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為一個字讀一本書
2022/02/09 11:14:30瀏覽2042|回應1|推薦37

為一個字讀一本書

        二十多年前,有次國考題出郁永河《裨海紀遊》一段,有同學拿其中「願君濟勝有具,與導人行,輒前…」問本人。我懷疑「願君」有誤,擬找原文對照,詢問部分圖書館,表示未收藏該書。

        偶有機會,與朋友餐敘,提及《裨海紀遊》乙書,朋友說:台灣銀行或許有此書。幾天後,朋友帶來台銀版的《裨海紀遊》單行本,可謂喜出望外,於是對照前述那句,果然是「顧君」,而非「願君」,原文是:「顧君濟勝有具,與導人行,輒前…。」顧君,顧敷公先生,是郁永河的朋友,當年與他一起到北投來採集硫磺,由於他身體強壯,便於攬勝,跟隨嚮導走在前面。

        何以三百多年前會有人到北投來採集硫磺,好奇心使然,從頭閱讀《裨海紀遊》。這本書,二萬四千多字,以文言文撰述,夾雜議論,又好用異體字,讀來頗為費力;於是找資料、查字典,再作延伸閱讀,不知耗費多久時間,終於讀畢。此外,作者另有《鄭氏逸事》、《番境補遺》及《海上紀略》三篇短文,也沒放過。多年前,在書店發現楊龢之編著《遇見300年前的臺灣》乙書,該書把《裨海紀遊》翻成白話文,並附相關圖片及補充說明,也買來研讀。終於,為了一個字,讀通了一本書。

  2007年,李前總統想去日本遊覽「奧之細道」,以償平生宿願。1997年,本人有幸踏著日本俳句詩人-松尾芭蕉的足跡,業已遊賞「奧之細道」景色;如今,又研讀《裨海紀遊》乙書,發現兩人有雷同之處,於是在李前總統前往遊覽之時,為文一則投書《聯合報》,並於2007年5月31日刊登於該報「民意論壇」。結論提到:台灣也可由南崁沿北海岸到八里,再到北投、陽明山,循著先人的足跡,規劃一條「奧之細道」,讓國內多一條有深度的「文化之旅」(註一)。

        《裨海紀遊》最值得介紹的一段是:「前望兩山夾峙處,曰甘答門,水道甚隘,入門,水忽廣,漶為大湖,渺無涯涘……張大云:『此地高山四繞,周廣百餘里,中為平原,惟一溪流水,麻少翁等三社,緣溪而居。甲戌四月,地動不休,番人怖恐,相率徏去,俄陷為巨浸,距今不三年耳。』」文中「甘答門」,就是今天的關渡;「麻少翁」在士林社子一帶;甲戌,為1694年。當年,臺北發生大地震(註二),或因地震山崩造成「水道甚隘」,以至過了甘答門,便是無邊無際的大湖。

        台灣歷史不過四百年,所留史料甚少,《裨海紀遊》把渡海來台,漢人開墾情形,平埔族原住民生活狀況,以及西部走廊沿途的人文風景,特別是一片荒蕪的台灣北部,多所描述,是了解台灣歷史不可多得的一本書。

註一:參閱【台灣也該有一條「奧之細道」】乙文。

註二:參閱【台北大地震】乙文。

這是台銀版的《裨海紀遊》單行本,二十多年前,首次閱讀的,就是這本書。

《裨海紀遊》,二萬四千多字,以文言文撰述,夾雜議論,又好用異體字,讀來頗為費力;於是找資料、查字典,再作延伸閱讀,不知耗費多久時間,終於讀畢。

多年前,在書店發現楊龢之編著《遇見300年前的臺灣》乙書,該書把《裨海紀遊》翻成白話文,並附相關圖片及補充說明。

1697年,郁永河前來北投採硫,1985年台北市政府在「龍鳳谷遊客中心」旁立碑說明。

這裡就是《裨海紀遊》所描述的「前望兩山夾峙處,曰甘答門,水道甚隘,入門,水忽廣,漶為大湖,渺無涯涘…。」「甘答門」,就是今天的關渡,三百多年前郁永河就是從這裡經過,到北投採集硫磺。

從淡水忠烈祠遠望「觀音山」,三百多年前郁永河所看的山,應該也是這樣。

中央大學與中研院合作,利用衛星影像重現三百多年前台北盆地的樣貌,右邊圖片就是被郁永河形容的「大湖」(註:摘自2010.12.14中國時報A8版)

這是位在日本宮城縣的「奧之細道300年紀念塔」。1689年,松尾芭蕉與弟子河合曾良從江戶出發,遊歷東北、北陸至岐阜縣為止,將所見所聞抒發成俳句。松尾芭蕉所遊歷的這條路線,後世稱為「奧之細道」,是日本極力推廣的「文化之旅」。

李前總統卸任後,嚮往「奧之細道」,終於在2007年一償宿願。這是李前總統在宮城縣鹽釜神社植樹紀念。本人於2015年再次前往「奧之細道」一遊,拍下這張照片。

本人與松尾芭蕉銅像合影。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091b7215&aid=171639881

 回應文章

vivi 之東張西望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4/06/12 22:30

看了您的文章,方才在博客來轉了一下,

楊龢之編著《遇見300年前的臺灣》目前沒有庫存,

已向該書店作了「可訂通知」,盼不日可以買到。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