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04/27 17:40:50瀏覽187|回應0|推薦2 | |
《華嚴念佛三昧論》-第2集 我們這一堂課是跟大家一起來學習跟領受。這部論著叫做《華嚴念佛三昧論》,那這是清朝的彭際清大居士他著作的。講解是由我們佛門大德黃念祖老居士念公他來講解。那麼師父照樣是做轉述的工作。 這個第二堂課,我們是接着前面提到這個五重玄義的內容,前面我們講了兩個了。現在我們看第三是「明宗」,這個下來是會有比較詳細的解說,這裡只是提一提這五重玄義簡單的內容。 宗就是修行的宗旨,就是它的這個方法跟途徑,告訴你依這個宗旨這條路,你走下去就決定是正確的,所以宗旨就是這個意思。 那麼一開頭念公就說:我個人的體會本論應該以「華藏入名字,持名入華藏」為宗。前面提過了,這個「華藏入名字」,「入名號」也可以。所以這個我們一開始就提到這件事情了,就這十個字,了不起啊!這是念公獨特的,也是發前人未發之妙諦,這是念公他自己提出來的,不是彭際清居士提出來的。所以這個我們一定要明白,這個之前也沒有聽說誰將華藏世界跟極樂世界,《華嚴經》跟淨土經結合得這麼殊勝,這麼精妙,就這十個字,就這十個字「華藏入名字,持名入華藏」,這十個字就這麼的不可思議了!我們誰也沒想到。 我們只是知道華嚴是華嚴,淨土是淨土,華藏是華藏,極樂世界是極樂世界。 現在大家看看這十個字是什麼概念?這不是我們一般人有能力想到的,超出我們的概念啊!俗話說:給你想到頭都爆了,你都想不出來,所以不是想的。這個是自性的流露,才能夠流出如此般若智慧的言語。 「華藏入名字,持名入華藏」這十個字含義極深極廣啊!整個華藏世界就是毘盧遮那說的法,這個我們都知道。那說《華嚴經》的時候是四處在天上說,三處在人間說,就是七處八會,或者說九會,因為兩種的譯本不同。華藏世界講十方一切佛、一切菩薩、一切莊嚴,那你持名就入了華藏,極樂世界就是華藏世界啊。持名往生,就入了華藏。這個後面有真實的人證。然後再加上一句「華藏入名字」,念公說如果能夠信、能夠理解,這個名字有這麼殊勝的功德,這個信解就深入了。我們一般人還理解不到這麼深入,所以信就不深,解也是很淺。信解深了之後,這個就是往生的主要因素了。 那為什麼說「華藏入名字」呢?這是根據這個論所說的,所以是有依據的。這個論說什麼?說:「彌陀全體遮那,極樂不離華藏。」就這十二個字,這十二個字就是夏蓮居老居士蓮公在他編寫的《淨修捷要》也有類似的發揮,這個我們之前已經學過了,說什麼?說極樂,華藏,密嚴,淨土,大日遮那,同歸光壽,華藏、密嚴,不離極樂,密嚴國土就是極樂國土,這就是連密宗也在裡面了。所以我們在《大經解》有說過了,念公說這句阿彌陀佛就是密宗的十住心,秘密莊嚴心,還在華嚴禪宗之上啊!所以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一切一切都是華藏世界。「華藏依正悉入彌陀名字」,華藏世界一切依報,就是一切佛土莊嚴,一切正報,就是一切佛菩薩;都入在阿彌陀佛的名字裡面了,所以說是「華藏入名字」。 那麼大家慢慢的跟下來,你就會越來越發現-我們這條路是越走越光明,越來越不可思議啊!對這個法門,這句佛號阿彌陀佛,以及對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的信心,更是越來越是「萬牛莫挽」,意思就是一個念佛人他決志往生的信念很頑強很堅固,毫不動搖,他堅固到什麼程度呢?即使是一萬頭牛同時來拉他,你也別想拉動他半步,這就是這一句了「萬牛莫挽」。 那麼如果用現代的語言呢?我們就比較容易體會了。就是告訴你說你用多少cc的馬力來拉都拉不動。像現在師父這樣子,二十年啊,這是整數,應該超過了,在淨土宗淨土法門,一句佛號,一部《無量壽經》,一個法門,這麼長的時間,你誰都別想把我拉動半步啊,我告訴你連半步都沒有機會。 蕅益大師的《靈峰宗論》也有這句話說:「依絕待而論,惑業感於三界,惡夢也。念佛生於淨土,好夢也,亦不可不求生也。...茍深思此理,淨土之生,萬牛莫挽矣!」 好,我們繼續看說:「持名入華藏」,那彭二林又說:「持一佛名入全法界」。持一佛名,全法界的功德都在裡面了。 這句話又是一個不可思議!大家想想:全法界的功德是什麼概念?超出凡夫的概念了。 那麼論就說了說:「名字即法身」,「名字不異報化」。一個名字,法身、報身、化身全在裡面了,全在裡面了。 所以念公的說法都有贊同票的,作這部論的彭際清大居士也是類似這個說法,同樣的這兩位大善知識也給師父站台當靠山,因為很多年前師父我自己就發現到這句佛號阿彌陀佛就是法身,當時就是有這種的認知啊,但是還沒有十分肯定。所以就很大膽的跟大家說:你念阿彌陀佛,你就念到三身啦!念到法身、念到報身、念到化身。所以你看這裡就給師父證明了,給師父證明了。 又云:「此土行人(即娑婆世界之人),以專念力,修諸功德,回向西方,惑業未斷」(這個大多數人是這種情況,還會起惑,還有疑惑),那麼就「生同居土。」西方有四土: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跟常寂光土。這種惑業未斷,但是專一的念、修諸功德、回向的人就生到凡聖同居土。 那麼第二種人就「欣厭既切」,欣慕極樂的心,厭離娑婆的心很切。所以厭離的心很重要,很多人厭離的心沒有生出來,對娑婆世界還是很留戀,那就是欣願不切。 「粗漏漸除」,惑業就是漏,所謂見惑、思惑。那麼見惑有什麼呢?見惑有十種: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取見、貪、瞋、癡、慢、疑,斷了見惑就證得初果了。思惑就是細的貪瞋癡慢,一直到無色界的貪瞋癡慢都斷了,那麼就證得阿羅漢。 那麼現在這裡說的是不去證小乘極果。我們不走這條路,我們也沒有能力走這條路,你不要說我們,就是現在南傳小乘人也難,也不容易啊! 師父當居士的時候就聽小乘出家人說過,這是一位比丘尼她說她也知道今生要證阿羅漢難,她只希望能夠生天界,生天界過後再來繼續修,所以她也認為難啊! 我們淨土行人但欣厭很切,粗漏漸漸消除。粗漏指粗的邪見、身見、邊見、粗的貪瞋癡慢漸漸消除了。 並且「聞法增進」,你看這裡提到「聞法」,所以聽經聞法就很重要啊,你明理了,你理明了,中文字很妙啊!理明也可以,反過來明理也可以。當然這還是有差別的,有差別的,一個是淺的,一個是深的。這樣念佛求往生,可以生方便有餘土,這就比凡聖同居土高了。 那麼再來就是實報莊嚴土的,怎麼樣呢?說:「若修圓教為因」,這句話是對我們說的,不是對一般人說的。我們現在所講的華嚴是圓教,這個大家認同了,一般普遍大家都知道華嚴是圓教,同樣的淨土宗也是圓教。以前傻傻的不知道啊,自己還以為淨土法門很淺。現在才知道是圓教,那麼這裡說「以圓教為因」,那我們現在就是了,所以大家聽了應該很歡喜,以圓教作因,從這裡發心。 然後呢,「深達實相」,就是很深的了達這個實相。說老實話,你不深入學習我們這個《大經解》,你是沒有機會了達實相的。你知道的那些佛法都是很淺的,實相是什麼?還有很多佛教徒沒聽過。能夠很深的了達實相。 然後「以普賢行願」,這裡提到普賢菩薩了,以普賢大願,這個十大願王做自己的願。「回向西方」,你就生實報莊嚴土了。之後就「親承佛記,分證寂光」,那佛就跟你授記了。你同時就分證常寂光土了。以普賢十大願王作自己的願,哎,這個我們好像沒有做到哦!好像沒有做到哦!大家別擔心,後面會有教你方便下手的方法。 所以這個論就是《華嚴念佛三昧論》,不但希望大家持名往生,生凡聖同居土,還希望大家以圓教為因,可以上升到實報莊嚴土。生實報莊嚴土,就是大菩薩了,一生就大成就了,這是上品生啊!上品上生當下就分身到無量佛國去聞法、去授記,到無量的世界說法廣度眾生,分身無量無邊。淨土宗的成就就是如此的成就,但是需要以圓教為因。所以說淨土宗淺的人是他自己淺,當然你不是上品生,你還是要有一個過程,最後還是會到實報莊嚴土的,這個是沒有問題的,只是時間而已,而時間是什麼?時間又是錯覺,時間是錯覺,時間是虛妄的,所以這個才妙了! 如果沒有以圓教為因,一樣可以往生,那只是前面同居土、方便土的成就。所以這就是造論的用意了。 所以大家要知道師父的用心,就是硬硬將大家鎖定在圓教,想盡辦法不讓你們退下來。但是還有人不能體會,不能諒解師父的苦心。當然有人自己願意退下來,那就沒有辦法了。所以我們今天來學習這部論,就等於給我們增加信心了,給我們增加信心了。 「華藏入名號」,或者是入名字,華藏的一切都入到這個名號之中了,如果你是這麼念,就是如此念你這麼念,然後深達實相,你不但往生,而且品位很高。那麼這就是宗,「華藏入名字,持名入華藏。」華藏就是極樂世界。 接着我們看第四說這個「論用」。「用」是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往生極樂,一生成辦」為用。所以首先叫你發菩提心,三輩往生都要發菩提心的。那麼這個論如此的細說,就是要你發菩提心。菩提心淺說就是大智慧、大慈悲、大願力相結合的這個心,這個是最粗淺的說法了。那麼以大智慧來說呢,這部論所表達的就是大智慧。你發起這個心,一向專念,那麼這就是《無量壽經》所說的三輩往生的共同條件-「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如此可往生極樂世界。「一生成辦」,過去多少生沒有成功的事,現在這一生就成功了。不用再等了,也不用再輾轉了,還轉世?貪好玩啊?有能力轉世也不轉了,更何況沒有能力啊! 那麼接着念公就說:我還可以斗膽的向大家說,說你修什麼法門,如果不求生淨土,一生成辦就沒有可能。縱然是有,那是極少數的。 這裡念公再摘錄論的一段,這個論上面還說:「行者誠能決定信解,知一切佛不離自性。」如果真正能夠有決定的信、決定的解,知道一切佛不離開自性。 然後「起勇猛心,起擔荷心」,要覺他,既然要覺他,你先要自覺嘛!就「便與本師初發心時等無有異。」所以就勸人發菩提心,如果信心有了,有了決定的信心,知道一切佛不離自性,起了勇猛心、擔荷心,就跟釋迦牟尼佛初發菩提心的時候一樣了。 「初發心時便成正覺」,這是《華嚴》的道理,因果同時。這都是「超情離見」的。如果大家都在情見之中,對於這些事就是懷疑,這怎麼行呢?要知道我們的情見都是錯覺啊,愛因斯坦他都說了是錯覺,佛早就告訴你這些都是你的妄想所產生出來的東西。 而且《無量壽經》說,如果你對於佛的不可稱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不能夠明了的話,你就是往生,也是在邊地。那麼如果對佛的智慧能明了,但是對自己的善根不能生信,不能相信自己具有佛性,不能相信自己的本性就是法身,跟法身佛平等平等,無所欠少,對這些不能信,那你也只能生到邊地。這個在《大經解》的第116集,念公有很詳細的解說。所以這個造論者彭際清居士他的用心就在這裡。不但希望大家往生,還希望往生的品位高一點,這就是造論的苦心。我們今天有這個機緣共成會聚,也就是希望在這個地方提高一點,那麼這個提高一步,往生之後,你到那邊就大大的提高一步了,那就不是凡聖同居土了,甚至不是方便有餘土了,直接就到實報莊嚴土了。為什麼呢?如是因,如是果啊! 所以這第四個就是說的「用」,他的用就是勸你發菩提心;你這樣發菩提心,就跟釋迦牟尼佛當年發菩提心時是一樣的。「初發心時便成正覺」,這樣往生,就不會落到邊地疑城裡,多少年不見佛,只有菩薩來跟你說法。為什麼呢?因為佛跟你說,你也不懂啊,你看華嚴會上的大阿羅漢他們都如聾如盲啊,是不是? 好,我們接着看第五是「教相」。至於這部論它是屬於什麼教呢?教裡面分三藏:經藏、律藏跟論藏。這部論是屬於論藏。律藏是戒藏,經藏是定藏,論藏是慧藏,戒定慧的慧。所以這個論很重要。有的時候你光讀經,草草的就念過去了。這個論給你一解釋、一分析,大家對經典的意思就理解的深入了,所以這個是慧藏。 在大乘、小乘中,這個是屬於大乘教,而且是一乘教。 那麼在判教裡頭,天臺就判四教:藏、通、別、圓。藏是小乘,通是通於大小乘,別是大乘。那麼這個論是圓教。 華嚴就判為五教:小、始、終、頓、圓。那麼這個論是屬於圓頓教。這是最高的、最圓頓的,也是最殊勝的。 那麼把這個染入心神,這麼去念佛,品位必定會高。還有,如果真正圓解能開,那你就是圓人咯。圓人跟不圓的人的分別,修行是日劫相倍啊!圓人修一天,等於不圓的人修一劫,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啊,所以大家要知道。開圓解也不是勉強的。要好好的發心,好好的修,見解一天天圓起來,那別人就望塵莫及了,都在你後面了,追都追不上了啊!日劫相倍啊! 以上就是論的五重玄義簡單的理解,我們再重複一遍,五重玄義就是:第一個釋名、第二個辨體、第三是明宗、第四是論用、第五教相,就是釋名、辨體、明宗、論用、教相。 那麼底下呢?底下就開始解釋這裡面的論文了,精彩的精彩的內容現在就開始了,我們看一開始說: 【念佛法門,諸經廣讚。約其總貫,略有二途:一普念、一專念。】 二途就是有兩個方面。一個是普念:就是普念一切佛,好像念那個那摩佛,密宗的那摩布達亞Namo Buddhaya。專念:就是專念某一尊佛叫做專念。下來說: 【如觀佛相海經、佛不思議境界經等,但明普念。】 這兩部經等等都是講這個普念的。剛才所說的就是那摩佛,那摩布達亞都是普念。那麼: 【藥師琉璃光如來經、阿閦佛經、無量壽經等,特明專念。】 這個「等」說的應該是還有指其它的經。《阿彌陀經》當然也在裡面啦,《阿彌陀經》是專念阿彌陀佛,專念一尊佛。 【今此華嚴,一多相入。】 《華嚴經》是一多相入,一入多,多也入一。 【主伴交融。】 一切世界有主。在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主,觀音、勢至、諸大菩薩都是伴。「主伴交融」,你說主,這個伴就在裡面了。你說伴,主也在裡面了嘛。彼此交融,主伴不二。 【即自即他。】 你說到一切佛。阿彌陀佛就是釋迦牟尼佛,就是毘盧遮那佛。從阿彌陀佛看,阿彌陀佛是自佛;釋迦牟尼佛,毘盧遮那佛是他佛;他佛就是自佛。 【亦專亦普。】 念阿彌陀佛就是念一切佛。就是說是專,也是普。這個就是不可思議的地方了。 所以如果你不用華嚴的道理,你一定會懷疑,你這個懷疑就是你眾生的知見了,眾生的知見是怎麼樣子的呢?只能夠這樣,不能夠那樣。普就是普,專就是專。怎麼可能亦普亦專,也可以普也可以專呢?唉!這不是模棱兩可嗎?釋迦牟尼佛怎麼可能告訴我們模棱兩可的事情呢?所以你只承認你知道的,不承認你不知道的,這是唯常識論。那麼這裡指的華嚴的道理,是你不知道的。所以師父常常說不知道就不要亂亂下定論,這個很危險啊!更何況《華嚴經》是佛說的,那就更加的危險了。下來說: 【略標五義以貫全經。】 以下提出五種勝義來貫徹華嚴全部經,來總攝總結《華嚴》全經八十卷。接下來這五個殊勝的義理,開始只是先簡單的提一提,把這個重點提一提,那後面還會詳細的來說。好,我們看: 【一、念佛法身,直指眾生自性門。】 念佛的法身,就是直指眾生的自性。這部論的殊勝的功德,在這個地方很突出啊!從法身流出報身、化身。念佛最後是證法身。佛是凡夫所仰望最高的,而佛最高的是法身,是不是?那麼這裡說「念佛法身」就是直指眾生的自性。「直指眾生自性」這話在學人分上,這十個字,前面四個字跟後面六個字是連不到一塊的。前面四個字是「念佛法身」,然後把後面六個字連起來,就是that is 「直指眾生自性」。你連得起來嗎?這一連起來,你就開始懷疑了。所以自性就是法身,很多人不知道啊,很多人不知道自性就是法身。那麼這裡念公又說了說,如果這十個字能夠連在一塊,那你就是佛的知見了。連不到一塊,那就是眾生的知見。你能夠融會,那就是佛的知見。所以自己看看自己,你現在是什麼知見呢?第二說: 【二、念佛功德,出生諸佛報化門。】 佛來顯現這一切佛剎、一切國土,顯現種種的佛身。這是佛的殊勝的功德,是佛的功德之所莊嚴、之所成就。是為了攝受眾生念佛的功德。佛因為有這種功德,所以才能夠流現出這些國土,這些法門。而佛能夠流現這些國土,這些法門,正是佛的殊勝功德。這些話要一直重複再重複,你會發現其中的奧妙。 【三、念佛名字,成就最勝方便門。】 法身,報化身怎麼念呢?你總要有一個東西給我們念嘛,你是不是念那摩法身、那摩報身、那摩化身?你要有方便讓眾生可以下手的方法才行嘛,那就是這裡說的咯,念名字就夠了。就念那麼阿彌陀佛。所以彭居士這是大智慧啊,他用的字不多。這五條大家如果能夠吃得消,什麼叫吃得消?就是接受下來,能夠消化,不會消化不良,這就是吃得消啊!如果能夠吃得消,大家就大大的向圓人的路上邁進了一大步了。 所以我們七寶就是提倡要圓信、圓修、圓解、圓證。那麼告訴你這個是最勝方便門,最殊勝最方便的一個門徑,念名字是最殊勝的方便門。所以念公就說了,大家有時候往往總是不滿意,盼望哪一天得個什麼法、去灌個什麼頂,你看現在彭居士在這個地方就直接告訴你,念佛名字這就是「最勝方便」了,最殊勝最方便的方法了。 【四、念毘盧遮那佛,頓入華嚴法界門。】 華嚴是毘盧遮那佛說的。毘盧遮那佛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頓入華嚴法界門」,一下就入了華嚴的法界了,十玄、四無礙。十玄我們在《大經解》學習過了,就是十玄門嘛。四無礙就是四種無礙的法界,這是《華嚴經》提出來的四種無礙的法界,這四種法界就是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跟事事無礙。十玄就是重重無盡。這表示尊師重師啊!修行人不能忘本啊!不能忘了我們的本師啊!就是要尊師之所教。釋迦牟尼佛教我們念佛。《阿彌陀經》,《無量壽經》都是佛說的。佛教我們念佛,應當發願往生,聽佛的話,才是尊師。不只是上供嗑頭。上供嗑頭那是純皮毛的表現。根本是從內心當中接受佛的教化、聽佛的指示,依教奉行,這才是尊師。 你能夠承擔,擔得起,你能夠領受佛的教誨,這才是「敬」。不是這個形式上的,佛不是希望你磕頭如搗蒜。要領受,要承擔,這才是「敬」。「領受」就是佛說的話,你要理解。「承擔」就是你要把這個弘法利生,佛的這個偉大的誓願,你也承擔起來,作為你自己的誓願,這才是「敬佛」啊!下來我們看第五: 【五、念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圓滿普賢大願門。】 那麼這個地方就點到主題了。告訴你念名字,念誰的名字呢?最後,就是念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圓滿普賢大願門」,這樣就圓滿了普賢的十大願了。普賢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 下來念公當時就提到了說:最近台灣來了一位法師,他在國外非常受人景仰,在美國、在加拿大、在台灣、在香港、在馬來西亞、在新加坡。他這個人本來是念哲學的,後來學了佛了,講這個講那個、講《楞嚴》、講《華嚴》,後來從華嚴上醒悟了,念佛了。 這不就是說的淨空老和尚嗎?念公當時對淨空老和尚是這樣的描述,也是這樣的稱呼說台灣來了一位法師,可見念公的境界是遠遠超過老和尚的。最近師父我也發現一件事,提出來大家體會體會。有兩張照片,大家看視頻就可以看到,有兩張照片大家看看,一張是念公當時在自己的書房跟淨空老和尚在討論,當時老和尚是聚精會神很專注的在聽,就像學生在聽老師傳授一樣。另外一張是念公跟老和尚兩個人的合照,當然另外還有啦,只是師父提這個,就是顯示這就是同一個師承了,同一個傳承了,你不承認都不行!所以就告訴你什麼呢?告訴你什麼呢?依止念公就是等於依止老和尚,這是同一個傳承。不是說我們淨宗有自己的師承,我們是依老和尚的,就不能依你們。那你這話一說出來,就是破和合僧了,破和合僧你知不知道啊?我的話就只能夠說到這裡。 好,我們繼續看,說:《華嚴》不離念佛,說來說去,就是導歸極樂。 念公就又繼續說淨空老和尚了,說他現在變得是專修專弘淨土法門,專弘《無量壽經》,而且就是夏老師蓮公的這一本會集本。圓滿普賢大願,他就從普賢大願轉向淨土。這個他就是淨空老和尚了,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世界,最後還是從《華嚴》做總結了。 我們繼續看論的內容,下來說: 【別申問答,豁破群疑,普與見聞,同歸一乘云爾。】 除了上述五條之外,又提出了幾個問答,破解群疑,彭居士就希望「願一切見聞者,都同歸到一乘之法,都得成佛。」 在還沒有細講這個論的內容之前,前面我們就先提出了幾個重點,而且這幾個重點我們只是簡單的來提一提。更詳細的內容跟講解,現在就開始了,所以我們一段一段的來看。 【一、念佛法身,直指眾生自性者。】 念佛法身,直指眾生自性是什麼呢?下來就詳細的解說了,下來的全都是圓教博士班的內容,大家要用心的來聽。 【吾人固有之性,湛寂光明,遍周塵剎。】 說每一個人本有的這個性叫做本性(固有就是本有),這裡用「固」這個字就是說的很堅定,這個本性很堅固、不生不滅、不會什麼時候就沒有了。這個本性「湛寂光明,遍周塵剎」。寂就是寂淨。而且用「湛」這個字來形容,就是清湛極了。湛寂指一點灰塵、一點渣子、一點污垢都沒有。本性就是這麼樣的湛寂光明。而且是遍周塵剎,塵塵剎剎無量無邊的世界都周遍了,沒有一個地方到不了的。 那麼下來就談科學了,大家要知道念公是科學家,他談的科學就是佛法,沒有離開佛法的這個佛教的科學觀跟宇宙觀。 那麼現在可以知道說,地球是太陽系的一員,太陽系是銀河的一員。再往上不知道還有多少多少的銀河系、多少的星雲。再大是什麼?都不知道,到現在還不知道,無量無邊。有的天體它的光到我們這裡要多少億年,以光的速度到我們這裡還要萬萬年,所以這個世界有多遠呢?這還是肉眼的世界,科學所能了達的,實際上是遠遠超過科學的水平,科學能夠知道的就是這一小塊,雖然說是比從前的一小塊大多了,但是還是一小塊。而自己的自性是湛寂光明,而且是遍周塵塵剎剎。現在科學所不能及的地方,以及將來也不能及的地方,可是你的自性都遍達該處,都能夠到達,都包括在內了。 所以你看看,我們是不是在科學之上啊?每每聽到這樣的內容都會很安心,我們現在正是走在一個超越很多人的領域上。大家都是佛教徒,同樣都是在學佛,但是今天我們所知道的,不是一般人有機會知道的。想想這份幸福這份福報,你在這個世間還要求什麼呀?你們都已經得到世間人夢想不到的寶藏啊!所以要好好的珍惜!這是師父突然間有感而發,有感而發。 好,我們繼續看: 【諸佛別無所證,全證眾生自性爾。】 那麼這個說法大家以前應該沒有聽過,其實在佛門也沒有人這麼說過。不是開悟的人怎麼能說出這樣的話呢?不可能的嘛!佛沒有直接這樣子說過,祖師也沒有這樣子說,單獨彭居士這樣子說,但是這跟佛的意思跟祖師的意思是相通的,相通的,開悟了就見與佛同啦!什麼叫開悟?念公說開悟就是跟佛同步。同步我們英文叫synchronize,你想的就是佛想的,佛想的就是你想的。這個要到了極樂世界你證得念不退才行啊!念不退就是念念流入薩婆若海,薩婆若海是成佛的一切種智,念念跟一切種智相應。 那麼再看回這句「諸佛別無所證,全證眾生自性爾」。諸佛成了佛,證到了佛果。「信解行證」,就是四個步驟嘛!開始一定要信,信了之後要如實的解,解了之後就要實行,行了之後呢,最後就是證。那麼這裡告訴你諸佛最後證到什麼?這是我們所嚮往的,我們也想跟佛一樣要證個什麼。但是這裡告訴你四個字-別無所證,全是證得「眾生的自性」。佛所證到的是什麼呢?就是我們每一個人本有的本性。在座的任何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本性。佛證得的是什麼呢?成了佛,證到了最高的境界,是什麼呢?就是眾生每一個人的本性啊!這句話要天天念,「諸佛別無所證,全證眾生自性爾。」你能夠全盤接受了,你就能夠承認認同自己本來是佛了,你再也不會懷疑了。那麼底下就引華嚴了。 【如來出現品云:「菩薩摩訶薩應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覺。」】 諸大菩薩你要知道你們的自心,在你們的自心之中,念念之中,在你心念之中,有佛成功了。成正覺就是成佛了。 【「何以故。諸佛如來不離此心成正覺故。」】 諸佛如來就不離眾生的心而成佛了。不是離開眾生的心以外,在外面自己去成佛,不是!跟眾生是同一個心了。那麼這裡又再告訴你了,我們是「共同一法身」。下來說: 【「如自心,一切眾生心亦如是。」】 每一個人有自心,一切眾生也都是如此。 【「悉有如來成等正覺。廣大周遍,無處不有,不離不斷,無有休息。」】 每一個人心中都有無窮無盡的佛,隨時隨時在那邊成佛。而且這個心廣大周遍,無處不有,永遠是不離不斷、沒有休息,「無有休息」就是沒有休息。這是一段,那麼下來第二段就是釋迦牟尼佛成佛的時候,看見星星,大覺大悟,成佛了。就說了說: 【又云:「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顛倒執著,不能證得。」】 沒有一個眾生沒有如來的智慧。他不說每一個人,他也不說每一個佛教徒。他說每一個眾生,這就是佛教偉大的地方了,最平等了,這個眾生就包括了一切有生命的。「具有」,就表示已經有了。不是現在才有。在座的每一個人你承認這句話嗎?聽是聽了很多年了,常常聽,但是你承認這句話嗎?這是佛說的,佛成佛的時候所證明的。成佛就是因為證實到了這點-每一個人都有如來的智慧。所以我們要大精進啊!要大慚愧啊!我們有如來的智慧,可是我們現在你看墮落成現在這個樣子啊!這個是事實啊!但是但是我們要懂,我們並不是很難。念公又給我們大家鼓勵了,說只要把這些虛妄都去掉,恢復本來就是了,是恢復啊!不是變個什麼、再得個什麼、再修成個什麼。氣功是講究從頭上出來個小人叫元神,小人再修,又再出一個小人。佛法不是這樣子的,這些都是心外取法,佛教不是這樣。眾生有佛一樣的智慧,但就是因為有妄想、有顛倒執著。想的都是錯的,而且還執著自己的錯,還把錯的抓住不放。這就不好辦了,所以就不能證得了。 所以佛在《四十二章經》,這是最早在中國翻譯的經。一開始就告訴你了,就是這一句我們常常聽的,說:「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那你偏偏要相信自己的意思。這個「意」就是意思。師父發現中文字「意思」這兩個字很有意思,這個「意思」這兩個字很有意思。「意」就是第六意識,思就是思維,同樣也是落入第六意識,思維就是分別嘛,所以怎麼可能信自己的這個分別的意思呢?常常說這個念頭是剎那生滅,一秒鐘二十一萬六千個生滅,請問你是要信二十一萬六千裡面的哪一個念頭呢? 所以這裡就順便談談,談到這個憂鬱症這件事情了,憂鬱症是怎麼來的?就是不知道念頭剎那剎那生滅的道理,這一般人都沒有機會知道,也沒有機會聽到啊!下來說: 【「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則得現前。」】 就是這樣而已。就是這麼簡單,而我們就是搞到它不簡單。下來念公一段話就形容彭際清居士這個說法說得很妙,怎麼妙呢?說彭際清居士的這一段十分的殊勝,就是指前面彭際清居士這部論的這一段論文,念公說彭際清居士前面這段話,十方諸佛都放光;一切佛世界都天雨妙花;一切魔宮都震動。就像我們地球發生的九級唐山大地震啊,魔宮都倒塌了,魔王都昏倒在地上,不可思議啊! 所以師父說這些話要常常讀,常常看,你就會天天都很法喜,要知道我們大家都已經得到了這個寶藏啊!別人都還在那兒混吃等死。 所以說到一切神通,現在的奇異功能,都沒有辦法相比。神通太渺小了。你看阿羅漢的神通,能夠把太陽跟月亮換個位置,可以互相換個位置,聽過嗎?這是真的,那不是好萊塢的特技啊。但是阿羅漢還是小神通啊,菩薩神通更大了。《大經解》四十八願的那幾集視頻就說得很詳細嘛,是不是? 而「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這是佛的神通。這是佛的神通,能夠直指凡夫的心,讓凡夫見到了自己的本性,讓自己成佛,不是佛幫你成佛,是你自己成佛,這就是佛的神通了。 所以就不是那些什麼這個那個,微不足道啊!那些都是唬人的。看到這些內容你還會羨慕神通嗎? 佛現大神通,直指:念法身佛,念的就是自己的自性。這個就和淨土宗是結合了,怎麼結合呢?那就是《觀經》的話了:「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你看這麼了不起的八個字居然出現在我們淨土宗的經典裡面,有幾個人注意到呢?因為《觀經》很少人讀嘛。 那麼在解放前夕,江西有個比丘尼,逝世之後火化,頂骨不壞,上面有四個字就是:「心作心是」。 你看我們七寶,大家一上樓,要進到這個講堂之前,有一扇這個玻璃門,是不是?就那四個字嘛! 所以念公說圓徹法師已經有了這個拓片,這個是很殊勝的一件事。「心作心是」,「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你現在念佛,就是「是心作佛」嘛,而你作佛的這個心,它本身就是佛。《觀經》的這八個字這個話,就跟彭二林完全是一致了。實際夏蓮居老居士蓮公說,《華嚴經》、《無量壽經》、《阿彌陀經》三部經是一部經。《華嚴經》是大本、《無量壽經》是中本、《阿彌陀經》是小本,三本是一部經。 那麼《彌陀疏鈔》也是一上來就說了八個字:「靈明洞徹、湛寂常恒。」非常明,是靈明。非常徹,是洞徹。非常寂,是湛寂。恒就是常,又用常來形容恒,所以是絕對的恒。「非清非濁、無向無背。」沒有清濁之分,也沒有向背之別。「大哉真體不可得而思議者,其唯自性歟。」這個真體,就是不可思議的,是不可思議的,是什麼呢?就是每一位的自性啊!所以《彌陀疏鈔》,《觀經》的宗旨就跟這個論是一樣的了,一樣的了。所以這就是「根本」:「體」和「本」。 彭二林居士是造詣很深的居士,在居士裡面很稀有。這是念公說的。說他的論非常透徹,斬釘截鐵,不允許你模棱兩可。那意思就是不可以討價還價了,那我們當然沒有資格了。所以我們知道念佛有四種,念佛的法身,這個地方就是指的實相念佛了,法身就是實相,念佛法身就是直指眾生的自性。什麼叫念佛法身呢?不是要念一個什麼咒,或者一個什麼的,就是告訴你,眾生自己的本性,就是佛的法身,你要是認識了你的本性,你就是見到了佛的法身了。念念不離自性,就是念佛法身。這就是直指:直接、究竟、最殊勝的成就。所謂成佛,就是就是成這個了。你還以為成什麼呀? 所以師父常常也說了,成佛就是恢復你的本來,所以不成佛行嗎?不成佛行嗎?所以有人就說不要成佛,還要繼續做人。哎喲,你不成佛,你就繼續糊塗了;當了科學家,還是糊塗;不能觀自在,就是糊塗;不知道自己有一個真身,就是糊塗;不知道自己只是三度空間的可憐蟲,就是糊塗;不依止聖言量,就是糊塗;不知道死後可以去哪裡,更是糊塗! 我們繼續看講記,這裡告訴你「諸佛別無所證」,諸佛證得什麼呢?另外沒有什麼證的啦,全證眾生的自性啊,他所證的全部就是眾生的自性。我們這裡繼續的重複提這件事情,這個說法直截了當,斬釘截鐵。佛證得什麼呢?別的沒有,就是在座的每一個人的本性。佛證的就是證這個,成就的就是這個成就。 而我們呢?我們往生極樂世界,最後證的也是證這個嘛!全證眾生自性,就是恢復你的本來嘛!所以《心經》也說嘛,證無所得啊,《心經》上面講的「不增不減,不垢不淨,不生不滅」也就是無所得。你執著有證有得,你就落在有這一邊;你要是說無證無得,你又落在無那一邊。 自性是湛寂光明,清湛極了,一點塵渣都沒有,清淨極了。光明無量,遍周塵剎,這個光明是遍周一切剎土,一切虛空、一切世界,也就是我們的本性。所以,為什麼說我們眾生是迷了?就是迷了這個本性啊!自己有了這個本性,不能認識,這就是迷了這個本性嘛!覺悟了,證到了,就是佛。所以這個事情就是這麼簡單明瞭。一切法門,就都是為了這件事。 但是有一些經典就沒有說得那麼清楚,那就是有次第了。你要是在小學,你就是老抓住這個就是全部的佛法,認定這個就是全部的佛法了,就這麼多了,那是小學的佛法呀!朋友!上去還有中學,還有大學啊!就等於你是小學生,你就拿著你現在知道的跟大學生說,就是這樣,不是你的那樣,就是我的這樣。這不是很幼稚嗎?還自以為是,可憐憫者,不長進啊! 那麼底下就引據經文來做證明了。說這些話是根據聖言量,就是佛說的,是諸大菩薩說的,這就有根有據了,就可以為人演說了,可以告訴別人了。把自己個人的見解隨便拿來跟人家談,時下很多人都有這個毛病,這個是謗法。 所以這就引了華嚴的兩段了,一段是〈如來出現品〉說:「菩薩摩訶薩應知自心」。一切大菩薩應當知道你們自己的心,佛教導菩薩第一句話就是這句。那麼今天在座的諸位也是菩薩摩訶薩,應當怎麼樣呢?應當「知自心」。自心之中,念念之中,常有佛成正覺。諸佛菩薩在哪裡成正覺呢?就在眾生的心念之中。 這個我們不知道啊,以前也沒聽說過啊,大家很多今天是第一次聽到。所以師父說你別着急自己上網去搜念公的東西,你自己看,跟師父再來跟你們介紹,這個味道是不一樣的,不是燒焦的味道,那是另有一番不同的滋味。我們接着看: 所以就是凡夫在迷。所以呢,問就問着為什麼會迷呢?何以故?因為「諸佛如來不離此心成正覺故」。一切如來都是不離這個心成正覺。佛的成就,就是知自心,如自心,證自心。當時華嚴會上諸菩薩摩訶薩的心是如此,一切眾生的心如是,也是這樣子,那就包括今天在座的各位了,你們的心也是這樣,包括有以後有機會聽到看到這個視頻的每一個人都包括在內了。一切眾生的心都是這樣,「悉有如來成等正覺」。在你的心念之中,都有如來在心念之中成佛,成就正覺。所以你的心是「廣大周遍,無處不有,不離不斷,無有休息」。我們的自心沒有斷滅,沒有停止的時候,這個色身拿去燒了,都沒有影響,自心依然存在,只是換了一個身相而已。這個承認嗎?承認嗎?承認了,你還怕死,怕死就是沒有完全承認吶! 那天就跟淨慧在微信說了這段話,師父跟她說,你要有能力分清楚這個色身臭皮囊跟清淨法身,這是需要般若智慧的。你捨不得這個臭皮囊,就換不到一個如佛的金色身啊! 在念念中常有諸佛成正覺。這是在華嚴會上,釋迦牟尼佛教導諸大菩薩的。當時說《華嚴》的時候,稱為毘盧遮那佛,稱為盧舍那佛,也就是釋迦牟尼佛。 那麼另一段也是我常常引的,這個我是念公,不是師父我。說「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德相」。沒有一個眾生沒有如來的智慧德相。大家聽到一點什麼奇異的功能,就羡慕得不得了啦!我修了多少年,都還沒有什麼跡象,就是沒有什麼消息,他一下就有神通了,很奇異,很羨慕他。其實這算什麼呀?我們每一個人本來就有如來全部的智慧,如來全部的功德,功德裡面當然就包括了神通了。所以那些什麼奇異功能,九牛一毛,可以忽略不計了。那我們既然有跟佛一樣的智慧,一樣的德相,那為什麼不顯現呢?為什麼還在迷呢?為什麼還勝不過煩惱呢?煩惱來了,還不能化解呢? 念公就舉了一個例子說,有一個老居士跟街坊,我們這裡講鄰居,跟鄰居鬧氣慪氣,後來得病種種,所以煩惱還是勝不過。為什麼呢?現在給你提出這個原因:「但以妄想、顛倒、執著,不能證得」。你有妄想,你就顛倒,你就錯了,不知道是非。執著就是碰到什麼事情就抓住,就粘住了。這是我的親人,那是我的仇人,那是我所討厭的人,我怎麼也不讓他好。執著的非常厲害,不能平等。那麼你就不能證得了,雖然有跟佛一樣的智慧,一樣的德相,你就不能顯現啊!然後說「若離妄想」,離開了妄想,一切智、自然的智慧、沒有障礙的智慧就現前了。事情就是這樣子。 所以佛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這就是大事因緣。所謂「開示悟入佛之知見」,這就是佛的知見。這不是眾生的知見,也不是任何學者的知見,也不是任何宗教教主的知見,他們都沒有。佛的知見,是最平等的,一切眾生本來具足。 但是有妄想執著,就不能證得了,問題就這麼一點點。那麼到這裡大家自然會問了:「那這個妄想執著,我們怎麼去呢?」怎麼去掉呢?問題矛盾在這裡啦,焦點也就在這裡了。我們跟佛一樣,但是現在不能證得,不能證得,就是為了妄想執著。因為有妄想執著,而這個妄想我們怎麼去掉呢?最關鍵最重要的指示來了,來了,說:: 【云何離於妄想。】 怎麼離妄想呢?底下的話,大家要注意了,這就是彭居士極殊勝的言論,也是淨土宗登峰造極的話,也是禪宗登峰造極的話,也是密宗登峰造極的話。從密宗看,今天能聽到這個話,等於毘盧遮那如來給大家做大圓滿灌頂。 那你還要去讓活佛在你頭上滴幾滴水,這才叫灌頂嗎?淨空老和尚有說過一句很有趣的話,他說你這樣滴幾滴水在頭上叫灌頂,那你天天在家裡洗澡,淋那個花灑,那不就是大灌頂了嗎? 好,我們繼續看。那怎麼去這個妄想呢?就是下來這句了,大家注意看,注意聽啊! 【須知一切眾生顛倒執著,全是諸佛法身。何以故。】 那麼這樣子的說法,有幾個人聽過?想都沒想過是這樣子的,其實它本來就是這樣子;你想過,他就是這樣子;你沒想過,它還是這樣子;我們不知道,它本來就是這樣子;我們知道了,它還是這個樣子。這就跟《首楞嚴經》說的「一切法,本如來藏,妙真如性」是一個意思。一切法,就包括了這裡說的顛倒執著。師父補充了這一小段。 下來我們繼續看念公講記的原文說,須知一切眾生顛倒執著,這個話還容易懂,就是前面這句了。但是它真正的含義十分難懂啊!顛倒執著是什麼?這裡說就是諸佛的法身。你不知道這個,因此,顛倒執著就把你給妨礙了,不能證得佛的智慧;你認識了這點,那成佛就是時間的問題了,而時間也是虛妄的。至於何以顛倒執著就是佛的法身呢?因為: 【顛倒執著常自寂滅故。】 這些顛倒,其常恒的本身就是寂滅的,涅槃就叫寂滅嘛!念公說這個妄想,大家想一想,我這一念妄想從哪裡來?你能找得著妄想來的地方嗎?從哪裡來?你說給我聽聽,從外面來的?從裡面來的?從什麼地方來的?從美國來的?從廣濟寺這裡出來的?因為當時念公在廣濟寺說這些內容嘛,在講課嘛。從心裡頭出來的,那請問你的心在哪裡?找個地方我看看。你說不出來啊,說不出來那就是無所從來了。那再看這一念妄想過去了,到哪去了?它到哪去了?「亦無所去」,那也沒地方去啊,從哪來?你找不著,去的地方,你也找不來。所以,一個妄想,就是一尊佛出現,如來就是無所從來亦無所去。 如來就是佛嘛,一個是從體上說,一個是從相上說的,都是佛的十號之一,那麼這段師父以前在轉述《大經解》的時候,就是急不及待的給大家先引過了。 這個跟楞嚴的道理就相通了。念公說楞嚴應該讀作《首楞嚴》,這三個字是專有名詞,沒有翻譯,跟般若一樣,沒有翻譯。《首楞嚴》的意思是什麼呢?一切事究竟堅固。《首楞嚴》是經中之王,是最難讀的一部經,最深入了。一切事究竟堅固。這個堅固,就是不生不滅,都是常恒的,離開生滅的,是究竟的,是堅固的。一切事,就包括我們所謂的善事和惡事等等。《首楞嚴》這個道理,跟這裡是相通的。 《圓覺經》也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跟這裡也相通啊。你雖然顛倒執著,可是你本來成佛。因為這裡說:顛倒執著也是佛的法身,而且《圓覺經》說:「淫怒癡,戒定慧具是梵行」。殺盜淫三毒,跟戒定慧三無漏業,它們是平等的。 所以《維摩詰經》就指示不二法門。一切相不二,不是體不二啊。說體不二,這個我們都承認,這裡說一切相也是不二。大家把這個體會了,就入了不二法門了。一切顛倒執著,都是佛的法身。一切事都是佛的法身,所以「一切事究竟堅固」這句話就成立了。 以前很難接受,師父幾十年前聽過這句話,還要到最近才完全接受過來。那知道了這個事實真相,你在這裡還有什麼分別對待呢?還有什麼叫「二」呢?當然入不二法門很難,但是可以從這裡向不二法門趨近,可以跟它靠近。那如果真正能夠信、能夠承擔,那你就入了不二法門了。 這個道理很難懂,我們引經據典,經上是這麼說的,但是怎麼去體會呢?密宗大圓滿裡頭就有這麼說了:如果我們在水上,拿個手指頭在水上寫字,就是在水上畫畫。大家可以回去拿個臉盆試試,臉盆中的水,就譬如我們的本心,清淨的本心。你在水面上寫個字,就出現了這個字形,這個是事相。這個我們說了很多了,以前都說過很多遍了。這個事相是水上畫出來的,就同水上生波一樣。波代表妄想,水代表本心。但是波不是另外一件事情,另外一件東西,波就是從水裡出來的嘛。所以,波就是水。那波不是水是什麼?雖然有波的形相,但是它全體都是水嘛。你看《淨土資糧》講這個講得很深入,大家可以參考。但是,如果是水很靜的時候,就可以照見月亮以及一切的形相。水如果亂動,就會什麼都不能夠反映了。但是,它還是水,不是別的。這點我們要知道,它還是水。波就是水。波代表妄,水代表真。妄就是真,就是法身。在水上寫字,這說明什麼呢?隨處出生,隨處消滅。寫的時候,它就出了一道,有這個形象。寫過之後,這一道就沒了。沒有形跡了,只留下淨水。 那這就說明論的這句話是成立的,什麼話呢?「顛倒執著常自寂滅故」。那我們真正相信了這個有什麼好處呢?有什麼好處呢?這個好處太不可思議了!那怎麼個不可思議呢?我們就留到下一堂課再來跟大家一起來看看是怎麼個不可思議。 好,我們今天時間是超時了,做了很多些補充,那我們今天就一起暫時學習到這裡。那麼下來的內容,我們到下堂課才來繼續一起來學習。好,感謝大家的出席,阿彌陀佛!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