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雜阿含經論會編》 1060511
2017/06/10 15:45:05瀏覽229|回應0|推薦0

課名:《雜阿含經論會編》
授課法師:開仁法師(慧日講堂副住持)
日期:1060511
註:學生自己的看法記述或自行補充資料,以綠色標示有疑問之處,則以淡藍色敘述。紅色標示,代表師父重要提示;或師父批改內容。

本周進度從《五陰誦第一》講義P108的第五六經講起。

針對經文中的名相解釋
第二段的第一行
原文:「…有五受陰,…」
【師父補充解釋】
「受」,也可解釋為「取」,即「取著」「執著」的意思。
「五受陰」,即「五受蘊」或「五取蘊」的意思。
※ 師父重要提醒:
要注意,五取蘊與五蘊不同。
五取蘊,針對凡夫說的。
五蘊,針對聖者所說。

針對本頁註解2,師父將重點摘要化,並以板書作補充。詳見課本。此略。

【師父補充解釋】
愛喜集即「色」,與煩惱有關,而這個「煩惱」,也代表「惑」的意思;另外,論典《大毘婆沙論》卷108的解釋當中之第七點,「以愛希求未來諸有身分」,這也是愛喜集的表現。

師父進一步舉例說,某居士甲這一生有好的報果,和家人和樂相處,某甲便希求下一生繼續和這些人成為一家人;再者,某居士乙這一生是女性,且有很好的成就,某乙便會希求下一輩子繼續作女人,諸如此類等等,都屬於對色蘊的一種執著,也就是「以愛希求未來諸有身分」的狀況。

針對本頁註解2,師父繼續對《大毘婆沙論》卷108的解釋當中,回答之第7點作解釋,摘記如下:
原文:「復次,以愛希求未來諸有身分自體故,世尊說憙集故有色集。觸能長養心心所法,任持牽引,令現在前,故世尊說觸集故有三蘊集。識依名色增長廣大故,世尊說名色集故有識集。」
【師父補充說明】
有關「以愛希求未來諸有身分自體故」,參見上方解釋。
有關「觸能長養心心所法」,師父舉例說,手不去碰觸桌上的杯子,就不會生起「受、想、行」的反應或作用。
有關「識依名色增長廣大故」,師父解釋,十二因緣中的「識緣名色,名色緣識」,就是這一句的意思。而心王也就是住在「色、受、想、行」裡頭,稱之為「四識住」,簡單說,五蘊的最後一個「識」,分別住在前四個「色、受、想、行」當中,所以稱「四識住」。

※ 小結
師父針對第五六經重點,作一小小結論,學生摘述如下:
愛喜不生,觸就不生,名色也就不生,最後即五蘊不生。
十二因緣,是有生有滅的;涅槃,才是不生不滅。

■ 師父拋問題要大家思惟
Q:修行者如何觀?
師父答:從「無常生滅」下手。凡夫就是因為以為有常,所以才會一直造業、輪迴,例如執著這個色身。學佛者不應執著色蘊。
馬勝比丘當時對還是外道的舍利弗說的好,「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這句偈值得大家熟記與深思。
註:「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即「集和滅」二支緣起。

經文《五陰誦第一》講義,P109
中間一大段,有關《瑜伽師地論》卷87這一單元的第一個重點「共因者」,第三行「又即此喜,唯依色說,…」這一句,師父提供補充說明,參見補充講義P97的第一段,摘述如下:
原文:「又即此喜唯依色說等者:謂由先所習業,於當生處,喜樂馳趣,即於生處淨色所礙,中有隨滅,生有續起。…」
【師父補充解釋】
(有關師父對名相的解釋,參見紙本講義,此略。)
學生將師父的解說,作以下的解讀,不知正確否?請師父指正:
凡夫容易被「色蘊」所繫縛,例如貪愛這個色身,希望來生再繼續作個色身,殊不知這已陷入輪迴的苦淵當中。
師父舉兩個例子解說~~
1、 在華人世界,常聽到「龍的傳人」一詞,有人對此十分愛慕,希望能一直成為「龍的傳人」的一分子,因而有人對此念頭具有十分強烈的希求,…。然而,是不是每個都這麼渴望的人,以後或未來就一定能如願呢?
2、 又譬如說,有些女性可能會有這樣的念頭──下輩子不要再作女人了,所以呢,這輩子故意作個「男人婆」,以強化「不要再作女人」的念頭,…。
■ 承上,師父要大家思考:上述這些希求者真的都能如願嗎?
師父答:這種內心強力思惟的業力,是有可能導引投生趣向的,但不保證一定如願,何以故?因為還有累劫累世以來的「習氣」問題。
※ 學生感想與疑問
對於師父解說的,學生當然相信,例如:我說下輩子要當富可敵國的大富翁,絕對不是我想或我說,就一定可以達成,除了未來那一世要努力之外,更重要的是,我有沒有在這一世先努力布施,為自己的來世培植福德資糧,如果這一世這些都不努力付出,只想憑藉強烈希求,就希望來世一定能如願,這肯定是不切實際的。
以上是感想。請師父指正。
再下來是疑問:
學生曾聽過多位出家師父或居士大德公開說過,想要往生極樂國土,一定要有「信願行」,也就是說:「我相信有極樂世界,我也願意去極樂世界,我也為要去極樂世界用功與修行。」
但若對照今天這段課文的解說,是不是說只有「信、願、行」,還是不能往生佛國?
也就是說若只講「信、願、行」就能往生佛國,是太過簡化的說法?
還是說被色蘊所縛與「信、願、行」是兩碼子事,本質上分屬兩個不同的事情,不能混為一談?
學生越想越迷惑了,請師父指正。
師父批改回覆:
講「信、願、行」能往生佛國,確是經論所言,但對「修行」的詮釋,則因人而異了,有的人只說念佛一行即可,有的人則了知念佛攝心只屬修定,故須加上修五戒十善或六度等,才能萬善同歸於佛國。所以要看講者如何詮釋「修行」的內容了。若說有「信、願」想生佛國,也會定課念佛(修行),但平常的行為或無始的習氣,卻處處展現自私自利或充滿貪瞋癡的行為,請問這種修行,有幾分是真正的「淨業」呢?這種修行的力量,有辦法蒙佛接引嗎?我想個人要自行省思的。

經文《五陰誦第一》講義,P109
中間這一大段,有關《瑜伽師地論》卷87這一單元的第二個重點「不共因者」,第一行末尾,原文:「…。無間滅意及俱生名,…」這一句,師父提供補充說明,參見補充講義P97的第二段,2、韓清淨這一段的第四個◎,學生摘述如下:
原文:「由彼六識雖從先因所生,要待餘因差別為緣,方得生起。此差別緣,名不共因,剎那剎那變異轉故。」
【師父補充解釋】
現在的我們,會遇到誰,或碰到什麼所緣,都與過去因有關,但學佛者不會說這一切都是宿命,而是會說「要待餘因差別為緣」。
師父進一步闡述重要觀念如下:
即使今生會有什麼樣的緣,我們已無法加以阻止使其不發生,但我們現在學佛了,應建立正確觀念,有要正見──勤修善業,希望能把「慣習業」(即習以為性的行為)導正過來,因為我們的慣習業猶如水,水加多了,原本的苦味就會被沖淡。所以大家要用心學佛,以調伏自己。
師父強調,今生會如此,是因為過去的業所造成的,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了,但我們可以學習釋迦佛是如何面對考驗的~~
釋尊悟道成佛,但面對種種種考驗,祂是不顯神通的,譬如婆羅門為了阻止釋尊進入村莊弘法,故意在通往村莊的道路上鋪滿帶刺的樹枝,但釋尊不退縮,打赤腳踩過,結果當然是腳底受傷流血。也因此讓非婆羅門的村民看不下去,挺身相助釋尊走入村裡…。
師父再次重申,釋尊也是人,祂經由修行成佛,代表我們也可以成為聖人,但在我們成佛前,應努力以釋尊為修習之榜樣。莫把佛想像為不可思議的創造神一般,他也是由人修行,慢慢修正習性而成佛的。

經文《五陰誦第一》講義,P109
第五七經

經文《五陰誦第一》講義,P110
第三行
原文:「…若比丘不樂於色,不讚歎色,不取於色,不著於色,則於色不樂,心得解脫。…」
【師父補充解釋】
有些人總是對一些事或狀況特別會感到恐懼或害怕,這在平常時不一定會有感覺,但例如搭船或坐飛機時,有些人就會生起不安的心。
何以故?
佛經常在經典上提醒凡夫,這都是因為對五蘊染著的結果,凡夫把五蘊當作實有,所以才會對某些狀況生起恐懼或害怕。
所以,佛探視病人時,都會提醒病患要作到「無我觀」,如此才能放下內心對病況的無形壓力。
對此師父強調,要真正作到「放下」,其實還是要靠自己,別人的提醒,都只能算是助緣。

◎進度來到補充講義P97,師父分享題外內容,摘述如下:
曾有位學中觀的同學提出「專注」相關的問題,他說打開冰箱要拿蘋果,眼睛就只看到蘋果,不見其他食物或食材,這算不算不受其他所緣影響?
師父回答:對所緣對象專注,就好比拍照,利用攝影技巧,將拍攝者所要的主體影像凸顯出來,其餘背景都加以模糊化處理。嚴格的說,這只是修定的正念,不一定有正知的內涵。
師父強調,學佛,不論修習什麼法門,要具備正念與正知,是很重要的事。舉例來說,專注呼吸時,就只把意念鎖住在空氣從鼻孔進進出出,這屬於「正念」;至於「正知」,再以走路為例,譬如發現走錯路了,但大腦知道要趕快拉回正道,以免越錯越離譜。再以練習呼吸為例,一開始只專注於呼吸,但後來發生轉移,因為腳開始出現麻痺的感覺,但此刻意念又馬上拉回到注意呼吸上頭,這是正知。正念與正知要相互增上,才能成功得定或得慧。

經文《五陰誦第一》講義,P110
《瑜伽師地論》卷87
◎心得解脫
這個單元當中,第一點,原文:「於行時恆常住性;」參見補充講義P97如下:
韓清淨《披尋記》(四)
當中的第2點,提到~~
一於行時恆常住性者:諸阿羅漢,具足成就六恆住法。
謂眼見色已,無喜無憂,安住上捨,正念正知。

【師父補充解釋】
(有關名相解釋,詳見紙本講義註記。此略。)
眼見色,凡夫易起喜或憂之心,但阿羅漢不會,因為阿羅漢能安住上捨,要注意,阿羅漢並不是木頭人,而是如實知五蘊是會敗壞的,所以阿羅漢不執取五蘊,就好比荷葉上的水珠,水珠能在荷葉上滾動自如,但荷葉就是不被沾濕,這就是不染著的意思。

 師父拋問題要大家思惟
Q:學佛作什麼?
Ans:
師父先作簡單分享,引導大家進一步思惟。
(學生綜整師父所說,融入自己的理解,作以下解讀,請師父指正~~)
前面說過,凡夫因為對五蘊的染著,起了無明,遂對很多狀況生起恐懼或不安,因此現在我們學佛之後,應學會調伏我們的心念,使其達到平靜的狀態,也就是經典中所說的「無喜無憂」,如此才能超越種種恐懼或害怕的心。
師父強調,學佛之後,不論是研讀經論,或是到道場發心,除需量力而為,還要檢視自己──有沒有因為這樣而得到更多的喜悅之心?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麼就得重新檢視修行方法是否正確。
請大家思惟:我學佛是為了什麼?是要消除業障?或求得善終?抑或是單純只要快樂?…
※ 學生拙見
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不僅會因人而異,就算是同一個人,這一周想的和三個月後想的,可能就會不同;今年想的和五年後想的也肯定會不一樣。換言之,會隨著年齡增長或社會歷練增加而發生改變。
舉例來說,某甲初學佛後,知道因緣果報的可怕,所以先期只祈求能夠消災解厄;後來變老了之後,看到很多年長的同儕親友深受病痛所苦,譬如失智、又譬如重症臥病在床,甚或身上還插著各式維生管線,痛苦不已,…,因而令甲改變心願,只求佛菩薩加持──令其有個善終即可。
至於學生的答案?
此刻學生能想到的是──祈求學佛後能增長智慧。
因為學生覺得,如果能有智慧,就一定能處理無時無刻會冒出來的「無明」,有了智慧就不易被無明所轉,若能因此消了宿世的業障,自然就會快樂,最後還希望能有善終應該也就不難了。
以上看法,又是拙見,不知對否?更請師父鞭策。
當然,學生現在想到的是「求智慧」,或許三五個月後,相同問題,但可能答案又變了。
*師父批改回覆:
佛法與世間法不同處,就在於智慧,但佛法的智慧,是指透過修學八正道後,消除內心的一切煩惱而顯出的無我智慧,這種智慧能處理一切困擾與不安,能讓行者永恒住在「平靜安樂,無憂無喜,正念正知」的解脫境界中。這是學佛者的「終極目標」。這跟您所言的「階段性的目標」是大不相同的,學佛者越早了解這「終極目標」越感重要,因為這就是佛說的學佛能得「三種樂:1、現世樂,2、後世樂,究竟樂」,前二是「階段性的目標」,第三是「終極目標」。

經文《五陰誦第一》講義,P111
上方數來第三行
原文:「1、自斯以後,即由如是心善解脫恆常住故,無順無違。」
【師父補充解釋】
最後一句「無順無違」,也就是無喜無憂的意思。
◎ 承上,師父延伸故事分享~~
有些人外宿不會認床,和在家一樣,都是一覺到天明。根據觀察,這種易睡或好睡的人,可能有兩種:
A、癡心重的人。
B、內心平靜的人。
※學生拙見
對於第一種癡心重的人,學生不太能理解。
*師父批改回覆:
我說的這種「癡心重的人」,是因為他經常要有所緣(有人跟他講話,或有事做時)才能清明,否則只要一停止內心的攀緣就會入睡,嚴重的人連東西被偷走也不曉得。

學生對第二種人的狀況比較有體會。學生自認是個很容易緊張、很神經質的人,因此,幾十年以來,只要外宿,只要有一丁點風水草動,馬上醒來,所以外宿的前幾晚肯定睡不安眠。
其實,學生會認床這個習性,連最輕鬆的外出旅遊也無法改變,多半要到第三或第四天,才能因為開始稍稍放心了,得以入眠。
可是學生有親友就不是如此,即使赴國外旅遊,他們總是能從第一晚開始便倒頭就睡,令學生欽羡不已。
數年前,學生曾聽一位出家師父演講提到,像學生這樣的人,屬於執著性很強的人,所以無法隨遇而安,身體一直處於「警戒」狀態,所以無法好好入眠,…。
從這點看,和師父說的雷同,學生就是屬於那種不能平靜的人!所以無法好睡!(呵呵呵…)
※ 學生請益
請問師父:學生外宿想要好睡,是不是改改習性即可?令自己不再那麼緊張兮兮即可?可是又好像說得容易,要做到還挺難的?不知師父有何良方?
*師父批改回覆:
我也是個很輕眠的人,好壞有時也難區分,但我有觀察到幾個比較好的入睡良方:一是內心在睡前一小時不要太忙碌,開始放松身心,躺下時要專注感覺全身肌肉的放松,當你有辦法感受到毛細孔開始有釋放的放松時,入眠就將要開始了。

經文《五陰誦第一》講義,P111
上方數來第四行
原文:「2、又於行時,或於住時,於一切相無復作意,於無相界作意思惟無相而住。」
【師父補充解釋】
「一切相」,即十相,意即五欲、生住滅、男女。
「無相界」,即涅槃。
佛說,涅槃即無為法,或再為不生不滅。但一般凡夫則要從觀生滅下手。
例如觀桌上的茶杯,利根的人,認為是沒有實體或是緣起無自性的;但一般的人則須從觀生滅下手,譬如說,會有這個茶杯,都是因為因緣聚合而成的,但這個茶杯會有生住異滅,當這些原本聚合成它的元素都回歸到原來的狀態,它就不再是一個茶杯了。
所以,如果只觀「生」,可能會落入常見—因認為有不斷生的現象嘛;只有觀「滅」,了知一切都是緣起法—有生無不滅的必然性,才會生起厭離心,也才不會發生染著現象。
承上所述,所以《阿毘達磨》才會強調,凡夫要以觀生滅的方法來修行。
師父板書作以下補充:
觀生滅:1、生、滅;2、滅;3、不生不滅
※ 學生有疑問
請問師父:這三點如何解讀?是順序?還是層次上的分別?請師父指導。
*師父批改回覆:
詳細說明很長,可參考導師的《性空學探源》p.259-261對《解脫道論》所做的說明。看【附錄】

經文《五陰誦第一》講義,P111
◎ 前際俱見、後際俱見永盡無餘
又由三分,當知建立薩迦耶見以為根本一切見趣:
一、 由前際俱行故,二、由後際俱行故,三、由前後際俱行故。
【師父補充解釋】
(相關名相解釋,詳見紙本講義。此略。)
人為何有老、病、死?人又為什麼無法主宰老、病、死?所以佛要我們去思惟上述的三際,從裡面去找答案。
佛法強調,因為過去世造了業,所以這一世才會受此果報。
佛教說輪迴,外道也有輪迴說,但佛教講「無我」,外道則沒有「無我」。
佛舉例說明,我們吃了一顆芒果,把裡面的種子拿去栽種,又長出芒果,我們又有芒果可吃。
大家可以思考以下問題:
前後這兩顆芒果有沒有關係?前後這兩顆芒果一樣嗎?
「前後兩顆芒果有關係。」
「但前後兩顆芒果不相同,裡面的基因已不相同。」
這就是佛教的義理,有輪迴,但「無我」。
我們這一生受到過去生所影響,同理,我們這一生所作所為也將影響來生,例如為善就到人或天,為惡就往三惡趣。
*師父批改回覆:
性空法師《四聖諦與修行的關係》-《轉法輪經》講記:
這世間沒有固定不變的東西存在,一切都是因 緣生滅。經典中常用種子生芽的例子說明:本來 沒有芽,因為種子有能生性,再加上陽光、水、 空氣等因緣後,種子便長出芽,芽再繼續長成大 樹;芽漸漸長大時,種子也就慢慢消失。如果陽 光等因緣不具足,芽也無法生長。一切事物消長 生滅都是隨因緣而定,當因緣條件產生變化時, 事物也跟著變化,沒有一個不變的「我」存在。 隨順緣起如實觀世間,不執不取,對苦的生起與 消滅,也如實觀察,如此便能產生親證的智慧。

##
【附錄】(師父補充資料)
印順導師《性空學探源》,p.259-p.261:
《解脫道論》純粹是依修行的過程──戒定慧的次第而組織的。第一一卷、一二卷說明慧的時候,就談到這頓現觀見滅得道的問題。
他說修慧的次第,先觀蘊處界等,得到「觀善巧慧」;接著,論云:「一切色以無常廣觀;以廣觀苦,以廣觀無我。」這先對蘊處界諸法,作無常苦無我的廣泛觀察,是很接近根本佛教的。
其次,他對無常等下了這樣的定義:「於行色無常,以滅義;以苦,怖義;無我,不實義。」對蘊處界一切法,依無常苦無我的廣泛觀察,就能夠對治常樂我倒見,內心安住於無相無願空界三者之中。他把無常苦無我三與無相無願空界三,配合起來說:無常義是無相,苦義故無願,無我義就是空界。這種觀察,叫「分別智」。
進一步起「諸行分別智」,觀緣起的起滅,側重在無常義。緣起是指有情生死流轉的當體,經中說緣起是「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都是重視起滅無常義。論說:「一切諸行,以起初邊成分別,以滅後邊成分別;以起初邊成寂寂,以滅後邊成寂寂。以起從起無初,以滅從滅無後,是故起滅智,成諸行分別智。」對於緣起起滅,分別觀察,得到了善巧時,從流轉門,見到「識」由「行」而來,因而了知「識」是無常苦無我,當下是寂滅的。在還滅門,由「行」滅則「識」滅,更可見得識是寂滅的。所以,不論是緣起的生門或滅門,都可以觀察通達它的寂滅。同時,法從緣生,沒有本有的初相;法法歸滅,沒有常住的後相。這些,都是發揮勝義空經的思想。從廣泛無常苦無我的觀察,縮小範圍來專門觀察起滅無際,這是第二步的觀察。
更進一步,如論說:「不作意觀生,唯見心滅。」這時候,不觀生起相,而專觀於滅。一面觀諸法都必歸於滅;一面觀察那些雖還沒有滅的諸法,起無所起,住無所住,不是自體能起能住,如閃電般地剎那剎那當體都是歸於滅的。這如論云:「第一義中無去來;未來無聚唯轉生,住如芥子生諸法,彼法滅已是其初,世間以法初不離,不見去來不見生,諸法不生如虛空,猶如電起須臾滅。」一切法皆歸於滅;滅的當體就是空。這是如來根本教中從無常觀空的方式。這論中叫它做「觀滅智」。
由此觀滅智,對於諸法的終當歸滅,生起了恐怖、厭患,而欣求解脫。從觀無常苦無我,而達於正性離生,真見滅諦,剎那而頓了四諦,證得了初果。這依生滅緣起,泛觀無常苦無我,而歸到見滅得道,與《雜阿含》所說的證道次第,大體相順。見道位中就是見的涅槃空寂,所以也就是見空得道。化地部的「四諦一時現觀」,也有這個見解;所以,見空得道,可說是分別說系的共義。

##

 

( 不分類不分類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1000918BUDDHA&aid=104251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