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05/16 15:31:59瀏覽220|回應0|推薦6 | |
《華嚴念佛三昧論》-第5集 那我們在之前的一堂課呢,最後就引了《華嚴經》最後一品入法界品,就是善財五十三參,那麼就說: 【至善財童子遍參知識。而德雲比丘、解脫長者、裨瑟胝羅居士、俱以念佛一門而得解脫。】 那麼「解脫」這個字呢,我們這樣子來分,其實它是不分的。我們這樣子來分,讀到經文的,讀到裡面正式的那個文字的,我們就用「解脫」。那麼在講解的時候,我們就用「解脫」。這樣大家會比較親切一點。所以從這句特別提出來的這三位就說明了,一位是出家,兩位是在家,這三位都是依念佛一門而得解脫的。所以修淨土念佛法門能夠得到解脫,這是有經典說明的,就是有經典證明的。因為念公常常說我們要依聖言量,以佛說的為標準。不能以自己的認知作為標準,因為你的認知那個叫做「汝意」。師父也常常說,不是我們念佛人專修淨土的,自己賣花說花香,這都是有根據的,有根據的。 可是很無奈,很多人就是沒有深入經典,也沒有深入經教,就妄下定論,這是很可悲的現象。 那麼聽過了第一位德雲比丘的無上開示,下來是第二位解脫長者對善財的說法,我們今天就繼續一起來學習。那先看論文引的這個文字說: 【又如解脫長者言:「我入出如來無礙莊嚴解脫門」。】 那麼這又是另外一個法門了,也是一個法門。解脫長者他說,我能夠入什麼呢?他能夠「入出如來無礙莊嚴解脫門」,也就是進入這個三昧,這個如來沒有障礙不能局限,無有窮盡的莊嚴與解脫的法門。那麼這是一個什麼法門呢?我們繼續看: 【「見十方各十佛剎微塵數如來,彼諸如來不來至此,我不往彼。我若欲見安樂世界阿彌陀如來,隨意即見。我若欲見栴檀世界金剛光明如來、妙香世界寶光明如來、蓮花世界寶蓮花光明如來、妙金世界寂靜光如來、妙喜世界不動如來、善住世界師子如來、鏡光明世界月覺如來、寶師子莊嚴世界毘盧遮那如來,如是一切悉皆即見」。】 那這是說的參見十方無量無邊的如來。而彼諸如來不到我處,我也不到彼如來處,可是我就見到這些佛了。我要見安樂世界阿彌陀如來,想見就見。其他很多很多世界與如來,都是願見就見。 那我們沒有這個能力啊,我們入不到這個境界。你不要說見佛了,你不喜歡見到那個人,他偏偏就在你面前出現,他就來了,你不用去,他自己來,讓你起煩惱,所以我們沒有這個能力。但是我們能夠聽到這些都很法喜,都很嚮往,但是以後我們就是這樣,而且這些境界都是本有的,本有的。 下來這一段就相當的殊勝了,我們來看: 【「知一切佛及以我心,悉皆如夢。知一切佛猶如影像,自心如水。知一切佛所有色相,及以自心,悉皆如幻。知一切佛及以己心,悉皆如響。我如是知,如是憶念,所見諸佛皆由自心。」】 師父念這句很感動啊!也很感恩啊!今天能夠聽到這樣子的內容是何等的幸福!在這個世界你還想擁有什麼呢?在這個世間還有什麼比這樣子的法寶更珍貴的呢?真的是無價之寶啊!而我們是垂手即得。 你再回看我們身邊,以及這麼多的芸芸眾生,都是在那邊混吃等死。我們是何等的幸運啊!能得到這樣子的人身真的沒有遺憾!師父是有感而發了,因為看到周邊的親朋戚友,芸芸的眾生就是這樣一天過一天,不知道自己的下一頁打開來是什麼結局,不知道,茫茫然茫茫然。但是我們看他們是茫茫然,可是他們在茫茫然裡面還很開心呢,還很快樂的,一家人到這邊逛那邊玩,但是我們看他們是茫茫然,他們自己不知道。 我們這些人現在有了這樣子的無上大法,作為我們生命的依止,我們過的一天跟他們過的一天是截然不同的,而且可以說是天淵之別,那肯定是不同的嘛!因為因不同,果當然就不同啦!所以就是師父的那句話,沒有誰對誰錯,那些人你說他錯了嗎?你說我們對了嗎?沒有對跟錯,但是結果一定不一樣。這是完整的一句,各位同學,你不能把它拆開啊,你拆開就是故意迴避這個結果了,給自己找下臺階了,是不是? 那麼最近師父又有新的說法了,那天廖居士進發他聽了說:「師父,這個你以前沒講過的。」現在跟大家分享,我要講真話的話,就是很直接的了,沒有保留的,能體會就即刻得受用。我說:「這個該死的,他一定會死;那個不該死的,他一定不會死。」要能說出這一句話,還得要經過...師父多久了?在這裡面最少二十年,我常常說個整數,超過二十年了,二十年的體會跟學習,今天我能夠講出這句話,直接了當!該死的是色身,不該死的是慧命。即是不該死就是不死嘍!該死的,我們偏偏叫醫生不讓它死;不該死的,醫生也無能為力,因為醫生也要死。所以你能夠分清楚這兩者的不同,那你就跟一般人不一樣了,你已經找到了真正的生命了。所以該死的是身命,不該死的是生命。世間人是分不清楚了,分不清楚,所以才怕死,才怕死啊! 那麼念公說這一段很深入。如果說所現的一切佛都是如夢、如響、如幻,這還容易懂。 念公說容易懂,那我們都不容易懂,更不必說後面要說的。但是不懂沒有關係,還是師父的口號,兩個字-存檔。 那麼下來大家要用心聽,能體會多少算多少。那麼現在這位長者他說「知一切佛及以我心,悉皆如夢」。這個「我心」,不就是說的法身嗎?對嗎?那從法身流現出的一切諸佛,諸佛都可以說是法身所顯現;那麼,法身是真實的,稱為「真如」,稱為「實相」。那這個心,應該也是真實,怎麼說也如幻呢?我們要從下一句連着來看,說「諸佛猶如影像,自心如水。」那麼這樣就可以深入了,就可以至少抓到一點點眉目了。這個自心像是水;佛,像是水中現出的月亮,關鍵是這句,佛是水所現的影像。諸佛是自心所現,如水現出的月亮,月亮是所現,水是能現。這又是一個關鍵語,能把它現出來的是誰呢?是水,自心就像水,諸佛如影像。自心是能現,佛像是所現。重要的關鍵來了,就是這句要注意啊!在有能有所的時候,能跟所是對立的,那就是二,是二所以都是幻了。 這樣子的說法成立嗎?顛覆你的唯常識論,你連說成立或不成立都沒有資格,因為你只知道那麼一小小塊東西,所以沒有發言權,就連開口都沒有資格。那怎麼辦呢?只有老實聽,好好的受教。下來念公舉了禪宗的例子,這個念公在《大經解》也有說過,大家應該不會陌生,既然是提出來了,那我們也把它給介紹出來,等於說我們在這裡重複再聽一遍。 在禪宗可以體會這個道理。說唐朝的肅宗皇帝問南陽忠國師:「如何是十身調御?」國師就回答:「檀越(施主)踏毘盧頂上行。」檀越就是施主。檀越踏毘盧頂上行,就是說你應該在毘盧遮那佛的頭頂上行走。皇帝就說:「寡人不會啊(我不會體會啊)。」國師就說:「莫認自己清淨法身。」這正表禪宗要超越法身,叫做法身向上事。禪宗稱初開悟為到法身邊,破重關就安住於法身,那到這裡你不要滿足嘍!還要向前的,下來還有第三關,是法身向上。重關是安住於法身,那麼宗下就是禪宗,在禪宗這個叫做陷入法身量中了,你出不來了。法身向上才能見與佛齊啊,知見才能夠跟佛看齊。所以禪宗三關齊破的人,他的見跟佛的見是一樣的。到了向上一路就是一件大事,是大志氣人做的事。我們往往得到一點點就滿足了。所以國師就說,陛下應該在毘盧遮那佛頂上行走。 我們看看以前中國的皇帝的國師,也不是一般人的智慧哦,智慧很突出。這個法身向上,不是語言文字所能表達的。禪宗的法身向上,與密宗的大圓滿是相通的。所以,密宗在毘盧遮那佛上面又添了一尊佛叫阿達爾瑪如來,阿達爾瑪如來,就是表示法身還有向上事。 我們知道,等覺再上去就是第十二地,等覺是第十一地,十二地就成佛了。那還有個第十三地,就是阿達爾瑪如來。這種說法我看只有七寶同修有機會聽到。好,我們繼續看: 【所謂無礙莊嚴解脫者,離一切相,成一切相。雖然如夢如幻,而亦不壞夢幻諸境。若不入此夢幻法門者,便如舍利弗大目犍連等在逝多林,不見如來神力境界,以善根不同故。】 我們來看念公的講解。什麼叫無礙莊嚴解脫呢?是要離一切相,成一切相,當相離相,所以是不落兩邊,不落兩邊。離一切相又能成一切相。與法身無相,亦無不相,能現一切相是同樣一個道理。離一切相,成一切相,雖然如夢如幻,但也不壞夢幻的境界。所以永明大師就說了就是這句,說:「建立水月道場,大作夢中佛事。」這就是夢中佛事了,但是不壞夢幻之境。如果你不入這個夢幻法門,也就是沈空滯寂,就不動了,那就是無為了。不動了就是無為了。這個論說就如同舍利弗、大目犍連當年在華嚴會上一樣,對於佛在會上種種的說法、種種的佛力變現、多少大菩薩成佛了、多少人證菩薩了,這種殊勝的事件,舍利弗、大目犍連同瞎子聾子一樣,不聽不聞。所以,這部經現在大家聽不懂,是很當然的,連阿羅漢都跟瞎子聾子一樣。那我們能夠聽一遍,能夠聽懂一點都是好的,也都很難得了,因為有很多道理確實很深吶! 那我們為什麼要不壞夢幻境界呢?就是免得像他們阿羅漢一樣,當年參加法會,如聾如盲。所以《華嚴經》是法身大士的境界,不是阿羅漢的境界。像佛說《法華經》的時候,很多大阿羅漢痛哭流涕啊,說:「云何一法中,而不知此事。」在這一個法裡頭,一直都跟着佛的,佛始終開始都是一直說的這個法,是不是?但是這些人就是不知道,就是不知道,等於說跟不上了,如聾如盲啊!好,我們下來接着看第三位。我們看論的內容文字: 【又如鞞瑟胝羅言:「我開栴檀座如來塔門時,得三昧名佛種無盡。我入此三昧,隨其次第,見此世界一切諸佛。所謂迦葉佛、拘那含牟尼佛、拘留孫佛、尸棄佛、毘婆尸佛、提舍佛、弗沙佛、無上勝佛、無上蓮花佛、如是等而為上首,於一念頃,得見百佛千佛百千佛,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世界微塵數佛」。】 那麼這第三位是位居士,叫裨瑟胝羅居士,他說,我開了旃檀座如來塔門的時候,得了一個三昧,叫做「佛種無盡」。我入了這個三昧,就見了這個世界的一切佛,從迦葉佛到種種佛。我於一念之間,能見百佛千佛百千佛,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世界微塵數佛。這裡又是一位普勸念佛的,因為普賢的願行無盡,於是念佛就無盡,佛種就無盡。那底下就是彭二林他自己的解釋了。 所以不是一味的引經據典,那只是這邊引一點那邊引一點,那我們通俗話說就是這邊抄一段那邊抄一段,我們說這叫轉發,你自己沒有見地,這叫什麼?這叫做佛學,不是叫學佛。因為到最後,你的頭腦只是釋迦牟尼佛的圖書館。所以彭二林他就不一樣了,他的見地超群,非一般啊!我們來看看: 【此佛種無盡,皆由普賢願行所生。蓋普賢願行,俱以四無盡句而得成就。所謂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願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是則佛種無盡。故曰我知十方一切如來,畢竟無有般涅槃者。】 佛種無盡是為什麼呢?就是由普賢的願跟行,普賢十大願王大家都很熟悉了,由於普賢的願和行,就具有四句都是說的無盡-「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願乃盡。」要這個虛空界沒有了,眾生也沒有了,眾生的業也沒有了,眾生的煩惱也都沒有了,我的願才到頭,「我願乃盡」。當然這些都不可能盡嘛,於是我的願就無盡了。普賢願具有這四句,這些都無有盡故,所以佛種就無盡了。那入這個三昧就是佛種無盡。因為虛空無有窮盡、眾生無有窮盡、眾生的業和煩惱都無有窮盡,所以佛種也就無有窮盡。 「故曰我知十方一切如來,畢竟無有般涅槃者。」這句話就是說沒有佛入般涅槃,沒有說佛走了,離開我們了。可是我們明明看到三千年前的佛在雙林樹下入滅的,當時阿難尊者還很傷心呢!所以什麼叫明明?你看到了嗎?你在現場嗎?都是聽說嘛,這段是表演的,告訴你應身有生有滅。那到底佛真離開我們了嗎?真離開了嗎?很多佛教徒都不知道這個事實真相。 最好的例子就是隋朝智者大師,他讀《法華.藥王菩薩品》,藥王菩薩焚兩臂,經曰:「是真精進,是真供養」,他讀到這個地方的時候,看見印度靈山一會,釋迦牟尼佛仍然正在說《法華經》,大會的諸大菩薩大羅漢等,種種都在現場聽法,這個法會儼然未散啊,還在進行啊!所以誰般涅槃了呢?誰入滅了呢?因為我們是從生滅心所生起的一切見,就說釋迦牟尼佛般涅槃了;智者大師他說儼然未散,法會還沒散呢!所以經云:「十方一切如來畢竟無有般涅槃者」,就是如此。 那麼下來這一段,其實師父是急不及待的在講《大經解》轉述的時候就把它引過去了,大家有追《大經解》的應該都有聽過了。 念公說大家也知道,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般涅槃,繼任的是觀世音菩薩,但是要知道這都是示現。對於很多念觀世音菩薩往生的人,他在極樂一定時間之後,阿彌陀佛就示現般涅槃,觀世音菩薩就成佛了。可是對於念佛往生的人,那阿彌陀佛還照樣在極樂世界是佛,沒有般涅槃。這都無礙,沒有妨礙。各各所見不同。在同一個地方,各各的法界是不一樣的。你就坐在我旁邊,你就見觀世音菩薩成佛,我就見阿彌陀佛沒有般涅槃,沒有妨礙。只許阿彌陀佛涅槃,才有觀世音菩薩補位,這是眾生的情見。還不說知見,還達不到知見那個水平,只是情見。念公說這都是經上說的,不是我說的,所以這點我順便說一說,這個「我」就是念公,他隨便說一說,免得大家擔心,哎,怎麼我到了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就入滅了?那我就見不到阿彌陀佛了?大家放心,「十方諸佛畢竟無有般涅槃者」。 所以師父常常說各位七寶的同修福報很大,能夠聽到這樣子的內容,這真的是稀有中的稀有,難遇中的難遇。你看看全世界有多少佛教徒能有這個機緣聽到呢?這些內容都是公開的,網上都有啊,有些同修也去搜來看了,但還是寥寥無幾。所以我常常說,馬來西亞這麼多淨宗學會掛名是修淨土的,我為什麼用掛名這兩個字?我沒有說錯啊,這些人都是不小心進到了這個團體,而不知道自己在學什麼,經過了這麼多年,也不知道自己得到了什麼,這是很可惜的,說的刻薄一點就是很可悲的,所以沒有幾個人醒過來的。有啦,這裡就有一個坐在台上的,我還是最早淨宗出生的。不過最近師父發現了一個現象,在座的你們從一開始的身份是淨宗的沒有幾個,多數是很單純的,沒有在淨宗呆過。一接觸就是七寶,所以很容易接受這個傳承。在淨宗呆久了,就不容易轉變了。師父看過有不少的例子,最近就有一位,就問她有沒有聽經?聽經很重要啊!她說有,我有看慈淨老師的《娑婆生死書》。我說經典像《大經解》之類的,妳沒有看嗎?我一直都是聽淨空老和尚的。回你一句話,就沒有話說了。我一直都是聽淨空老和尚的。你明白了。好,我們繼續看: 【是知諸佛報化,該一切數,如阿僧祗品說。窮一切時,如如來壽量品說。遍一切處,如菩薩住處品說。】 所以都是有經典根據的。「該一切數」,指諸佛的報化,一切數都包括在內,這個數目是沒有辦法說的,沒有辦法說的,這個是《華嚴經》〈阿僧祗品〉說的。「窮一切時」,就是遍一切時間無有窮盡,這個又是〈如來壽量品〉說的。那麼「遍一切處」,就是佛的報化身遍於一切空間,這是〈菩薩住處品〉說的。佛所現的報化身是如此,「該一切數」,廣大不可說;遍一切處,無處不有;「窮一切時」,任何時候大家都不要擔心,處處有佛,時時有佛。在哪裡呢?看看你旁邊的,大家都是佛啊,佛就在這裡。不然怎麼叫遍一切處,窮一切時呢?就是當前這個時候,告訴你釋迦牟尼佛沒有入涅槃,不但在印度,就在我們這裡。所以五臺也在這裡,不是非得去到山西去找五臺! 這裡說找五臺就是找文殊菩薩。各位,我們是什麼因緣能夠聽到這樣的話呢?這是什麼話呢?這裡已經不跟你談信不信,或者是接受不接受了。事實擺在你面前能接受,就是你的善根不尋常;不能接受就next下一回,再等下一回吧!等到什麼時候不知道,不知道。這個是事實,是不能否定的,是沒有資格否定的。那你說佛很霸道嗎?一定要你接受不可嗎?no不是的。這裡說了嗎?說「諸佛報化,遍一切處,窮一切時」,你還擔心什麼?這就是我們常講的,佛是二十四小時on call隨傳隨到,不是那個診所開二十四小時。佛也是二十四小時隨傳隨到,你想做什就去做,go ahead,佛就在你身邊,這麼說好像還不夠徹底,應該說一體了,共同一法身了。知道這件事情的人太少太少了,所以我們應該感恩啊!下來說: 【如是念佛,二際平等,生滅一如,盡未來劫無有間斷。】 「如是念佛,二際平等」,這就是說到真諦跟俗諦,真諦跟俗諦都是平等的。「生滅一如」,什麼叫生?什麼叫滅?都是如。「如是我聞」,也就是「我聞是如」。就是一個「如」字,各位,「如」這個字非常重要:「生滅一如」,「如」這個字也很妙,「如」就是不一不異,不是一樣也不是不一樣。「如」就是相同。你說兩兄弟長得一模一樣,如同一個人一樣。不是兩樣人才說是一樣哦,這裡說的是「如」,就不是從二出來的了。兩個人一樣,既是兩個人,那就又不是「一」了。一和不異,都包括在「如」這個字了。各位,這才是真正的佛法。生跟滅就像水上畫畫,當處生,當處滅,生的時候就是滅的時候。 師父在猜這句話大家可能又要抓頭了,你在水上畫畫,它會出現一個相,或一個圓圈。我們會認為這個相需要時間,它才會不見嘛,是不是?再怎麼快,都有時間啊,怎麼說是生的時候就是滅的時候呢?各位,時間是錯覺,我們有時間,才有先後,才有過程,對不對?所以是我們的問題,不是那個水的問題,不是那個水本身有問題呀! 所以說「生滅一如」,「生滅一如」,這樣念佛就一切平等,就離開生滅了。「盡未來劫無有間斷」,這樣子念佛,就沒有間斷,那諸佛也就不涅槃了。這就是大成就的境界了。沒有間斷,便沒有生滅。 那麼這樣就將第二的念報身化身,我們大家一起學習跟領會了,就是第二段到這裡都跟大家介紹了。那麼再回顧之前那四堂課,到底懂不懂啊?懂不懂也不要管它啦!向前看我們看第三: 【三、念佛名字,成就最勝方便者。】 那下來就說到念名字了,我們都知道念「那摩阿彌陀佛」。這個是最勝的方便。這句話是簡化了,最勝就是最殊勝的方便。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憶念本師的功德,遵從本師的教導是首要的。本師叫我們念阿彌陀佛,所以我們要聽話。這個第三就是念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這就跟我們越來越親切了,越來就越用得上了。那前頭所說的種種,一般人就很難,一般人就很難深入。因為這個內容比較深入,但是深入歸深入,只要你一聽到,只要你一有機會聽到就「一歷耳根,永為道種」,就是我不管他能明白幾分,只要耳朵一聽進去,永遠成為道種。不會是耳邊風一陣風,他一定存檔,這點是肯定的。所以我們現在在座的各位每一個人,包括以後看視頻的有緣人,不管是多是少,這個殊勝的《華嚴經》,這個殊勝的三昧都已經歷了耳根,大家都可以得到很大的法益了。 那麼這個論所顯的是《華嚴經》的精華。《華嚴經》是經中之王,那麼當時說法的時候,連大阿羅漢都聽不懂,我們今天是什麼漢啊?居然你也在聽,這是什麼因緣啊?大家細心的想想,一般的佛教徒他一聽到《華嚴經》,哇!高不可攀吶!碰都不敢碰啊!大家以前就是這樣的,以前是不是也是這樣子啊?那麼有的道場最多是把《華嚴經》拿來念誦而已,你要研究《華嚴經》很不容易啊!我們現在不用研究全部八十一卷的《華嚴經》,我們通過兩位開悟的善知識為我們整理了《華嚴經》最殊勝的內容,而且還結合了念佛的開示,加上念公的講解,真的是稀有難逢的一會啊!再重複這句,大家一定要珍惜! 因此念公說我們凡夫要想完全能懂是很稀有的。所以,有不懂的地方是很自然的;但是「一歷耳根,永為道種」。從我們這個耳根這樣子過一過,永遠成為極殊勝的道種;因為,它是經中之王。那麼這裡面我們總多少能夠吸收一點吧?能夠吸收一些,這都是醍醐,都是稀有。不要為還有一些不懂感覺不滿,而應該認為能得到一點點的啟發,都是最殊勝的啟發。念公說我自己也是這樣子。 師父我自己也是這樣,你們大家應該也是這樣,不可能從第一堂課到現在,你連一點啟發也沒有,一點收益也沒有,那你就真的是坐在這裡如如不動了,像什麼呢?像一粒大石頭了,如如不動像大石頭了。 好,現在問題就越來越集中了,前面的第一段是念佛的法身,那麼第二段是念佛的報化身,怎麼念呢?道理說得那麼深,我們就很難體會了。殊勝是很殊勝,好是好,但是如何下手呢?那麼下來這裡第三,就就是現在談的這個問題了,這就是直指了。第三是念佛名字成就最勝方便。那怎麼念佛的法身呢?怎麼念佛的報化身呢?告訴你就念佛的名字,那這樣子大家就覺得親切了。所以師父在幾年前就體會到念阿彌陀佛就是念到法身了,所以功德才不可思議嘛!「那摩本師釋迦牟尼佛」,「那摩阿彌陀佛」,「那摩消災延壽藥師佛」等等,都是念佛的名字,這個我們很熟悉了。而這裡告訴你念佛的名字就是最殊勝的方便。把念法身、念報化身的功德全都包括在裡面了。原來就是日常很熟悉很親切的方法,就是最殊勝的方便。 「方便」兩個字要深入解釋,那還有很多內容,這個我們在《大經解》也有深入的來解釋了。但是可以用最通俗的話來說,「方」就是方法,「便」就是便利啊。我們要度眾生,要取得成就,我們要得到一個便利的方法,要有個法子,人人都可以做得到的,誰都能做得到的,要不然眾生怎麼得度啊?怎麼得度啊?因此這個法子就要便利了。 這裡舉例子了,比方說有人病了,有人建議說趕緊飛到美國去,那個地方有個好大夫好醫生,設備也是最好的,可以治你的病。但是一般老百姓怎麼能夠到美國去呢?你得要辦護照簽證啊,還要多少美金的旅費呀,還要大量的醫藥費,這個方法行不通了,那方法行不通這個有跟沒有一樣了。再比方,告訴你這個街道那個地方有一個大夫,他是老大夫退休的,能專治你這個病,就在你旁邊不遠,這就方便了,醫藥費也很低啊,出門不遠也就到了。這就是方便的比喻了。 而念佛是最殊勝的方便,一切方便之中沒有比這個更好更殊勝的了。特殊而勝過一切,就叫做殊勝。殊勝兩個字的解釋,就是特殊,它又勝過一切,所以叫做殊勝。 好,我們繼續看,所以,往往歷代的祖師、歷代的大德,把殊勝的、便利的方法傳下來了。我們要是知道這個提法之後,我們對於念佛名字的體會就深入了,念佛就親切了,念佛的功德也就殊勝了;因為這樣子的話一個人的理解力跟他的心境就跟以前不一樣了,不一樣了。好,我們繼續看: 【夫法身無朕,假于名而法身顯矣。報化無邊,緣于名而報化該矣。】 「朕」是朕兆,跡象。法身沒有什麼跡象,沒有什麼蹤影可以給你找到,也沒有什麼形相可以去摸、去抓、去看。法身就是這樣子嘛,抓不著、摸不著、看不見,沒有一切的蹤跡。但是你通過哪一種方式找到它呢?假借這個名字,名以召德,法身就顯現了。「那摩阿彌陀佛」,這一句就是佛的法身。那你念這一句的時候,佛的法身就顯現在這一句之中了。所以它是最勝方便。本來是不可捉,不可摸,但是假於這個名字,法身就顯了。所以名字很有關係。 那麼下來舉的例子,我們常常聽,大家都很熟悉了。說這個瓦匠在房上要瓦刀,我們這裡沒有用瓦匠,我們都叫泥水匠。那麼在上面的就喊了,要瓦刀,要泥,要什麼什麼的,下面的人聽到這個名字,就把它送上去了。要泥,泥就上去了。要水,水就上去了。所以這個名字就是召來實際的東西,把實際的東西給叫來了。所以念這個名字,法身就顯現了。 所以為什麼師父常常告訴大家別想這麼多,就先開口念起來再說,念一句是一句,就是這個原因。 那麼「報化無邊」,這句是說無邊的報化身,廣大得無窮無盡。但是你就因為緣了這個名字,一切報化身都概括進去了,報化身都在裡面了。緣於名而無量無邊的報身、化身,全概括在名字裡頭了。所以念公說這部論做得很好,一步一步的緊湊。念法身功德無量,念報化身功德無量,怎麼念呢?直接告訴你一句名字,法身就顯現了,一切報化身都概括在裡頭,無量無邊的報身、化身都概括在裡頭了。 所以七寶同修跟着師父,應該要有絕對的信心。我們看看,這個說的理說的是那麼透徹那麼清楚,那麼sure肯定,都說盡了,你還沒有信心,那你就是還沒有完全的靠倒在我們這邊了。不是非得要你來站隊,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就是有拉信徒的思想了,拉幫結派,七寶不需要這麼做。這些殊勝絕妙的義理,就是讓你心服口服的,是讓你死心塌地的依止的,是給你好處,不是要從你那邊得到好處的,這個大家千萬要清楚。 那麼底下再引證《華嚴經》的經文: 【須彌偈讚品:「甯受地獄苦,得聞諸佛名;不受無量樂,而不聞佛名。所以于往昔,無數劫受苦,流轉生死中,不聞佛名故。」但聞佛名。已植勝因,何況數數繼念。】 這首偈說為什麼我們要知道佛的名字,要念佛的名字呢?說得很深刻。說我寧可受地獄的苦,而能夠聽到佛的名字;但是我不願意享受種種的無量的快樂,而不聞到佛的名字,不知道佛法。這跟一般人的思想就完全不一樣了,一般人都貪圖眼前的快樂。這裡說我寧受地獄之苦,地獄之苦是一人亦滿,多人亦滿。自己就遍滿地獄,處處都有自身在受苦,無停止的在受苦。受刑死了,冷風一吹就活了,活了再受,受了再死,死了再活。而這個偈說,我寧可受這樣的苦。可是現在有的人念佛,他碰到了一點點不如意的事情,就說,哎呀!我不念了,放棄不念了。但是這個偈當中說這個精神是:寧受苦得聞於佛名,不願意受種種享樂而不聞佛名。我們說天上快樂,但是很難聞到佛的名字,修福的機會又少。天上都很享樂,都很好,但是救人做功德的機會難得。 所以,往昔無數劫,我受苦,在生死中流轉,為什麼呢?就是因為我沒有聽到佛的名字。佛的名字很難得聞啊! 這個大家不認同啊,說我們現在到處都有得聽阿彌陀佛,這裡也聽到,那邊也聽到,不想聽的,他也來給你聽。 證到阿羅漢的,只知道我們這個世界的Shakyamuni釋迦牟尼佛。要是不從釋迦牟尼佛得聞法,不知道他方佛的,他們不知道的。 以前講過一個例子,師父去過斯里蘭卡兩次還是三次,這裡同修就做了很多阿彌陀佛的佛卡佛像就帶過去了,一帶過去,那邊的市民都很開心,都搶著要那個佛像。然後這裡的同修就說,他們很樂意接受阿彌陀佛,他們很喜歡阿彌陀佛啊。後來師父知道之後,心裡面就想,他們把這個當做是釋迦牟尼佛了。他們對阿彌陀佛沒有概念啊,沒有概念,是不是? 所以如果不是佛告訴他,阿羅漢都不知道他方的佛,不知道。所以,這段說的就很深了,由於目光遠大,才看到三世因果。無量劫來流轉,就是因為不聞佛名。所以我寧可現在受大苦,希望解脫。只聽見佛的名字,就是「已植勝因」,已經種了很殊勝的因了,「何況數數繼念」,何況我們現在又一念一念相繼呢? 那我們七寶傳承的佛弟子,不只聽佛名,還依止佛所教的,這更是殊勝當中的殊勝了。 好,下來就引了《文殊般若經》裡面有一段我們來看: 【如文殊般若經云:「欲入一行三昧,應處空閒,捨諸亂意,不取相貌,繫心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於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亦與無量諸佛功德無二。】 那麼以上這一段就引了大智慧的文殊菩薩。文殊菩薩在菩薩當中是智慧第一,舍利佛在佛的弟子阿羅漢當中,他是智慧第一。所以大家要朝五臺,去求智慧。要去見文殊,所以智慧非常重要。文殊菩薩特別提倡念名字,大智慧的菩薩,才能體會到這個啊,你要也能體會到這個,體會就是什麼?體會就是對這個說法你有觸動認同,那你也是有大智慧的人,跟文殊就是同道了。 《文殊般若經》說:「欲入一行三昧」,一行,就是不二的行,這個修行是專一的。不是又修修這個,又修修那個,又惦着這一頭,又惦着那一頭。東張西望,回頭轉腦。很多人念着佛,心裡還惦着道教,這個道還不是我們說的中國最原始的道家Taoism,那個還是很有水平的。這裡說的這個道是地方信仰。念公說這個話是有根據的。說很多人念著佛,心裡還還惦著道教,因為他說有佛教徒還去拜香港的黃大仙,黃大仙這個盧居士就知道了。還有佛教徒還去泰國拜泰國的四面佛,還以為那個也是佛,不知道自己才是佛。還有的惦念着氣功,種種種種的。 就算不學氣功,也是去學一點什麼外丹功什麼等等的,就是為了養身嘛!然後師父就講得比較難聽一點,你就是在養這堆臭肉,不知道養聖胎養慧命,這都是心理不能夠專一。 「一行三昧」,就是沒有夾雜,很純一的。 你看看我們七寶提倡的專、精、純。那不就符合了文殊菩薩的理念了嗎? 要入一行三昧,什麼叫一行三昧呢?怎麼樣去入呢?入的辦法就是「應處空閑」,你應該把有空的時間抓住,利用空閑的時間,今天不上班就是空閑時間嘛,不要去蹓市場,東轉西轉。找個安靜的地方好好的「捨諸亂意」。 師父就有聽到有同修說她今天休假,在家裡聽經用功,那就很難得的了。這種絕對不是裝模作樣給師父看的,不是。是真實的對自己所得到的佛法愛不釋手,分秒必爭。 這裡告訴你空閑的時候,你坐下來,把亂七八糟的思想捨開,不要心猿意馬。然後「不取相貌」,取相貌也就是觀想,一行三昧不取觀想。觀想功德很殊勝,但是比較難。觀想要求在定中,才能夠真正的作觀。心中不定,就觀不起來了,也觀不清楚了。這一行三昧,叫你根本不取相貌,不要觀了。「繫心一佛」,就把心集中在一個佛上面。不是一會念這個佛,一會又念念那個佛,一會想往生,就念阿彌陀佛,一會又有事就想求觀世音菩薩,一會又想要財多一點,又念兩句財神咒,這就不是繫心一佛了。真正閉關修淨土的人,只供一尊佛,就供阿彌陀佛,這就專一了。 師父在金馬崙山上的精舍,就是只供一尊阿彌陀佛。所以台灣的弟子淨觀後來給師父取了個號叫做「崙山孤僧」。崙就是金馬崙嘛,孤僧,是孤啊,我都是單獨一個人,不就是孤了。以前也有人知道師父到處弘法,坐飛機很頻繁很頻密,就給師父取了個號叫「空中飛僧」,不是空中飛人,空中飛僧。 這裡說「專稱名字」,就念名字,就念名號,這就強調持名了。可見大智文殊,專主持名。「隨佛方所,端身正向」,淨土宗就主張面西,這是文殊菩薩教的。隨著佛的方向端身正坐。這是為什麼呢?這也是為了使人攝心。就因為這個,有人就問了善導大師了,問善導大師你幹嘛要指方立向呢?指方立向是善導大師提出來的,說這不是執著嗎?佛不是遍一切處嗎?大師就回答說:現在的凡夫,你給他指定方向,他的心還不能專,你不給他指定方向,那他心裡頭更專一不起來了。所以,就是要指定方向,佛在哪一方,你就衝著那個方向,心跟身都專一了,就是這個心,就是只剩下這個心了。 「能於一佛念念相續」,能於一個佛一念一念相續了,你就能在念念之中見到三世一切諸佛了。所以這是最殊勝的方便,這個事情誰都能辦得到。誰都有空,坐下來,雜事不想了,就念一個佛,老念,就是專念啊,不是平時的散念哦!就這樣子的念佛,就能見三世諸佛。這裡說能夠見到不等於說一定見到。因為你到底捨亂意捨到怎麼樣的程度呢?這個還是有程度上的差別吧?但是是有這個可能,你要是這些條件都符合了,決定能夠見到。 那麼大家見到過沒有?那就是你念佛還不夠念念相續,因為中間它就會不經意的跑進來了很多莫名其妙的這些念頭,這個很正常啦!師父也會這樣,所以師父到今天也是跟你們一樣,沒有見過真佛。 那為什麼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跟念無量無邊諸佛的功德沒有兩樣呢?這個又是《華嚴》的道理了,一就是多,多就是一。 那我們一般人常常會這麼想,用《華嚴》的標準,大家都很難接受。你要不是在圓教的領域裡面,就很難相信。可是這是佛說的,《華嚴經》是佛說的。那這就要看看你自己能圓不能圓,想圓不想圓了。 你要是根據《華嚴》的道理,這裡頭就沒有分別了,沒有分別了。你看《龍舒淨土文》的王龍舒,是個居士。他就說要念多少多少聲的阿彌陀佛。念公說不必這麼兜圈子啦,念一句阿彌陀佛,就是念無量無邊的阿彌陀佛;不但是阿彌陀佛,一切佛都包括在裡頭了。一就是多,這是《華嚴》的道理。 那麼聽到這個道理,那這個八十八佛還要不要拜呢?千佛還要不要拜呢?要拜是外面的人拜,七寶同修不拜。所以同行的人就說我們七寶的人什麼法會都不參加的,慈淨老師跟師父帶頭,都是依止本師釋迦牟尼佛學習的。佛當年沒有辦過法會啊,是不是?淨空老和尚一生都是講經教學,所以他連引罄都不會敲的,這是老法師親口跟師父說的。你們聽過了,在斯里蘭卡見了老法師,面對面很靠近啊,因為老法師交代三件事:第一件事是說要教學。弟子就說學生也是教學的,所以連引磬也不會敲的。然後老法師就說我也不會敲的。旁邊的人沒有聽過就笑了,他也不會敲的嘛,所以連引磬都不會敲。但是老和尚親口說了這句話。那有人就說為什麼老和尚又提倡三時繫念呢?嗯?可是老和尚又說過,搞法會也是夾雜,做法會也是夾雜。有沒有說過這句話?有啊!大部分淨宗學人就是聽那個,而不聽這個;聽那個就接受那個,而不聽這個就排斥這個,那個是什麼呢?所以他們跟師父今天的情況差別就在這裡了,能不能成就也在這裡了。因為我們大家在這個地方也是浸了這麼多年,但是你看這個結果就非常的明顯,非常的明顯。 所以《華嚴》就是殊勝難懂。大包括小,須彌山包括芥子,須彌山很大,芥菜籽很小,這個大家都能夠懂。但是告訴你芥子包括須彌山,這就不好懂了。多裡頭有一,無量中有一,這個好懂。一裡頭包括無量,包括無窮,包括一切數,一裡頭有多,這又不好懂了,不好懂了。多少萬年裡頭有分有秒,這個大家聽了之後點頭,然後說一秒鐘裡頭,有多少萬年,這個大家都搖頭了,這個又不懂了。這都是《華嚴》的道理。因為你用現在科學的話來說,空間、時間和物質都是由於眾生的錯覺,這是愛因斯坦說的。那有什麼不可以說大的包括小的,小的不能包括大的呢?都是由於你的錯覺嘛,大小的觀念,就是錯覺。時間有長有短,是錯覺。有物質,有物質都說物質是現實的,那科學家現在已經認為,物質是錯覺。 所以這段很好,引了大智慧文殊的教導。那麼有人就認為你們這個念佛法門很淺,no standard沒有水準,念阿彌陀佛誰都會念嘛,這個是愚夫愚婦的行為。 是我的阿嫲我的媽媽年紀大了,其它的都沒有能力,只會念阿彌陀佛,還有我的阿公,愚夫愚婦就是這個解釋啦。 那麼文殊菩薩你能說他是愚夫嗎?所以,我們是遵崇了大智慧的文殊菩薩的教導。淨土宗就是持名,密宗講持咒。那麼諾那祖師他就說了,說一個修行人有兩件事情不能忘掉,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不能忘掉:一個是本尊咒,一個是你的種子字。至少要有一個不能丟掉,隨時隨地都得有,那跟這裡都是一個道理。那麼雖然沒有直接說念佛,但是佛號就是咒,佛號就是種子字嘛,這是最殊勝的方便之門,是大智慧的結晶。 念佛是大智慧的結晶,認同的人不多。你說你專修淨土的,你未必認同啊!至少師父看到這裡坐著的你們都會認同,那有你們認同都已經夠多了,夠多了。我們繼續看: 【阿彌陀經亦以執持名號,為往生正因,故知名字功德不可思議。】 那麼這裡又引了《阿彌陀經》了,引證《阿彌陀經》。《阿彌陀經》說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到若七日。念阿彌陀佛得到一心不亂,決定可以往生。達到理一心,就生實報莊嚴土,分證常寂光土;達到事一心,生方便有餘土;未證一心而信願深切持名念佛者,就生凡聖同居土。故知名字功德不可思議。 底下又引的《華嚴經》的兩段經文: 【又如兜率偈讚品云:「以佛為境界,專念而不息。此人得見佛。其數與心等。」】 以佛作為境界,我就專念這個境界。心要住在一個境,因為你有了心,相對就有了一個境界嘛!佛就是你相對的境,你就專念這一尊佛。死心塌地,不要懷疑!不是念這麼一句,又念那麼一句。現在很多人喜歡雜,學了一個又學一個,這種方式不能專一。你要專一才能夠熟啊!東念一念,西念一念,什麼都念一念,你就什麼也不熟。 什麼也不熟很危險哦!到臨命終快斷氣的時候,我不曉得要念哪一個,再多想幾秒鐘,就斷氣了。所以你要很熟,不用經過想就來了,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定要很熟。 如果能夠專念,而不休息,「此人得見佛,其數與心等。」心是無量,當然你見的佛也是無量了。下來說: 【賢首品云:「若常念佛心不動,則常睹見無量佛。若常睹見無量佛,則見如來體常住。」】 若時常念佛,自心不動則常常看見無量的佛。念佛心中不動不搖,這個境界又高了。這個念佛心中,如如不動,就可以看到無量的佛,沒有數位所能表達出來的那麼多的佛。那麼常常看到這麼多的佛,你就可以見到如來本體是常住的。 那以上一大段都是說明念佛名字為什麼是最殊勝的方便。佛的大慈大悲就是要給眾生一個方便的方法,能夠得到救度。不是要你到美國去找個名醫,這個前面講過了,告訴你的那個方法,跟沒說一樣。 底下就要進一步討論,《華嚴》這兩段偈子有不同啊,一個說是有數,所見的佛跟心裡念的數相等;另外一個說是無量多的佛。這兩個差別在哪裡呢?我們接着看: 【前偈論持名,故言數。後兼報化以徹法身,故言無量。雖然人知有量之數,而莫知離量之數。知即數之名,而不知離數之名。知離數之名,故終日念而未嘗念也。知離量之數,故念一佛而即遍攝一切佛也。】 這不是《華嚴經》的內容,這是彭居士他自己寫的哦!你看看彭際清一位居士,世間的學問是number one一等的,考試都是名列前茅,不做官,來深入佛法,能寫出這樣子的內容,這不是文學家的能力可以做得到的,這已經超過了諾貝爾文學獎的水平了,那些評審都投降了surrender,為什麼投降?因為他們也聽不懂,中文再好,那你也只是會念而已嘛,意思跟境界完全達不到,前面這段就光是這些文字你念多幾遍,不用吃飯都飽了。這是什麼佛法啊?淨勇他見到人都說師父說的是最高的佛法,初初聽到的人也不明白,佛法還有最高的法嗎?因為你跟一般人說圓教,不是每個人都能夠接受的。其實不是我的法是最高的,是我們學圓教的法是最高的。一般人沒有概念,認為佛法就是佛法嘛,還有什麼是最高的佛法?告訴大家:我們現在接受的這些內容,就是最高的佛法,為什麼說是最高呢?又是這句了,因為聽不懂,聽不懂但是知道它是最高的佛法,承認它是,但是現在自己還在慢慢的消化,不過已經在圓教的列車裡頭了,那麼這個進步就快了,因為是坐電梯,不是走樓梯。這句話很重要!因為我們是坐電梯,不是走樓梯。師父我自己就是一個最好的證明啊,我還只是轉述而已,都得到這麼大的法益,可見這條路是絕對正確的,絕對正確的,大家可以放心。 頭一個偈子只說持名,是有念而念,念佛一句一句念,所以就沒有離數。那後頭說心不動,雖然念而心不動,雖然念但是離念,即念離念,念而無念,而心不動。 所以有一些人,可能就是自己以為自己真的是到了那個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其實還遠得很呢!他只是說念佛念得熟悉了,很熟練的,沒有去想它那個佛號就來了,但是這個還不是屬於念而無念,無念而念。但是你繼續再努力的話,可能就能達到這個境界了。 那麼念而無念而心不動這種情形,就從報化兼徹到法身了。這個理解很重要!你從報化開始,然後你念而無念,你心不動,即念離念,雖然念而離念,那你就不知不覺不知不覺,你就兼徹到法身佛了。所以就說無量嘛!法身哪裡還有量啊?所以念著念著,就有機會突然間有哪一句觸著了,觸著了就徹到法身了。你要是不念的話,就沒有這個機會了。那如果句句都是這樣子,那就不得了!因為從報化到法身,是沒有界限的,沒有界限的。再說得徹底一點,那就是法報化都是一體的。 見佛無量,並且佛是常住。所以,人所知的是有量的佛,而莫知離量之數。有的人就計數,他很重視這個數量,到底我一天念了多少了,很有成就感。他就計數,一天一天念多少,但是不見得他一直是在這個數量裡頭。 這裡舉個例子,其實打妄想的時間多過念佛。這個師父就想到以前說過的,說有的人他就拿着那個小小的計數器,早期是用鐵做的,很大聲,卡卡卡卡,一個人還好,多一個人還可以,三四個人在一起,就卡卡卡卡,吵死了!那後來出了電子計算的,沒有聲音,那又做得很漂亮,很吸引人哦!又免費結緣的哦!五顏六色的,做成好像戒指一樣的,給你戴在那個,一般上是戴在中間那個手指,因為方便你按嘛,然後慢慢就養成一個習慣,你這手已經習慣在那邊動了,沒有停下來。但是有時候你去見到人,跟人家打閑岔講別的話的時候,你的手也是沒有停下來,到最後你一看,哎呀!今天超過念了五千了,都是在打妄想。 所以這裡說的念佛不用這些,甚至不用念珠,因為他是不在乎那個數,不在乎數量有多少,他不執著我念了多少,他念的時候就能夠離開數量了,這也就離開量了,也能見無量佛了。人都知道有在數量之中的名號,「而不知離數量之名」,這個名號沒有數量,沒有數量那就是法身了,法身還有什麼數量的呢? 所以前面講過,我們這句阿彌陀佛,就可以在不知不覺不知不覺從念應身佛念到法身了。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就符合了蕅益大師說的那句話:「從事持達理持,即凡心成佛心。」從你凡夫的心,不知不覺不知不覺就念到法身了。從凡心達到佛心了,從有量到無量。所以這個就是不可思議的,就是這個道理。這個是事實,不是誇大,本來就是這樣。 那麼念佛有持名念佛、實相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念佛的好處,就是從持名念佛,這是最容易的方法,也是最殊勝的方法,從這個誰都可以做的方法開始,不知不覺,你可以達到實相念佛。就是前面師父說的,到了實相念佛的時候,你就離開了數位了。念佛的名字,也是離開了數的名了。你知道離開數的名號,名號不可以數量來計,故終日念而未嘗念,所以整天念佛仍然沒有念。 這就跟《金剛經》的話一樣了:我度盡了無量無邊的眾生,都入涅槃,而沒有一個眾生是我度的。所以就是終日度眾生,終日沒有度,終日度生,終日無度。不是不度眾生,是度而無度,無度而度。我在度眾生,而沒有度眾生的這個相,我沒有度眾生的相,而終日終身都在度眾生,那麼這樣子度眾生跟般若智慧就相契了,就相契了。 這都是極深的般若。即念離念,當然你掐這個數珠就是念珠,那也可以即念離念。但是那個是形式,主要是終日念而「未著」念佛之相也。主要是這句「知離量之數」,念佛的時候,知道這個數是離量的,那你念一個佛,就是念了一切佛了。 這就把《華嚴》裡面的兩個偈,把一個是說有數,一個說無量的原因給說出來了。一個就是簡簡單單普普通通的持名;一個是心不動而持念。這就是前面講過了,《彌陀要解》說的「從事持達理持」,先就事念,不知不覺變成理念。到了離量離數,那就是理念,也就是實相念,也就是念實相了。能念所念皆是實相,故云「即凡心成佛心」,就你這個凡心就成了佛心了,成了佛心了。 好料嗎?好料!師父在《大經解》也說過,雖然聽不懂,但是心裡面讚歎啊!如是如是!那你這個讚歎就是agree認同了,雖然現在還做不到,但是我完全同意這個說法,接受這種說法。但是反過來我問你,請問你還能不接受嗎?你有什麼資格不接受呢?這是兩位開悟的人說的話,除非你的智慧能夠超過他們,超過他們當然就會說同樣的話了,對不對?就是不能超過他們,所以才會不認同,就這麼簡單。 好,我們今天時間到這裡也差不多了,我們就找到這個段落。下來的內容,我們就留到下堂課,再來跟大家繼續一起來學習了。好,我們今天就一起學習到這裡。感謝大家的出席!阿彌陀佛!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