雲 (33wang) 於 2009-07-12 06:48 回覆:
倫敦的天氣陰晴不定
有些相片效果不好  ( 像納爾遜紀念碑)  就只好捨棄了
值得看的地方很多 ,  可惜時間不夠.

蔡碧航(大咪)~~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RE
2009/07/03 00:36
遊歐洲

我最喜歡看的就是教堂

覺得真是建築的極致

看雲 (33wang) 於 2009-07-04 01:25 回覆:

我只去過兩次歐洲,一次是2000年去梵蒂岡、羅馬,再來就是2005 年的倫敦行。去羅馬那次看的教堂比較多,尤其我那讀歷史的兒子,幾乎所有大教堂都要去參觀。那時沒有買數位像機,相片都在本子裡,以後有機會再轉成數位。


The State I was in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這兩天
2009/07/02 05:24

倫敦有熱浪來襲,看你們的冬裝打扮,好不習慣。

倫敦的好處是真有好多免費的景點可以去。


看雲 (33wang) 於 2009-07-02 08:09 回覆:

顯然LindaMa 是 在地人。班門弄斧,不好意思。最近整理相片,想趁著還沒忘記時寫一寫,要不然以後看到相片都不知道是哪裡。我們三月去的,那時比較涼,公園很多花也沒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