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0/07/02 15:46:37瀏覽2132|回應18|推薦93 | |
如何面對死亡?
健康人很難去思考這個問題,總以為死亡離自己很遠。年輕人忙著追逐建立愛情,不太可能往這方面考慮﹔中壯年人辛勞於家庭與事業間,能兩者兼顧已不易,無暇深慮這問題﹔老年人則是近黃昏的歲月,多的是時間思考,少的也是時間不待,最有可能面對此議題。
到底,什麼時候「想」死的問題最適宜?
死亡的話題一直都是不可說的禁忌,不可說但終究難逃最後一死。有些人怕死,選擇避而不談,有些人坦然,早早立下遺囑,交代身後事。若將生命視為一座天平,一端是生之喜悅,另一端便是死之止息,如此先喜後哀也只是達其平衡之道。
死亡從一出生便伺機而動;在牙牙學語時,情竇初開時,努力打拼時,在吃喝拉撒睡間,在無所不在時。無論死亡原因或方式不同,總是讓人措手不及。雖說生、老、病、死四個字朗朗上口,但大多數人只入口不入心,道理很簡單,事不關己。
泰戈爾「死與生同屬生命。走路是將腳抬起,也是將腳放下。」又孔子所謂「不知生,焉知死。」雖是儒家思想,但生命與死亡無法切割,隨著時間相依合體,往往一個剎那,便是天人永隔。
死亡是生命一切的止息。但在未來臨前,我們就先有了對病痛的恐懼、分離的恐懼、心願未達的恐懼、死後未知的恐懼…這些恐懼若不能在臨終前做好準備與安排,或透過宗教信仰與支持,這份恐懼將更勝於死亡本身的發生。
我們每個人遲早都要面對死亡,既是必然過程,早了解早做準備才是正向的態度。時時為死亡做好準備,才不至於揮霍度日,才更懂得珍惜「活在當下」的可貴。
死亡的道路上,從來只能自己一個人走。
端午節前夕。 家中大嫂,只不過幾天前不舒服,也接受門診醫生建議住院檢查。就在當天下樓準備入院前,人才走出巷口,猛地吐出一大口鮮血,暈眩,然後倒地。姪女驚慌下叫來救護車。在車上,卻已回天乏術。
我們何曾想過…64歲的大嫂會在端午節前夕成為死神口袋裡的名單。
動畫電影《可可夜總會》中以墨西哥亡靈節為背景,在亡者與生者間對於家庭和親情凝聚愛的表現方式讓人感到溫馨與感動。
一條鋪滿黃澄澄萬壽菊花瓣的地面延伸至橋的彼岸,分隔出陰陽兩地。陰間亡靈的日子依然活得精采,過得熱鬧,節日裡依舊載歌載舞狂歡,有吃有喝,與陽世無有不同。這樣一幅陰間喜樂景象,哪怕面對著一個個骷髏原型也能沖淡對死亡的恐懼。
整部電影傳達一個意念…只要世界上有人還記得你,就不是真正的死亡。反過來說,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也沒有一個人記得你。死亡帶走生命,讓肉體消逝,但家人將愛與回憶轉化進腦中,是繼續存在最好的證明。
人生百年,種種…看明白了,不過是生到死的距離,如此而已。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