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雜阿含經論會編》 1051110
2017/03/20 10:56:36瀏覽39|回應0|推薦0

課名:《雜阿含經論會編》
授課法師:開仁法師(慧日講堂副住持)
日期:1051110
註:學生自己的心得或自行補充資料,以綠色標示有疑問之處,則以藍色標記師父批改或補充資料,則以紅色標記。

經文《五陰誦第一》講義,P33
摘要
《瑜伽師地論》,說明六種死。另參考師父提供的補充講義之P5。
◎師父彙整此處重點作以下小結◎
對於有情的生命來說,必須「壽」、「煖」、「識」都離開肉體了,才能真正稱之為「死」。
※學生看法
現代醫學執行器官捐贈,僅作到「腦死判定」,但佛法顯然對「死亡」則有更嚴謹的定義。據學生了解,器捐的執行,至今仍存有若干爭議,似乎癥結就出在此了。
※答:不過「器官捐贈」需要當事人在生前的同意簽字才能行事,所以我想這有心做內財施的人,應不會有悔意才對。至於醫學上的死亡判定,異議當然跟佛法不同的。

經文《五陰誦第一》講義,P34
【師父補充】
針對標題2之(1)針對句中的「流轉」「還滅」,師父板書作以下補充:
生死=流轉(因)→無明
涅槃=還滅(因)→明(般若)

【師父觀念補充】
佛教有經典也有論,曾經有人就提問,哪個比較重要?
師父解釋,經典,為佛所說,而論雖是出自智者,但可以讓學佛者對佛經有更深的了解,所以兩者都很重要,各有優點,偏一不可。舉例來說,依《中阿含經.七車經》所造的《清淨道論》,對修行過程有很清楚的次第說明,對學佛者都很有幫助,值得參考,唯不宜認為此是「唯一」,因為在阿含經當中,佛所說的修行方法還有很多不同的方式。

經文《五陰誦第一》講義,P34
標題2提到「六種死」「二種相」
【師父觀念補充】
人生是苦,所以很多人就說,「下輩子不來(人間)了!」
試問:下輩子來不來再作人,我們作得了主嗎?
非也!下輩子能不能再作人,不是我們說了算,我們作不了主的。
師父強調:「是由業力決定的!」
所以,佛法教導我們要修行,並要從招感輪迴的「因」著手,只要把會導致輪迴的業因去除掉,自然不會再受輪迴之果報。
※學生看法
當一個人說出「下輩子不再來作人」了,這個人應該已嚐到相當的苦果,或是已領悟到人生是苦的。(師父批改:當然有此可能,然而也有因此而自殺的,所以要分別說。)
雖然許下這個念頭的人,不一定能如願不再投胎作人,但應該已種下「厭離」的念頭,應該有助於往後的修行會更加努力與精進,這可視為向上的動力。
當然,有了厭離心也未必就一定能圓滿成就,還要看這個人用功與否,包括有沒有遵循正法來修持。
所以,師父提點的好──下輩子能不能如願不再來作人,若只是口頭發願是不夠的,得實際努力用功學佛與修持才行。

經文《五陰誦第一》講義,P38~39
【師父補充】
針對第二五、二六、二七經的三個名相,師父以板書作以下補充:
結所繫法(師父批改:巴利經用「貪欲所繫法)→斷界所斷
染所繫法→無欲界所斷
為魔所縛→滅界所斷
※漢譯的註釋書,解釋「結所繫法」為九結,比巴利經的「貪欲」,深廣很多。

##

( 不分類不分類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1000918BUDDHA&aid=97598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