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蒲松齡的我恨
2024/03/08 19:08:30瀏覽276|回應0|推薦21

蒲松齡的我恨

        日前,貼《用何種心態看聊齋》乙文,獲得部分網友回響(註一);其中,有人建議觀看「吳兆南及魏龍豪」兩位相聲大師有關《批聊齋》的段子。吳從《聊齋》首篇〈考城隍〉第一個字「余」及末篇〈花神〉最後一個字「恨」,總括全書就是「我恨」。魏問:「作者蒲松齡恨什麼?」吳回答:他恨你把《聊齋》版權全給了曹雪芹,引發聽眾一陣笑聲。

        蒲松齡是否有恨?答案是肯定的!但絕不是恨魏龍豪將《聊齋》作者誤為曹雪芹。後世對蒲松齡一生,常用「阨窮困頓、終老明經」來形容。他19歲以府、縣、道三個第一考上秀才,家人及同儕都認為他前途不可限量。後來時運不濟,屢試不中,71歲才被舉為貢生(明經)。按秀才沒有任官資格,但為獎進資深秀才,擇若干人為貢生,等同於舉人,也可以任官。蒲松齡才華橫溢,不為八股文章所拘泥,但科考不在框架內撰述,難被考官所青睞,以致他一考再考,總是名落孫山,當讀書人唯一出頭機會被阻斷,蒲松齡沒有不恨的道理。

        蒲松齡少有盛名,乃受知於他的恩師施愚山先生;只是,科場考官未必都像施先生一樣欣賞他的文章,若不在既定規格下為文,很難破格錄取。在〈賈奉雉〉乙文中,作者藉著仙人與賈奉雉的對話,表達此種無奈,原文如下:賈曰:「學者立言,貴乎不朽,即味列八珍,當使天下不以為泰耳。如此獵取功名,雖登臺閣,猶為賤也。」郎(仙人)曰:「不然!文章雖美,賤則弗傳。君欲抱卷以終也,則已;不然,簾內諸官,皆以此等物事進身,恐不能因閱君文,另換一副眼睛肺腸也。」(註二)惟蒲松齡依然維持他的風格,或許期待有位考官能像施先生一樣,對他另眼看待,然而終其一生,期待落空,他能不恨嗎?

        蒲松齡元配劉氏溫婉賢慧,曾經對他說:「君勿須復爾,倘命應通顯,今已臺閣矣!」對曰:「穆如者不欲作夫人耶?」(妳難道不想當官夫人嗎?)好在他沒有考上當官,不然人類文明便少了一部巨著。他71歲時,被舉為明經,有了任官資格後,授予「(候補)儒學訓導」(相當於公立學校副校長)之職;只是,必須有人身退,他才能遞補上任,但直到撒手人寰,還是沒有補上,他能不恨嗎?

        吳及魏《批聊齋》相聲,組合《聊齋》一書首尾兩字為:「我恨」;但沒有說到「恨」之所在。倘若他們能將蒲松齡晚年等待任官機會,最後因離開人世而落空,用他們俐落的口辭表達出來,讓常人「有夠衰」的人生傳予聽眾,或許在一陣笑聲中,同掬一把眼淚。

        附帶一提的是:1999年上映的「聊齋先生」電視劇25集,由張鐵林飾演蒲松齡,常遠飾蒲妻劉氏,將《聊齋》經典篇章及作者的生平融會劇中,編劇者雖參雜諸多個人構思,但大致能掌握原著的精髓,很值得觀賞!

註一:參閱【用何種心態看聊齋】乙文。

註二:參閱【聊齋志異—賈奉雉】乙文。

1657年,18歲的蒲松齡與同鄉15歲的劉氏結婚。1999年上映《聊齋先生》一劇,蒲松齡由張鐵林飾演,劉氏由常遠飾演。(註:照片翻拍自網路影片)

1658年,蒲松齡以府、縣、道三個第一考上秀才,受知於山東學道施愚山先生,家人及同儕都認為他前途不可限量。(註:照片翻拍自網路影片)

蒲磐有四子一女,蒲松齡是家中老三,全家都寄望他功成名就。他考上秀才之後,從此時運不濟,屢試不中,直到71歲才被舉為貢生(明經)。(註:照片翻拍自網路影片)

蒲妻劉氏溫婉賢慧,行事低調,但大嫂、二嫂都很兇悍,後因蒲松齡科考失意,兄弟協議分家,他們只獲得薄田破屋。《聊齋》有篇〈夜叉國〉,作者評曰:「夜叉夫人,亦所罕聞,然細思之而不罕也,家家牀頭有個夜叉在。」暗指他的嫂嫂。(註:照片翻拍自網路影片)

《聊齋》有諸多篇章陳述官場的黑暗面,有篇〈向杲〉裡的要角,藉助道士化成老虎,咬死仇人。作者謂:「然天下事之指人髮者多矣。使怨者常為人,恨不令暫作虎!」(註:照片翻拍自網路影片)

《聊齋》刻劃人物各有特色,但被蒲松齡鍾愛,視為己出者,非〈嬰寧〉乙篇裡的嬰寧莫屬,單從名字來看,就具見作者的匠心獨運。當嬰寧失去笑容時,作者表示:「我的寧兒呀!妳為何會變成不笑呢?」(註:照片翻拍自網路影片)

1670年,蒲松齡受聘於寶應縣令孫蕙之邀為幕僚,他初見顧青霞時,用「倦後憨尤媚,酣來嬌亦狂,眉山低曲秀,眼語送流光。」來形容。《聊齋先生》一劇的顧青霞,名為「紅蓮」,是孫蕙的小妾。(註:照片翻拍自網路影片)

蒲松齡與同邑好友組成「郢中社」,時而切磋學問,時而評論時政。(註:照片翻拍自網路影片)

《聊齋》有篇〈陸判〉敘述書生朱爾旦參加同窗會,有人戲弄他,若能將十王殿的「陸判官」背來,請他喝酒。朱毫不猶豫背來一尊綠面赤鬚的泥像,大家都不敢正視。《聊齋先生》一劇的朱爾旦,改以蒲松齡擔任。(註:照片翻拍自網路影片)

《聊齋》有篇〈司文郎〉敘述書生王平子屢試不中,有位盲僧善聞文章,當他聞王生文章時認為應可中舉,結果事與願違,盲僧說:「僕雖盲於目,而不盲於鼻,簾中人並鼻盲矣。」〈司文郎〉乙篇幾乎是蒲松齡自述。(註:照片翻拍自網路影片)

1679年,蒲松齡應聘設帳於畢刺史家,《聊齋》乙書於此時大致完成。刑部尚書王士禎閱讀之後,譽為「才子書」並該書題詩:「姑妄言之姑聽之,豆棚瓜架雨如絲。料應厭作人間語,愛聽秋墳鬼唱詩。」(註:照片翻拍自網路影片)

1713年,蒲妻劉氏過世,此後蒲松齡睹物思情,為詩曰:「五十六年藜藿伴,枕衾宛在爾何之。酸心赤骨情難忍,不憶生時憶病時。」(註:照片翻拍自網路影片)

1999年,上映的「聊齋先生」電視劇25集,將《聊齋》經典篇章及作者的生平融薈劇中,編劇者雖參雜諸多個人構思,但大致能掌握原著的精髓,很值得觀賞!(註:照片翻拍自維基百科)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091b7215&aid=180377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