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乘無量壽經》解-第59集-48願
2021/10/29 16:36:15瀏覽219|回應0|推薦1

《大乘無量壽經》解-第59集-48願

〈發大誓願第六〉

  七寶淨土講堂主席慈淨老師,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

  我們之前第五品《至心精進》跟大家一起學習過了,現在到了第六品《發大誓願》,這就是大家熟悉的四十八大願。那麼之前我們看到法藏比丘向老師要求為他說法,佛也就真的答應了,為他宣說了二百一十億佛國土,無量佛剎的依正莊嚴。

  換句話說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剎土,一個都沒有漏掉,全部都給法藏菩薩宣說了。不但給他宣說而且以神力展現在他的面前,讓他通通都看到,使他對於整個法界諸佛剎土裡面的因果善惡,完全通達明瞭,這個之後他才發願的。所以四十八願不是一次發的,是不斷不斷的累積圓滿的大願,圓滿這四十八願,是在接受老師的教導參訪了十方諸佛剎土有感而發的,所以他這種修學的過程,是非常合乎我們現代所講的科學精神,小心的求證,他不是盲從不是感情衝動的。他見到這個世界哪個地方不好,不好的我不要,這個世界有哪些地方好的我就採取,不好的我就捨棄,我不要。

  所以我們可以看得出來,西方極樂世界就變成了一切諸佛剎土裡面最美好的世界,對吧?為什麼呢?所有十方世界裡面不好的,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你找不到,一切諸佛世界美好的地方它通通都有,所以他是集諸佛剎土美好的大成,是這麼來建立他的淨土的。所以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是這麼樣建立的,不是自己在家裡面,我要想這樣明天又想那樣,自己在那邊幻想,不是這樣的。

  而且經文說法藏比丘是住真實慧來莊嚴這個淨土的,這句話我們再來理解一下。他是安住在真實的智慧,然後所流現出來的,這樣子的一個極樂淨土。而且每一個願都一一的兌現了,因為法藏成佛了,就是現在的阿彌陀佛。

  那麼這樣子的教學是最善巧的,也是最有說服力的:我先把果報告訴你,讓你看到這樣子殊勝的成績;再告訴你我因地發的種種願的內容,你不能不相信!你也沒有資格懷疑!因為這是佛果地上的境界!

  以前講過了世間也是這個樣子嘛,這條路我走過了,而且走過很多遍了,我走到盡頭的最終點我都走過了,那中間的過程我肯定經歷過了嘛!然後我再跟你細說種種的過程,那你怎麼能夠不相信呢?因為你還沒走過,更何況我們只是三度空間的可憐蟲,佛果地上的境界是無數度空間的事。

  古德說:「四十八願全顯法身」又說:「一一誓願為眾生故」那麼現在合起來我們來看那就是:彌陀每一條的願文都是為眾生究竟成佛而設的,不是為他自己,他自己成佛了,他什麼都不需要了,都是為一切眾生。所以就徹底的體現了彌陀的大智大悲跟大願。

  什麼是大智呢?顯法身是大智。因為人人本有法身,所以可以救度成佛。因為你本來是佛,你本來有佛的這個能力,一心救度願願為眾生這是大悲。徹底救度普遍救度這是大願。

  大智大悲大願,所以彌陀號為大願之王,四十八願就是阿彌陀佛對老師提出的報告,具體的介紹西方極樂世界。那是誰為我們介紹的呢?當然是阿彌陀佛親自介紹的,再由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轉述。現在大家又怎麼會聽到呢?因為釋迦牟尼佛已經不在這個世間了,是經過法師代代相傳,由法師轉述。所以其實轉述就是等於阿彌陀佛說的一樣,今天師父轉述黃念祖老居士的開示,等於你們在聽黃念祖老居士在跟你們講佛法。所以說這個話是要大家重視,因緣稀有難遇,大家不要小看了,直接說的意思就是你要能夠有機會超越六道,不再去做北京鴨,都是因為這個稀有的因緣。

  你看佛告訴阿難:「當來一切含靈皆因汝問而得度脫」度脫用現代人的說法就是脫離苦海。日本不是有一種藥膏叫脫痛苦嗎?那是暫時的痛苦,往生極樂是永遠的脫痛苦,那只有這個法門能做到,你沒有得選擇的,你不依這個法門就不得度脫,這個才是釋迦牟尼佛真正的意思,除非你不需要度脫那就另當別論。你願意繼續到餓鬼道,願意在地獄受苦,甚至再做人,做人照樣苦啊!你不要以為可以做富貴人,問問你現在修的是什麼因就知道了,所以這次的因緣對我們來說就很重要了。

  而這一部《無量壽經》這一品的經文,又是全經最重要的部份,所以總的來說四十八願,就是解釋阿彌陀佛的,《無量壽經》是四十八願的詳細解說。再來《華嚴經》又是解釋《無量壽經》的,所以歸到最後還是這一句阿彌陀佛。那麼阿彌陀佛擴展開來,它的全部就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四十九年的一切佛法。

  以前我對這樣子的一個解釋還是有點懷疑,會不會太誇張了?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了這麼多的法,這麼多的經典,你怎麼說就歸到你這個阿彌陀佛了?你這是賣花說花香,現在我真正的是越來越體會到了,歸到最後就是這句阿彌陀佛,把它展開來就是全部的佛法。所以這句阿彌陀佛就不是只有修念佛法門人的專利了,所以你不能說阿彌陀佛是你們的,我們沒有說是我們的,這句阿彌陀佛關係到每一個人的死生生死,生已經沒有得選擇了,現在就是要面對死亡,死了以後怎麼生?死生,生死,對一切眾生生前死後的影響巨大。

  今天我們共同一起來學習最主要的是什麼呢?是阿彌陀佛在因地中所發的這個大誓願,彌陀的讚不是有說了嗎?「阿彌陀大願王」一切佛沒有一個不是大願的,沒有大願你怎麼能夠稱為佛呢?但是唯獨唯一彌陀成為大願之王,所以可見這件事情很殊勝。

  那麼之前說到阿彌陀佛在因地的時候是法藏比丘,他已經蒙佛的加被看了二百一十億,也就是無量的佛土種種的情況,然後以五劫的時間思維修行,而成就了自己的大願。那麼經過五劫的時間這個功德圓滿了,所以到佛前來宣說他的願,那麼下來就是這個內容了。

  那麼在還沒有正式進入願文之前,我們先來看幾段的注解,看注解說:

“本品乃法藏菩薩遵佛明訓,於大眾中宣說所發殊勝大願。此大誓願,妙德難思。”

  那麼在我們來談他的本願之前,先要做一個讚歎,這個讚歎不是虛偽的是真實的,他說“此大誓願,妙德難思”,這個大誓願是“妙德難思”,這四個字我們要好好的來想一想。這個德不是一般的功德,是妙德,“難思”是你想都想不通的。下面說:

“如《甄解》曰:「四十八願功德成就,而歸一正覺,正覺之體即是南無阿彌陀佛也。」”

  所以《甄解》這本書裡頭他是這麼提的,他說“四十八願功德成就”,一切功德都成就了,阿彌陀佛已經成佛了嘛!他說這些願不圓滿他就不成佛嘛!現在這個功德圓滿他已經成佛了,功德已經成就了,那麼這個功德歸到哪裡呢?“而歸一正覺”,歸到一個正覺,正覺就是無上的正等正覺。所以這個正字我們要很重視,所以一些邪的東西那就是背道而馳的,就是違背這個八正道的,所以有許多邪說是不正的,所以邪正之分在無分別之中,這個還是必須要分別的,所以他說歸到一個正覺。那麼正覺是什麼呢?就是這句那摩阿彌陀佛,也就是這句名號那摩阿彌陀佛。所以《甄解》他這個話很好!淨土宗稱為一乘願海六字洪名,這個法門歸納起來就是這幾個字而已啊!它是一乘的願海,願一切眾生皆以最殊勝的方式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具體大家修持的方法就是依靠這六字洪名嘛!就六個字,四個字也可以,這就是一乘的願海。所以四十八願就歸到正覺,正覺就是那摩阿彌陀佛這六個字。然後說:

“是名弘誓本乘海,亦名悲願一乘。”

  這個就叫做弘誓本乘海亦名悲願一乘,這個誓願它本來的功德之海,也叫做悲願一乘,一乘者沒有其它的乘,沒有聲聞緣覺菩薩,都是成佛的。所以我們一直強調這句話,因為眾生本來成佛,你何必那麼委屈呢?我常常說你莫名其妙跑去做北京鴨,跑去做餓鬼,然後情願沒東西吃。跑到地獄去下油鍋,那是很冤枉的,不應該的,你本來是佛,你做了菩薩都叫委屈了,是不是?為什麼還要委屈自己呢?除非你不知道。

  那我們現在在座的各位知道嗎?都知道了嘛!七寶的同修最清楚了,越來越清楚,所以這個理要明啊!師父常常說能聽到這樣子的道理很稀有,你要不相信你可以試試。有一段時間你不來七寶,不聽這樣子的內容,你去聽聽外面的一些說法你會嚇了一跳!我最近就聽到有一位同修說,外面有一位在家人說,他可以傳授高明的醫術給他,讓他可以用這個醫術來救人。還說他不收紅包的,不收錢的,是不收錢但是收紅包,聽起來很偉大,所以你是信他的醫術高明還是信阿彌陀佛的智慧高明?所以我常常說,你這就否定了釋迦牟尼佛的這句話「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本來本有的本具的,你還要到外面再去求那些什麼東西,你所求的外面的一切叫做心外求法,心外求法就是魔業!你本來的智慧是你本有的在哪裡?在你自己本有的裡面,你怎麼跑到外面去找呢?所以初學的同修要小心!你的定力不夠,是因為佛的道理沒有用上。下面說:

“此乃彌陀正覺功德也。正覺功德不可思議者,由誓願不可思議。”

  這個就是彌陀的功德,這個功德不可思議!為什麼這個功德不可思議呢?由於誓願不可思議,為什麼惡道的眾生都能往生呢?為什麼罪業的眾生也能往生呢?為什麼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呢?就是因為阿彌陀佛發了這樣子的願嘛!別的佛沒有這樣的悲願,而且他的願一一都兌現了,兌現就是你用得上了,都真正的practical,做試驗你也試驗到了,真正用得上的,所以我們要有信心。下面說:

“是以《行卷》以卅六句歎誓願不可思議,以彰正覺功德廣大。文曰:『敬白申一切往生人等,弘誓一乘海者,成就無礙無邊最勝深妙不可說不可稱不可思議至德。何以故?誓願不可思議故。悲願喻如大虛空,諸妙功德廣無邊故。猶如大車乃至猶如大風,普行世間無所礙故。能出三有繫縛城,乃至開顯方便藏。良可奉持,特可頂戴也。』」”

  《甄解》又引了另一部書的卅六句讚歎的話說,他是引了《行卷》的話,敬白申一切往生人等,“敬”就是恭敬,“白”就是告白,“申”就是申請,希望請求大家一切都聽他來告白,來宣布,告白誰呢?願一切眾生人等。告訴什麼呢?就是“弘誓一乘海者”。這個大悲的一乘之海,弘深誓願的海,這個海是“成就無礙無邊最勝深妙不可說不可稱不可思議至德”,這個海是成就了無礙無有障礙,沒有什麼可以阻止它的,沒有邊際的,沒有邊際就是:不是到了什麼地方它就不去了,就停止了,都不是,沒有這一回事,這叫無礙無邊,是最勝深妙不可說不可稱不可思議至德,是最殊勝的,最深妙的,是不可思議至德到了無以弗加了,沒有更超過這個德了。什麼原因呢?何以故?為什麼呢?因為誓願不可思議故。他就說了一個譬喻,譬喻就是比喻。悲願就比喻好像太虛空,諸佛功德廣無邊故。他譬喻這個誓願像什麼呢?這個悲願喻如大虛空,誓願像虛空,所以一切功德就出生了。所以就是空跟妙有,因為空所以出生一切功德,誓願正是如此。乃至猶如大車,乃至猶如大風,普行世間無所礙故,一切世間都不能障礙不能阻止。“能出三有系縛城”,能夠出三有,三有是什麼呢?三有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我們都在欲界裡面,欲界天,現在一般修煉的人能夠達到欲界天就很了不起了。外道所說的玉皇大帝就是欲界天的帝釋,第三十三天忉利天,還有色界天無色界天,這都屬於有,這都是繫縛,意思就是都還在被捆綁的,還不能夠解脫,就是被捆住出不去了。所以這就是我們跟其它宗教大大不同的地方。別的宗教以生天為得到他所要求的果,就是他最後的目的,最後的目的生天已經很了不起了,天國。那我們是以超出天超出三有才是我們修行的行處。要離開這個三有的束縛,離開這個欲界色界無色界的捆綁,也就是外道耶穌什麼什麼最後都是生天,耶穌其它的宗教都是生天,道教也是如此嘛!什麼無始天尊啊,以生天為究竟。我們佛教是以生天為墮落,常常這句話就是這樣子嘛!你本來是佛,你本來是佛你在六道裡面轉來轉去,你轉到天上兩天又轉到地獄裡頭去了,所以這個沒有什麼了不起,別人以為是殊勝的果報,這是我們要超出的一種纏縛,這是根本不同的地方。所以有很多人看見有什麼奇異功能就羨慕得不得了,就去練氣功去了,就學他們的東西了。這個就是說,舉個例子就是說你把鑽石拋掉了去撿一塊玻璃,看起來好像都差不多一樣也是挺亮的,這個Spotlight聚光燈一照好像都一樣也能夠發亮是不是?但是事實遠遠不可比喻,實在說它兩者的元素不一樣,它的內容不一樣,有很大的懸殊有很大的差別。“乃至開顯方便藏,良可奉持特可頂戴也”,而且這個願海是開顯了方便藏,藏就是藏的意思,一切都收藏在裡面了,一切方便都在這四個字阿彌陀佛裡面了,還有什麼比這個更方便的?沒有了。當然密教也是方便,但是大家要知道淨土宗就是密教的顯說,所謂顯說就是把密教公開了叫做顯。我們學《淨修捷要》就知道了,手心跟手背,這是手背,手心看不到,打開了就顯了顯現顯出來了,關起來就是密就是看不到了。所以他的殊勝功德,你說它是禪它就是深妙禪;你說它是密它就是密。但是它的特點不是它就是禪就是密,它比禪比密這些法門都穩妥,它都普攝。禪宗不是上根利智你沒份哪!這個我們說了很多了,那確實是殊勝之法!就是你是很高的知識份子,我們說博士大佛學家,在禪宗看來他恰恰是丈二金剛摸不到頭腦,這是形容詞了,比喻他搞不清楚弄不明白,這到底是怎麼回事?他找不到它的底細。所以有人就說我懂了一點了,你懂了一點更壞!你懂一點還不如不懂,因為禪這件事情是言語道斷心行路絕,光是這八個字你都搞不掂了,所以現在大家把禪看淺了,這個只有上根利智可以承當,真的是千個萬個難得一個半個啊!所以俗話所說的,以前也講過了,你要開悟,禪宗講開悟你要開悟需要七朝天子福九代狀元才,天子福就是福報,狀元就是現在講的博士,一個是福報一個就是智慧,你把七朝天子的福報加在一起,這還只是一方面,你還要有九代狀元的才華,這兩個條件你都具備了,你才有希望開悟。所以哪裡是普度之法?只有少部份的人能夠得度。但是這個禪讓大家認識認識重視重視也是很好的,但是他只能夠接上根利智,上根利器的,但是我們這個淨土宗是方便藏,誰都可以用到,小孩子老太婆沒讀書的沒有學問的沒有文化的,也是可以,所以叫做方便藏,它含藏了方便在裡面,但是方便它又有究竟,方便又究竟,所以這裡說“良可奉持,特可頂戴也”,意思就是說他真是好啊!你可以奉持,頂戴是什麼意思?把它放在你的頭頂上,表示它很高很崇敬,戴就是這個帽子我老是一直戴著它,不離開它,“特可頂戴”這個法門是特殊的,所以我們應當來遵從來信受。日本的大德用這樣子的語氣告訴你,你還當它沒什麼有也可以沒有也可以,反正都是佛法嘛!就當著是接觸佛教就是了嘛!日本的大德告訴你,要把他頂在頭頂上啊!非常的恭敬非常的崇敬。以前講過中國大陸那邊的居士、那些老菩薩,把這裡送過去的法寶頂在頭頂上啊,非常的恭敬啊,把它當作是非常非常的珍惜稀有。我們這裡你到了道場,你介紹他那些法寶送給他不用錢的,他還要用斜眼看你,這個好看嗎?不好看你不要介紹給我,我很忙我沒有時間的。哇!這種態度!人家中國那邊頂在頭頂上啊!聽說最早期的時候送一套《大藏經》給他們,排隊啊,一百二十本就一百二十位每一個人將一本《大藏經》頂在頭上,跪在那邊來接受的,人家那邊當寶我們這裡當草,所以這裡說我們要來遵從要來信受,讚歎這個功德法門,讚歎這個功德的來源是什麼呢?就來源於這個不可思議的願海。所以就把這個話放在前面,我們就對於接著下來要討論的四十八願,我們就會重視了,這一切功德一切殊勝一切方便,都是由於這個不可思議的彌陀的大願之海。下來我們繼續看注解說:

“至於願文多寡,諸譯頗有差異。漢吳兩譯同為廿四願。且經中明言「便結得二十四願經」。《宋譯》則為三十六願。魏唐兩譯則為四十八願。至於《後出阿彌陀偈經》曰「誓二十四章」。可見廿四願於諸經中實居多數。但世間流通者,只是《魏譯》。故世人熟知四十八,而罕聞廿四願也。且漢吳兩譯雖同為廿四願,但內容亦甚不同。”

  下來就在討論這二十四願三十六願四十八願,這方面怎麼結合它?大家現在所知道的還是不廣還是很偏,常常大家只知道四十八願度眾生,而不知道還有二十四還有三十六之說,現在存在世間的五種原譯本,兩個是古譯,漢譯跟吳譯這都是二十四願。所以咸豐年間的魏默深居士,他是一個桐城派的文學家,他要補救王龍舒的過失,王龍舒有個會本,他就又再會集了一次,他的會集本裡面就是二十四願,所以有人就罵他說你這完全不對了,不是!他是有所根據的,漢吳都是二十四,唐譯跟魏譯是四十八,宋譯是三十六,還有一個《後出阿彌陀偈經》,這個《後出阿彌陀偈經》都是偈子,偈子不長裡面特別說出“誓二十四章”,所以在古代典籍當中提出二十四的,是佔一半,提出四十八的不到半數只是三分之一,那麼可見《無量壽經》為什麼要會集啊?這也是一個原因,因為差別很大!那麼《金剛經》也有不同的翻譯,《阿彌陀經》也有不同的翻譯,那麼其中翻譯出來的差別不大,只有《無量壽經》差別最大,所以就是不斷的翻譯,有記載翻譯過的有十二次,比原來的本子差別很大,但是說二十四的實在不止二十四,因為他一個願裡頭,比如吳譯的第二願就是<國無女人,蓮花化生>,凡是往生者都現三十二種大丈夫相,這是一個特點:都是蓮花化生。蓮花化生就不須要父母來生了,所以就不需要有兩種性別了,他不需要父母嘛!這是極樂世界一個特殊的願,而這個願經文當中也引說,這個願只是在吳譯本裡頭有,其它沒有,五種譯本只有吳譯裡頭有這個願,那麼這個願說是一個願,實際它就包含了四個願,所以二十四就不只二十四了。那麼下來我們再看注解:

“《吳譯》第二願為「使某作佛時,令我國中無有婦人。女人欲來生我國中者,即作男子。諸無央數天人民、蜎飛蠕動之類,來生我國者,皆於七寶水池蓮花中化生長大,皆作菩薩、阿羅漢,都無央數。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這不是我們的會集本的所以沒有聽過,還有一句我們繼續看完它。

“此中具有蓮花化生,與國無婦女之殊勝大願。而《漢譯》無之。其他諸譯亦皆闕如。由此可見,諸譯差異之甚。”

  這裡頭“國無婦女”它是一個願,“蓮花化生”又是一個願,一切動物都能夠生又是一個願,而且裡頭來的菩薩阿羅漢無量無數。所以吳譯就不去念它了,這個內容大家一看就知道,它就包括了這四個願在裡頭,所以它一個願當中就有四個願。所以我們就這麼來看吧!《後出阿彌陀偈經》說“誓二十四章”,我們就可以知道了,這跟四十八統一起來了,可以是二十四段二十四章,那麼具體的願是四十八,它那個段是二十四段,但是所有的願加起來還是四十八。這就是我們對於古譯的研究之後所得的結果。那麼夏蓮居居士的會集本呢?就是現在我們在學習的他正好是二十四,他譯成二十四段就是符合廿四章,而且裡頭包括的內容恰恰好還是四十八願,這個我們接下來看完這個願文我們就知道了。因為它一段裡面有的是三個願,有的是四個願有的是兩個願,小小的,所以這樣就把古譯所不足的這個問題,二十四跟四十八這兩種說法,都把它融合在一起了。所以會集的功德就在這裡啊!如果你說這個不難嘛!這邊抽一點那邊抽一點湊起來,不是可以的嗎?那你湊湊看!我們繼續看。

“且漢吳兩譯雖同曰廿四願。但實際內容,則不止廿四。以上《吳譯》第二願為例。此一願中實具(一)國無婦女;(二)蓮花化生;(三)蜎蠕得生,並皆作菩薩、阿羅漢;(四)菩薩、阿羅漢無量等,精要勝願。準是可知,所謂廿四願,實不止廿四。據諸《後出阿彌陀偈經》「誓二十四章」之經文。可知彌陀誓願實為廿四章,非僅廿四願也。”

  這個我們就不再怎麼講解了。其實在前面概要的第八,可能有些同修沒有在現場聽,師父就是害怕大家聽了之後沒有辦法消化太吃力了,所以在沒有觀眾的情形之下就錄製了很多內容。所以大家為什麼發現,啊-怎麼今天已經到了第59集了?中間很多都漏掉我們沒有在現場聽啊!怕你們聽了很辛苦啊!所以很慈悲照顧你們哪!所以概要裡面第八叫《譯會校釋》,我們在那個地方講得很詳細,那這裡只是再重複一次而已。那麼這些都是常識,我們交代一下就好了,就是等於說以後不會再談起,不會再提起了,主要是讓大家知道會集的完善跟周詳,把其他翻譯本漏掉的遺漏的缺少的都補進來在這個會集本里面了,那我們現在在學的就是會集本,所以應該知道的內容我們都知道了,這就是會集本的重要。下來我們繼續看。

“至於魏唐二譯同為四十八願,但名為四十八,實際則不足四十八。例如《魏譯》第廿九願為「設我得佛,國中菩薩若受讀經法,諷誦持說,而不得辯才智慧者,不取正覺。」”

  而且魏譯和唐譯四十八它也並不圓滿,剛才說了吳譯那個願他就漏掉了,就沒有了。

“第三十願為「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智慧辯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覺。」實則此兩願祗有廣略之異,第三十願只是第廿九願之補充與引申而已。《唐譯》中第廿九與三十願,亦與此同。更有進者,魏唐兩譯均缺國無女人及蓮花化生之願。可見魏唐兩譯之四十八願,並未圓具諸願。

至於漢吳兩譯,則缺十念必生之根本大願。可見漢吳魏唐宋五譯,均非無量壽經之善本。是以會集諸譯,廣擷眾長,另成會本,實不容緩也。”

  而且魏譯跟唐譯四十八願它也並不圓滿,這些內容有興趣的大家自己看看,這麼厚的一本《大經解》就請回去看,比較比較。下面說:

“於是夏師會集諸譯之大願,既重古譯多見之廿四,又採世間所流通之四十八,乃以廿四為章,四十八為目,既符「誓廿四章」,又合四十八願。經中備集諸譯之長,十念必生、國無女人、蓮花化生諸願,皆見於會本。復妙攝各願精要,以少文而顯多義。”

  這是講的會集本。所以會集本他就是以少文攝多義,各各原譯中的菁華都會集在一起了。那麼在這個地方畢竟還有人說會集本怎麼二十四呢?他沒有詳細讀四十八願,大家你去看,小注的一個願文一個願文加起來一共是四十八願,那麼下來還有很長的印證。下來說:

“例如《魏譯》第卅八願曰:「設我得佛,國中天人,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讚應法妙服,自然在身。有求裁縫搗染洗濯者,不取正覺。」第二十四願曰:「設我得佛,國中菩薩在諸佛前,現其德本。諸所求欲供養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覺。」《魏譯》此兩願顯衣服與供具之如意。但缺飯食如意。如《漢譯》第二十三願(《吳譯》為第十四願)曰:「我作佛時,我國諸菩薩欲飯時,則七寶缽中,生自然百味飯食在前。食已,缽皆自然去。不爾者,我不作佛。」”

  其它的這些原譯本我們第一次看到怎麼這樣子的?我們念慣了“若不爾者,不取正覺”,它這裡是“不爾者,我不作佛”,比方魏譯裡頭就說要衣服就有衣服,要供具你要供佛嘛,動個念頭我要去供佛,我要供具他就有供具了,但是他沒有說要吃東西有東西啊!我們會集本有啊!動個念頭東西就來了,所以他就不足了,漢譯就有說要吃的時候七寶的缽器就現種種的妙食,吃完之後也就沒有了,實際上極樂世界並不需要吃東西嘛!為什麼不需要吃東西呢?因為他沒有消化系統啊!他沒有五臟六腑吃來幹什麼呢?不需要吃嘛!我們為什麼要吃?因為我們需要這個作為我們的能量跟營養,然後在裡面起了變化,變化出了問題就生病了,我們有這些東西,那極樂世界的人蓮花化生他沒有這些,所以不需要吃東西,但是他還有習氣啊,所以是叫凡聖同居土嘛!還有吃的習氣,有時候還要想吃一吃,他一想吃東西自然就在他的面前了,那經文說他是以意為食,那也就算是吃了東西了,自然就沒有了。那麼在我們會集本這一條裡頭,把魏譯裡頭的三種缺了兩條,一條是衣服、一條是供具,但是還缺了一個飲食,把飲食的願給補到會集本裡面來了,那就圓滿Complete啦!要衣服有衣服要吃就有得吃,要種種的要幹什麼的全部都有了。要供具也有要食物也有要衣服也有,衣食住行都有了!那麼我們一開始就讚歎了彌陀的大願,又把幾種的翻譯本它的願數的多少做了一些介紹,所以對於會集本就是這樣子的一個做法。那麼下來還有一點點注解,說:

“(於此又可見魏唐之四十八願,實不足四十八也。)今此會本,攝集以上三願為:「我作佛時,生我國者,所需飲食、衣服、種種供具,隨意即至,無不滿願。」”

  所以現在會集本就有了這句了,就有這句“我作佛時,生我國者,所需...飲食啊衣服啊種種供具啊,動個念頭它就來了,沒有說不滿你的願的。

“可見會本,文約義豐,諸譯所具之彌陀勝願,備顯無遺。是以近世諸賢,公認此為善本,良有以也。”

  好了,現在我們就開始來看這四十八願的經文,我們也可以說是願文啦!我們從經文開始看起,說:

法藏白言:唯願世尊,大慈聽察。

  那法藏就是阿彌陀佛在因地時候的法名,當時是國王然後出家修道,那麼發了這個願。白言就是向佛來稟白,“唯願世尊,大慈聽察”,我願世尊啊!世尊就是佛的尊號,這個有兩種說法:一種在十號之內一種在十號之外,總起來就稱為世尊,這個我們不再去研究了,之前講過很多了,總之這兩個沒什麼分別。下來注解就解釋:

“「聽」者,耳聞也。「察」者,心中審思也。《會疏》曰:「如來聽其說明,照察丹誠,故云聽察。」故經義為法藏菩薩請求世尊,垂慈於我,聽我所說,鑒我誠心。以下法藏陳說所發大願。”

  請你大慈大悲來聽來監察,是否如世尊的意思呢?他那個時候的佛,佛號叫世間自在王如來,大家念《無量壽經》也念過了,這個佛號也聽過了,但是對這個佛號沒有什麼特別的體會啊!這個佛號的名字也很有意思喔!淨土宗這個法門它特別的地方,是世間自在!大家有沒有發現到啊?所以他那個時候佛的名字就是世間自在王。我們淨土宗不需要你出家,你可以不需要出家做任何工作,然後“不廢世法而證佛法”,這個就是沈善登老居士的話,不需要廢除世間法就可以證得佛法了;不需要丟掉工作不做了,跑到深山裡面去或者到哪裡去獨自修行。不需要!工作照做,事情照做,你一樣可以證得佛法。“不離佛法而行世法”,你做世間種種的事你可以完全不離開佛法的,那只有淨土宗做到,是不是?我們這個就很清楚了嘛!你走啊行路坐車你去購物,你心中還是一樣有這句阿彌陀佛,你沒有離開佛法啊!你別的就做不到了!你禪宗大徹大悟的人那是做得到,但是能找幾個大徹大悟的?所以這就是它特殊的地方-世間自在!所以念佛人就是世間最自在的人,你還給人家覺得唉呀!你這個人好像是有很多的煩惱,你說你是念佛人,念佛人就是世間最自在的人,叫做念佛人,知不知道啊?所以你看這個社會不管你再怎麼緊張,以後科學再發達學術再多,一切都是電動的機械化的,你做事情要求速度要快,叫你非常忙,可是禪宗有一句話說“竹密不妨流水過”竹子再密水還是過得了,水還是通過,你再忙淨土法門一樣可以不要離開世間法你就可以證得佛法了,還可以成就證果,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他這就請世間自在王如來,請他聽察。

  底下他就說了第一個願了,我們先看願文。

我若證得無上菩提,成正覺已,所居佛剎,具足無量不可思議功德莊嚴。無有地獄、餓鬼、禽獸、蜎飛蠕動之類。所有一切眾生,以及焰摩羅界,三惡道中,來生我剎,受我法化,悉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復更墮惡趣。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不取無上正覺。 一、國無惡道願。二、不墮惡趣願。】

  這是一、國無惡道願,第二、不墮惡趣願。我們先看注解:

“首四句,總括全部大願。願我成佛時,所居之佛剎,具足無量(無法以數量表示)勝妙功德,具足無量清淨莊嚴。”

  法藏比丘說我如果證得無上菩提成正覺已,成正覺就是成佛了,我的佛剎具足無量不可思議功德莊嚴。具足就是完全沒有欠缺,無量就是沒有辦法去量它了,不可思議就講不出來想不到說不到,那麼用這四句來讚歎極樂世界,一開頭就是這樣子來讚歎,我是法藏菩薩自己稱呼自己,在成佛的時候所居住的佛土,具足無量不可思議功德莊嚴。所以就光是這幾句這一行字,具足無量不可思議功德莊嚴,就要了你的命囉!什麼命呢?真正把所有最好最圓滿的最講不清的,全部都在這幾個字裡面全說完了。這個極樂世界的莊嚴是沒有辦法去量它的;是講不出來的;是想不到的;是完全沒有欠缺的。在還沒有講下面的每一個願之前這一句先告訴你,No. one好料當中的好料!然後才讓你對下面每一個願每一個願能夠產生真正的信心,能夠完全相信。

“具足者,圓滿也。周遍含攝,無欠無餘,故云具足。”

  就是沒有欠缺。無量的不可思議的功德莊嚴,有無量的功德無量的莊嚴。那麼這四句是總的。這個佛剎,就是這個極樂世界這個淨土,他具足無量功德莊嚴。然後他才說一個願一個願是什麼?這個願是什麼?那麼下來另外一個願是什麼?所以我們現在先把總的共同的來看一下。他這個就是說這個佛剎是具足無量功德莊嚴,他是“周遍含攝,無欠無餘,故云具足”,它是遍一切處,含攝一切,沒有缺少沒有不足所以叫做具足。那麼下來就解釋這四個字不可思議。不可思議,這四個字我們聽多了,這裡再看看注解的說法。

“所具功德與莊嚴,皆不可思議,超情離見,非思量分別之所能知,非語言文字之所能表,故曰「不可思議」。”

  那麼這樣子的功德莊嚴都是不可思議,都是超情離見,不可思就是你的頭腦想不到,不可議就是你的嘴你的舌頭說不出來了,我們常常說不可思議不可思議,我們沒有很深切的去抓住它真正的意思。不可思議就是告訴你你的頭腦不中用了,你的頭腦沒有用了,你所想的那些都不對,這種說法你要不深入你不會接受的。尤其是知識份子博學多聞知識淵博,嘿!你怎麼說我所想的都不對呢?不是我說的是佛說的,佛說的你所想的都不對,他不服啊!他不服也是正常的,因為佛所看的是超越我們人類,超越你用自己累積的知識所能達到的理解範圍,這就叫做“非思量分別所能解”,所以你可思的都不對,所以叫做不可思。不可議呢?你說出來的全部都不對,為什麼呢?告訴你“凡有言說皆無實義”。如果說如來有所說法這叫謗佛謗法。不可思議是甚深甚深,所以極樂世界它所含的都是不可思議的功德,這個不是思量分別之所能知,非語言文字之所能表達,你的語言你的文字,你怎麼用都不夠用了,不夠了,是這樣子的功德莊嚴。這是釋迦牟尼佛真正要說的話,這是佛的知見。你聽了之後還是有點懷疑,那你說你信佛,你信佛你這個都不能接受,不能接受還有懷疑,還有懷疑所以為了安全起見,你還修點別的當Sparetire後備胎,這樣比較安全一點,萬一這個阿彌陀佛用不上的話我還有Sparetire後備胎,那麼這樣子就不是信佛而是信你自己了。所以現在真正完全信佛的人所剩不多啊!沒剩幾個啊!就剩下你們這幾個啊!為什麼有這樣子不可思議的功德莊嚴呢?你講出個道理來啊!道理在哪裡啊!底下我們就要來聯繫《華嚴經》了。我們看注解說:

“《華嚴經》獨明事事無礙之不可思議境界,一多相即,小大相容,廣狹自在,延促同時,重重無盡,圓明具德等等,”

  這樣的道理我們聽都沒聽過,更別說懂了,再了不起的偉大科學家愛因斯坦都要投降了,跟你那堆蛋白質腦漿沒有關係啦!什麼叫超情離見?就是你的頭腦不管用了,你讀再多的書也不管用了!你看六祖惠能大師沒有讀書不認識字的,但是你也不要因為知道這樣子,你也不要這樣子來理解就告訴你的孩子不用讀書,那你就害死他,這都有前因後果的!六祖惠能不是普通人,你的孩子是普通人不一樣啊!所以現在除了淨土法門,你不認識字也很難啦!是不是?經典連那個字都看不懂你怎麼理解呢?看不懂那個字你還叫他去理解那更難哪!所以不要斷章取義,《華嚴經》就是不可思議!因為它是事法界,理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我們一個個來看。

  理法界那就是“本來無一物”,事法界是森羅萬象一切山河大地,我們這屋子都是人,男男女女,僧俗老少,大地山河,這些都是事。事理無礙是大乘所共有的,它的本體是寂,然後寂而常照,照就是照用,它照了就一切事相都出來了嘛!那事用就是凡心,理體不礙事相,事相不妨理體,本來就是一個嘛!事是理的事,理是事的理,空而妙有,妙有而本體是空寂的,這個事理無礙的道理大乘經典都有,唯獨事事無礙是華嚴所獨具。那麼這個《無量壽經》就是中本的《華嚴經》。下來說:

“詳之則為十玄妙門,前於判教一節中曾淺述之。”

  這個也是在前面概要的時候,師父對著沒有人的地方沒有人聽的師父已經介紹過了,引了十個證據就是《華嚴經》所具有的十玄門。所謂玄門就是通過這個門可以進入到佛法玄妙之海,可以通入,以這個為門所以稱為玄門。十個玄門就是十個境界,那麼《無量壽經》會集本具足這十個玄門,不是會集本都不行,所以會集本這個功德是不可思議的,很稀有!現在得到了弘揚也確實是很難得!那麼過去也沒有人講過《無量壽經》這個注解,所以也就沒有注意到這件事情的重要性,沒有能夠跟《華嚴經》聯繫在一起,十門具足這是個不可思議的法門。這個十玄門總之是什麼呢?現在簡單再講一遍。下來雖然說簡單,那麼大家還是只有聽的份了,簡單的只有聽的份簡單都聽不懂了,但是聽不懂還是要講啊!“一多相即”,一就是多,多就是一,一就是無量,無量就是一。因此這一句佛號,佛號是一對嗎?阿彌陀佛是一,一就是多嘛!那麼這個一句佛號就具足無礙無量無邊的一切法門,這就是《華嚴經》的道理了。你不能否定這個道理的!因為《華嚴經》是釋迦牟尼佛說的。你否定這個道理那你就是否定釋迦牟尼佛了。所以大跟小融在一起,大家聽一聽看看是不是頭腦壞掉了?我們這個大的屋子裡面裝了很多人,這個沒有意思這個道理誰都懂嘛!都不會有objection不會有意見,但是我說我這個人裝這個屋子,這個人裝屋子屋子裝到我這個人裡面,這個大家就想不通了!人家就會說你這想不通你瘋了!你在說瘋話啦!我們現在的人就說你頭腦有問題了!但是這是釋迦牟尼佛說的,你不能說釋迦牟尼佛的頭腦有問題啊!華嚴境界就是如此!我們不能理解我們入不到的境界沒有關係,但是我們要承認這個事實的存在,只要求你承認,沒有要求你懂!所以說須彌山容納芥子,芥子,不是黃金打造的戒指,芥菜子,比芝麻還小的,須彌山到底有多大都想像不到,肯定超過喜馬拉雅山是不是?須彌山容納芥子,對不對?芥子很小嘛!肯定在須彌山的裡面,可是這麼小的芥菜子要包容須彌山,容納須彌山,小跟大可以互容,廣狹自在,寬廣跟那個很細微的都可以自在,都可以相容相乘。還有“延促同時”,長時間跟短時間,頭腦又壞掉了,聽好啊!一萬年跟十分之一秒是一樣的,這是不是頭腦壞掉了?所以這個道理我們不講了,愛因斯坦都懂啊!我們現在佛學界還不懂,那我們現在佛學界就落在科學界的後頭了,而現在的情形就是這個樣子!為什麼呢?佛教徒學佛不是開智慧,不是為了開智慧,多數佛教徒都搞別的了,因為很多東西搞啊!太吸引人了!太精彩了太熱鬧了!就搞那個,搞那個他也叫他是佛教徒嘛!把開智慧放在一邊,他也叫學佛,我在學佛,所以道理講深一點點他就傻掉了!因為沒什麼機會聽這些道理嘛!所以現在佛教徒也是很可憐!沒有幾個法師願意講這些,師父我是傻傻的,不管你們接受不接受還是要講。你看我們認為怎麼會一萬年跟十分之一秒是一樣呢?愛因斯坦都告訴你這是錯覺嘛!時間是眾生的錯覺,不要忘了我們現在都在錯覺之中,所以我們要醒啊!wakeup wakeup要醒啊!大家都在夢中在做夢,你要醒這個大夢這是錯覺。愛因斯坦你看他一個朋友死了,他就寫了一個追悼文說:哎呀,你都走了,將來不久我就跟著來了! I will follow you!但是他所謂那個先後是人類的錯覺,是時間上的差別,他也說時間空間物質都是人類的錯覺。所以念公就說了,他說:我也說過一個狂妄的話,中國所以接受佛法因為我們有孔子老子的學說,這個基礎很強,將來歐美外國人他們是靠科學。所以你看現在很多外國人,師父到加拿大面對那些加拿大的外國人,他們是基督徒天主教徒,他們不會放棄自己的信仰的,他們還是以基督教徒天主教徒的身份來學佛法,他們把佛法當做是哲學,他們是這樣的心態,所以將來歐美人他們是靠科學,現在很多大科學家都在那邊研究佛教,可惜佛教界還不能很好的去領導他們,指引他們,因為佛學家不多,而佛學家又懂得科學的就更不多了!那麼將來總會互相的,但是他就是科學家,究竟只是使我們這個解說裡面更多了一些參證,更多的一些prove吧!但是他永遠不能達到佛學這個深度,那是不可能的!昨天講過你別說現在兩千年後也不可能,為什麼這麼肯定呢?因為它究竟還是意識裡面的東西,意識啊!我們八識裡面的第六第七,第六第七是分別,你看科學家他要研究啊!他要比較推理分析探討等等這些,他都沒有離開八識的作用,但是這個意識就是產生錯覺的根源,意識我們的八識我們的分別執著,就是產生錯覺的根源嘛!所以叫你要五蘊皆空,你這個第六識第七識第八識都空了,你才能夠度一切苦厄,所以《心經》說照見五蘊皆空,你才能夠度一切苦厄。我們都是第六第七第八,我們都是靠八識來分別,我們是照見五蘊都不空,那裡會空?什麼東西空?所以我們就不能度一切苦厄了。所以這是佛教的境界,科學家總還都在第六識裡面,你還別說是第七第八識了。所以“延促同時”重重無盡,你看兩個鏡子放在一起互相對照,這個師父常常都講,我們到高級的酒店,你進到電梯一進去,電梯四面八方都是玻璃鏡子,你進去一看,唉呀!我怎麼變成無量的身了?千百億化身都在裡面,你動一下它就重重無盡,是不是?它都不止兩個鏡子四個鏡子在一起互照,這是無窮無盡的鏡子,比如說我們兩個人,我們站著面對面這樣子來對看,你看我我看你這樣子看,那就是重重無盡啊!怎麼講呢?我看見他,那我的瞳仁裡面就出現了他的形象了嗎?大家沒有注意啊?因為太粗心啦!我黑黑的瞳孔就出現他進到我黑黑的瞳仁裡面了嗎?那麼他的瞳仁也出現了我的形象啊,所以我看見他的時候,我就看見他眼睛裡面的瞳仁,我也就看見他瞳仁當中的我,他瞳仁當中的我也就包括了....你再往下追下去還有無窮無盡,層一層的他,是不是?這個你自己想一想,這就是重重無盡了!想得到嗎?想不到!不要想,想不到的。所以這個道理到了極樂世界再來想,現在想不通。所以極樂世界這個功德就是重重無盡的,極樂世界到處都放光,蓮花放光,隨便一朵蓮花就放了三十六百千億光,其中之一的光就出現無量的佛,重重無盡啊!出現了佛,佛又放光,出現佛佛有佛的佛土,佛的佛土裡面又有蓮花,佛的佛土裡面的蓮花又放光,光中又現佛,佛裡面又現國土,國土裡面又有蓮花蓮花又放光,光又現國土,國土裡面又有蓮花,蓮花又放光,光又現佛土佛土裡面又有蓮花....重重無盡就是講不通了!舌頭都打結了!你看到了第二十一品《寶蓮佛光》,我們就可以看到了!所以這個境界不是我們三度空間的人,甚至阿羅漢都沒有辦法去測知,猜想都猜不到,想都想不到的。所以你看我們太渺小了!但是我們最可貴的地方就是:我們相信!世間的人我們可以懷疑,但是我們相信這是佛講的境界!因為佛不是只是在三度空間這個人道,這也是師父我這幾年來這樣子累積之後,真正體會到原來釋迦牟尼佛是外星人!我們講到外星人就想到那種頭大大眼睛大大UFO的外星人,外星人就是地球以外的星球的高等生物,是不是?然後他在無數度空間那邊,他來到我們三度空間,他要在三千年前的印度,他要示現成這樣子一個老師的形象,他非得要變成像我們三度空間的人的一切的樣子嘛!人的高度,人的這個樣子啊,人能夠做到的極限到哪裡啊,他必須要來塑造這樣子的一個生命體,對嗎?那我們就可以跟他合在一起了,我們就相信,哦!這就是人,他不是什麼神仙,他不是什麼神仙不得了可以變化的,他跟我們一樣,那麼他可以做到的我們也可以做到。而實際他本身的背景,我們說他的背景是來自無限度空間的。這樣子理解的話我們就可以相信了嘛!就好像一個博士畢業的博士生,他沒有辦法找不到工作,他只好要去教小學生,教小學生可是他的背景是博士,他必須要把自己塑造成好像小學的小朋友這個樣子,小學生小朋友才會喜歡他嘛!他不會說一到小學上課就擺出一個博士的樣子,那人家就覺得他講的大家都聽不懂,他講的都是博士的內容,是不是?但是他本身的背景,他本身本來是博士,他肯定知道的就是他所有博士的內容。那麼釋迦牟尼佛也是嘛!他來到印度示現成佛,他偶爾就吐一點點那個內容,讓我們這些地球的人,我們這人道的能夠接受的,不能講得太深,不能講得太神奇,你看《華嚴經》講的事事無礙理事無礙,我們這些人的頭腦都開始想不通了!但是想不通他還是把這個留下來了,是我們一般人想不通而已啦!事實上真正這些大修行人,我們這些祖師大德他們真的是能夠理解的,而且能夠入這個境界。只是三千年後的今天的我們,尤其是你看像各位這樣子,不是看不起你們,不是的!我自己也是這樣子的,只能夠接受聽聽這些資料,把這些資料全部收集起來,只能夠做到這樣子而已,其它我們就沒有辦法了!但是這些珍貴的資料確實是三千年前收藏到今天到現在,我們得到這個受用。所以我們真正要相信!因為這全部都是佛說的,你要真信佛你就應該不能夠懷疑!所以你看剛才說《無量壽經》是中本華嚴,而且從《無量壽經》裡面的經文的內容,可以證明它有華嚴世界的種種的條件,種種的內容。如果你不學這個《大經解》你怎麼可能知道?甚至你學了這個《大經解》你接觸之後,你到外面去跟那些學華嚴的人跟他說:我們《無量壽經》是中本華嚴。他說誰跟你說的?空能法師說的。欸,不是我說的,是黃念祖老居士,這是祖師大德證明的:《阿彌陀經》是小本華嚴,《無量壽經》是中本華嚴,《華嚴經》是大本華嚴。說它大說它中說它小是說它的份量。《華嚴經》不得了他的內容之多份量之多,《無量壽經》的份量才兩萬多字,《阿彌陀經》還是更小一點的份量。但是份量多少它的境界是一樣的。這麼說起來我們就要很重視我們現在所學的《無量壽經》啊!我們要重視它,因為它的份量跟《華嚴經》是相等的。念《阿彌陀經》的人也應該重視,《阿彌陀經》的份量跟《無量壽經》跟《華嚴經》是相等的。這是講它的份量它的內容。

  好,那我們今天就一起學習到這裡,下來內容我們明天才來繼續。謝謝大家的出席,阿彌陀佛!

( 創作其他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