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05/11 00:14:40瀏覽214|回應0|推薦4 | |
《華嚴念佛三昧論》-第4集 好,我們今天繼續一起來學習這部《華嚴念佛三昧論》,這是一部論著。大家會不會覺得為什麼師父都是選這些深奧的內容來跟大家談呢?最主要除了看得起你們之外,還特別要強調一件事情就是,我們現在已經在這個圓教的班裡面了,我們所學的都是大乘一乘圓教的課程內容,所以我們一定要繼續的延續下去我們這樣的一個水平,不要讓它掉下來。為什麼師父會覺得你們可以勝任可以接受呢?因為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每一個人的智慧都是圓滿的,都是具足的,圓教的根基,每一個人都具足。現在就是缺乏有這樣一個input輸入,這樣的一個增上緣,來開發我們圓滿的圓教根基,所以就是等於喚醒大家,喚醒大家,本來具足圓教的這樣子的一個智慧,所以肯定可以接受。開始可能會比較吃力,但是慢慢的慢慢的,因為它一直都是在重複這個內容,講的就是我們的自性,我們的法身,我們的佛性。那聽久了,我們自性的能力就被喚醒了,就被開發了。 好,那我們今天是第四堂課,我們就緊接着之前的那堂課,就是彭居士,這部《華嚴念佛三昧論》的作者,是一位大居士。他就提出了五個殊勝的義理來貫徹《華嚴》全經,來總攝總結《華嚴》全經八十卷。我們要知道,《華嚴》這部經的部頭很大很大,這麼大部頭的一部經,這部論就這麼薄薄的,就把它結合得很圓融很精闢,尤其是跟淨土念佛法門密切的結合,密切的結合,所以是非常非常的稀有,非常的殊勝。五個殊勝的義理就分五個段落來詳細的說明。那麼第一個就是念佛的法身,這一段也就是談的《彌陀要解》的「信自」,也就是四種念佛裡面的念實相佛,實相念佛就是所謂的「理念」,念自性佛。這個在前一堂課,我們已經完整的介紹了。 下來我們進入到第二段,我們今天就一起來學習接着下來的這個內容。第二說: 【二、念佛功德,出生諸佛報化者。】 那由於念佛,念就是憶念的意思,憶佛念佛,憶念佛的功德。佛有無量無邊的功德,出生諸佛的報身佛跟化身佛。佛有三身嘛:法身、報身跟化身。那法身是最高的。成就了法身,就是最高的成就了。從佛的法身就出現報身、化身。那麼前面第一個說了念佛的法身,是佛三身當中最高而且是最根本的。那底下說要怎麼圓滿呢?因為法身是無相的,法身你怎麼念?之前講過的,沒有說你去念這個那摩法身佛,沒有這個。所以還是要念佛的報身、化身。因為佛現報身、現化身,正是為了救度我們。這個報身有自受用身跟他受用身。他受用身就是為了利他,化身更是這樣。那化身有分成兩種:一種是應身,像釋迦牟尼佛,正式成佛的這個化身。還有一種化身,就像那個魚籃觀音,化成這個漁家的女孩子,這個籃子裡面還有一條魚,不曉得的人看了這張畫覺得怎麼?觀世音菩薩也去打魚了?因為這是一個善巧,這是觀世音菩薩所說的「先以利鈎牽,後令入佛智」,先用這種方法來利誘你,進來之後,再把真正的佛法告訴你。所以就是利用這個少女的美貌,那麼求婚的男子就很多,她就陸續的拿出《心經》、《普門品》跟《法華經》,然後就說:「誰能夠先背誦,我就跟誰結婚。」用這個變化身來救度眾生。 那大家就會想,他不是佛,他是觀音菩薩,怎麼也列入這個佛的行列呢?其實觀音就是佛再來的。那麼這個個案我們過去也講了很多遍了,詳細的也講過了。 那麼我們知道淨土法門有四種念佛:實相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跟持名念佛。那麼持名,我們都知道,這就不必再特別的解釋了。持名就是開口念,叫持名。觀像,是看阿彌陀佛的像,眼睛裡面看着佛像,心裡頭也是這個像。那我們一般人開始看的時候還是這個佛像,可是越看越看到最後,這個像就變成你老公的像,變成你老婆的像,變成你孫子像跑出來了。所以我們一般人就沒有辦法觀了,觀像這也是一種念佛的方法。那麼還有一種叫觀想念佛,那麼密宗很注重這個觀想,就完全用心來想,想念這個佛像跟這個境界。一部《觀經》詳細講了這個修法。一步一步的練習,從開始的日觀然後水觀,一步一步上去。所觀的,就是報佛的依正境界。 那麼《觀經》要觀想,大家就觀不起來了,因為觀想很困難嘛!《觀經》最後到第十六觀就是你觀不成了,你還可以念阿彌陀佛。 而我們現在為什麼不大力提倡《觀經》?真實的原因就是對一般的眾生很困難。《觀經》告訴我們佛身有多高呢?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六十萬億條恒河的沙子這麼多再乘個四十,由旬就是最少是四十里,所以這個數字就數不清了。由旬是長度的單位,一由旬大概是我們說的四十里吧?所以佛有多高呢?你看念佛唱讚就唱說:「白毫宛轉五須彌」,「白毫宛轉五須彌」這是根據《觀經》而來的。原來是根據《觀經》而來的,白毫是旋轉圈的,有五座須彌山這麼大。那麼太陽是繞著須彌山轉的,我們就是圍著太陽轉。你想想須彌山有多大呀?那佛的眼睛像四大海。 以前師父初初也是體會到四大海是太平洋、印度洋,這個已經夠大的了。這不是講我們世間的這個大海。是講的華藏世界的香水海。 所以這個心量跟凡夫來比較,那我們的心量很粗、很小、很狹隘,你觀不出來了。 然後又說:「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不是三十二相),一一相有八萬四千好」。所謂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那個是化身的相貌。但是這個報身就不一樣了,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萬四千好,然後一一好中有八萬四千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對念佛眾生攝取不捨。所以這樣子的報身佛你怎麼觀呢?你超級大電腦都表達不出來。 那阿彌陀佛放光幹什麼呢?十方世界念佛眾生,佛光都會攝受;而且不捨,不放棄我們,不捨離我們。所以說,我念佛的時候,就是佛念我的時候。為什麼你能夠念佛呢?就因為佛也正在念你,正在攝受你。所以你能夠念佛,那你還有什麼畏懼的?還有什麼害怕的?應該是無所畏懼嘛,因為佛常放光在攝受;而且阿彌陀佛還派了二十五位大菩薩隨時隨地的護持你。所以,就沒有魔障了。這一點大家要堅決的相信。 這就是觀報身。《無量壽經》也說:上輩往生之人,臨壽終時,阿彌陀佛,與其聖眾,現在其前,這就是報身佛來接引了,上品生是報身佛來接引。那中輩的人,阿彌陀佛化現其身,那就是化身佛來接引了。報佛、化佛隨着眾生的修行,都來救度攝受。所以,第二告訴我們要念佛的功德,出身諸佛的報化身。《觀經》觀阿彌陀佛的報身如此的偉大、如此的相好、如此的光明、如此的慈悲。報身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有八萬四千好,一一好有八萬四千光明。我們再重複一次,光明作什麼?攝受我們啊,所以佛真是太慈悲了。所以,除了念佛的法身,第二還要念佛的報化。 那麼這麼看來,我們在選擇上又多了一樣了,前面講念佛的法身,現在又要念佛的報化身,後面還有啊,那怎麼叫專呢?專就是念一樣而已嘛,是不是?所以這個彭居士早就已經知道了。我們有一些人會打妄想,後面就給我們圓滿的答覆了,給了我們圓滿的答案了。所以我們放心,先別打妄想,聰明人最會打妄想。 我們接着看,說《往生論》中五念法門,就是五種念佛:禮拜、讚歎、作願、觀察、迴向,這都是念佛。這五種都叫念佛。觀察也包括觀想,也是憶念佛的功德,觀像、持名都在裡面了。我們繼續看: 【一切如來稱法界量,現種種身,示無盡莊嚴,作無邊佛事,一以普光明智而為其體。】 佛是如法界的量,這個量是無盡的、無邊的、不可思議的。法界哪裡還有什麼邊啊?如這個量,就是和這個量相稱,來示現種種的身。佛身也無量,也無盡,也究竟,也不可思議。既然是以這個無量的相稱來示現種種的身,那麼這個佛身當然也是無量,也是究竟,也是不可思議。示現了無盡的莊嚴。因為法界無盡,所以莊嚴也是無盡的。然後作無邊的佛事:佛有八萬多相,每一相八萬多好,每一好八萬多光明,這個光明遍照十方攝受眾生,作無量無邊的佛事。 我們一般人聽到這個佛事,哇!就很多的想法,種種佛門的這些超度種種的法會,就認為這些就是佛事。當年釋迦牟尼佛沒有做這樣子的佛事,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也沒有做這種佛事。但是演變到後來,中國的寺廟他們就演發出一套這些種種佛教的儀軌,種種佛教的活動。佛真正的佛事就是教學,大家一定要記住!所以我們七寶淨土講堂就是完完全全依止本師釋迦牟尼佛的傳承,就是教學,我們連一起共修禮佛拜佛這些都免了。所以一直下來,我們都是真正像釋迦牟尼佛一樣的教學,這就是做種種的佛事。 那麼這只是相好的一方面,佛還有其他種種方面啊,所以佛做的佛事是無量無邊的。那這些事,以什麼為體而能有這樣子的示現呢?就是這句了:「一以普光明智而為其體」。這說的就是智慧了,佛是什麼呢?前面講過了,佛就是智慧。普是普遍,普賢的普。普光明智慧是他的體,於是乎流現無量的身、具無盡的莊嚴、能做無邊的佛事。那麼以下又引證了《華嚴經》〈世主妙嚴品〉的話,我們繼續看: 【如世主妙嚴品云:「智入三世,悉皆平等。其身充滿一切世間,其音普順十方國土。譬如虛空具含眾像,於諸境界無所分別。」】 佛的智慧入三世。三世指的就是時間,就是過去、現在、未來。「悉皆平等」,佛的智慧,是大平等的智慧。「其身充滿一切世間」,佛所現的這個報身,這個身充滿在一切世間。佛的聲音呢?「其音普順十方國土」,所以「佛以一音演妙法,有情隨類各得解。」你看我們的《無量壽經》的經文也有類似這樣的文字,說:「佛以一音而說法,有情隨類各得解」,佛用一個聲音,但是不同的有情,不管是中國人、蘇聯人、美國人、日本人、非洲人都懂。不但人懂,畜生如貓、狗、螞蟻都懂。這個只有佛才能夠做到。「譬如虛空具含眾像,於諸境界無所分別。」以這個智為他的本體,所以好像虛空中就包括了一切的像,一切形相都在虛空當中,佛也如是。以普光明智為體,就出生種種的示現。「於諸境界無所分別」,上面講平等,這個地方講無分別。這就是佛的智慧了。 我們眾生就是喜歡分別、喜歡執著,只是這樣、就不能那樣。往往自己有一個成見,我這個是對的,別的那個就不對。這就跟佛的智慧不能夠相應了。 佛是平等的,沒有分別的。但是佛並不糊塗啊,還是什麼都清楚,只是沒有愛憎在裡面。清楚,但是沒有加自己的愛憎,自己的喜歡不喜歡,自己的情執加在裡面,沒有。這就是我們要跟佛學的嘛。那我們就是有分別心嘛,這是我喜歡的,那個是我不喜歡的,但是佛是平等普度的。我們繼續看: 【以此智不思議故,無分劑故,為能具足如斯力用。】 因為這個智慧不可思議,沒有限度、沒有邊界、沒有分劑,所以具有這樣的力用。因為這個智慧不可思議、沒有極限。這就是說,諸佛報化之所以出生,就是因為以普光明智,佛的法身為體,而能夠有這種示現,出現種種報身的、化身的佛。那麼首先就把報化身佛他的體-他的智慧,先提出來。底下為了利益學人,預先防止我們的偏差,我們的彭大居士他對我們一般的凡夫眾生太瞭解了,知道看到前面那一段開始可能會有所偏差了,所以下來就指出這點了,說: 【在凡夫地,聞法入理,得根本智,苟不能依智起行,圓修圓證,墮於二乘聲聞境界,諸佛大用不得現前。】 那麼在凡夫地聞法,就是凡夫聽經聞法,那你就能夠相信這個道理,這個理你能夠信了,那你就信法身了,而且得到了根本的智慧,就稱為「得根本智」,這就是開悟了,就是「開悟」的人了。凡夫要做到這一步,在當前地球上應該還是有的,只是不多。凡夫聞法而通理,再能夠契入,得根本智,這就是禪宗說的破初關了,就是見一見法身。 所以,這個境界不是氣功那些境界所能比的。因為他們都是可思議的、有限量的。我們是離言說、離開思量、離開語言的、說不清、道不出、想不到、想不明白的。開悟的人他把開悟的境界跟你說,那你還是摸不著頭腦。因為你沒有開悟嘛! 所以這裡師父我就想到,中國那邊有一位女眾同學,她有一次就想辦法介紹中國那邊的種種的這些給師父多知道一點,她其中就介紹了一位居士,說很多人都讚歎他不得了的!然後就說了一句說:「這個居士,他是一個開悟的人,開悟的人啊!」師父就回了她一句:「妳沒有開悟,妳怎麼知道他開悟?」非得你也開悟,你才能知道他是開悟的人啊! 所以從這點就可以證明了,六祖惠能大師是真正開悟的人。如果要去證明你自己開悟,你非得要到六祖的跟前,然後六祖就跟你對話幾句,一來一往一來一往,然後最後他就跟你證明說:「汝如是,我如是。我如是,汝如是。」就是「如是,如是。」我開悟了,你也開悟了,你開悟跟我開悟是一樣的了,這才能夠證明嘛! 到了這個地步,見法身,得根本智,已經很難得了。(根本智就是破本參,初明自已的心地了。)得了根本智,這裡彭居士就特別強調:你得了根本智,如果不能夠依更廣大的後得智、差別智來修行,來圓修圓證,那他的結果也就跟二乘聲聞緣覺一樣,墮於寂滅。墮入到這一個境界:法身無相、無為,他就不會生起諸佛的這種大用:這種大用就是要救度眾生啊,示現殊勝的報身,建立殊勝的佛剎。 你要度眾生,你要有一個地方,我們通俗話講,收容他們嘛,是不是?接納他們嘛!你都沒有地方,是不是?所以一定要建立殊勝的佛剎,示現殊勝的報身。 這就是前一陣子師父的一個新的體會,就想到你看《無量壽經》的法藏比丘,他自己已經成就了,他成就之後,自己可以逍遙自在的,他可以什麼也不用幹了,是不是?他為什麼還要建立一個西方極樂世界呢?不是為自己享用啊!如果是為自己享用,那他就成不了佛嘍!大乘菩薩的大用就是要救度眾生,要救度眾生就要建立殊勝的佛剎。前面講了,這就是前面的意思嘛!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謂的道場,monastery道場,方便接引,像七寶講堂等等。 那師父還有一個意願,就是要建立一個一乘圓教的教學中心,也是淨土大法法脈傳承的如來道業,所以就去物色了一塊地。那大家就會問:「這裡七寶就是教學中心嘛,為什麼還要另外找地方呢?」 這當中有特別的因緣,這件事情得到中國一位法師,他就是供養佛骨舍利及宋朝蓮子的那位智空法師,師父把這個意願跟那些照片全部發給他看,他說非常好!他說這是法師你安養的地方,終老的地方。他也認同,他也認同師父就很放心了,因為這位法師他的修行非常的好。所以這件事情已經在進行了,也算是順利了,諸佛加持,能夠滿師父的願。師父是取之十方,用在十方。那不知道的就說師父你很有錢吶!這麼大筆錢,你很有錢吶!不是師父的錢,如果是師父的錢就麻煩了!是十方的錢,一毛錢一塊錢一千塊錢一萬塊,都是十方供養的。那你存在那邊幹什麼?生利息啊!所以就取之十方,用在十方。 這次找到這樣的一個機緣,因為機緣不是常常都有。師父就下定決心全部供養出去了,用完了,大家聽好,用完了。所以擔心什麼?出家人不留自己的財物。 師父在看老和尚的講記裡面,看到有一句老和尚自己說的「積財喪道」,積就是把財收起來,就喪失了道。何況本師已經留了二十年的福報,給我們後代的出家人。這個還有很多不知道,而且也沒有聽過真正修行人會餓死的,你們有聽過嗎?那麼這個地方以後將來會成為馬來西亞淨土宗的祖庭,同時也就是娑婆世界的終點站,這是一個最殊勝的福田地,今天只是透露一點點消息。 好,我們繼續看。說報身放的光明遍十方虛空,來救度眾生,現種種的化身,像前面講過了,觀音菩薩化身美女,讓打魚的人因為求婚,而背誦經典,來度他們。如果沒有利他的心,沒有成就國土的心,那不就跟阿羅漢一樣了嗎?所以說就「墮於二乘聲聞」。外道以升天為其得果的究竟,佛教以升天為墮落。小乘以成阿羅漢為究竟,成為聖人(阿羅漢是小乘的聖人,是小乘的極果),但是從大乘教、一乘教來看,還是墮落。下來說: 【是故此經初會六品,全顯如來果德。】 那麼這一段在《華嚴經》初會六品,《華嚴經》是七處說法,三處在人間、四處在天上。《華嚴》很不可思議啊!說這個《華嚴》的時候,第一是忉利天,第二是在夜摩天,還有兜率天、他化天,在四個天上。說這個經的時候,有幾次的法會呢?晉譯《華嚴》是八會,唐譯《華嚴》是九會,我們這個論是依據唐譯的《八十華嚴》。初會一共有六品,完全說的是如來證了果位的功德。 【二會至八會三十二品,明進修階次,直至菩提。】 二會至八會就有四會在天上說的,一共有三十二品,就講這個階次,一層層,從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一直到成佛。 這個《華嚴經》你要自己去看,你也沒有辦法。為什麼呢?他認識你,你不認識他。那麼現在念公幫我們整理它的重點,我們也可以多少知道一點點。 【總之不出六位因果,為令行者昭廓智境,窮諸行門,不取偏空而嚴佛土。】 這「六位」是專有名詞, 就是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佛等六位。從「初住」起到「佛」是六位。所以在《華嚴》裡頭,都在介紹六位的因果。六個階位的因果。為什麼《華嚴》要講這麼多呢?就是讓「行者昭廓智境」。從原有根本智,再擴大你智慧的境界。是這個用意。所以不讀《華嚴》不知佛家之富啊!佛家這麼富、這麼廣,你不讀《華嚴》不知道啊! 所以祖師就有說:「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富貴的華嚴」,就有這麼個說法。以前師父聽到這句什麼「富貴的華嚴」,這個體會不到啊,只體會到這個富是指這個物質方面的。現在才真正明白這個富指的是佛家的智慧功德圓滿具足的意思,就是這個意思。 過去為什麼出現《華嚴經》?就是因為龍樹菩薩,如果沒有龍樹菩薩,就沒有《華嚴經》,也沒有《首楞嚴經》。這個大智慧的龍樹菩薩,有一天他覺悟了。覺悟之前他有一段經歷我們也跟同修講過,在《大經解》也有提過了種種種種的,到最後他就感歎了說:「欲為苦本。」所以他就出家了,很快的就把世間所有的佛經都搞通了,搞通了。他就想,這佛教也不過是如此,我都能夠掌握了,那我也可以當教主,再創一個新教。所以一個人進步之後,往往會有叉路出現。 這個很重要!不只是以前的人,現代的人都有這種情況。所以我們真正要善護己念,這四個字有很深的意思。 那麼這個龍王就憐憫他,這個龍王不是海底龍宮的海龍王,那個龍有鬚的海龍王,不是啊,龍王是大菩薩,就知道他的情況,就請他到龍宮。那現在有很多人就不相信,龍宮怎麼能去呢?所以這很多人還是唯常識論,不合常識的,他就不相信。對於《華嚴》、《楞嚴》都是從龍宮當中裡面取出來的,都是龍樹菩薩的功德,他們都不相信。 你怎麼證明啊?他問你怎麼證明?那你反問他,你又怎麼證明沒有?你要我證明有,那你又怎麼證明沒有呢?兩個人就吵起來了。那我們繼續看講解的內容。 龍樹菩薩進了龍宮,他讀了《華嚴》,這才真正佩服了釋迦牟尼佛。在龍宮《華嚴經》最少的一種,這最少也等於說是分量最小的,龍樹菩薩取出來了,之前看到的太大了,沒有辦法,因為實在太大,這個世界裝不下。所以最小的就是現在流通的八十卷,加上最後一品《普賢行願品》,成為八十一卷。 這個八十一怎麼來的?怎麼多出了一個一呢?就是《四十華嚴》最後一品《普賢行願品》,把它取出來加在《八十華嚴》的後面,就變成八十一。所以不相信的人就當龍樹在龍宮取出來這個經典是神話。 我們繼續看。讀了《華嚴》,就「昭廓智境,窮諸行門」。他在許多的行門裡頭,從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不取偏空」。菩薩的修行這是很重要的。空是對的,阿羅漢的空是偏空,而不是第一義空。第一義空是空有不分,空即是有,有即是空。「而嚴國土」,他也要莊嚴佛土。不是依偏空而莊嚴佛土,這就不是阿羅漢,而是大菩薩了。大菩薩沒有依偏空來莊嚴佛土。怎麼能夠使得了根本智的人,不墮落成阿羅漢呢?《華嚴》正應此機。種種佛、種種功德、種種的過程,讓行者免於走上這一條彎路。免於作了阿羅漢之後,多少劫還得發心,還得求菩提果。最後你還是要走這條路,是不是?因為《法華》講的那個是化城,化出來給你暫時休息一下的,《法華》說沒有三乘法,只有一乘法。最後還是都要成佛的。他是走了彎路了,那麼這樣子就讓他走直路了。是為了這個的緣故。 【而初會中普賢三昧一品,正顯佛華嚴全體。】 說初會之中有〈普賢三昧〉這一品,這一品正顯明了佛華嚴的全體。佛是怎麼樣以他的功德來莊嚴他自己,最後成了究竟佛。這就是「佛華嚴」的意思。這一品就顯現了「佛華嚴」的全體。 【經明普賢菩薩,入一切諸佛毘盧遮那藏身三昧。】 經裡面就說:普賢菩薩入一切諸佛毘盧遮那藏身三昧。這個三昧叫做毘盧遮那藏身三昧,這裡的藏身就是《大乘起信論》說的如來藏,毘盧遮那藏身就是如來藏。 【此三昧者,依于法界,稱性遍周,一切剎塵,普身示現,教諸眾生不捨塵勞,繁興大用。】 這個三昧,依於法界為體,稱法性,遍周一切,遍滿一切,遍圓一切。「一切剎塵」,大為一佛剎土,小為一粒微塵。 這個微塵有多小呢?大家聽《大經解》裡面有說到,那不是我們一般所知道的。我們所知道的那個是太大了。這裡說「一切剎塵」那就沒有一個地方漏掉了。 都「普身示現」,佛的身體都示現在裡面,都在那邊教導眾生。 所以我們的身體裡面也有佛,就是這個意思了,因為是同一個法身嘛,所以這個話就成立了。 「不捨塵勞」,而能興起大用。此三昧是什麼三昧呢?在一切佛土、一切微塵中,都可以現身,都可以教導眾生,這麼說就可以知道:這就不是沈空滯寂了,而是「繁興大用」。 沈空滯寂就成了自了漢,繁興大用才是菩薩道菩薩行。你看我們現在一般人對所謂的菩薩道沒有真正的理解,認為某某佛教團體她們都在做善事,那個就是她們在行菩薩道。名字一樣,實質有很大的差距。世間行善的還是凡夫,業力習氣種種都還沒有減少,這樣子的菩薩叫泥菩薩,泥菩薩,充其量只能說她具有菩薩心腸,這樣子來理解就正確了。 前面說的「普身示現,繁興大用」就是有能力度眾生,而不被眾生度去,是真正的菩薩道菩薩行。 所以你可以做個考驗,一個試驗,對於那些行菩薩道做很多善事的人,她說她是行菩薩道,然後呢?你說兩句她不喜歡聽的話,她就馬上變臉給你看,馬上變臉給你看啊!你沒有讚歎她,沒有說她不得了,這樣她就不高興了。這就是什麼?這就是被眾生度去了,這個菩薩就被你度去了。 【隨說世界成就品,說華藏世界品,以示淨穢諸剎,一切唯心。唯能深入普賢願海者,一切處無非佛土,一切時無非佛事。此三昧品貫徹全經,尋文自見。】 那麼〈世界成就品〉裡面說華藏世界是怎麼樣的一個世界呢?這個世界有香水海,有多少重世界,這個裡頭有清淨剎土,也有濁穢的剎土。我們這個世界就是穢土啊,你看種種的丘陵、坑坎、有鬼畜還有地獄,是一個不乾淨的國土,是個穢土。極樂世界清淨莊嚴,不但沒有三惡道,連三惡道的名字都沒有。一切都是微妙殊勝,是個淨佛土。那華藏世界之中,有許多是淨佛土,也有許多是穢佛土。 所以這一切都是因為眾生種種的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為什麼眾生會生到淨佛土呢?因為他心淨啊!為什麼我們會在穢國土呢?因為我們的心還不淨。但是我們希望很快就要到淨國土去,趕緊要從不淨變成淨。而一切都是唯心。 「唯能深入普賢願海者」,這說的是普賢十大願王,深入到普賢十大願王,就可以知道一切處無非佛土。一切處無非佛土。念公說佛學院的學生想去五臺山參拜文殊。 我們都知道,這個跟各位講了很多次了。五臺山有文殊,普陀山有觀音,九華山有地藏王菩薩,峨眉山有普賢菩薩。 所以那些學生就要到五臺山參拜文殊,念公說其實哪裡不是五臺?這裡就是五臺。哪裡不是文殊呢?你自己就是文殊。 這個要慢慢的消化,一切都不在心外。這個道理是不容易接受的。但是這個都是佛的知見,不是眾生的知見,所以我們就是要捨棄眾生的知見,才能夠體會少分。但是當你還沒有體會的時候,請不要輕易的否定,輕易的否定是謗法的初步。 所以就能縱橫自在,得大安樂。「一切時無非佛事」,「所見一切皆法身」,「一切事究竟堅固」,連顛倒執著都是佛的法身。那還有什麼不是佛的法身?還有哪一處不是佛事呢?所以,「舉足下足無非道場」,你行走的地方都是道場,都是道場。 各位別自以為是的說:如果這樣,何必建道場呢?何必又到極樂世界去呢?我家就是道場嘛,supermarket超市菜市場也是道場嘛!那是要等到你的心真正清淨到了極點之後那才是,真正清淨是什麼情況呢?最起碼在禪宗是開悟了,在教下是大開圓解。所以別斷章取義。 一切都在當人,全在你自己。你是什麼見,你就是出現什麼境界,你就有什麼行動,這也就是你的下場,你的行動就是你的下場啊!沒有任何人來管你,都是自主的。地獄是自己走進去的,不是任何人拉去的。那個抱火柱,誰叫你抱的?是自己抱的。這個我們聽得多了。看成一個美女,趕緊跑過去抱,燒死了。燒死了風一吹又活起來了,可是這個教訓完全都忘了,再看再看再怎麼看還是美女,還要抱,又燒死了。所以,眾生就是很頑固,千生萬死,不能覺悟。不是佛責罰人,讓他入地獄啊,這個大家要知道。在《地藏經》裡面,佛拜託地藏菩薩,眾生只要還有一毛一塵的善根,就別讓他入地獄。所以念公說我念《地藏經》看到釋迦牟尼佛跟地藏菩薩給我們托情求情的時候,老流眼淚,老流眼淚啊! 至於《華嚴》最後一品〈入法界品〉〈善財五十三參〉,就是下來這個論裡面的內容了。好,我們繼續看: 【至善財童子遍參知識。而德雲比丘、解脫長者、裨瑟胝羅居士、俱以念佛一門而得解脫。】 這是著名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所以念公說我們是居士。念公跟你們是居士,你們是居士,我不是。說居士不要氣餒啊!當然,我們對出家人大德一定要恭敬,但是居士也不是要自暴自棄自餒。你看五十三參裡面的五十三位善知識裡頭,在家人是多數,佔多數,有國王、有外道、有居士、還有妓女,都是在家人。真正的比丘、比丘尼,在五十三參裡頭是次多數的。 我們很少這樣子用次多數,少過多數的,就是次多數。只有五位出家人,其餘四十八位是在家人。 那麼底下就引了三位五十三參中的善知識。根據他們對善財的介紹,讓我們知道念佛報身、化身的功德。那第一位介紹的是德雲比丘。第二位是解脫長者,長者就是居士,是年長、富有、德高稱為長者。還有裨瑟胝羅居士。三位當中兩位是居士,一位是比丘。這三位都是依念佛一門而得到解脫的。首先介紹德雲比丘。我們看: 【如德雲言:「我得自在決定解力,信眼清淨,智光照耀,普觀境界,離一切障,善巧觀察,普眼明徹,具清淨行。往詣十方一切國土,恭敬供養一切諸佛,常念一切諸佛如來,總持一切諸佛正法,常見一切十方諸佛。」】 德雲比丘他說:我得自在的解力,「我」是比丘他自己稱呼他自己,而且是決定的解力;不是那種含含糊糊,自己也不大信得及,好像是又好像不對,這不是決定的解力;而是能自在的決定的解力。 簡單說就是自己決定,可以做得了主宰,絕對有這個能力啊!不是自己誇耀自己,自圓其說的那種自在,那個不算。 「信眼清淨」是什麼呢?眾生對於物質形色的鑒別靠眼,對不對?對於事理方面的取捨靠信,可信才取,不可信當然就捨棄了。所以「眼」很重要。開悟的重要就在這裡了。開悟了他就「具眼」了,他就有眼睛了。我們也稱智慧為眼,般若如有目,不然就如盲。如盲而領了一群徒弟在一起修行,就是古人所說的:「一盲引眾盲,相將入火坑」,一個瞎子領著一群瞎子,大家都是瞎子,來呀!向前走啊!全部掉下去了,掉到火坑裡去了。所以要具眼,這個眼很重要。參方需具參方眼,要參訪善知識,你要有參訪的眼睛,否則你參訪誰啊?看教要有看教的眼,各種書,各種註解很多。現在書多得很吶,念公說盡信書不如無書。你什麼書都相信,那倒不如你都不看,什麼書你都信,還是不如沒有書。所以學佛、看教、參訪善知識,都需要眼。 這個眼就是一個比喻了,不是還要再增加個什麼眼,我們都已經有一對眼了,還要再增加什麼眼?這裡指的眼就不是我們所理解的肉眼那麼狹隘了。意思就是說你的「見」,所以我們常常強調「見」很重要。眼睛只是個工具,分別的是從眼識到意識,這兩個幾乎是at the same time同時的,你看這個眼睛就像攝影機的鏡頭,叫眼根,它把這個事物給照進來了。這個眼根是physical物質的東西,那到了眼識就不是物質的東西了,它是屬於生命的了,它馬上跟意識結合,就開始分別了,馬上就分別了。所以我們之所以失敗,是由於這個分別,就是由於意識,就是第六意識,由於分別就出了識,就有了第六識,專管這個分別的,失敗是從這個地方失敗的。我們要回頭,也是要從這個地方回頭,也要從意識這個地方回頭。你不可能一下子就成佛了,你已經是背覺合塵了,一切都走向有為了。你要回到你清淨的本源,你要背塵合覺,也還是要利用這個意識啊,這就是所謂的轉識成智了,就是轉。不是不要它,是利用它,然後轉。所以形容像原地倒地,也還得原地爬起來。 這些都是念公的開示內容,那麼還有很多,以後有機會,我們再來研究討論這方面的內容。 下來我們繼續看,說德雲比丘有決定的解,所以信眼就清淨,眼睛很明很亮,所謂明察秋毫,善能抉擇,所以「智光照耀,普觀境界,離一切障」。看一切境界,不在境界當中發生障礙。這個就是功夫啊!不是現在所謂的眼通、透視眼。這裡指的是一切都能知道它的根本,能夠照見五蘊皆空。所以不是那種透視眼,以前講過的,有一種人他有X光眼,能夠看到你肉身裡面的內部,還有一種叫什麼陰陽眼。念公說這些眼還是糊塗眼,糊塗眼,因為五蘊對他一點也不空,一點也不空。所以這句話真是一針見血!「善巧觀察,普眼明徹」,這句又是說的「眼」了,用善巧來觀察一切,普看一切,故名普眼。又極明徹。所見一切都是法身,沒有不是法身的。於是所行就沒有不清淨的,由於有清淨信眼,故能「具清淨行」。此一段就是指的念法身佛的境界了,就是前面第一段念法身佛的。底下就是念報化身佛了。 「往詣十方一切國土」,到十方的一切國土,去「恭敬供養一切諸佛」。「常念一切諸佛如來」,一直在持念佛的名號跟佛的功德,於是「總持一切諸佛正法,常見一切十方諸佛。」這一段就是念報化身佛,念報化身佛。這不是阿羅漢的境界。阿羅漢不知道他方的佛,他只知道三千大千世界當中有釋迦牟尼佛BuddhaShakyamuni。他方世界無量無邊的佛,阿羅漢不知道。下來說: 【我得自在決定解力以下,即念法身佛也。往詣十方以下,即念報化佛也。隨順法身,起於報化。法身無量,所感報化亦復無量。故下文云:「見於東方一佛二佛十佛百佛千佛百千佛,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佛。如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 從「我得自在決定解力」以下,就是念法身佛。那麼從「往詣十方」以下,則是念報化佛。由於法身,流現出報化身。法身無量,所感報化更是無量。德雲比丘說:「見於東方一佛二佛十佛百佛千佛百千佛,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佛。如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因為由於隨順法身,由法身就起了報身、化身,那法身無量,所以它就能流現報、化身也無量。德雲比丘到十方看佛。在東方,見到多少佛?非是數量所能說得出來。東方如此,南西北方四維上下都是這樣。 【是名憶念一切諸佛境界智慧光明普見法門。諸佛別無境界,唯以智慧光明,隨順眾生而作佛事。】 所以,常念報、化佛的功德,禮拜、恭敬、憶念、讚歎、總持諸佛的法,這叫做「憶念一切諸佛境界智慧光明普見法門」。這是個什麼法門呢?就是憶念一切諸佛的境界啊!憶念就是老記着,一直都記着。心中一直都有佛的境界。 那麼如何憶念呢?如何憶念呢?師父自己的體會呢,念就是想念。最容易的就是聽經聞法了,佛的境界都在裡面。再講得更簡單就是那四句了,「不失正念,不離佛法」,把佛法放在第一位,這樣就能夠無時無刻都在憶念諸佛的境界和智慧光明。 但是彭居士他還有更殊勝的解釋。如何憶念諸佛的境界和智慧光明呢? 我們繼續看,說:「諸佛別無境界」,諸佛另外沒有什麼境界,「諸佛沒有境界才是真正的佛的境界。」這句話大家如何體會啊?如果諸佛有他自己的境界,那就各有各的境界,那就不叫共同一法身了。「諸佛的境界就是你我他的境界」,這麼說能夠把它結合起來嗎?這樣就容易體會了。 「唯以智慧光明,隨順眾生而作佛事。」這又把剛才的話重複加深了。諸佛沒有別的境界;唯一的就是用智慧光明,隨順眾生而作佛事。適合眾生的根器,針對你目前所需要的、你能接受的、你所能修行的,來告訴你、教導你、接引你、為你作佛事。所以,大智慧、大慈悲、大願力、大方便都在其中了。這就是因為是智慧光明。有這個智慧光明,就可以知道眾生的種種的根,可以因你的根而救度你,這是為什麼呢?只為佛是大慈悲。就是大智慧、大慈悲,這麼做不就是佛的大願力了嗎?菩提心是什麼?就是大慈悲、大智慧、大願力的結合。所以,我們要想成佛,就是要發菩提心;要求智慧,要增長我們的慈悲,要發大願。三個融合為一,不是三樣東西拼成的,而是融合成一體的。那就是一而三,三而一了。 【此念佛人亦復如是。由信解具足故,能入佛智慧。由觀行具足故,能見佛光明。智慧光明不從人得,唯藉緣因得顯發故。】 念佛人也是這樣。由於你的信解具足了,一部《華嚴經》講的就是「信、解、行、證」。具足信解,是最重要的。首先就是一個「信」字,所以「信」字上面,我們必須要深入。深入這個「信」,還有一個很要注意的事情,就是「破疑」。《金剛經》有個讚就說了:「破疑生信,絕相超宗,頓亡人我解真空」。破疑就是有疑惑要把它給破掉,不要任由它存在。要主動,要做努力。哪個地方有懷疑,要把它破除。這個疑跟信它是對立的,疑破了,信就生長了。 所以,信解二者,是有時候你不解你不能信,所以為什麼要聽經聞法?你解了,明白了明理了,你就可以信了。所以夏蓮居老居士蓮公那句,理明,信才會深。有的時候是不信不能解,這兩個可以互相的促進。因為你信了,你就可以理解了。因為你理解了,你就能真信了。就這麼循環,這麼增長。信一點,就多理解一點;多理解一點,就更信一點;更信一點,就更深入理解一點。這就對了。信解具足的時候,就怎麼樣子呢?就入佛的智慧,就進入到佛的智慧了。所以這件事不要小看它哦! 「由觀行具足故」,你的作觀、你的行持具足,你就可以見到佛的光明。「智慧光明,不從人得」,智慧光明不是別人給你的。別人哪有辦法給你啊?別人都是自身難保。「為藉緣因得顯發故」,智慧光明是靠「緣因」,才能夠顯發。 你本來具足的嘛,但是現在它不起作用了。這裡又說到他力了,「緣因」就是他力,就是增上緣。「緣因」兩個字又是一個名詞。我們來看看。我們講三因佛性:正因佛性、緣因佛性、了因佛性。這個地方的「緣因」,就是緣因佛性之「緣因」。正因佛性就是眾生本有的佛性,舉個譬喻吧!譬喻像木頭裡面有火。古人鑽木取火,那後人才吃那個熟的東西嘛!木中有火,譬喻人中有佛性,這就是正因佛性。 什麼叫緣因佛性呢?木頭有火,是緣因,這個桌子為什麼不自己燒起來呢?必須得鑽它起火,有了火才能夠燒起來嘛!所以要有「緣因」,就是這個「緣」字了,要有外緣。所以就是「修德有功、性德方顯」。你本來有性德,你必須修德有了功效了,你本來的性德才顯現嘛,所以要依靠「緣因」。 「緣因」,鑽而火出,達到目的出來之後,木頭也燒光了,一切了了,就是「了因佛性」。所以這個譬喻很好啊!木中有火,是正因佛性。鑽木取火,是緣因佛性。火出來,木頭也燒完了,這是了因佛性。到這個時候才是究竟了。 那麼這個地方說明,智慧光明不是誰給你的,是靠了「緣因」。「緣因」也可能由於某一個人的啟發、某一個人的幫助。但是,總之最後還是通過你自己。 別人啟發你,別人幫助你,可是你自己給自己block障礙住了,你處處跟人家唱反調,那你這樣子的話,神仙來了,都沒有辦法。你不要說佛來了,所以最後都是要靠自己。 靠這個「緣因」,所以你修,修德有功,就能夠顯發你本有的性德了。 【下文又開諸大菩薩三七念佛門。盡於十方三世及一一毛端量處,念念佛出世,念念佛說法,念念佛滅度。一以自心無邊智行而為其體,本具三身。一念相應,名為念佛三昧。入此三昧門,即能遍攝一切諸三昧門。】 我們看完這段的解釋。十方,指空間。三世,指時間。一切空間,一切時間,在每一個小小毛頭裡,一念一念都有佛出世,一念一念都有佛說法,一念一念都有佛示現滅度。所以小的說法從來沒有間歇,就是沒有停止。那我們怎麼不知道呢?眾生只是不聞啊!這一切就是十方三世,甚至一個小毛端的地方都有,一念一念之間都有佛出世,一念念之間都有佛說法,一念一念之間都有佛在滅度。都是以我們的自心以及其所有無邊的智慧和行持為本體。 前面講過「本具三身」,我們一個人本來成佛,這個是《圓覺經》的話。我們本來成佛,本來就具足三身-法、報、化。那這就根據《圓覺》的說法,就是本來成佛。一般的說法是本具法身,修了之後,才能成就報身、現化身。《圓覺經》《華嚴經》是最高的圓頓教,就說三身本具。 這裡的說法就不容易接受了,甚至會生起疑惑,甚至反對。但是要知道,《圓覺經》《華嚴經》都是佛說的,請問你是在反對誰啊? 所以只要「一念相應」,自己的心念跟這個本具者一念相應,這才是密宗所謂母子光明會的正確含義。 相應是什麼意思呢?相應啊,打個比方,一台電視機你把它調好了,那發射台的節目就傳到你這裡來了。調好了,就是你的電視機跟發射台synchronize同步了相應了。你調不好,什麼也沒有。這叫沒有相應啊,但是你慢慢調,不著急,電視機沒有壞,壞了就一點聲音、一閃光亮都沒有了,電視機發射台沒有壞,電視機沒壞,發射台也在發射,就是沒有相應。一旦相應,什麼節目都來了,不管多遠吶,相隔萬里,如在目前。 那一旦相應,這個叫什麼呢?這個就叫做念佛三昧了。你本身就具有三身的佛,你現在能夠念念之間相續,有一念跟本身的三身佛相應,就開始入念佛三昧。 念佛三昧為什麼殊勝呢?下面這句就回答了。「入此三昧門,即能遍攝一切諸三昧門」。那《華嚴》講了無量無邊的三昧,只要入了念佛三昧,這些三昧都攝在裡頭了。不管還有多少三昧,全都攝在念佛三昧裡頭了。念公就說了,不需要像王龍舒居士他自己說的,念佛號還要念多少多少億阿彌陀佛,因為《華嚴》的道理一就是多。一念相應,念一佛就是念多佛。 這話誰說的?當然不是師父我說的。這個話是德雲比丘說的。不是凡夫說的。所以大家還得要這樣子來理解,條件是「一念相應」。 在沒有相應的時候,你還是要念得越多越好。這一說又..哎喲,本來以為念一句就等於念了全部了,現在又說念越多越好。所以不要聽到這一句話就如法炮製,哎呀!我不用多念了,念一句就夠了,一就是多嘛!你現在還沒有入不二法門,所以呢,你的一還是一,你的一不會變多。要知道,你只是在聽啊,你只是在聽《華嚴》的道理,在聽啊!你知道是有這個道理,不是虛構的,真的是佛的意思。但是你還沒有入到《華嚴》的境界,你還是目前的你,所以還是要多念。 如果師父不這樣加以聲明,哇!大家一聽,念一佛就是念多佛,那我念一句就夠了。其它時間可以輕輕鬆鬆,要想幹什麼就幹什麼,那是你錯解如來真實義,那就很危險了。 然後說入一個三昧,就遍攝一切三昧。所以,念公說過我們現在研究這個《華嚴念佛三昧論》,也就是在學習《華嚴經》,而《華嚴經》是經中之王,《華嚴經》講念佛,講種種三昧,念佛三昧是三昧中的王。所以這是王中之王、寶中之寶。因此我們要重視它,要重視它。 那麼以上是第一位德雲比丘的無上開示。 接下來是第二位了,解脫長者,對善財的說法。那麼下來的內容都很精彩啊!我們就把第二位解脫長者的內容就留到下一堂課再來跟大家一起來學習。好,我們今天就一起學習到這裡。感謝大家的出席,阿彌陀佛!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