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華嚴念佛三昧論》-第6集
2024/06/08 20:59:52瀏覽154|回應0|推薦4

《華嚴念佛三昧論》-第6集

  那我們大家現在正在學習跟理解這部論著《華嚴念佛三昧論》,那麼今天是第六次的學習。一開始師父這裡引了一段中國有一位學者名字叫錢寅居士的,他有一篇論是介紹彭紹升《華嚴念佛三昧論》的內容,他裡面有一句話很好,師父引過來跟大家分享。他說彭紹升所作的《華嚴念佛三昧論》,是以圓融無礙的華嚴義理來指導念佛修行的論著。《華嚴念佛三昧論》依據《華嚴經》的義理,從念佛的法身、念佛功德、念佛名字、念毘盧遮那佛、念阿彌陀佛這五門,開示念佛三昧。那麼這個就為普遍認為重實修少哲理的淨土宗修行者補充了不少的義理的因素,這樣的念佛法門的義理就不是一般人有機會接觸到的了。因為我們知道《華嚴經》是經中之王,一切經都是《華嚴經》的眷屬。那麼現在彭居士將《華嚴經》跟淨土法門並列,並列,就是同等重要同等殊勝,同樣都是事事無礙,超情離見。

  這是一般淺學的人所不知道的。所以大家一路走來,也看見自己都在進步中,理解的比別人深,見地也比別人圓,那這都是善根福德因緣,這是沒辦法解釋的。你們要不是開始的時候糊里糊塗的進來了七寶,糊里糊塗的,一直堅持跟隨這個傳承,你們說你們可能走到今天嗎?那你就是保持你原來遇到的緣嘍!是小乘那就是小乘,就一直是小乘的。是一般的就一直都是這樣,你改變不了的,你也不知道應該要改變,你也不知道還有更高的法。所以呢,目前很多學佛的人就是認為這樣就夠了,這樣子就夠了。不知道佛法的全部,以為這樣就是佛法的全部了,就滿足了。滿足沒有關係,還不准讓別人進步呢!

  所以從前面那位居士的這段話,我們就知道這部論的殊勝跟它的重要性。那麼這部論一開始,彭紹升居士就提出了五個殊勝的義理來貫徹華嚴全部經。

  第一段是說念佛的法身。

  第二段是講念佛的報化身。那怎麼念呢?道理說得那麼深,我們就很難體會了。沒錯,是殊勝,是好,但是如何下手呢?

  那麼第三就直接點到我們本宗了,第三是念佛名字成就最勝方便。怎麼念佛的法身呢?怎麼念佛的報化身呢?告訴你,你就念佛的名字。那這段我們已經開始了前面的部分了。今天我們就接着從這句看起:

如隨好光明品云:「如我說我而不著我,不著我所。一切諸佛亦復如是,自說是佛,不著於我以及我所。」

  就如那個〈隨好光明品〉那裡面佛就說了:「如我說我」,佛自己也說我啊,說法的時候也說「我」,說:「我為法王,於法自在」,我是法中之王,一切法當中我自在無礙了。那麼他說「我」,可是「而不著我」,他思想裡頭不像我們好像有一個「我」。但是不可以沒有這個假名啊,是不是?不然你怎麼說話呢?只好說「我」了。但是說「我」,但是佛心中是離了「我」的。佛不著「我」,也不著「我所」,沒有什麼是屬於我的,比如我的財產啊、我的眷屬、我的房子、我的汽車、我的名譽、我的地位、我的官銜、我的個性;這個就是特別強調個性,很多人把我的個性看得很高貴,其實這都是「我」嘛、都是「我所」嘛、都是「我相」,都要破的,都要去乾淨才好。

  那怎麼去掉這些呢?記住《心經》的一句話:「無所得」。淨勇就告訴師父,最近他常常參這句「無所得」,越來越覺得妙不可言!無所得就沒有「我」,也沒有「我所」得到的了。可是我們明明都有這些嘛,這怎麼理解呢?這些都是給你需要用來生活的,用來應付人事物的,給你使用的,不是讓你擁有的。這麼理解,就自在了。有得用也自在,沒得用也自在。得到也自在,失去也自在。

  「如我說我而不著我,不著我所」,一切諸佛都是這樣。都自己說是佛,但不著於「我」,也不著於我是佛。「我」跟「我所」都沒有。

  那麼下來就說了,若念佛人也是如此,如果念佛人也是這樣。不著於我,也不著於佛。因為我是念佛的我嘛,那麼念的佛是你所念的,有能念的我跟所念的佛,這就有我跟我所了。

  以前說過,有能有所,那就是二了,一有二,就有四相了,只要有第一個「我相」,後面那幾個就不用說了,不用說自然就有了。你看《大經解》剛剛發布的,師父將這個四相講得很詳細,不是師父講是師父轉述。所以你一開始有這個四相,你有對立了,你有對立就變成二了,二了,就開始無明了,就開始無明了。

  念佛的時候,不著於我也不著於佛,這樣念就是念實相佛,實相念佛就是這樣念的。那麼這樣子念,所以見的佛就是無量的,無量的。這不是說得很高玄了嗎?究竟怎麼樣下手呢?下來彭居士這一段說得很好。

  我們要仔細的聽,這是特別對初學的人說的。不然有人就會找到藉口了,什麼藉口呢?我念一聲佛跟念無量的佛一樣,一就是一切嘛!你先別開心。祖師大德知道一般人都會找漏洞,真正的佛法沒有漏洞的,世間法才有漏洞,佛不會給你難倒的。我們看看下來說的就明白了。

然初入此門,必依乎數。日須剋定課程,自一而萬,自萬而億,念不離佛,佛不異心。如月在水,月非水內。如春在枝,春非枝外。如是念佛,名字即法身,名字性不可得故。法身即名字,法身遍一切故。乃至報化不異名字,名字不異報化。亦復如是。

  這就是對那個初學的人說的。說你初初入這個法門,你必須要依靠這個數。念公下來這句話就是「經典」了。師父這裡說的「經典」不是指佛說的經典。意思就是這些話都很精煉,都很到位。

  念公說:你理解的應當高,真正下手的就應當很近,你要真正能做到啊!所以你看這句是不是「經典」啊?這句話可以作為座右銘。你理解的應當高,這就是師父堅持大家要這麼來學習的。

  先要重視這個「必」字,告訴你一定要,一定要依乎數量。不可以說我隨便念,想念就念,不想念就不念,到最後就不念了,還給自己找藉口,我不念就是念,我無念而念,這還早得很呢!別自欺欺人!所以有人說「我老念」,這個「老念」,師父常常講不是到老了才念。能一直都在念,但是現在還做不到這點;說話容易,真的要做到就難了。所以一定要管管自己,規定一個數。雖然告訴你以後要離數,但是要先從這個數開始。一定要依乎數,「日須剋定課程」,要有定課啊,要有定課,一天是三千、五千、一萬、五萬。《彌陀要解》的蕅益大師說是從三萬開始,三萬、五萬、十萬。

  那我們不拘多少,開始的時候,各人根據自己的心願跟條件,訂一個課程。由一而萬,自萬而億,漸漸增加,而不是漸漸減少。念了,就自己喜歡念了嘛,那就願意擠出時間來念,那就會越念越多。而不是為了交功課給佛菩薩,怕佛菩薩會怪你,不加持你。不是這種心態。應該是越念越歡喜,越念越歡喜。這就是蓮公的這句話了,「但能不忘,即是功夫」,要做到心中念念有佛。

  那這樣子的話,就「念不離佛」了,我心中所起的念頭,都不離開佛了。到這個時候就是好消息了。所以開始的時候,一定要依乎數,這麼念下去,就會越念越多,之後,就自然而然的念了。那麼現在有許多朋友都能夠達到這個境界,沒有想要念,它自己就念了,佛號就起來了,不要管著才念,就自自然然念起來了。這就是熟了嘛,就這麼發展下去,念頭就不離開佛了。

  念公就說我的老師夏蓮老就是蓮公,他就是這樣。他說:我或者念佛,或者觀想字種,或者結手印,或者想著一句經文。跟人家談話,結手印,就不礙事。有的時候,想一句經文的意思,絕大部份的時候都能夠念這句佛號,這樣就可以任何時間都不離開佛了。

  「念不離佛,佛不異心」,念不離佛,佛就跟你的心沒有兩樣了,這個時候你念念都是佛了。這個像什麼呢?我們可以打個比方,這個比方很好。說,「如月在水」,佛跟你的心,像月亮在水裡一樣。月在水,並不是真的月亮在水裡頭。也不是心裡頭擺了一尊佛,如同一個實際的佛像在你的心裡頭啊,怎麼可以裝一尊佛在你身體裡頭呢?這些都是比喻啊,實際就如同水裡頭出現月亮一樣。還有說「如春在枝,春非枝外」,你看到春天,花都開了。像那個古人有一句詩,念公說我很喜歡它富有禪機說:「萬紫千紅總是春」。萬紫千紅種種的花都開了,這是什麼時候啊?這就是春天了。我要看春天春色,你怎麼看?不就是從這些花枝上看到春天了嗎?春就在枝上,不然怎麼說萬紫千紅總是春呢?「春在枝上」。但是你從這個枝子裡頭,你找春,也找不著嘛!所以念佛人就如同這個一樣。佛和你的心,如水跟月,如春與枝。

  「如是念佛」,這樣子念佛的話,「名字即法身」。所以說從事持就達到理持了。念的是名字,就是持名。那名字就是法身。念的是法身,那還不是理持嗎?那還不是念實相佛嗎?還不是念實相佛嗎?所以最高的菩薩的境界-實相念佛的境界,就可以在一個平常人,人人能夠做到的持名裡頭,讓你不知不覺達到一個最高深的境界。所以淨土宗的最殊勝的方便就在這裡了。不是任何其它佛教修行方法,什麼禪定等等那些,更不是氣功什麼所能夠比的。以上這種種說的「如月在水、如春在枝」的殊勝的境界,真正念佛的人,偶爾也會達到一下,一直都達到就成功了,一直都能夠達到這個境界,那你就成功了。

  為什麼說「名字即法身」呢?下來這句重要了,這句又是「經典」了。因為名字離開法身,沒有另外的自性。又為什麼說「法身即名字」呢?前面是「名字即法身」,這裡又說「法身即名字」,因為法身遍一切。既然遍一切,法身當然也就遍在名字裡頭了。不但法身和名字如此,報化身也是如此。報化身和名字也沒有兩樣,名字和報化身也沒有兩樣。一句名字,佛的法身、報化身都有了。所以這句要記起來,「名字即法身,法身即名字」。那麼底下又引《華嚴經》。《華嚴經》從廣的來說,是經中之海;從深的來說,是經中之王。那麼下來這一句是《華嚴經》裡面的:

故如來名號品,謂一如來名號,與法界虛空界等。隨眾生心各別知見,則知世間凡所有名,即是佛名。隨舉一名,諸世間名無不攝矣。

  〈如來名號品〉就說了,說一個如來名號,與法界相等,與虛空界相等。那麼我們知道虛空無量無邊,這個我們好理解。你說虛空有邊嗎?虛空之大是不可思議的。我們地球是太陽系的一員,太陽系是銀河的一個成員,銀河又是更大的一個天體的成員。那麽這樣子的天體一層一層的上去,沒有邊啊!你看這有多大啊?我們看到銀河,就遠得不得了了,太陽就近了。銀河只是一個很基層的單位啊,還有上級,上級還有上級,沒頭啊,沒有盡頭啊!虛空有多大?法身就遍滿虛空。

  所以說佛法超科學不曉得超了多少,所以科學家永遠趕不及也測不到。但是如果科學家願意學佛,而且還要是大乘佛法Mahayana,那他也就可以有機會知道法身是怎麼回事了。這個法身不是佛教專有的,任何人都可以有機會來體會的。其實小乘Theravada也不知道法身是什麼,他們沒有談到這個。最多他們觸及到第六識,八識的第六識。第七、第八沒有提,阿賴耶識還有這真如是什麼,更是摸不到邊了。可是我們七寶同修就大談特談法身,真如,佛性,所以你們自己看看自己是什麼樣的善根福德?

  「隨眾生心各別知見」。眾生心量不同,所見的就不同,而有種種事物和名字,但是法身遍一切。所以世間所有名字,都是佛名,因為一切皆法身。一切的名字,都是法身的名字,都是佛的名字。這個話成立嗎?你隨舉一個名,「諸世間名無不攝矣」,所以,一名就可以攝無窮無盡所有的名字。

  說到這裡師父就想到有一位也是提倡淨土宗的法師,他已經圓寂了。他在他的《佛七講話》裡面就有提到說,一定要念阿彌陀佛。

  那有人頭腦就古怪,說反正四個字,我念一二三四行不行?我念爸爸媽媽行不行?我念哥哥弟弟行不行?那你們說行不行?你念什麼是因,你得到那個什麼就是果了。你念哥哥弟弟,那你不是得到那個結果,就是六道繼續輪迴,繼續再來做哥哥弟弟姐姐妹妹了嗎?

  所以為什麼一定指名是念阿彌陀佛?這個我們可以來討論了,可以來討論。你不講清楚,人家會說你們很霸道,為什麼一定要你們的阿彌陀佛呢?他既然能夠前面加個「你們」的,那他就是很不服氣了。

  那你要告訴他,這是大家公認的,不是人公認,而是一切諸佛公認的。這句阿彌陀佛是法身,而且阿彌陀佛有這個願,他有這個土,他有接引眾生去成佛的這個大願,十方諸佛都認同了,推崇阿彌陀佛了,所以這是經典證明的,「十方諸佛同讚,千經萬論共指」。

  你一個小小的凡夫,你這話還不能接受嗎?還不能接受的話,那你就靠邊站啦!因為根本就是兩個不同的境界。

  同樣的,我們世間的名字也是大家公認的嘛,大家同樣認同這個叫電腦,如果最早的時候大家共同的認同,這個叫水杯,那麼以後這個就叫水杯,不叫電腦了。

  所以十方諸佛都讚歎阿彌陀佛,十方諸佛同讚,共同讚歎,就是共同承認這尊佛跟這尊佛的不可思議功德,那你就沒話說了。所以一定要念阿彌陀佛,因為它的因跟果絕對不會錯的。你念阿彌陀佛是因,那果是什麼?果就是佛果啦,就是阿彌陀佛圓教的佛果了,你還能跑得掉嗎?是不是?好,我們繼續看:

又如毘盧遮那品稱引古先諸佛,各各不同,而一以毘盧概之。以一切諸佛皆有毘盧藏身故,古今不異故。

  《華嚴經》〈毘盧遮那品〉稱引古先諸佛,種種願力不同、國土不同,但是可以舉出一個毘盧遮那佛來概括全部。因為一切佛都有毘盧遮那藏身,跟毘盧遮那的法身是同一的。一切佛「古今不異」,古和今沒有兩樣,所以,古佛和今佛,一個毘盧遮那佛就可以概括了。

如是念佛,持一佛名,全收法界。全法界名,全法界收。非過去、非現在、非未來,亦非南西北方,四維上下。十方三世,當念無餘,不歷剎那,成佛已竟。

  那麼這樣念佛,念你一個佛名,就全收法界了,法界全收了。所以我們這樣子的念佛,心量就大嘍!整個法界、整個虛空,都攝在你的這一念之中了。「全法界名,全法界收」,因為所念的一個名字就是全法界的名字,當然就收了全法界。念這一句不是過去,不是現在,也不是未來,那麼這個就超乎時間了。也不是四維上下、十方,這也就超乎空間了。離開空間、離開時間,這麼樣的念佛的話,十方三世的一切,都在你的這個一念,就全都在裡面,沒有剩下的了,沒有剩下的了。

  所以這些內容要常常看常常讀,你就會放心念這句阿彌陀佛了。處處告訴你,這是華嚴的道理:一就是一切,一切就是一,事實就是這樣。不是佛說了算,那佛就很霸道了,不是啊!而是我們自己將自己變得這麼渺小,不能承認大海就是自己,只認為大海的一滴水是自己,問題就出在這裡了,問題出在這裡,就出現這裡坐著這麼多人了,還有更多無量無邊。

  這裡說「不歷剎那」,不要再經過剎那,一彈指是六十剎那。不經過剎那,已經成佛了。

  這是頓法!這就是蓮池大師疏鈔的這兩句話說:「越三祇於一念,齊諸聖於片言。」這兩句好極了!以前不是說過了,說終教都可以成佛,但是須要三大阿僧祇劫。現在我要超越三大阿僧祇劫,怎麼超越它呢?只要一個念頭就超越了,就是這裡說的「不歷剎那」,「齊諸聖於片言」,跟諸聖,跟觀音、勢至、文殊、普賢、彌勒諸大聖人,跟他們平等,跟他們看齊,這句話就平等了,就平等了。那這一念這句話說的是什麼呢?指的是什麼呢?指的就是持名嘛!

  所以說,淨土宗是至圓至頓的法門。你看大家都念佛,都說是淨土宗。就常常有人跟師父說,師父,他是念佛人,他也是專修念佛法門的。我說現在念佛人滿街都是啊,都說自己是念佛人,但是能夠這麼信的人很少。像前面講的這種的信,能夠信的人很少。大家自問一下,不要說現在了,現在你們當然是信了,過去你們是不是這樣子信的呢?很多人過去也沒有機會聽到這樣的內容,更不用說信了。而這個頓法,至圓至頓的法,就是能這麼念的話,就不要再經過剎那,(一彈指的六十分之一。一彈指有六十剎那九百生滅);就是一彈指吧,我們說它六十倍,都不需要經過了,成佛就已經全部大功告成了,大功告成了。

  好,接下來是第四段了,到了第四段我們繼續看:

四、念毘盧遮那佛,頓入華嚴法界者。

  華嚴法界就是一真法界,也就是華藏世界。一真法界的一真,就是大圓滿的境界。這個頓入,說的是「頓」啊!不是漸漸啊!漸漸是按部就班的。這個不是啊!這個就是直接的頓入,我們現在都在學圓頓之法,這是我們七寶跟其它佛教團體不一樣的地方。我們是真正認真的在入這個境界,入多少,每個人都不一樣。總之,是往這個大方向前進就對了。

  念公這裡說我們現在都講圓頓之法,不是那麼一點點一點點爬的這個方法,是直截了當的,直截了當的。

  稱名妙法,是以佛果德作我因心,故我因心頓顯果德。又是一個「頓」字,那麼,這句話是專修淨土的人必須要知道的總綱領總原則。你不知道這個道理,你的淨土是有名無實,簡單說你還在門外,沒有入門啊,沒有入門啊!要知道淨宗正是直指頓證之法,以念佛心,入佛知見。這些說法都是直截了當的,都是佛知佛見。

  那麼這裡說到念毘盧遮那佛,怎麼說要念毘盧遮那佛呢?毘盧遮那佛那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了。在天台宗和法相宗說毘盧遮那代表法身,盧舍那佛代表報身,釋迦牟尼佛是化身。

  這就是從法身出現報化,報化就是法身,那法身是講體,本體,那你本體你要現相啊,是不是?體、相、用。所現的相,就是應化的釋迦牟尼佛了。

  天台也是圓教,現在這麼說的人很多。至於華嚴宗呢?華嚴說釋迦牟尼佛是化身,那跟這個前面講的沒有不同;但是把毘盧遮那和盧舍那說是一個名字,而有廣略的不同。總之,都是說毘盧遮那的化身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了。

  這個就是我們要憶念我們的本師。所以,我們這一切都不能忘本。我們的本師是極殊勝的。我們一般只相信釋迦牟尼佛是Nepal尼泊爾的太子,後來出家了,最後成道了,到後來滅度了。這個只是化身所顯現的,這只是一個小片段。真正釋迦牟尼佛,就僅僅是這樣嗎?《華嚴經》裡面說釋迦牟尼佛成佛以來,不知道多少劫多少劫早已經成佛了。王子出家成佛,這是示現,示現的。釋迦牟尼佛何嘗有涅槃呢?前面也提過了,就是我們世間的人啊,智者大師他念《法華經》藥王菩薩要焚去兩臂的時候,他就親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靈山就是靈鷲山,佛在靈鷲山說法的法會,還在那邊沒說完呢!至於這種生滅,是因為凡夫有生滅見,見的就是生滅的了。

  這是事實真相,你一個凡夫帶著凡夫的生滅心來看一切,來否定你認為不對的,這些都是戲論。再說得嚴重一點,就是癡人說夢。下來我們繼續看:

如世主妙嚴品,十方諸大菩薩及天龍神鬼所說諸頌,各出自證法門,以如來果地發人信解,令入念佛三昧。

  在這個《華嚴經》〈世主妙嚴品〉有說,十方諸大菩薩及天龍神鬼所說的種種的頌,都是說出自己怎麼證的法門。勸導大眾最後都是要成佛的,以如來果地的妙覺,來啟發尚在因地的眾生,令大眾生信得解,證入念佛三昧。《華嚴》也就是讓大家入念佛三昧。

  所以就是告訴你,這兩部圓教的經典《華嚴》跟《法華》,都是勸你成佛的。你學這兩部經典沒有去成佛,那就是辜負了佛的本願了,可以這麼說。下來說:

自是說如來現相品,以及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各有十方諸大菩薩及諸世主說偈讚佛。而十地品每歷一地,必曰不離念佛念法念僧。是知諸位階次雖殊,莫不以念佛為其本行。佛佛道同,舉一毘盧,攝無不盡。

  〈如來現相品〉說,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各有十方的諸大菩薩、諸世主都說偈子讚佛。〈十地品〉每經過一地,十地不是有初地到十地嗎?初地到二地,每經過一地,菩薩都說不離開念佛念法念僧。所以每一座法做完了之後,我們念三皈依,念三皈依就是念佛念法念僧了。

  念公這裡特別提到說受了三皈依,有的人就不清淨,不清淨,這個就很要注意的了。最起碼,你信了佛,就不能再信其他什麼教主了。既然皈依了法,就不要再研究、再相信別的那些個外道典籍了。那皈依了僧,就不要再去找牧師或者是阿訇等等了,這就是說的其他宗教的。

  所以從這裡來看,這個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階次雖然不同,都是以念佛為其本來的行持。古佛今佛,佛佛道同,舉一毘盧遮那佛,就把一切佛都攝盡了。好,我們繼續看:

故普賢十願常隨佛學一門云:「如此娑婆世界毘盧遮那如來,從初發心,精進不退,以不可說不可說身命而為布施,乃至成大菩提,入於涅槃。如是一切我皆隨學。」

  我們看在普賢十大願王裡頭,有第八的說這個「常隨佛學」,普賢菩薩所學習的娑婆世界的毘盧遮那如來,那不就是本釋迦牟尼佛嗎?釋迦牟尼如來,從最初發心起,就精進不退。六度中的精進度十分重要。凡夫就是進一退九,進一步又退九步,比這個扭秧歌還差;扭秧歌是進三步退一步,已經是很慢了!所以在娑婆世界修行,難啊!每個人剛剛發了點心,就來了個障礙,一般居士的障礙最多,或者生病了,不能來了,或者有一些什麼事了,親朋戚友左鄰右舍的事情。好不容易有點進展,修持有點得力,就來點什麼干擾,所以說是進一退九。

  可是釋迦牟尼佛不是這樣子,釋迦牟尼佛是精進不退。「以不可說不可說身命而為布施」,這都是《普賢行願品》裡頭的話,以不可說不可說那麼多的身命作布施;這裡舉例子像「投身飼虎」,見老虎要餓死了,就跳下去餵老虎;「割肉餵鷹」,鷹捉兔子,兔子來向佛求救,佛就把兔子收藏起來,鷹知道,看到了,就來質問,質問佛:「你救了牠,我就要餓死了。」佛就說:「我拿我的身體的肉來代替牠,相當於兔子這麼多的肉嘛,是不是?」鷹說:「這個可以,這樣子我就不要兔子了。」可是拿了那個秤來秤,秤出要割的肉等於兔子,誰知割多少肉下去,都抵不上兔子,最後身上的肉都割光了,沒有肉了,只剩下骨頭了。我們本師就是這樣的無量劫來,以不可說不可說那麼多的身命來布施,令人感激淚零。

  我們現在捨一點外財,大家還是很踴躍的,也就是很難得了。你要說叫我們捨掉一個內臟去救度什麼人,那就困難了。佛是以不可說不可說的身命而為布施。

  「乃至於成大菩提,入於涅槃。」這表示布施只是開始,從布施開始,六度都圓滿,「成大菩提,入於涅槃。」

  「如是一切我皆隨學」,這樣的一切,我都跟着學。這是普賢菩薩的大願。我們也看到為什麼憶念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這個功德、這個恩德,無量無邊。我們過去多少生中,已經不知道多少次蒙受了本師釋迦牟尼佛的救度,現在還正在救度我們,就在此時此刻now,也正在救度我們。

  所以加持是一定有的,肯定有的。不然,你不知道會變成什麼樣子,今天大家的樣子還很正常,如果沒有這個加持力,不敢想像,不敢想像。所以這些都是佛恩吶!

由我本師因地修行,廣大無邊不可思議。故所感報化,亦廣大無邊不可思議。

行者誠能決定信解,知一切佛不離自性,起勇猛心,起擔荷心,便與本師初發心時等無有異。

  由於本師在因地中修行廣大無邊的功德,不可思議。所以,釋迦牟尼(也就是毘盧遮那),他所感的、所證的報身、化身,也一樣是廣大無邊不可思議。

  「行者」就是指我們,行者如果能真誠的生起決定的信解,能夠深信,能夠真正的理解。理解什麼呢?「知一切佛不離自性」,知道一切佛都不離開每一個人本人的自性。所以,我們不是向外去求佛啊,一切諸佛都不離開你的自性嘛,怎麼還會向外求佛呢?所以聽了這句無上的開示,自然生起勇猛心。我的自性就是一切佛,那這還有什麼膽怯呢?還有什麼不敢去做的呢?不敢承認的呢?這就告訴我們要承擔了,我心本是佛心,這件事要敢承擔啊!你能這樣子的話,「便與本師初發心時等無有異」,你就和本師釋迦牟尼佛最初發心的時候 — 是剛剛才說了嗎?一發心就精進不退,就一直到成佛 — 那你就跟釋迦牟尼當年初發心的時候,沒有分別了,沒有分別就是一樣嘍!所以說「初發心時,便成正覺」。就是這句話的意思。那麼《華嚴》跟《法華》同樣是以蓮花做為譬喻,就是說的因果同時。你看那個荷花的殊勝的地方很多,那一般我們都認為是「出淤泥而不染」,這是其中的一點。荷花的功德,其中最殊勝的就是因果同時;荷花開的時候,這個蓮蓬就在裡頭了。所以,我們念佛的時候,佛的果覺已經出現了,你一念就出現了,不是念了以後要等多久他才出現,不是。同時出現,同時已經成功了。你看這個蓮蓬不是在花瓣脫落之後才長出來的哦,不是。花正開的時候,小蓮蓬就在裡頭了,只是它剛剛剛剛現出來,小一點就是了。如果一出來就比那個花還大的話,就不成比例了。所以真的是因果同時,因果同時。

  所以前陣子有一位淨宗同修就問師父說:「師父,我怎麼知道我的蓮花在極樂世界是盛開的還是枯萎了呢?」這個問題一問就知道,這個人糊塗啊!這種答案你自己可以回答啦!她就是不知道淨土宗最殊勝就是因果同時的妙理,豈但她不知道還有很多念佛人都沒聽過。你看我們將以前學過的在這裡再複習一次,就是這句「念佛時即見佛時,見佛時即成佛時」,這不就是告訴你因果同時了嗎?淨土宗說「念佛時即見佛時,見佛時即成佛時」,你念佛的時候,就是成佛的時候。所以比宗門還要頓,宗門說的就是禪宗,宗門是你開悟之後,你才是「是心是佛」。你現在在迷,但是你只要念,這裡講的是就是我們的念佛法門,你現在在迷,你只要念,你念就是了,因為是「因果同時」。而同樣的,你心在造其它的業,你也是「因果同時」,這樣子才公平,你的那個果就出現了,你就「那個」去了。所以我要不念,我就是空能法師;我念的時候,我就不是空能法師了。所以為什麼一切佛都坐在蓮花上面?這就表示所顯現的是因多果多,因果同時,所以「初發心時,便成正覺」,因果同時,你才發菩提心,你就已經成佛了。因為這是頓法,就沒有那些個過程了。這是直指的,沒有那些個囉嗦。所以「念佛時即見佛時,見佛時即成佛時」,一聲佛號一聲心,一句那摩阿彌陀佛,就全體是妙明真心。直截了當,心作心是,是心是佛,「初發心時,便成正覺」。

  這就是因果同時的道理。這就是告訴我們,行人,就是指的我們,行人要如此發心,主要知道一切佛不離自性。

  那底下再引證《華嚴經》幾段來加深大家的信心。

又如寂靜音海夜神言:「我得念念出生廣大喜莊嚴解脫,已能入十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法界安立海,見彼一切法界安立海。一切佛剎所有微塵,一一塵中,有十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佛國土。一一佛土,皆有毘盧遮那坐於道場,於念念中成等正覺。現諸神變,所現神變,一一皆遍一切法界海。」

而開敷樹華夜神入出生廣大喜光明解脫門,憶念毘盧遮那往昔所修行海,悉皆明見。妙德圓滿神得自在受生解脫門,入毘盧遮那無量受生海,亦見如來於一切世界一一塵中無量佛剎,示現受生,常無間斷。

  以上就引了《華嚴經》的寂靜音海夜神。在《華嚴經》裡頭,各界的眾生都有。經中的夜神其實就是菩薩,就像過去舊社會出殯,往往有一個很高大威猛的鬼,俗稱開路鬼,其實那不是鬼,那是觀世音菩薩示現的面燃大士,在地獄中救度眾生。那這些神,都是菩薩。寂靜音海夜神,得到一個念念出生廣大喜莊嚴解脫,已能夠入十不可說不可說微塵法界安立海。可以入多少多少世界呢?可以入一切佛剎的一一微塵中所具的十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國土。

  佛經常常說微塵,過去人們以為是空氣中浮動的小小的微粒,念公說其實錯了。微塵很小,比電子還要小。一粒浮塵就太大了。電子已經很小了,現在有比電子還要小多少萬倍的中微子,中微子可能就是佛經所講的微塵,可能還不是,可能還不是就是還有更小更小的單位,將來可能發現還有更小的。微塵之多之小是我們沒有辦法想像得到的。這種小東西在太空中很多很多。

  微塵多得不得了。「微塵數法界安立海」,像微塵那麼多數目的法界的安立海。這個夜神,這個菩薩看見一切法界安立海,所有的一切法界安立海中,所有的一切佛剎,所有微塵;微塵數那麼多的法界安立海,在這海裡頭看見一切佛剎,安立海中種種的佛剎,種種佛剎中所有的微塵,這就多得不得了了。那每一個微塵裡頭,這就不可思議了 — 小小之中有無量的大;比電子還要小多少萬倍的每一個小微塵裡頭,有十個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佛國土。一個小微塵有這麼多佛國土。所以,這個小大完全不是人們的概念。告訴你不是你的概念,也就是告訴你只有聽的份。小裡面怎麼能有這麼多佛國土呢?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那麼多的佛國土。在一個小微塵裡,比電子還小多少萬萬倍的東西裡頭,比一粒沙土、,一粒粉末還小多少萬萬倍的東西裡頭,有不可說不可說這麼多的佛的國土。

  科學家如果不小心看到這一段,他不曉得是不是要放棄不學科學了,還是天天在裡面起煩惱?what is this?因為他們要找證據嘛!

  所以這正是《華嚴》的事事無礙境界。夜神見法界安立海,我們再重複一遍:海中有佛剎,佛剎有微塵,這都是從大具小。但是下面說,一一塵中皆有不可說佛國,一一國中,皆有毘盧坐道場,成正覺,現神變,這是小中具大。末後又說,所現神變,一一皆遍一切法界海,正顯超情離見,不可思議。

  告訴你超情離見不可思議,你就乖乖的聽,什麼也別想,因為想也是白想嘛,白想啊,連討論都是多餘的。

  這裡告訴你,每一個國土裡頭,大家想像,看一看想到你的頭都爆了!每一個國土裡頭都有毘盧遮那坐於道場。你看,毘盧遮那的功德不可思議啊!這麼多的國土裡,每一個國土裡都有毘盧遮那坐道場,念念中成等正覺。他在那成佛,現種種神變。大家想想,在一個微塵裡頭,有無量的佛土;無量的佛土中,都有毘盧遮那(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都在那兒成佛、說法、現神變。所現的神變遍滿一切法界海。這都是超乎我們識量的境界了。這麼多這麼小的東西裡頭,有無窮多的佛國,都有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在那邊成佛、說法、現神變。所現的神變,遍滿一切法界海、遍滿虛空、遍滿法界、無所不遍。那我們這樣子來看釋迦牟尼佛,就超過我們一般老的觀念,什麼叫老的觀念?就是下來講的一般都認為釋迦牟尼佛就是 — 尼泊爾的一個太子啊,出家了,然後修苦行,最後在菩提樹下成佛、成道、涅槃。那麼聽了前面這種描述,就是《華嚴經》裡面所說的。現在大家對於佛,我們本師的偉大,功德智慧不可思議,從這個地方又推進了一大步咯!

  所以那些南傳的小乘修行者根本沒有機會聽到《華嚴經》嘛,他們只知道Buddha Shakyamuni很偉大。那你的偉大跟這裡說的偉大會一樣嗎?不一樣啊,都有界限的。

  所以我們今天學佛,就是要跟我們偉大的本師釋迦牟尼佛學,跟隨他的腳步的,一個傳承,一個法脈。記得啊,是跟佛學,不是跟人學。

  再如開敷樹華夜神,入了一個「出生廣大喜光明解脫門」。入這樣子的一個法門,那他就憶念、就思念毘盧遮那往昔所修行海。本師釋迦牟尼佛過去生中所修行的,這麼多的不可說的,所以稱之為海。「悉皆明見」,過去的事都現前了,他都看見了。這是第二個神。

  還有妙德圓滿神,得「自在受生解脫門」。他這個受生是自在受生,他不是墮入母胎的那種。他可「入毘盧遮那無量受生海」,到毘盧遮那無量受生境界中,示現受生。那由於此受生境界無量無數,不可窮盡,所以稱之為受生海。「亦見如來於一切世界一一塵中無量佛剎,示現受生」,也可以看見如來在一切世界一一的小微塵裡頭,一一小微塵裡頭有無量佛剎,釋迦牟尼佛在那兒示現受生,「常無間斷」,沒有停止。

如是念於毘盧遮那,即念是佛,即佛是念。

  我們能夠這樣憶念毘盧遮那的功德,其功德是遍滿虛空,遍一切處。過去的功德是無量之海,而現在與未來還在度眾生,在那兒受生,在多少多少世界中示現受生,在那兒度眾生。我們這樣憶念毘盧遮那,那你所憶念的就是佛了;正是「即念是佛,即佛是念。」那麼結合我們淨土法門也就是《觀經》的這句話:「是心作佛」。你這麼念就是「是心作佛」,是心作佛。念佛就是要作佛,是心在念,是心在作,故說「是心作佛」。那麼這個心它本來是佛,故說「是心是佛」。用《觀經》這兩句話來解釋正合適。

  要不然我們是專修淨土的,前面談了那麼多《華嚴》的毘盧遮那的境界,如果要不這樣引《觀經》再強調一下,來結合一下,大家可能就覺得,那念毘盧遮那佛不是更殊勝嗎?告訴大家,因為這個論主要是告訴我們,毘盧遮那就是阿彌陀佛,一開始就說了嘛!這個論的宗旨就是「華藏入名字,持名入華藏」,都是說的是我們本宗的事。好,我們繼續看:

盡十方虛空乃至鍼鋒芥子許,無一不是毘盧法界。是名念法界佛,亦名遍念一切佛。

  整個的十方虛空,乃至小到像針尖、像芥子的地方,沒有一處不是毘盧遮那的法界。那麼這麼去念佛,這是叫念法界佛了,我們念的佛不僅僅是在地球上尼泊爾誕生的釋迦牟尼佛,念的是法界佛,也叫「遍念一切佛」。你念那摩本師釋迦牟尼佛,就是念的一切佛了。

  這裡又來了,大家又想了,師父之前不是告訴我們念阿彌陀佛就是念一切諸佛嗎?現在又說念那摩本師釋迦牟尼佛就是念了一切諸佛,那是要念釋迦牟尼佛還是念阿彌陀佛呢?所以眾生就是處處在二上面離不開。那我們也會想說那些小乘修行人不也天天念釋迦牟尼佛嗎?那他們也是念了一切諸佛了?答案是:也是,也不是。這都是心量跟知見的問題。在小乘人的認知裡面,沒有一切諸佛,只有釋迦牟尼佛。這個以前都說過了嘛!還舉例子說有一位在緬甸出家的女眾就告訴師父,在他們的南傳三藏經典裡面找不到阿彌陀佛這尊佛的名字。這不就證明了嗎?好,我們繼續看:

所以善財童子初參德雲,即聞念佛法門。最後普賢菩薩為說稱讚如來勝功德偈教人信解,依舊不離念佛法門。法界始終,更無二諦。

  這前面我們學習過了,就是善財五十三參裡頭,第一位善財參的是德雲比丘,德雲比丘就說了念佛法門嘛,我們可以說一個開始,叫做先入為主,你第一個碰到的,是不是?那麼最後呢?一個前,一個後,一個始,一個終,一個開始,一個終了,最後第八十一卷華嚴,普賢菩薩十大行願品,他說稱讚如來勝功德偈,教人信解,還是不離開念佛法門啊!

偈曰:「或見此界妙無比,佛無量劫所嚴淨。毘盧遮那最勝尊,於中覺悟成菩提。或有見佛無量壽,觀自在等所圍繞。悉已住於灌頂地,充滿十方諸世界」。

  那或者有人看見這個世界奇妙無比,這是釋迦牟尼佛無量劫所莊嚴、所清淨的。那我們本師是最殊勝的世尊,「於中覺悟成菩提」,就是在大徹大悟成就菩提的。或者有人看見無量壽佛,無量壽佛就是阿彌陀佛,有觀自在菩薩等等大士所圍繞,聽法,並且「悉已住於灌頂地」。這個灌頂地是十地菩薩的境界。到了十地菩薩,諸方的如來發現某一個世界有人修到了這樣的地位,佛都放大光明啊,一切的佛都給他灌頂。那麼光明灌頂之後,他馬上就要成佛了。這是住於灌頂地。

  這些菩薩充滿十方世界,無量壽佛、觀自在菩薩是充滿十方一切世界,也就充滿我們這個世界。所以我們說往生,還是對凡夫說的;實在說極樂世界不離當處。就好像你在北京,這裡因為念公是在北京,所以他舉例子是舉北京,你在北京有一個電視機,那麼電視機裡面你看莫斯科、華盛頓、東京、上海什麼地方你都可以接到。一調對了,就都來了嘛,哪裡需要你親自還要到上海去參加音樂會?到華盛頓去看美國足球?不需要嘍!都是遍滿虛空,無處不是啊!

又云:「或見釋迦成佛道,已經不可思議劫。或見今始為菩薩,十方利益諸眾生。或見如來無量壽,與諸菩薩授尊記。而成無上大導師,次補住於安樂剎」。

  或者見到釋迦牟尼佛成道,已經經過了不可思議劫了。那又有人看見釋迦牟尼佛現在還是菩薩,在十方利益眾生。或者看見如來無量壽佛給大菩薩們授記,指出他成佛的名號、成佛的時間、在什麼世界,將來就一定成佛。這些菩薩就成無上大導師,都在安樂剎成為一生補處菩薩。

是知諸佛法界,遍攝遍融,彌陀全體遮那,極樂不離華藏。隨眾生心,見各不同,而佛本來常不動故。故末卷即以回向極樂終之,具如後文所說。

  諸佛的法界,是遍攝遍融。我們本師的法界,還有阿彌陀佛的法界,像這個電燈光,這個燈那個燈打開了,這些燈所放的光,是你攝我,我融你。佛剎也是如此。所以,這裡說了,彌陀全體是毘盧遮那,極樂世界一切不離開華藏。這個我們到後面的時候會有實際的例子來證明。隨眾生心,而各個所見不同,千差萬別,而佛本來恆常不動。

  好,接下來我們就進入到第五段了,那一共是五段嘛,下來這是第五段,我們來看看第五段說:

五、念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圓滿普賢大願者。

  這第五,是要念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這就把本題真點清楚了。前面說念名字,念什麼名字呢?最後指出,是念阿彌陀佛的名字。為什麼這麼念呢?這麼念你就可以圓滿普賢的大願,就是普賢的十大願王,以到極樂世界作為歸宿。所以你但念阿彌陀佛,就可以圓滿普賢的大願。

  這個說法很了不起的,以前從來沒聽過。

  之前告訴你要修普賢菩薩十大願,這多難吶!這第一條你就過不了關了,就不及格了!「禮敬諸佛」,你家裡有兩尊活佛啊,你是怎麼禮敬的?將他們送到養老院去,對你不善的,你還能對他善嗎?所以你是眾生無邊選來度,這怎麼是禮敬諸佛呢?這些都是未來佛嘛!所以第一條都不能過關,那麼下來的那就不用談了。

  但是現在聽到了這個說法,說什麼呢?但念阿彌陀佛,就可以圓滿普賢的大願。這是真的嗎?有這麼簡單嗎?當然實際上還是不簡單的,要不然每一個人都做到了,因為滿街都是念佛人。但這又是事實啊,這句話不是佛安慰我們的,不然不會隨便提出來,也不會突然間《六十華嚴》過後來一個《八十華嚴》,最後又來個《四十華嚴》,遲遲才到我們中國來,《四十華嚴》最後一品就是《普賢行願品》,說的就是這件事,看你信不信?總之先信了再說嘛!這當中一定有很深的道理,對不對?我們繼續看:

普賢行願品云:欲成就如來功德門,當修十種廣大行願。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恒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於此願王,受持讀誦,臨命終時,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這十大願,無窮無盡,無有疲厭啊!對於這個願王,你要能夠受持讀誦,臨命終的時候,即得往生極樂世界。所以《華嚴經》最後一品就是普賢的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世界。

是經專顯毘盧境界,云何必以極樂為歸?蓋阿彌陀一名無量光,而毘盧遮那此翻光明遍照,同一體故,非去來故,於一體中,要亦不礙去來故。

  這裡他就設了一個疑問說:《華嚴經》既然是顯現毘盧遮那的境界,為什麼要以往生極樂世界作為歸宿呢?那歸宿應該到華藏世界才對啊,因為阿彌陀佛有一個名號叫無量光。毘盧遮那翻譯出來就是光明遍照,無量光和光明遍照那不就是一個意思了嗎?就是一個名號,同一體呀!同一體中,就沒有什麼來去了,幹嘛要從這個世界往生到極樂世界去呢?這個是既問既答。但應知「於一體中,要亦不礙去來故」,雖然在一體中,對於去來也沒有妨礙。那這樣子就是圓見了,在一體之中,也不妨有去有來嘛!所以說還是要往生極樂世界。

  就是我們常常聽到的,雖然說「去則實不去」...但是「生是決定生」。圓滿見就是處處都無礙,處處都無礙。關於這個「去則實不去,生則決定生」這個往生四料簡,師父在《大經解》裡面都有講得非常詳細。

如大乘起信論云:「眾生初學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以住此娑婆世界,不能常值諸佛,親承供養,意欲退者。當知如來有勝方便,攝護信心,謂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修善根,回向願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見佛故,終無有退」。

  《大乘起信論》是馬鳴菩薩所作的,這裡就引了他的《大乘起信論》的這段話非常好,說:「眾生初學是法」,眾生開始來學佛法。我們當然是無量劫以來都已經修了,但可惜的是我們一直以來都沒有深入,還都是初步的初學,所以初學這個法,「欲求正信」。你要求什麼呢?現在有些人想求點奇異功能,那才錯誤呢!那就走入魔途了。我們要求的是正信。「正」就是正大的、正直的、正確的。那麼正跟邪是對立的。為了要求正信,但是「其心怯弱」,就是膽小心弱。中國古代有兩句話說:「道心惟微,人心惟危。」人的心很微、很怯弱。要住在這個娑婆世界,「不能常值諸佛」。你看釋迦牟尼佛一般人都看不到了,可是佛菩薩的化身永遠不斷,這裡說也許我們座中就有,是哪一位啊?你們哪一位是啊?只是大家不認識,你見到了跟沒見到一樣。你沒有機緣碰見諸佛,去「親承供養」。在娑婆世界,雖然有求正信的心,但是他的心還是很弱。因緣也只有如此。於是「意欲退者」,那他就懈怠了、就退了,所以很困難。

  那當你要退的時候,你要知道如來有殊勝的方便,第三部分所講的念佛名字,就是一個成就最勝方便,如來有殊勝的方便,可以攝護行人的信心。那麼這個方便就是叫你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你看馬鳴大士的這個話,對於我們是最好的了。整個這個論給我們指明了出路,指明我們修行的方法:你就是專念,叫你專念,《無量壽經》講「一向專念」,專念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你所修的一切善根你都把它回向,求「往生彼世界」,求生淨土。求生淨土是我們修行人絕不可少的事情。

  這裡強調修行人,不是只有修淨土的人的事,所有修行人都應該要這麼做,都應該恢復你的本來嘛,你本來是佛嘛!現在糊塗了啊,糊塗到還要去做鬼,還要下地獄,還要這個那個的。你不知道自己本來是佛,所以往生極樂世界就是要你去恢復你的本來,不應該繼續還在做這個輪迴夢。但是說歸說,我們看看現在還有很多佛教徒,都在迴避這件事,這件事是什麼事啊?快快求往生,叫你快快去死,都迴避,真正的原因就是理不明啊,所以信就不深了,甚至都是迷信。

  那念公就說密教在修行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都要修「破瓦Phowa」(又名開頂法),就是往生淨土的基礎。所以,各宗都是如此,有人說禪宗都是淨土宗。你看那個亡僧,就是出家人往生了,亡僧給他火化的時候,舉火人念的偈子,都是往生極樂世界的。所以,不管你是修什麼,都要求生彼土。「即得往生,常見佛故」,就常常見到阿彌陀佛,與諸上善人聚會一處了。所聞的都是念佛念法念僧,都是啟發你的道心;你看你走到哪裡聞到的花香,也啟發你的菩提心;你喝的水也增長你的道心;在極樂世界只有進沒有退。

  我們所以不成功,就是兩個原因:這個我們強調了很多次了,一個退緣多,一個壽命短。念公當時就說,像我現在,要能夠再活五十年,可以多做好多事啊,但是不允許啦!在這個世界上沒有多久了。好不容易到了今天,看到很多書,通過許多的實踐,累積了一點點,知道一點道路了,正好要用功,壽命沒有了。就是這個麻煩。一個壽命短、一個退緣多,所以行人就難以成功了。極樂世界就是一個沒有退緣,一個壽命無量,凡是往生的都壽命無量。就這麼殊勝之方便,所以成為大願王,大願之王阿彌陀佛嘛!這個世界的淨土我們生不了了。我們世界的凡聖同居土是穢土,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是淨土。雖然還是凡夫,雖然還是凡聖同居,但是你已經從穢土轉為淨土了。別的佛淨土,要破無明才能夠生,那這對一般的凡夫就沒有希望了,那沒有希望的話,這就不是阿彌陀佛的本願了。阿彌陀佛的本願是-每一個眾生他都要救,所以才想出這麼方便容易簡單穩當的方法,就是叫你念一句阿彌陀佛,你只要把這個接受下來,其它的事阿彌陀佛全部都去幫你安排好了,你只要相信,只要發願,然後持名就是念阿彌陀佛...那這樣子的話,什麼人都有希望了。要不然,就很多人都做不到了,做不到那就叫難行道,就不叫易行道了。因為淨土宗是易行道。那麼一個難行道、一個易行道。一個是靠自力、一個是靠他力。雖然我們淨土宗是靠他力,但是這個我們以前都講過了,這個他力怎麼來的?這個他力也是因為你的自力而引發的嘛,因為有自力才引發他力,你自己不願意,那佛也不能強硬的把你給你拉到極樂世界去啊,他再怎麼加持,也沒用啊,對不對?你自己排斥,你拒絕啊,你不接受啊!你自己打從心裡面也願意了,I do I do 我願意了,你想去見阿彌陀佛,那你這個自力就引發他力了,他力說實在的就是增上緣啦,增上緣啊,實實在在都是靠自己,都是靠自己。

  好,那我們今天就一起學習到這裡。感謝大家的出席,阿彌陀佛!

( 創作其他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ypurelandcentre&aid=180697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