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雜阿含經論會編》 1060601
2017/06/15 09:33:37瀏覽166|回應0|推薦0

課名:《雜阿含經論會編》
授課法師:開仁法師(慧日講堂副住持)
日期:1060601
註:學生自己的看法記述或自行補充資料,以綠色標示有疑問之處,則以淡藍色敘述。紅色標示,代表師父重要提示;若出現在回覆的檔案,則代表師父批改內容。

本周進度從《五陰誦第一》講義P123最後一行講起。

經文《五陰誦第一》講義,P125~P126
第一一九經
本頁最下方,有關《瑜伽師地論》卷87的解釋
【師父補充解釋】
原文:「云何施設四種行相」這段,師父補充如下:
遍知──苦;永斷──集;作證──滅;修習──道。

針對P126最上方一段,師父整理成下列板書:
(照片此略)
師父解釋:
四種行相當中,前三種屬見道位,最後一種則為修道位。
1、「遍知苦」,意思是說──所有苦都了知。
2、至於為何說『斷「一分」集』、『證「一分」滅』?為何是「一分」而不是「所有」或「全部」呢?
師父解釋:那是因為見道位者的惑尚未斷盡,所以才說『斷「一分」集』、『證「一分」滅』,但苦就不同了,修到見道位者已能了解所有苦,因此說「遍知苦」。
3、「求無餘斷」與「求無餘證」則屬修道位,「求無餘斷」指「斷集」,這個「集」代表「煩惱」;「求無餘證」指「證滅」,表示完全地體證或親證到涅槃。

經文《五陰誦第一》講義,P126
第一二○經~第一二四經
【師父補充解釋】
師父將這五經的重點,整理成一個大表格,方便比對與理解,參見補充講義P115。
另師父提供板書補允,參見下列各相之照片補充。
第一相
表格左邊一欄,第一二○經裡頭的「3修無間等」。
師父解釋:
這裡的「無間等」,即「慢無間等」的意思。
無間等,巴利文為abhisamaya,有兩個意思,一是現證,二是止息。在這裡取第二個意思──止息。所以,「慢無間等」也即是「止息慢or慢的止息」。

◎ 師父補充
在佛法的修行過程中,「慢」心很不容易斷除。
智慧可降伏「慢」。
※ 學生感想分享
學生把這幾年閱讀一些佛法書籍或曾聆聽其他出家師父演講,把個人對「慢」的認識或體會,作以下之彙整,請師父指正:
對凡夫來說,「慢」心真的會如影隨形,隨便舉例來說,「我的學歷比你高」、「我讀的大學是名校,而你的不是」、「我住的社區比你的高檔」、「我穿的是名牌衣服或鞋子,而你的不是」、「我開的是高級進口名車,你開的是國產車」…。可舉的例子不勝枚舉。可說,食、衣、住、行、育、樂等領域都可能會展現「慢」心。
簡單說,具有「慢」心的人,總是覺得別人不如他,自恃甚高,故易對他人產生輕視、輕蔑或怠慢的態度。而學生對這類人的形容是「眼睛長在頭頂上」。
學生覺得,存有「慢」心的人,很多人很可能是有意或無意,自然就會對他人流露出這樣氣息。所以開仁師父說的好,「慢」心的確很不容易察覺。
從佛法來說,具有「慢」心的人,就是貢高我慢者,也因此會障礙其學習與修道,結果當然是「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至於如何對治,學生的認知包括:
▲ 去掉我執
▲ 多看他人的優點,並給予讚嘆
▲ 學習尊重或敬重他人
▲ 凡事要謙卑(近年台灣政壇的一句流行語是『謙卑、謙卑、再謙卑』!),
當然,學生也可能存有「慢」心,周遭親友可能早就感受到,只是他們沒跟學生點醒,而學生自己也不曾察覺到。
所以今天上過開仁師父的課之後,學生應時時注意檢視自己的言行,是否也犯了起「慢」心的毛病,以避免影響人際關係之發展,更重要的是避免障礙對佛法的修學。

最後,學生想起開仁法師去年講授印順導師著作《佛在人間》,其中第八章「佛法是救世之仁」裡面就有提到「慢」的相關資料,學生重新把它找了出來,再複習一次,摘述標題如下:(詳細文字則分別參見講義的P12及P20)
◎慢
(一)欲與見的執著原因,來自於慢心推波助浪
(二) 民族的優越感,是從人心中「慢」而來
(三) 深潛於內心的慢若引發出來,正是世間多苦難重要因素
◎對治慢:
(一) 佛法以「平等」來對治慢病
(二) 用平等觀與慈忍心,能讓慢獲得降伏

◎ 另外,師父針對課本講義從P126至 P128的【凡聖之別】內容,提供補充資料,參見補充講義P118的「人世興衰」。
【師父補充解釋】
「八世間法」,也就是「八風」。
聖者為何可以作到「八風吹不動」?因為聖者如實了知這八世間法都是無常、變異,因此,對於好的,不會占據聖者的心;對於不好的,聖者也不排拒。而這就是修行!
※ 學生感想分享
從補充講義P118上方經文來看,八世間法可區分為四組,即「利得和損失」、「美名和譏嫌」、「指責和稱讚」、「快樂和痛苦」。
再細看,可以發現每一組都是好與壞並陳,例如「利得和損失」,利得對照損失,一好一壞,一正一負。依此類推。
學生曾看過一篇文章,已忘了文章出處與標題,但記得大意是說──就此八風來說,一般人對佛法的印象,大都以為佛法只教大家如何面對「損失、譏嫌、指責、痛苦」這四種逆境,但事實上不然,佛法也提醒凡夫不要被「利得、美名、稱讚、快樂」這四種順境所轉。
而開仁師父的補充解釋更是點出了重點,對於好的或壞的,我們都要清明白那都是無常、變異的,如此我們就能生活的更瀟灑與自在了。
至此,學生學習心得是,聖者佛陀要凡夫不要落入兩邊,不論好或壞、得與失、高興或不高興等等,都不染著,也就不會落入「惑業苦」的輪迴當中,這就是佛法講究的「中道」。
不過學生覺得,對一般人而言,碰到不好的,比較會知道要從佛法中去找解脫辦法,但對於順境,例如被人稱讚,往往很容易就被諸多讚美給沖昏了頭,哪會知道這也不能貪著。
學生小小心得:修行真的很難。(但還是要努力!)
*師父批改回覆:OK

*********************************

本學期上課至經文《五陰誦第一》講義,P128結束。
下周本學期最後一堂課,師父將針對本學期上課的進度作重點複習,以加深大家學習印象。

##

 

( 不分類不分類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1000918BUDDHA&aid=104565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