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RSS Feed Link 部落格聯播
因緣際會,得以參加慧日講堂佛學班「雜阿含經論會編」課程。

學生原本是佛學門外漢,授課法師開仁法師深入淺出的教學方法,讓學生開始認識已傳頌千年的佛法之精妙。

希望經過一段時日之熏習,學生能有足夠的福報與智慧,從日常生活中逐步體證佛法寶典,使自己也能跟上賢德腳步,邁向菩提大道。

學生雖骨頭一大把,還好臉皮夠厚,經常透過筆記向開仁師父提出疑問,希望一解心中對佛法的諸多疑惑。

師父慈悲,即使肩負弘法重擔,法務與行程繁忙,但總是不厭其煩地詳盡批改筆記,每每令學生拜讀再三,獲益匪淺。

筆記,原本只是學生作為上課滴點與個人粗淺心得分享的記載。經開仁師父鼓勵,學生決定野人獻曝,將部分上課筆記摘要貼文於部落格,和佛學班同學以及不小心逛進小格的網友們一同分享。

這裡的PO文,主要是學生的上課筆記。也因為是摘要,所以不是逐字記錄。僅提供摘要式的記載。

如果瀏覽者是班上同學,請另行對照實體課本與補充講義,這樣會比較有概念。至於不是同學者,若也有興趣一探佛法的精妙,請逕自前往網路的慧日講堂影音下載專區,那裡有每堂課的錄音檔及講義檔可供下載。(慧日講堂影音下載專區 http://video.lwdh.org.tw/)

學生希望本部落格發揮觸媒的功能,讓更多人能藉此一平台,反覆思索佛學教義,同時也慢慢將學到的佛法,逐步運用到日常生活當中,使自己逐漸擺脫妄想、分別與執著,跳離迷惑業海,並使心靈得到清淨與清涼,令每個人內心裡的覺性都能得到彰顯。

阿彌陀佛!

註:因學生只是佛學初學者,因此本部落格不開放留言討論等互動功能,請見諒。

文章數:29
《雜阿含經論會編》 1060608
不分類不分類 2017/06/16 09:28:46

課名:《雜阿含經論會編》
授課法師:開仁法師(慧日講堂副住持)
日期:1060608
註:學生自己的看法記述或自行補充資料,以綠色標示有疑問之處,則以淡藍色敘述紅色標示,代表師父重要提示;若出現在回覆的檔案,則代表師父批改內容。

本周為這學期最後一堂課。師父安排總複習。並發下B23(P121~P133)補充講義(總結要義)

B23補充講義P121

標題二、印順導師,《空之探究》
第五行,原文:「經中處處說到,先以如實知,然後厭(離),離欲,滅而得解脫。」
【師父補充】
針對經中常可見的修行方法,印順導師將六類經典教導後人的「如實知」整理成表格,詳見講義。
師父另以板書補充如下:
(照片此略)
* 師父解釋
從導師整理的表格,我們可以得知,在修行上,可以選擇七處善,或者味患離,又或者選擇集滅亦可。
師父重要提醒:
佛法上講的「集」,其定義是很廣的,不是只有集諦的集,要留意分別。舉例來說,有的「集」,還包括「惑、業、苦」;但有的「集」是四聖諦的「集」,只有「惑、業」。
修七處善,是最圓滿的修行方法。

另外,師父進一步說明如下:
「如實知」,就是正見,也是「因」。「厭(離)與離欲」,代表修行過程,修習無常、無我。「滅與解脫」,代表涅槃,也是「果」。
師父另在板書圖解上述觀念。
(照片此略)

B23補充講義P122

下方,標題四、當中的「觸集,是受、想、行集,…」
【師父額外補充】
佛法說心法有所謂的「五遍行」,即觸、作意、受、想、行(也有一說「思」)。
大意是說,不論生好心(善心)或生壞心(惡心),這五種心所都是相伴而起,這種說法,側重在同時共伴而起,就不是次第而生,這就稱為「心聚」的說法。當然,相對的就是「心流」的說法,心流指的是像河流一樣次第而生,觸、作意、受、想、行五者是相次生,不是同時生。故知教內有二類說法。

B23補充講義P124

最上方,有關八正道的表格。
【師父補充解釋】
一般人總以為八正道只是自己修行的方針,但印順導師提出更宏觀的看法,修行八正道,不僅自利而已,且還可以自他和樂。舉例來說,與人相處也是要有正當的語言、行為等等的。詳見表格最後一行。

B23補充講義P125

標題三的凡夫相狀的第1點
原文:「…,忘念之行多分現行,…」
【師父補充解釋】
舉例來說,某甲學佛多年,也懂了許多佛法,但卻沒有時時憶念在心,某一天走路上,遇到了狀況,便生起了種種煩惱,當下就心不清淨也,…。這就是凡夫相之一。
至於如何讓自己能「正念多分現行」?師父說,可藉由禪修來努力。
※ 學生感想
學生學佛資淺,真的有師父指陳的缺失。舉例來說,對治「瞋」的佛法文章已拜讀許多,但至今學生仍無法確實運用自如,當境界來時,依舊作不了主,譬如走在路上,遇到橫衝直撞的冒失駕駛人,學生還是會火冒三丈,…。
不過學生也知道自己已有進步,未學佛前,碰到十次十次都發火,但現在則可以作到幾次能保持平靜,只是次數仍偏少,多數還是會想破口罵對方冒失。(當然並沒有真的開惡口,但很生氣是真的!)
爾後,學生只能繼續檢視自己的情緒,希望透過一再的反省,能逐漸再降低冒火的次數,直到有一天碰到這些冒失的駕駛人時,真的可以不再起心動念為止!
所以,結論就是,學生還在「未斷我見,未悟無我理」階段,憶念佛法的功夫還要持續加強。
* 師父批改回覆:OK

B23補充講義P125

標題三的凡夫相狀的第3點
原文:「…,未能於內一切行中,現前安立離有情想,…」
【師父補充解釋】
有情想的相對就是無情想。例如花草樹木皆屬無情。
什麼是「離有情想」?舉例來說,某甲罵我笨,我把這個某甲當作是「木頭」,我就不會生氣了。這即是龍樹菩薩說的「受假」。
※ 學生心得
學生記得以前師父批改筆記時,曾針對佛法上的「三假」提供補充資料,學生比對以前的檔案,重新找出並貼文如下:
《中觀今論》:「依《般若經》說,此實法即是法施設。這也是因緣所顯的假相,並非離因緣而存在。受假,如瓶、衣、軍、林、人我等,即常識所知的複合體,凡夫執為實有。法假,類於舊科學者分析所得的不可再分析的實質,一分小乘學者執此為實有。中觀者悟解為法假,近於近代科學者所知即電子也還是複合的組織的東西。依中觀者所見,沒有其小無內的小一──自性一,所以緣起法的基礎,決非某些實質的堆集。但就現象而分別其相對的特性,《智論》曾分為五法:地、水、火、風、識。佛於餘處說四大為能造,色等為所造,這是約物質方面說的。約精神說,則總名識,心所等即心識所有的作用。此精神、物質的五法,可作為萬有的基礎,但此五者也是假施設的,即是法假。《智論》所明的三假,是顯示修行次第的,即由名假到受假,破受假而達法假,進破法假而通達畢竟空。依此因果假有義上,有從粗至細的不同安立,故因果可有種種的形態不同。」( Y 9p177~178 )
上述資料引自~~
課名:《雜阿含經論會編》
授課法師:開仁法師(慧日講堂副住持)
日期:1060302
* 詳細筆記回顧,參閱部落格PO文。【http://classic-blog.udn.com/1000918BUDDHA/98818823

B23補充講義P129

中間,標題三的不善覺與不正想
【師父整理解說】
三不正想為「因」,導致的「果」為三不善覺。
修無相三昧用以對治不正想,修四念處則對治不善覺。
簡單說,具有正念即可對治尋思。
五蘊當中的「想蘊」,就是取相。例如專注呼吸,只要是穩定的「想」,就能產生定力。只是一般凡夫的想,都是胡思亂想。
師父提供板書如下:
(照片此略)

註:下學期預訂九月七日開課。

##


 

最新創作
《雜阿含經論會編》 1060608
2017/06/16 09:28:46 |瀏覽 221 回應 0 推薦 0 引用 0
《雜阿含經論會編》 1060601
2017/06/15 09:33:37 |瀏覽 176 回應 0 推薦 0 引用 0
《雜阿含經論會編》 1060525
2017/06/13 23:32:11 |瀏覽 170 回應 0 推薦 0 引用 0
《雜阿含經論會編》 1060518
2017/06/13 15:18:55 |瀏覽 169 回應 0 推薦 0 引用 0
《雜阿含經論會編》 1060511
2017/06/10 15:45:05 |瀏覽 240 回應 0 推薦 0 引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