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24/06/24 02:27:41瀏覽224|回應0|推薦4 | |
《華嚴念佛三昧論》-第8集(完結篇) 那麼今天這堂課是第八次,也就是說我們這一次就能夠圓滿這部論的這個學習跟研究。那我們接着看,我們就從下來這句看起: 【又問:子欲闡念佛法門,何不以淨土諸經為導?而力主華嚴,據果論因,恐難合轍。】 那這個問得好。這個其實也是一般人的疑問,尤其是專修淨土法門的,那專修淨土法門的肯定是依據淨土的經典啦,所以就提出來,你彭居士是提倡念佛的,所以這第二個問題就是,你要是提倡念佛,那淨土宗有很多經啊,那你幹什麼要主張《華嚴》呢?而且不只主張,還老提《華嚴》,這合轍嗎?這樣合適嗎?合轍就是相吻合的意思,相符合的意思。那麼下來彭居士自己就回答了: 【答:子不讀無量壽經乎,經中敘分,首述普賢行願。勸進行人,三輩往生,俱云發菩提心。終之以不了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縱修功德,還墮胎生。然則誠欲坐寶蓮華,登不退地,必也依文殊智,建普賢願,回向往生。今此《華嚴》,正當其教。至觀經上品上生者,必誦讀大乘方等經典。言大乘方等,則又莫若《華嚴》最尊第一。因果無差,有何紆曲。】 你看,一個開悟的人,他就是辯才無礙嘛,而他這個辯不是世間人的強辯,他這是慧辯。有人就會這麼說了,你是提倡念佛法門的,怎麼不提跟念佛有關的經典而老提《華嚴》呢?這樣合適嗎? 彭居士就回答了說,淨土經中,《無量壽經》是第一經。《無量壽經》一上來,序分就說,諸大菩薩的聚會。序分中諸大菩薩怎麼樣呢?他們的共同點是什麼呢?來的許許多多菩薩都「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他們來到釋迦牟尼佛的這一會,來聽釋迦牟尼佛講經的這些大菩薩,都是「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所以,講《華嚴》沒錯啊—《無量壽經》來的人都遵修普賢大士之德—《華嚴》講到最後,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就是普賢大士之德,這不就是一致了嗎?這是第一個論點。 第二是行人三輩往生,共同的條件,不管你是上輩、中輩、下輩,都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就這麼二句話,你要往生,這是必須的。三輩往生,不落邊地,都要發菩提心,都得專念那摩阿彌陀佛。當然,也可以稍微廣一點。你看蕅益大師勸參禪的人說:你並不需要把你的參禪給換成念佛,你只要把你的功德回向淨土。所以我們可以把它擴大一點,你參禪也可以,持咒也可以,你看蕅益大師他閉關,閉的是往生咒的關。但是往生的正宗那當然是念那摩阿彌陀佛了。 可是一個共同點,就是發菩提心。所以,要有智慧。菩提心初步得有大的智慧。這個「大」,是絕對殊勝的意思,不是那個個兒大。「大」智慧、「大」願力、「大」慈悲,三者自然相結合的心,這個叫做菩提心。所以,要往生你需要智慧啊! 《無量壽經》彌勒和阿難都是當機,前半段是阿難當機,後頭是彌勒菩薩當機,當來的佛,就是下面一尊佛,那就是彌勒菩薩了,他來了以後的還是淨土法門。 但是我們知道彌勒菩薩是唯識的鼻祖,他專主唯識。但是他來的時候,他還是要提倡淨土法門,這是什麼原因呢?所以有經文為證的,這經文還是本師釋迦牟尼佛親口交代彌勒菩薩的,那彌勒菩薩有沒有答應呢?他答應了,他接受了,所以當來下生彌勒菩薩成佛的時候,他還是提倡淨土法門,這是絕對沒問題的。 《無量壽經》中,釋尊對彌勒說:彌勒,你看到邊地沒有啊?怎麼其中的人不是蓮花化生呢?怎麼不能見佛呢?《無量壽經》裡面說出它當中的原因就是,他不了佛智-不了佛的不思議智,不了佛的不可稱智,還有無等無倫最上勝智。 那佛的這幾種智慧,在我們《大經解》第117集就講得很詳細,大家可以配合着來看,講的也同樣是引了彭居士的《無量壽經起信論》,那說的是他這個人對佛的這些智慧不了解,就算他修功德、念佛,還只是胎生,不是蓮花化生。這個胎生不是父母所生的意思,就是你生的是邊地,不是在九品蓮花池內出生,這個叫做胎生,不是真的需要有個父母。那我們知道極樂世界沒有女人了,沒有世俗的這些事情。所謂胎生者,只是不能見佛,不能見佛。所以,這麼來看的話,你要有這些智慧,不然怎麼了解?怎麼能發菩提心呢?所以念公常常說,念佛往生是易行道沒錯,這是跟別的法門相比,這個是最容易的。但是如果認為這個法門,就好像可以這麼悠悠忽忽輕輕鬆鬆鬧著玩似的,就能夠往生,那這就錯了。還是需要「翹勤發願」,「翹」是殷切堅貞,「勤」是勤奮不懈,而且還要讀誦大乘。 所以要登寶蓮花,登不退地,那就必須依文殊的智。文殊的智慧第一件事情,前面講過了,就是一心三昧,或者是一行三昧,一心憶佛,專持名號。要有文殊的智慧,同時又要有普賢的大願。就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回向往生。所以,要往生,要依靠文殊,依靠普賢。那麼,這個《華嚴》不是正好嗎?你看《華嚴》的三聖,左右就是文殊跟普賢嘛,文殊普賢就是左輔右弼,「正當其教」。 下來再引《觀經》說上品上生,一定要讀誦大乘。那麼大乘方等經中誰是第一呢?《華嚴》是第一,《華嚴》是最尊、第一。因此,他就回答了,說弘揚淨土為什麼引用《華嚴》。 你看我們聽念公說過,讀誦大乘其實是以《無量壽經》作為代表,這裡又說《華嚴》,那到底我們怎麼來會通呢?怎麼來會合呢?到底是要《華嚴》還是要《無量壽經》?但是大家知道《無量壽經》是中本《華嚴》,這一說就通了嘛!我們接着看: 【又問:華嚴法界,密義重重,以無量修多羅而為眷屬。云何唯一念佛法門而能普攝?】 這些問題都很尖銳,不是一般人有能力回答的。彭居士就說了「華嚴法界,密義重重」,《華嚴》講一真法界,那後頭又講四法界等等,那麼清涼國師將它分為四法界,其中密義重重無盡啊!「以無量修多羅而為眷屬」,修多羅這是直譯,從梵文直譯過來叫Sutra,Sutra修多羅,指的就是經卷,以無量經典作為眷屬,那麼一切經典都是《華嚴》經》的眷屬,family眷屬。是這麼深奧,這麼廣大,你怎麼用一個念佛法門就能夠包括《華嚴》無盡無邊深奧的內容呢?而且還能夠普攝?《華嚴》這麼廣大,這麼深奧,就能用一個念佛法門就能包括無餘嗎? 這個論處處都歸淨土,淨土無所不包,這也是彭居士做這個論的本意。下來就回答了,這個回答一定讓你心服口服的。如果還不服,明天不用來了,因為我們今天就圓滿了嘛!那麼下來這段就是回答了: 【答:誠如所說,教指宏深。但入道初心,自有方便。入此一門,乃能遍徹無邊法界。是故善財童子於普賢一毛孔中,過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盡未來劫,念念周遍無邊剎海。此念佛人亦復如是,以一念本無量故。】 這就回答了說,正如你所說,《華嚴》教義很深。但是入道初心,自有方便,初入道的人,要求成佛,一定要有一個方便。粗淺的說,方就是方法,便就是便利。要有一個方法,而這個辦法是大家做得到的,能夠很好的做得到才行啊!是不是?不然那麼廣大,你從哪裡入呢?就是從哪裡下手啊?所以要有一個方便門,入了這一個門,你就能透徹,進入到無邊的法界。所以又引證了《華嚴經》的例子—就是善財童子的五十三參。有人在觀音菩薩旁邊就畫了一個小孩,有這樣的一幅畫(現在在中國承德的善財童子畫的是一個老頭,這個最特別了);所以菩薩有時候稱童子,就像文殊師利童子。所以我們不要把他一定認為是個孩童,這是表示他的心是赤子之心,所以稱為童子。那善財童子在普賢菩薩一個毛孔裡頭,他走過了不可說不可說佛剎那麼多微塵的世界。這是多麼廣大的世界!不可說不可說,就是多得不得了的佛剎,佛剎裡面有微塵,像微塵那麼多的世界他都走過了,可是沒有出普賢菩薩的一個毛孔,我們怎麼想像啊?連想像都難啊!(以上是表空間)。而且是盡未來劫,盡未來劫是(表時間),念念周遍無邊剎海,這也是(表空間)。 那麼這就回答了,為什麼一個念佛法門能包括全部的《華嚴經》。那麼多不可說微塵數的佛世界,那麼長久那麼多劫的時間,那不是在普賢菩薩一個毛孔裡頭都包括了嗎?這就是《華嚴》的特點。我們難懂就在這裡,為什麼難懂呢?下來這句話就告訴你了,我們是在錯覺之中,所以就認為大的能包括小的,小的就不能包括大的。《華嚴》是小的可以包括大的。多就包括一,那我們說十個手指頭包括一個手指頭。這個大家沒意見啦!你要說一個手指頭包括十個手指頭,這個頭腦又不行了,不行了。但是請問如何在手上畫出一個手指跟其它部分的分界線呢?你畫畫看,不能啊,掌上之指,彼此相連,它是一個整體,用這個比喻就比較好懂了。一裡頭有多。一小時有六十分,一分鐘有六十秒,一小時一又有多少秒,這個好懂啊。但是一秒裡頭有多少小時,多少年,這又不好懂了。這種只承認大的包括小的,長時間包括短時間,多包括一,正是我們眾生的執著。因此,在真實的本體之中,沒有這些。所以,在《華嚴經》中,一就可以包括多,一個芥子就包括了須彌山,一彈指就包括多少劫。說要三大阿僧祗劫成佛,為什麼又說頓教一彈指就成佛呢?因為三大阿僧祗劫跟一彈指平等平等。長短大小久暫一多等,一切平等。念公說《華嚴》的「十玄」,非常難懂就在這裡。念佛也如此。一個念佛法門就包括了《華嚴》無量無盡的法門。因為這一念本來就離開了數量,不是任何數量所能局限的。念公也說過,這我們大家都聽過了,他說這句佛號是數學裡面的無限大Infinity。所以,這裡就成立了。那麼底下又引杜順的話。杜順是誰呢?我們看下去就知道了。我們先看他的內容說: 【且杜順法界觀。特設三門:一真空門,簡妄情以顯理,即前念佛法身是。二理事無礙門,融理事以顯用,即前念佛功德是。三周遍含容門,攝事事以顯元,即前念佛名字是。】 下來先介紹一點杜順和尚他這個生平,杜順是唐初的高僧,他是華嚴宗的第一代祖師。杜順他著作了一個《法界觀》。那麼當時有一個人從杜順那個地方到五臺山去參拜文殊。到了五臺,看見一個老和尚,老人就說:「你來幹什麼呀?」他說:「我到這兒來參拜文殊。」老人說:「哈哈哈你真傻呀,文殊在你那兒啊,你到這裡來找文殊幹什麼呀?」那這個人就問:「那誰是文殊啊?」那老人就回答:「杜順和尚是文殊。」那說完老和尚就不見了,不見了。這個人一聽就趕緊回去呀,怕回去晚了恐怕趕不上了。怎麼知道杜順和尚已經在前一天圓寂了。所以在古時候,這種情況只有在大德最後的時刻他才顯露一點他的身份,你這一顯露你就不能住世了。不像現在有些人,盡說我是什麼、什麼的,結果還死賴的不走。這個就跟古德就不相同了。 另外還有幾則傳說,大家也聽聽,相當有趣。傳說杜順很會治病,他給人治病不用別的方法,只是跟病人面對面坐一坐,療效便立竿見影,病人馬上就就痊愈了,病就好了。這個事情一傳十十傳百,那就街知巷聞了,那更傳到唐太宗的耳朵裡。有一次唐太宗得了病,唐太宗就詢問杜順:「我身體不舒服,你用什麼神力替我治病啊?」杜順就回答說:「您為了治理天下,勞心憂慮,只要特赦天下,您的病自然就好了。」唐太宗就按他所說的去做,結果病果然就好了,所以便賜號他為「帝心尊者」。 還有一則,說杜順曾經有一次在長安城的街道上,他把自己的一雙鞋掛在大道的旁邊,經過三天三夜,人來人往,但是沒有一個人來取他的鞋。皇帝也感到很奇怪,就問他:「別人的東西放在家裡都會失去,你的東西怎麼放在大街上都沒人取呢?」杜順就回答說:「我從無量劫來沒有拿過別人的一根草,所以就有這樣子的因緣。」 下來我們說正經的。杜順和尚講了三項。 一個是真空門,真空門就是「簡妄情以顯理」,就是把我們虛妄的情執都拋開,顯現出本體,理就是本體嘛。破了妄,顯現出本體。這個是什麼法門呢?這個就前頭講的念佛的法身。念佛法身,那其餘的一切無非法身,分別的妄情便沒有了,唯一顯露的是法身。所以,禪宗就有這句話說:「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靈性的光明獨耀,「孤立無侶」,沒有什麼可以做伴侶的;根與塵全都脫了,就是離開妄情以顯理,就是念佛法身。你念到「靈光獨耀」,那就行了。這是第一個真空門。 第二是理事無礙門。真空本體是這樣子。但是他還有事啊,你還要度眾生嘛。度眾生,眾生就在事相裡頭嘛,是不是?那你就必須要有佛的國土,有世界,有種種的方法來攝受他們才行啊!理跟事要彼此無礙!「融理事以顯用」,用就是作用,把理跟事融會在一起,來顯這個妙用。我們現在就是這樣:知道有極樂世界,我們就得往生極樂世界,在極樂世界進修,以至於成佛,這就是它的用。用裡頭就有事。你看極樂世界種種的都是事嘛,所以念佛功德,念報身佛,念極樂世界。我們臨終所能見的是阿彌陀佛的報身,那麼程度高的人,臨終來接的是報身佛;程度低的人,來接的是化身佛;程度再低的,就不能看見佛來接了,是夢見佛來接,也是往生。這是第二。 第三是「周遍含容門」,遍滿一切法界是「周」,遍滿一切處是「遍」,「含容」是互相含,互相容。就比喻我們過去常常說了,這裡念公常常舉說像這個佛堂裡面有三個燈,其實不只了,你看這個燈也照,那個燈也照,這個燈的光遍滿佛堂,每個燈也都是一樣。每一個光都遍滿整個佛堂,光跟光之間,這個燈的光包含那個燈的光,那個燈的光包含這個燈的光,互相含容。佛跟佛也都是如此,佛土跟佛土也都是如此,那就周遍含容了。 「攝事事以顯元」,一個事把一切的事都攝在裡頭了,以顯此本元,就是本體。這是什麼呢?這就是念佛名字。這名字就是「本元」,就是法身,就是本體啊,就包含一切,周遍一切,無所不具。所以,念佛為什麼有那麼大的功德?你要是能接受《華嚴》這個道理,一切佛土,一切佛,一切功德,都融入你這一句佛號裡頭了。不得了啊!所以,你這個念佛的效果就跟以前念的不一樣了。這裡再告訴你,一切佛土,一切佛,一切功德,都融入你這一句佛號裡頭了。所以,你念這句佛號,就是念了全法界。有沒有誇張了一些?這是祖師的話,還有誇張的嗎?前面我們不是講過,我們是以什麼為宗呢?就是以「華藏入名字,持名入華藏」為宗。我念這句阿彌陀佛就是華藏入名字,我這個持名就入華藏了。華藏世界的一切功德就入在這個名字裡頭了,你持這個名字就入了華藏,極樂世界就是華藏。你要相信持名入華藏,你先要理解,華藏一切功德入在名字裡頭了。所以不要老在回頭轉腦,找找這個、又找找那個;或者你還想在幹個什麼,你就單單修這個法;回頭去幹那個事,又修那個法,整天變來變去忙不過來。 下來就介紹《清涼疏》說的四法界: 【又清涼疏分四法界:一心念佛,不雜餘業,即入事法界。心佛雙泯,一真獨脫,即入理法界。即心即佛,大用齊彰,即入理事無礙法界。非佛非心,神妙不測,即入事事無礙法界。】 清涼是唐代的國師,他就見到《普賢行願品》了,就是《四十華嚴》。所以,到他這個時候《華嚴》才圓滿。前面提的杜順的和尚他沒見到,他只見到《六十華嚴》。賢首是《華嚴》三祖也叫法藏法師,他見到的是《八十華嚴》(所以華嚴也稱為賢首宗)。等到清涼國師,就是《華嚴》宗的四祖他就見到全部的《華嚴經》了。那麼清涼把他著作的疏叫做《華嚴經疏鈔》,分為四個法界:就是理法界、事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這個前面有提過,但是前面是略說,我們這裡是細說。 第一是「一心念佛,不雜餘業,即入事法界」,這是人人可以做得到的,但是不見得人人肯做;是能做,不見得肯做。你看一心去念佛,不雜餘業,不雜其它的所有別的事業,你就入了事法界了,這是人人可以做得到的,但是不見得有人肯把它做到。你做到了之後,你就是入了事法界了。 第二是「心佛雙泯,一真獨脫,即入理法界。」這理法界就是本體,怎麼能證入本體呢?心也沒有了,佛也沒有了,就是「靈光獨耀,一真獨脫」,這就入了理法界了。理法界就是本體,就是法身,什麼都沒有了。正念的時候,「念而離念」,連念也都離了,可是離念的時候仍然在念,這就是「無念而念」,所以不住到任何上頭去了。這時候,就沒有什麼叫心,也沒有什麼叫佛,也沒有一切了。然而,本心的光明,這句佛號,是明明朗朗,你這就入了理法界了。 「即心即佛,大用齊彰」,心就是佛,佛就是心,這種殊勝的大用,一齊都顯現了。《觀經》中說「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我念佛的心,就是佛,這個是「是心是佛」。這個心可以作佛,念佛就是作佛,這就是「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指我們本來是佛;「是心作佛」,指我們起心念佛,於是大的妙用它就顯現了,這就是理事無礙。心本來是理嘛,念佛、度眾生這些作用是事,理事相融,圓融無礙。「寂而常照」,雖寂靜無動,可是常在「照」;雖然在照,什麼都清清楚楚,可是心中無所動,「照而恆寂」。「無念」,而一句佛號朗朗現前;「念佛」,而一心無動,萬緣齊放。這個是理事無礙。 那麼事事無礙就不好懂了。剛才說的小的包括大的,短時間就包括長的,重重無盡,相入相攝,無窮無盡。如兩鏡對照,這個鏡子照那個鏡子,那個鏡子照這個鏡子,那是什麼情況呢?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還不只是這樣,它是一套一套,沒完沒了的。你們自己可以拿兩個鏡子相對照一下,試試看。你就看到你自己變成千百億化身了。 「非佛非心,神妙不測」,正顯不可思議。「不可思」,什麼叫不可思啊?告訴你你的頭腦沒有用了,「不可議」,告訴你,你的舌頭也沒有用了。所以說,是「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前云,前面有說了,說「攝事事以顯元」,從事事無礙以顯本體,此神妙不測的法門,就是—念佛名字。 只有我們這樣一路走來,聽了這麼多深奧的道理,才知道這一句阿彌陀佛佛號,非常非常的神妙不可思議也不可測,既然不可測,那你還煩惱什麼呢?你就開口念就是了。就是那麼簡單,但是它又那麼的神妙不測,就是這句阿彌陀佛。所以,慢慢的,大家越來越對這句佛號有更深入更清晰的領受了。所以,師父常常說,你們這是大福報,怎麼會有這個機緣接觸這樣的無上大法?不只接觸,現在還在深入的研究,你們看看,大家互相的看看自己是什麼水平啊,什麼Standard,包括師父也是一樣,那再比較現在的你又是什麼水平呢?你能想得通嗎? 所以佛法之妙,不是他有特別要選定某一種人,要具備某一種條件,才能夠聽,才能夠學這樣子的圓教大法,都是平等攝受的。從這一點,你不信過去的善根福德?你就沒有辦法解釋了。你看《金剛經》,佛就給我們證明了嘛,說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了。《無量壽經》也有說啊,說「若不往昔修福慧,於此正法不能聞」,所以一點都不能勉強的。看看我們身邊的人還是在那邊混吃等死,那就很慶幸我們自己有這個殊勝的機緣,因此大家一定要珍惜,一定要堅持到最後一趟車下車為止。那我們繼續看: 【是知一念佛門,無法不攝。故此經以毘盧為導,以極樂為歸。既覲彌陀,不離華藏。家珍具足,力用無邊。不入此門,終非究竟。】 最後那八個字說得非常肯定,沒有得辯論的,沒有得討價還價的。「不入此門,終非究竟。」所以一個念佛法門就有四種法界(理法界、事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全都可以入。因為是事事無礙嘛,所以你這一念的功德,就包含無盡了,一切具足了;非心非佛,神妙不測,無所不攝。所以,這個經以毘盧遮那為導,以淨土極樂為歸。毘盧遮那是法身,釋迦牟尼佛是化身。《華嚴》講的毘盧遮那,就是釋迦牟尼佛的本身,也就是我們的本師,他指導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看,本師沒有說你們都是我的弟子,只能夠留在我的國土,不能跑啊。我們的本師教導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作為導引。到了極樂世界,我們就回家了,遊子回家了。唉!在外頭流浪,流浪漢苦極了,酸甜苦辣都吃夠了,這一回又到了母親跟前,母子又相會了,所以極樂是歸宿。這裡又想到慈淨老師的名句說:「觀人間煙火,思極樂故鄉」。 這裡說「既覲彌陀,不離華藏」,即生極樂見到彌陀,但是根本就沒有離開華藏世界嘛。因為極樂世界也像這個燈光,遍滿整個佛堂,他並沒有局限在某一部分;極樂世界是遍滿法界,華藏世界也是遍滿法界,互含互攝,難思難議,不是眾生我們這種妄情所能夠推測的。所以,在這種情形之下,你就「家珍具足」了,你才知道,哎,家裡的寶貝都具足了。「力用無邊」,你可以分身到無量國土去度眾生,去演說妙法了。到這個時候,你說法才真正能給眾生真實之利。就像我們現在所說的,往往還有片面性的誤解,有誤解,有的時候,甚至於還含了一點毒素。說是說法,有的時候還不免放毒啊。 之前說過,念公說,你只能夠在這個世間胡說八道,你能說微妙法嗎?淨土法門是微妙法呀!經中說「唯有世尊能開示」。如果是真正見了阿彌陀佛,這個時候,你入了無生法忍,你就可以分身到一切塵剎,那就不光是在一個佛堂裡了,可以到無量無邊的世界,現種種身,說種種法,給眾生真實之利。 這裡說可見「不入此門,終非究竟」,不入到這個門裡頭,總不是究竟的。 這就回答了,為什麼一個念佛法門能把《華嚴》的一切經卷它裡面深奧的意思都包括了。杜順和尚前面提的三方面,清涼國師前面提的四法界,念佛全攝。這個道理講得很清楚啊!一般來說,你看杜順和尚的道理跟清涼國師的四法界,我們只有聽的份,不可能理解。甚至有一些人連聽的份都沒有機會。但是念公說不能全部理解不要緊,只要知道它的結論就好了。所以這一念,就是這麼殊勝。「家珍具足」,像那個很貧苦的人忽然回到家裡了,沒想到自己原來是大富長者。這種連信都不敢信,連想都不敢想的事,這個時候,就成為你的了。這是《法華經》裡頭說的「家珍」的譬喻。本有的嘛,這些都是你本有的嘛,不是外面來的。 下來這一段很精彩也很重要,慢慢就快到了一個總結了。好,我們看說: 【又問:方山論謂他方淨土,是權非實。準今所論,如何會通。】 這個方山就是棗柏,也就是李通玄居士。這個佛法裡頭居士的成就很不低。你看李通玄他要到五臺山寫這部《華嚴經合論》,那麼他不是要去找個地方嗎?這裡講得簡單吶,之前師父有說過很詳細的,他就遇見老虎,遇見老虎,結果這個老虎替他背這個經包,還給他找個地方,到了那個地方泉水就出來了,自然就有二個女侍者來招呼他,給他做飯洗衣。那晚上是不是要休息呢?沒有,晚上一樣寫,沒有燈光怎麼辦呢?沒有燈光,他的眼睛放光啊,眼睛放光啊,這樣來著作《華嚴經合論》。他又叫棗柏,是李世民的本家親屬。他為什麼叫棗柏呢?因為對他很尊重,不直接叫他的名字。他一天就吃十個棗,就是這個柏樹餅,把柏樹葉給壓一壓就吃了,吃得非常簡單。 那方山著的《華嚴論》他說,他方淨土是權不是實。那麼他這個當然也包括西方淨土了。《法華》講,二乘都是權教,都是化城,是化出來一個城市,來接引你,讓你暫時休息一下,阿羅漢不是究竟,你還得前進要去成佛。不能在這裡呆着不走。那麼棗柏認為他方的淨土,都是權,像《法華經》講的,也都是化城,不是究竟的。那麼這裡就問說,方山他這麼說,那彭居士你現在的論說得這麼殊勝,怎麼去圓融會通呢?也就是說,彭際清的主張跟棗柏不一樣,跟後代很多大祖師也不一樣,我們看是什麼原因呢?原因如下: 【答:教分四土:一常寂光土,果佛所居。二實報土,法身大士所居。三有餘土,二乘所居。四同居土,凡聖交參,或穢或淨。此土行人,以專念力,修諸功德,回向西方,惑業未斷,生同居土。欣厭既切,粗漏漸除,聞法增進,生有餘土。若修圓教為因,深達實相,以普賢行願,回向往生,便感得實報土。親承佛記,分證寂光。是故住權乘者,一切皆權。如法華化城,不外自心故。明實相者,一切皆實。如此經極樂,全具華藏故。】 這段就是說教下分四土。第一個就是最高的常寂光土,這是佛所居的地方,遍於一切,這是佛的境界。第二是實報土,是法身大士的境界。第三是方便有餘土,是阿羅漢、辟支佛所居的國土。第四是凡聖同居土,凡也居在這裡,聖也居在這裡。同居土,就是凡聖交參,凡也有,聖也有。 這個同居土:有的國土是清淨土,有的國土是穢土,穢土就是汙濁的很髒的土。你看我們這個土就是同居穢土啊,到處丘陵、坑坎、垃圾、廁所;人心這麼惡,動不動就是殺,就是搶劫,唯利是圖,這個是穢土。極樂世界的同居土是淨土,不同就在這裡了。都是凡聖同居,但是他便利之處就在這裡了,你雖然是凡夫,你可以去。因為都是凡聖同居土,但是一個是汙穢的,一個是清淨的。 我們地球上的人,「以專念力,修諸功德」,所以,必須得專念,總是要把這個心念集中到一件事情上去,要「專念」,不能東也念一點、西也念一點,什麼都不熟,問題一來就全垮了。要做到:旁邊一個炸彈爆炸了,煙已經冒了,馬上就要響了,馬上就要死了,在這個時候,你這一句咒,或者是你一句佛號,能念得出來。這要心裡面有,才能夠成功啊!如果一害怕,哎呀!我的天吶!我們這裡是我的媽呀什麼的那就完了!那就完了!說要熟到這個程度啊,那你不專一,怎麼能熟呢?你不專一,還能熟嗎?危難來了,「哎呦!我是要念觀世音菩薩好呢?還是念釋迦牟尼佛好?還是要念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來救我吧!」等你這麼一想,這個炸彈早就把你給炸死了,就完了。就是這句,阿彌陀佛也好,觀世音菩薩也好,釋迦牟尼佛也好。但是要養之於平日,才能夠用之於臨時啊。你平日沒有這個鍛煉,不是很熟就不行了。你一定要做到不等它想就來了,沒有不到這個程度,當你急的時候就不管事了。以專念的功德,回向西方。 我們可以做個試驗的。以前在印尼淨宗學會辦導讀的時候,講到一半,突然間整個總電跳電,全場一片漆黑。你看看當時有什麼情況發生嗎?「哎呀!什麼事什麼事?」有沒有人說「阿彌陀佛!什麼事啊?」將阿彌陀佛放在什麼事的前面,不是什麼事之後再阿彌陀佛,因為你什麼事可能來不及就死掉了。阿彌陀佛!什麼事啊?什麼事啊?所以平時要訓練啊,要養成一種習慣,不等你想它就來了,要這樣子才行。所以,以專念的力量,修諸功德,回向西方。 那麼至於「惑業未斷」,就是還有很多的惑業,還是凡夫,你就生同居土。所以,絕大多數我們現在往生的人都是屬於這一類的,生凡聖同居土,這已經是很難得很難得了。 厭離之心要切,要欣慕極樂世界,厭離娑婆世界。對娑婆世界的種種,這種進一退九啊,退緣這麼多的地方,我願意早點離開,但不是永遠捨棄它,往生之後,還可以再回來度眾生,再回來度眾生。所以,念佛偈就有「九品菩薩為伴侶」,弘一大師跟夏老師就是蓮公,他都將這句改了一改,改成「回入娑婆度含識」,還要再回來,要再回來。不是在極樂世界跟一些菩薩做伴侶,然後就不回來了;要趕緊回來,見了佛之後,馬上回到這個娑婆世界,來度眾生。念念不忘眾生,這個心願很切。「粗漏漸除」,漏就是惑。三惑就是見思惑、塵沙惑跟無明惑,三惑之中,見思惑是粗的,見思惑慢慢就除掉了,聞法也增進了,這種情況可以生到方便有餘土,就超過凡聖同居土了。 如果你修圓教為因,深達實相,「以普賢行願」,以十大願王的願做自己的願,回向往生,你就能生到實報莊嚴土,這是菩薩的地方。生實報莊嚴土,要破無明,破一分無明,分證一分法身,也就是分證一分常寂光土。 「是故住權乘者,一切皆權。」這裡面有好多種情況,凡聖同居土,你還是凡夫的境界,你就認為一切都是權了,權是指權巧方便,不是真實的,有這些分別的時候,就是「住權乘者」,於是一切都「權」了,你生到那邊,都也成了「權」了。 可是重要是下面這句了,要明白自心實相的人,一切都「實」啊!一切都「實」,也就是法華所說的阿羅漢是化城,是權法沒錯,佛說的哪裡會錯?可是法華所說的化城,也沒有出自心以外啊,沒有離開自心以外啊,化城哪裡來的?化城在哪裡呢?你不還是自心所現的這個化城嗎?既然都是自心所現,「一切無如心真實」,這句是布袋和尚的話。我們現在這裡很少見了。在中國一般寺廟現在這個山門就供彌勒菩薩,供的是一尊很胖的和尚,那是布袋和尚的像。布袋和尚是彌勒的化身。這句話是布袋和尚的話,也就是彌勒菩薩的話,說「一切無如心真實」。總而言之,一提到唯心淨土,這就好像不真實了,好像虛無縹緲很抽象。其實,大家不知道,沒有再比這個心更真實的了。法華說的化城也不例外,於自心都「實」了。所以,一實就一切實。這也是《華嚴》的道理,「一真一切真,一位一切位」,這都是超乎我們的情見的。極樂世界完全具足《華嚴》的一切。試問,怎麼能說西方淨土也是權呢?這種論點我們連想都沒想過,所以,你看,都是高人在對話,高人在對話。 下來一個論點最關鍵了,這也是李長者沒有想到的。彭居士他接着就說了: 【方山著論時,行願末卷未至此方。故於淨土一門,輒生分別。卻與經文互相乖剌。須知從真起幻,即幻全真,生滅俱離,自他不二,一念圓融,普周法界,方為一乘中道了義。】 你看在方山棗柏作這個論的時候,是在唐初,唐朝初年,《普賢行願品》到的時候是武則天的時代,比方山棗柏晚,中間經過了兩個皇帝,所以末卷沒來,末卷指的是《普賢行願品》,所以他所根據的不是全部的《華嚴》。於是就跟其它經文就有衝突的地方。但是我們看看,以他那麼高的智慧跟水平,眼睛能放光,老虎給他找路啊,但是經到不全,所著的論還是不能圓滿。所以,要知道「聖言量」十分重要。 再有要知道,「從真起幻,即幻全真。」你生起的妄是哪裡來的?你這個妄從外面來的,從哪裡來的?你這個妄是從從真而起的,不是真以外還有一個妄,所以妄就是真。 下來念公就給大家證明了,這個在《首楞嚴經》最突出了。《首楞嚴》先是破妄顯真,後來就會妄歸真,即妄即真,幻也就是真。 所以才有這句話嘛,《首楞嚴》的涵義是「一切事究竟堅固」,萬物都是究竟堅固的。所以禪宗就說:「鬱鬱黃花,無非般若;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黃花翠竹,這些都是事相,但是那個竹葉就是法身,黃花就是般若,本來平等,沒有差別,所以說「一切事究竟堅固」。 那麼念公再強調就好像波跟水一樣的,波跟水相似。我們起種種的幻相,是水上生了波了。但是波是什麼呀?波的本體不就是水嗎?所以,到這個地方,幻跟真,從它們的本體來說,就不是兩件事情了。有了波,就有大波、小波,種種的波。但這都是幻相,而它本體都是真。到了本體上,生滅就離了,自他也不二了。這個波跟那個波看起來是兩個波;這有一個波,那有個波,不是兩個波嗎?其實,它一樣,都是水來的,它們同是一個體,是相連著的。波跟波也不都是相連一體的水嗎?你看北海的這個波跟那個波,兩個不都是北海的水嗎?波水不二,所以自他也不二。波起,水也無生;波滅,水亦無滅,所以就離開生滅了。一念圓融之心,就遍滿法界,這才是一乘中道了義的教啊!你要學圓教,就是要扛得下這些道理,要能夠吃得消,雖然很吃力,但是很值得的。 那麼下來也讚歎方山棗柏他的功勞。我們看看說: 【且方山喫緊提唱,唯在十住初心即成正覺。然依教詮判,正大不易。何則圓信位中,見思惑盡,並斷塵沙,進入圓住,豁破無明,證無生忍,位齊別教初地。若依自力,譬彼群氓,驟希寶位。即謂本來是佛,不落階梯,亦賴善巧方便,始能克證。何如行願末卷中說:以深信心,持誦十大願王,一剎那中,往生極樂,住不退轉,從凡夫地,創發信心,橫超直入,至圓至頓,無比無倫。幸遇完經,因緣非淺,衣珠故在,客作徒勞。奉勸高流,同心信受。】 你看方山作這個論的功勞,就是要提倡「十住初心即成正覺」,剛開始踏上第一個位子,就成佛了,就可以示現佛身了。這就是《華嚴》的話嘛,「一位一切位」。他著《華嚴經合論》,要緊的就是講明這個問題—「初住就成佛」。教下要這麼說就不容易了。圓教初住是什麼水平呢?見惑、思惑都盡了,塵沙惑開始也去掉一些,進入到圓住,疑雲破了,主要是無明破了,無生法忍開始證了,相當於別教的初地。天臺宗判教,判為四教:藏、通、別、圓。別教是專講大乘的,別教的初地菩薩等於圓教的初住。 你不要說成佛不成佛了,就說到了圓教初住,或者說別教初地吧,如果要依靠自己的力量,達到別教的初地菩薩或者是圓教的初住,這個像什麼呢?這裡有一個譬喻,就好像一個普通的老百姓,突然上升到皇帝寶座一樣。就算你說你本來是佛,初住又有什麼呢?可是你要知道,你如果沒有善巧方便,你不能證得啊,你還就是你呀!煩惱來了,還是煩惱,被人氣得蹦蹦跳,你還是照樣蹦蹦跳。我告訴你,所以這個很不容易啊,達到圓教初住談何容易。你雖然有所理解,但是不能證到,理解跟證到是兩回事,各位同學,你不能證到,結果還是落空,還是落空。 就像大家在聽圓教的道理,大家在學習《大經解》,好像都知道了很多殊勝的義理,開口都能夠嚇唬人,那個叫知道,或者說是聽到,不能說是證到。所以這方面大家還是要很謙虛,要老老實實不斷的熏習,不斷的去無明。不能就以為我都知道了,不知道就上網去查,你要知道什麼都有,記住那個叫知道,不叫證到。 何如《行願品》末後說:有深信心,念十大願王,你在一剎那之間就往生極樂世界。到了極樂世界,你就不退轉了,都是阿裨跋致了。從凡夫的地位,你有了信心,這一下子就不退轉了,到了就是阿裨跋致,念佛法門是圓中最圓的,頓教中最頓的。 念公說有人批評說他寫的東西,讚歎淨土宗太過了。念公說其實我都是根據古人說的,念佛法門不但是圓教,還是圓教中最圓的,頓教中最頓的。你就看《行願品》說一剎那就往生極樂世界了,就是不退轉了。所以現在我們幸好遇到了完整的經,有了《普賢行願品》補進去,《華嚴經》就完整了。我們能夠遇著了,這是「因緣非淺」,這是很深的因緣。就像什麼呢?像衣服裡面的寶珠都在,沒有丟光啊,我們現在都發現了,不必徒勞,枉受其它的辛苦。 所以彭居士這裡就奉勸各位高明之士,我們都要同心信受這個法門。 下來就舉了兩個實際的例子,來證明華藏世界就是極樂世界。 【又問:隋僧靈幹作華藏觀,臨終見大水彌滿,華如車輪而坐其上,但得直趣華藏,何須更觀彌陀。】 你修《華嚴》觀,你是要生華藏世界,何必要去極樂世界呢?下來就回答了,這個彭居士的智慧太高了,絕對不是普通人。而念公能夠這樣子來讚歎認同,甚至講解流傳於世,這都是有過人的悲心跟願力。 你看那些學《華嚴》修《華嚴》的人,只知道一個華藏世界,不知道華藏世界的奧妙,沒有這個機緣接觸到這部論的人,絕對不會想到這些奧妙的事情的。我們來看彭居士的回答: 【答:華藏世界,有十不可說佛剎微塵數香水海,有十不可說微塵數世界種安住。一一世界種復有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西方極樂亦在其中。首楞嚴云:「若飛心中,兼福兼慧,及與淨願,自然心開,見十方佛,一切淨土,隨願往生」。今靈幹所生,其為極樂淨土邪,其為餘方淨土邪,俱未可知。然則但覲彌陀,即是直趣華藏。前有善財,後有龍樹,如斯軌轍,千聖同行。不遵佛敕,自困多歧,是則名為可憐憫者。】 他就回答說,靈幹所生是生到什麼地方,不能肯定。 但是師父找到一段記載,說靈幹是西京大禪定寺的一位出家人,他專修凈土的。他依照《華嚴經》做蓮華藏世界海的觀法,有時候又做彌勒兜率陀天的觀法。他第一次命終又復活了,告訴人家他見到兜率陀天的境界。到第二次再病重,這個時候看見有童子請他到兜率天,他跟著去了,但是只是在兜率天的外院,他說天人的快樂也不是長久的,將來還要墮入輪迴。他說自己所希望的是華藏海,說完就斷氣了,可是過後又復活了,死了又活,活了又死,死了又活,旁邊的人就問他,說:「師父,你有看見什麼嗎?」靈幹就說:「我看見周圍都是大水,花木猶如車輪,我坐在蓮花之上,這個才合我的本願啊!」說完了,就圓寂了。 然而,只要往生得見彌陀,就是直生華藏世界了。往生極樂世界,這裡說「前有善財」,《華嚴經》的善財童子,普賢菩薩教他生極樂世界,前有善財這樣的一個大德。「後有龍樹」,龍樹菩薩是印度人,是中國佛教八宗的祖師。中國佛教分為十宗嘛,有二宗是小乘,成實宗跟具舍宗,這兩宗是小乘;其餘的八宗都以龍樹菩薩為祖師,這是一個最奇特的人物,他是禪宗的祖師,傳衣缽的;又是密教的祖師,這個唐密、東密都是修龍樹菩薩傳的法。他在印度打開一個鐵塔,進去就親自見到金剛薩埵,金剛薩埵親自傳授他密法。 龍樹菩薩往生,是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給他懸記的,說將來五百年後有個龍樹菩薩,往生極樂世界。可見得這是一個千聖同行的軌轍。你反對,你否定,你就是比這些聖人還高了。然後說「不遵佛敕」,就是不遵佛的命令,「自困於歧路之上」。「是則名為可憐憫者」,真是可憐憫的人啊! 那麼底下又舉另外一個例子: 【更以近事徵之。宋明州草庵道因修圓頓教觀。晚主延慶。乾道三年四月十七日。別徒眾曰:「華嚴世界,洞徹湛明,甚適我懷,今將行矣。」乃令舉所述彌陀贊曰:「無邊剎海海涵空,海空全是蓮華宮;蓮宮周遍遍空海,空海獨露彌陀容。阿彌陀佛不生滅,難覓難拈水中月;絕非離句如是身,如是感通如是說。我與彌陀本不二,妄覺潛生忽成異;從今掃盡空有塵,父子天然兩相值。誓修三福勤六念,身口意業無瑕玷;我今以此念彌陀,不見彌陀終不厭」。讚畢,隨眾唱佛數百,諷觀經至上品上生,即斂念坐脫。極樂華嚴,是同是別,諸有智人,急須著眼。】 那麼前面提了一位靈幹,這裡再提一位宋朝的和尚,就是道因和尚他的事蹟。他臨終的時候告訴大家,「華嚴世界,洞徹湛明」,就是洞達、乾淨、光明。「甚適我懷」,「甚適我懷」就是跟靈幹一樣,說華藏才是他所嚮往的,我心裡都很喜歡,我要去了。最後,他就讚彌陀。 那是七言的一個偈子,「無邊剎海海涵空」,無邊剎海,海就包括了空。「海空全是蓮華宮」,全部都是蓮花宮殿。「蓮宮周遍遍空海」,每一個蓮宮又遍滿虛空,遍滿一切海,重重無盡。「空海獨露彌陀容」,這麼多的空和海,單獨露出來的是阿彌陀佛的金容。「阿彌陀佛不生滅」,阿彌陀佛是不生不滅的。「難覓難拈水中月」,像水中的月亮拈得出來嗎?「絕非離句如是身」,這個我們七寶同修因為有聽過,所以不會陌生。念公說我們凡夫都在四句裡頭。你說話,任由你怎麼說,都是在這個四句裡頭。 四句是什麼呢?四句就是「是」是一句,「非」是一句,「是」就是「非」,「非」就是「是」又是一句,不是「是」,也不是「非」又是一句。就這四句,我們總離不開這四句啊!要不就是「是」是一句;你說「不是」,是一句;「也是」「也不是」又是一句;不是「是」,也不是「不是」又是一句。總是在這四句裡頭轉來轉去,你反正離不開這四句嘛!《大經解》117集也有談到,這個四句它用的是:知,不知,非知非不知,非非知非非不知。那這四句就是百非,一百種的錯跟這個四句是一致的。 所以,要離開四句,離開百非,才是正確的。而阿彌陀佛的身就是絕非離句。 念公說以前在佛學院講課的時候,有一位老師就問念公:「極樂世界到底是什麼樣的有?」你說有極樂世界是怎麼樣理解呢?念公就回答說:「離四句的有。」跟前面講的是一致的。極樂世界有沒有?「離四句的有」,你能離開這四句,那它就有;你離不開四句,你就沒有權力否定。這樣的回答,你連接著問都沒有資格了,因為你一開口,都沒有離開這四句嘛,所以你怎麼有資格否定極樂世界的存在呢?阿彌陀佛是不生不滅的,絕句離非。 這樣子的凈土法門的認知,是世間稀有的。 「如是感通如是說」,是依這樣的感通而這樣來說的,不是空談理論的。 然後他說「我與彌陀本不二」,跟彌陀本來不二。你看看,修持到這個地步,信心就真正顯現出來了。我跟阿彌陀佛本來不是兩個啊,那麼現在怎麼變成兩個呢?由於「妄覺潛生忽成異」,由於錯誤的理解跟判斷,就產生一個妄覺,不知不覺怎麼就變成異了,變成二了,那成了二就有迷有悟那就有輪迴了,所以輪迴真的是冤枉的!「從今掃盡空有塵」,現在把空和有的塵垢,都掃乾淨了。最後怎麼樣子呢?「父子天然兩相值」,就始覺合於本覺了,父和子自然相會了,我跟彌陀就不二了。 最後說「誓修三福勤六念」。三福是《觀經》上面的話,要修三福。三福是「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所以受戒必須要持戒,不犯戒,這個才有福。)「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誓修三福勤六念」,六念就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升天要修十善。殺盜淫是身三,口四是妄言、綺語、惡口、兩舌,意三是貪瞋癡,這些都要遠離。修十善才能升天,所以,升天也不簡單。「身口意業無瑕玷」,身口意三業沒有玷汙的地方。 「我今以此念彌陀」,我今天就是這樣子來念彌陀。「不見彌陀終不厭」,我見不到彌陀,絕不罷休。 說完這個讚偈之後,隨大家念佛,念了幾百聲佛號,然後再念《觀經》念到「上品上生觀」的時候,就停止念佛而坐著往生了。到了三天之後,頭頂跟雙腳仍然都還有溫暖,就是還有溫度了。這就是頂聖眼天生。 這是宋朝道因和尚的事蹟。所以,你看華藏世界跟極樂世界到底是同還是別呢?他是要生到華藏,可是他見的談的全都是彌陀啊。所以這就答覆了,是同是別了。「諸有智人,急須著眼」,有智慧的人,需要在這些地方著眼啦!要好好的看清楚。 那麼最後是有一篇敘文,這個序文是清朝王文治居士作的,他是探花,大書法家,用墨很淡,所以他有個號就叫淡墨探花。是很有智慧的佛教居士。那他原來修禪,後來皈依淨土。他白天辦公,晚上就在蒲團上一坐,蒲團啦,佛門叫蒲團,我們現在一般叫拜墊。他一坐就像老僧一樣。他是個居士,可是他這一坐就像老僧一樣。所以他就做了一篇序文,一篇序,作了一篇序。這裡念公只是簡單的引了一小段來跟大家分享。 一開頭他說《大乘起信論》云,「一切眾生不名為覺」。眾生不叫覺,這是肯定的。覺就不叫眾生了。眾生不覺悟怎麼叫覺呢?不覺反面就是迷。因為無始以來,念念相續,就是妄念的相續,這些妄念就是不覺,就是迷啊!那佛就是覺,不同就在這裡了。佛是覺,我們是迷。那麼念佛三昧者以覺攝我們的不覺。佛是覺悟的,以佛的覺悟來攝受我們的不覺。所以什麼念佛三昧呢?就是拿覺攝我們的不覺,我們入了覺海,正覺之海,就是三昧。《華嚴經》有一切諸佛的一切三昧,而其間念佛三昧為一切三昧中王。所以你看這個《華嚴》不是叫大方廣嗎?《華嚴》整個的全名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大」莫過於是,說它「大」,沒有比念佛三昧更大的了。說它「方」,也莫過於是。莫過於是就是沒有超過它的了。說它「廣」,也莫過於是。 然後他就說,等到彭際清這一篇論寫出來,《華嚴》的意思才完全。在這個序中他就說「必待此論,而義始完。其殆阿彌陀佛神力加被,俾居士隨宜說法,廣導群品者乎?」那麼對於這個論他就稱讚達到極點了。《華嚴》雖然經過很多祖師作了很多很多的論著等等,但是要等彭際清這個論寫出來,《華嚴》的意思才算是完全啦!所以他就說,看來這是阿彌陀佛神力的加被,使得彭際清居士能這麼說法,來廣導眾生。 所以,我們就引用了王文治淡墨探花的一小段前面序的這個話,作為我們對這個論的讚歎,也作為我們這次學習《華嚴念佛三昧論》跟念公講解的圓滿結束。阿彌陀佛!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