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名:《雜阿含經論會編》
授課法師:開仁法師(慧日講堂副住持)
日期:1060413
註:學生自己的看法記述或自行補充資料,以綠色標示。有疑問之處,則以淡藍色敘述。紅色標示,代表師父重要提示;若出現在回覆的檔案,則代表師父批改內容。
本周進度從《五陰誦第一》講義P93的第五三經講起。
■ 師父拋問題要同學思考:
Q:第五三經用了八個譬喻解釋「無常想」,第四至第八的譬喻,對應前後文閱讀,內容很明顯,但第一至第三則比較不容易馬上解讀出來,請大家試著思考並解析。
第一段經文譬喻(摘記):…於夏末秋初,深耕其地,發荄、斷草。…
第二段經文譬喻(摘記):…如人刈草,手攬其端,舉而抖擻,萎枯悉落,取其長者。…
第三段經文譬喻(摘記):…譬如菴羅果著樹,猛風搖條,果悉墮落。…
學生試著作答如下:
第一段經文譬喻:…於夏末秋初,深耕其地,發荄、斷草。…
~~就下田耕作的時間來說,只能抓個大概,並不是每年固定那一天,且當年還要選擇或考慮哪段時日的天氣適中才能展開農務,不是每年都能固定某一天為之,這是無常;再者,農夫深耕農田、斬草除根的程度也不會每年一樣或者每天一樣,這也是無常;此外,就收成來說,農夫當然希望大豐收,但播種之後,受到氣候變遷等影響,正所謂「靠天吃飯」,收成也會受到天候等因素所影響,不是用心付出多少,就一定可以得到多少回報,這也是無常。
第二段經文譬喻:
~~割草亦然。農夫何時下田割草,和往年比,日期不會一定,這是無常;再者,就是相同的地點長出的草,若今年特別乾旱,農夫隨手一抓,可能早就枯萎、撒落一地,能留在農夫手中的所剩無幾,這也是無常;其次,農夫下田隨手一把抓,鐮刀一落,手中一大把,那些想留、那些不想留,猶不得你,因為只要乾枯的或短的,肯定都被抖落,農夫手中只會剩下長的,所以那些草最後會被農夫的手握住,這也是無常。
第三段經文譬喻:
~~樹上的菴羅果,一旦熟透,大自然什麼時候會刮起強風,不知道,但只要猛風一吹,熟果都將成地上的落果,想留都留不住,此乃無常也。
──以上是學生粗淺的思考,請師父指正。
*師父批改回覆:
我覺得從下面的譬喻看來,並非是這種「現象」為無常,因為這無法吻合「無常想為--最大、最重要的起點」,需要再想想…
※針對第五三經前三個譬喻,0419師父再補充
從整部經文來看,重點應該在無常想(無常能引無我想)。所以(第3喻)猛風喻無常。(第1喻)農夫深耕田地喻無常。(第2喻)刈草時,手攬長草其餘小草才能一並刈起;取其長者的方法喻無常(或長草喻無常)。
經文《五陰誦第一》講義,P97
上方數來第九行,原文:「…無常想者,能建立無我想。聖弟子住無我想,心離我慢,順得涅槃。」
【師父補充解釋】
這句太重要了,尤其是前兩句──「無常想者,能建立無我想。」導師的著作經常引用這句。
再者,「無常想者,能建立無我想。聖弟子住無我想,心離我慢,順得涅槃。」為三法印的「經證」(經典的證據=有佛說的根據之意)。
三法印:無常、無我、涅槃。
針對第五三經,師父另提供資料說明「無常想」的重要,參見今天發的補充講義P79,師父摘錄導師在其著作《性空學探源》裡文章。
第一堂下課前,師父再次強調下列偈頌的重要,作為和今天介紹的第五三經作一呼應,師父提供板書如下,並希望大家常思惟此偈頌:
大毘婆沙論(卷191)~~
恆作無常想,變壞則無憂,如覩電為先,聞雷不驚怖。
※ 經學生查閱筆記,師父在1051222的課堂間首次介紹此偈頌。
※ 學生心得分享
「恆作無常想,…。」這句偈頌這次是第二次聽師父提到,又讓學生加深記憶。可能是之前的理解,加上這次的複習,已在腦袋瓜留下印記,日前走路時,突然之間,整句偈頌已能朗朗上口,背誦順暢,希望能進一步作到如師父叮嚀的──要能時時提醒自己作「無常想」,一旦遇到逆境時,使自己有能力處之泰然。
※ 學生故事分享
學生一位親戚,日前身體突感不適,緊急送醫,不料,還在等待最後更精密的核磁共振檢查報告出爐前,便驟然離世,得年不到六十歲。從發病到過逝,約莫兩周時間。其家人經歷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深深悲痛。
「這…怎麼可能?」該噩耗傳來,整個家族成員都對此事出之突然,深感驚訝。
據大家的印象與了解,這麼多年來,從未聽聞這位親戚有啥嚴重病症,病發前更是一點癥兆都沒有。
萬萬沒想到,這位親戚生平第一次送急診,人還躺在醫院接受初步治療,檢查流程還沒有走完,便結束這一期的生命。其家人確實是措手不及。
學生覺得,這就是佛法所說的「無常」!
*師父批改回覆:OK
※從這件讓人感傷的事情中,學生有以下的思考──
如果我們已能確實了知「無常」,就應利用還活著的時候,積極培植自己的福德資糧,為自己將來能往生(善趣),投注更多的保險。
再者,俗話說,「靠人不如靠己」。與其斷氣後再等親友來幫助忙助念,還不如利用此刻自己還能做主,趕緊深化念佛功夫與定力,因為經上說──
《地藏菩薩本願經》〈利益存亡品第七〉當中的一段經文:
若有男子女人,在生不修善因多造眾罪。命終之後,眷屬小大,為造福利一切聖事,七分之中而乃獲一,六分功德,生者自利。以是之故,未來現在善男女等,聞健自修,分分己獲。
此外,孫子兵法說,「勿恃敵之不來,恃吾有以待之。」「無常」何時會來,誰也不知道,但學佛後,應為「無常」的到來,盡力作好準備,且可以肯定的是,這個事前的準備越充實,自己更能安心面對「無常」與接受「無常」,不會在最後一刻亂了方寸。
*師父批改回覆:OK
經文《五陰誦第一》講義,P98
第五四經
這一經的重點,在於末尾,佛以譬喻方式,勸化低舍比丘善思正念。
師父將該段經文加以圖示化,方便大家理解,如下列板書圖示:(詳細經文及師父對名相的解釋,另詳見實體講義,此略。)
※對於上述板書的圖示,學生聽過師父的解釋後,綜合師父所說的,自行解讀如下,請師父指正:
一般凡夫走在人生道上,多半是懵懵懂懂的,這就好比經文上說的第一個層次,面對前有左右岔路時,就狐疑了,因為不知該走右路好或走左路好。
當面對人生的抉擇時,如果凡夫沒有具足福報與智慧,又欠缺善知識的接引,一不小心就會偏入左道,落入三不善行,甚至陷入八邪道泥淖之中,不僅惡上加惡,苦不堪言,最後根本到不了涅槃城。
(*師父批改回覆:從經文看,佛是知路者,就指以學佛法才能察覺凡夫的孤疑心,或由於無始無明而萌生三不善覺,繼而選擇歧途。)
相反的,如果凡夫在抉擇時,有足夠的智慧或有善知識提攜,擺脫狐疑,正確選擇右路,就能具備三善覺,並接受八正道的熏習,確立邁向涅槃城的目標前行,途中雖會遇到瞋恚、覆障與憂悲(即經文上的「坑澗、渠流者」),以及來自色、聲、香、味、觸等的五欲染著吸引(即經文上的「叢林」),但最終都可以脫困,不被束縛,因為選擇右路的凡夫,已具備三善覺與八正道的修習基礎與功力,所以最後一定可以突破難關,順利抵達涅槃城。
師父提醒的好,凡夫要能有正確的判斷力,如果有人放話說,「跟我學一周,保證讓你看到觀世音菩薩」,而有人信以為真的跑去,那就是如上圖所示的,偏入左邊的邪道,就不是走右邊的正道了。
*師父批改回覆:OK
※ 學生一點粗淺心得
看了這段經文,看了師父的圖示,學生希望自己能有足夠的慧根,當遇到人生岔路時,能正確選擇右路前行;萬一在第一個分岔點不小心誤入左路,更希望能有大福報,快快得遇善知識棒喝並引出惡路,以免左路走遠了,造惡太深,恐回不了頭,日後要再後悔已來不及了。阿彌陀佛!
*師父批改回覆:OK
最後,下課前,師父提醒大家,回去先自行閱讀今天發的補充講義B18,主題是「正思惟──離欲、無瞋、無害」。是師父摘自菩提長老的著作裡的一段文章。下周上課再解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