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名:《雜阿含經論會編》
授課法師:開仁法師(慧日講堂副住持)
日期:1051020
註:學生自己的心得或自行補充資料,以綠色標示。有疑問之處,則以藍色標記。師父批改或補充資料,則以紅色標記。
經文《五陰誦第一》講義,P23
標題1、第一差別的第一行
原文:「云何厭?謂有對治現前故,起厭逆想,令諸煩惱不復現行。」
【師父解釋】
什麼是厭逆想?舉例來說,對治貪,就修不淨觀;對治瞋,就修慈悲觀。然而,凡夫因功力不深,在修學初期,對治上往往不是很容易顯現效果。
這裡所講的「起厭逆想,令諸煩惱不復現行。」,是指見道位的聖者,他們具備很強的正知正念,貪瞋癡一起,聖者一覺察到,馬上可令三毒之煩惱不生起。但凡夫因為功夫還不到家,即便很用力,希望能克制三毒等煩惱,但效果可能有限。
※學生疑問──請問師父:以下認知可以嗎
初學者應有的認知:
有關對治「三毒」等煩惱,初學者無法立即展現「厭逆想」的成效,但還是應該要一次、一次不斷的實作,不退轉,或許煩惱無法一下子斷盡,但希望使每次揚起的煩惱能淡一點,並期望藉由不斷的修學,久而久之後,功力提升,有朝一日能更快速消除或轉變煩惱。
師父批改答覆:OK
經文《五陰誦第一》講義,P24
標題(一)出邪執
原文:
此中復有四種邪執。
何等為四?一、見邪執;…。
【師父補充】
對凡夫來說,「見邪執」是學佛中最難克服的習氣之一。因為很難覺知。
舉例來說,從世俗的角度來看,某甲是位善惡分明的人,也知道要敬天拜神,目的就是祈求未來有一天生命終了而能升天,但最後某甲仍墮入惡趣了。
何以故?
因為某甲頂多只能算是屬於世間正見而已,殊不知某甲宰殺雞隻,準備牲禮來拜拜,已犯了殺生戒,最後受果報影響,當然往生不了善趣。
可是某甲始終不認為自己的行徑是錯的。
何以故?
這就是犯了「見取」的毛病!也就是說,某甲一直執著於錯誤的見解或認知,且還不自知。
承上所述,由此可見,要眾生凡夫覺察自己的「見邪執」是不容易的事,更不要說要改正之了。
師父又舉一例如下:
例如有人十分努力禪修,但總是覺得打坐時無法專注、讀經也覺得彷彿紙上談兵,…。何以故?
師父說,這是因為這類學人欠缺正見所致。在佛學中,「見」是非常重要的關鍵。縱使我們這一生的定力不足(答:或修定無成),但只要具備正見,至少不會造惡而墮入三惡道。(答:且有正見的人,必與三寶相應,不管生在那個善趣---天或人,皆會與三寶來相會,並繼續修行。)
經文《五陰誦第一》講義,P24
標題2、後二種
原文:「自內邪執」者,謂獨處空閑,不正分別為依止故,執有實我,或見邪執,或慢邪執。…
針對標題2、後二種這個單元,師父還有一補充如下:
薩迦耶見會干擾三個修行位階:
1、加行位修無我觀或法住位(凡夫位)
2、見道位(聖者位)
3、阿羅漢位
經文《五陰誦第一》講義,P26
標題(一)因緣
原文:「又因緣者,謂諸行種子。」
【師父補充】
阿賴耶即種子所成,而識即種子。
因緣:因+緣
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
因→果 因→果…(角色互換)
※學生疑問,針對「阿賴耶即種子所成,而識即種子。」這個部分
請問師父:
(1)若是這樣,那可以說阿賴耶來自於識?
答:不是,賴耶=種子。
(2)承上,這個「識」,是不是「色受想行識」中的「識」?又是不是十二因緣中「無明緣行,行緣識,…」的「識」?
答:在唯識學,識有分「前六識」「第七識」及「第八賴耶識」。五蘊的識,十二支的識,指「第八賴耶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