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雜阿含經論會編》 1060525
2017/06/13 23:32:11瀏覽155|回應0|推薦0

課名:《雜阿含經論會編》
授課法師:開仁法師(慧日講堂副住持)
日期:1060525
註:學生自己的看法記述或自行補充資料,以綠色標示有疑問之處,則以淡藍色敘述紅色標示,代表師父重要提示;若出現在回覆的檔案,則代表師父批改內容。

本周進度從《五陰誦第一》講義P115的第六一經講起。

*師父先作經文解說

◎ 經文第五行的「斷(五)下分結」
【師父解釋】
五下分結,包括:身見、戒禁取見、疑、欲貪、瞋恚。
佛說,沒有我、我所執,即可斷五下分結。
斷五下分結者,即修到三果果位。
得三果者一定有禪定,因為欲界的貪(所有的欲界修惑)已全部沒了。

◎講義P116,經文第八行末尾的「無漏心解脫、慧解脫」。
【師父補充】
《雜阿含》第1068經說,離貪欲得心解脫,離無明得慧解脫。

◎ 講義P116,經文第十一行末尾的「於無畏處而生恐畏」。
【師父解釋】
「無畏處」,即涅槃寂靜。《大智度論》則解釋為無我、無我所。
為何大眾會害怕無我、無我所?因為一般凡夫執著「我」、貪著「我執」,所以在作了很多功德之後,擔心以後沒有一個「我」可以承擔這些功德。

◎ 講義P117,經文第四行的「意生縛」。
【師父解釋】
「意生縛」,為佛法中的名相,解釋為:意識所形成的四種繫縛。「繫縛」,指煩惱,計有四種,分別為:貪欲、瞋恚、戒禁取、我見。

◎ 講義P117,經文倒數第四行末尾的「我說識不住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
【師父補充】
凡夫的識,都是有所住。而識不住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能作到此,即為阿羅漢。這裡的識不住十方,主要說明入涅槃的聖者,神識並沒有投生去哪個不滅的境界,若尚有個地方可去,就不成為涅槃無生寂滅的解脫境界了。

師父強調,第六一經所說的「識」,都屬於有漏識。

經文《五陰誦第一》講義,P119
第六二經
◎ 師父重點提示
這一經主要說明五支緣起。
五支緣起:樂、取、有、生、老病死。
佛清楚告訴後人,五蘊會讓我們落入「愛、取、有、…」等五支作用當中,以致陷入「惑、業。苦」的泥淖,結果便是生死輪迴不斷。
※ 學生解讀
依經論來看,是不是只要不起「愛、取、有」,就不會有後面的「生、老病死」的果?
*師父批改回覆:YES
依此類推,若要「愛、取、有」不起,是不是要不生起「愛」,因為看起來「愛」是源頭,只要「愛」不起,也就斷了「取、有」,自然也就不會有後面的「生、老病死」?
*師父批改回覆:YES

經文《五陰誦第一》講義,P120
第七十四經
◎ 師父重點提示
這一經的重點,同樣是佛在告訴後人,只要有「愛、取、有」,未來的五蘊就會不斷發生。

經文《五陰誦第一》講義,P123
第一一○經
◎ 師父從此經衍生出的觀念補充
為何佛要誕生在這個世間?
根據《阿含經》的說法,有兩個理由:眾生有老病死、眾生有貪瞋癡。
「老病死」,屬身苦;「貪瞋癡」,屬心苦。
佛出現在這個世間,就是要告訴眾生,只要有五蘊,就一定會有這兩個苦──「老病死」身苦與「貪瞋癡」心苦。

*師父批改回覆補充:
導師《成佛之道(增註本)》:「當聽法的時候,要用什麼態度來接受佛法呢?釋迦佛說:眾生身有三病──老病死;心有三病──貪瞋癡:如來為此而出世。換言之,佛是大醫王,法是良藥,僧是護病者──三寶的出現世間,是為了救濟眾生身心重病的。」( Y 42p41 )
(1)「老病死」,見《雜阿含經》卷46(1240經)(大正2,339c)。
(2)「貪恚癡與老病死」,見《雜阿含經》卷14(346經)(大正2,95c)。

學佛者都知道要修行,例如持咒、念佛、拜佛、研讀佛經、修禪、乃至從事資源回收等等皆可,正所謂六度,個人喜好不同而已,要怎麼修行都是可以的,但重點是,不論是用什麼方法修行,最後如果沒有把這兩個苦──「老病死」身苦與「貪瞋癡」心苦──削弱的話,就代表修行沒有抓到重點,甚至很可能修行的方法有誤。
師父強調,就算每天花很多時間在念經、拜佛,如果沒有讓自己對「老病死」這個身苦的怖畏減少一點,就代表每天的經念或拜佛只是在作作功課而已,並沒有真正產生修行上的效果,因為沒有讓自己從修行中確實了悟「老病死」身苦的根本來由,當然也就無法從中得到解脫。那麼,其修行法方就有待檢討了。

師父另補充一則佛典故事,此筆記僅作概略記述,大意是說一位婦人為死去的兒子跟佛陀求賜可以死而復生的藥。此故事主要是告訴世人,有「生」就一定會有「老病死」,這是五蘊的必然現象。

經文《五陰誦第一》講義,P123
最下方的註解19
◎ 師父針對標題1最後一句當中的「不共法教」作補充解釋
【師父補充】
一般人總是以為佛教是消極的,因為只會講苦、煩惱、業力等等。事實上,很多學佛者也沒有學完整,除了只和人說苦、說煩惱之外,就只是勸對方去拜佛!
「這樣真的就能幫助對方解脫嗎?」師父對許多只知勸人去拜佛的學佛者感到質疑。
師父強調,這不是說拜佛不能消業或去除煩惱,而是要知道領悟重點,如果學佛、拜佛不能逐漸消除對老病死或貪瞋癡的煩惱,那只能說是在作功課而已。
師父重申,佛法不只說苦(事實的存在),且還教世人如何去發掘痛苦的來源,止息苦的解脫,及止息痛苦的方法,所以佛法講的是「苦、集、滅、道」,代表佛法不是消極的,所以佛法是不共世間的法。

##

 

( 不分類不分類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1000918BUDDHA&aid=104475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