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05/05 18:30:11瀏覽171|回應0|推薦2 | |
《華嚴念佛三昧論》-第3集 我們正在學習的是一部非常重要的論著,那就是《華嚴念佛三昧論》,是清朝一位大居士彭際清的著作,由佛門大善知識黃念祖居士念公加以講解。那麼這兩位都是現居士身,而且都是開悟的人,然後現在由一位沒有開悟的出家人做轉述介紹。以前說過,轉述不用開悟也可以嘛,只是介紹嘛,但是就這樣子介紹都不簡單,通過師父的介紹,大家才有機會接觸到這些了不起的佛法,一乘圓教,登峰造極的論典。所以這個轉述的功勞也是不可忽視的,那就算是討個功勞也不為過嘛,是不是?當然這個轉述誰都可以做,差別在於如何將這些內容讓聽的人很感興趣,能夠讓人觸動,又能夠啟動他的般若智慧的開發,那這樣子的轉述才是成功的。那這就要說到轉述的功夫了,而空能法師的轉述功夫,大家是有目共睹的。再說下去就就就那個了,那個什麼?那就叫臭美了,自讚自誇。所以好話說到這裡就...剎車,見好就收。所以我們緊接着上一堂課繼續來學習下來一系列重要的內容。開始我們再來重複看論著的這幾句原話,然後我們才來接下去。我們看這幾句說: 【云何離於妄想。須知一切眾生顛倒執著,全是諸佛法身。何以故。顛倒執著常自寂滅故。於此信入,諸佛法身,無處不現。】 那麼這幾句就是上一堂課最後我們學習的,那簡單的體會就是-怎麼離開妄想?這是大家常常想的,而且是最麻煩的事情,妄想趕不走,去不掉。能夠這麼容易去掉,那佛就不會在《首楞嚴經》說這句話了,就八個字說:「汝暫舉心,塵勞先起」,你起個念頭,妄想比你先出現了,塵勞就是妄想嘛,所以我們凡夫一天二十四個小時都沒有離開塵勞,為什麼說二十四小時呢?睡覺不是離開了嗎?那做夢算不算?做夢也在胡思亂想啊!除非你沒有夢,只有一個人沒有夢,那個就是佛陀了。那麼這裡說怎麼離開妄想呢?在上一堂課我們也提到一點了,那彭居士告訴我們:不用離,因為你也離不了,也沒有能力離,告訴你事實真相就是這一句:「一切眾生顛倒執著,全是諸佛法身。」這句話不得了啊!想想你們這之前也接觸過佛法,有聽過這句話嗎?很難有機會聽到啊!一切眾生的顛倒執著,原來全是諸佛的法身啊!妄想就是法身啊!怎麼證明呢?在上堂課我們提了一下,說法身就是「如來」,「如來」就是無所從來亦無所去,那妄想也是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是不是?那諸佛的法身在哪裡呢?還是這句啊:「眾生的顛倒執著,全是諸佛法身。」 那麼下來就快快接着原來的講解內容,不能再補充了,因為說多,錯多,很危險!我們還是依善知識才安全可靠。那麼接著念公的原話就說: 你在這個地方要能夠相信、能夠入門,那麼,諸佛的法身沒有一處不實現。就是沒有一個地方不是諸佛的法身啊,處處都展現諸佛的法身,只是你不認得而已。 念公說所以我們有很多修四臂觀音法的,四臂觀音法的大圓滿偈就說:「所見一切皆法身」。修這個法的人,今天聽見了這個論,可以增加信心,跟這個論是一致的。那就看見所有一切都是法身了。那禪宗就有這句話說:「青青竹葉,盡是法身;鬱鬱黃花,無非般若。」你看青青的竹葉,一片一片的,那是什麼?師父,那是可以拿來做粽子的。那個是什麼?不是什麼植物的那個葉子,都是佛的法身。一朵朵的黃花、菊花,都是般若,都是大智慧。 所以,不會看的人,就看到事相,看不到本體啊;會看的人,就看到事相,也同時認得本體。事相就是本體,波就是水,器就是金。於是我們常常聽到念公說的「當相即道,即事而真」。 那麼下來也是念公的話,他說時常有很多人說到極樂世界的一些事相,尤其是那些黃金為地、七寶行樹種種的這些等等,覺得沒有什麼興趣。這就是你對於經典的這個內容體會得很淺,其實我們以前也是知道得很淺啊,一說到黃金七寶,就直接想到我們這個世界的這些東西,黃金什麼966的還是996的,師父每次都搞錯,是996,純黃金,就想到這些,這也是很正常嘛! 等到大家慢慢深入了,深入到圓教了,就能接受法身是什麼了。極樂世界一切的依報正報,都是法身。所以實際上這些黃金並不是說我們世界的黃金貨幣,而都是真實法身。誰告訴我們呢?我們的祖師啊,他在他的論就說:極樂世界依報正報二十九種莊嚴入一法句,大家都會背了,一法句就是清淨句,清淨句就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這一切一切都是無為法身啊! 所以我們修行初步,就是要離開這個相,你才可以見到真實,見到本體。你不離開相,你怎麼見本體啊?這是一般人的過程,《首楞嚴》也是如此,要離開了妄,才顯真。所以它還有一個過程。 那麼進一步徹底之後呢,妄就是真。祖師大德說:「當相即道,即事而真」,一切事相,都是道,全顯的都是法身。 所以大居士龐婆她說,龐婆就是龐居士的老婆。這個公案大家很熟悉了,他們一家四口都是很了不起的。他的老婆就說說:「百草頭上祖師意」。祖師的意在哪裡呢?你去哪裡找呢?你在那個草的頭頂上尖尖那邊,就是祖師意。各種草的頭上,都是祖師的心意。祖師的心意,都在百草的頭上了。那麼這些話跟這些幾位祖師都是同一個鼻孔通氣的。這些都是無上醍醐。但是,一個不小心,它就變成毒藥了。這個前面先提了,說既然都平等了,持戒跟犯戒平等了,那我就專門犯戒吧!經典不是說了嗎?說「淫怒癡、戒定慧具是梵行」,那我的淫怒癡就不用息滅了。那麼這個體會就成為毒藥了。 所以雖然理上是這樣,我們沒有懷疑。但是凡夫不能直接就進入到理,但還是停留在事相上,所以我們是什麼情況呢?我們是看花還是花,看草還是草,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那你就慢慢看吧! 下來我們繼續再說,說「應知」,應知什麼呢?就那八個字,「應知」: 【清淨圓滿,中不容他。】 一切事究竟堅固,都是清淨,都是圓滿的,其中沒有另外的東西參雜下來了。你說另外還有個東西,不是佛的法身,那佛的法身就缺了一塊了。佛的法身遍一切啊,說這個不是佛的法身,那佛的法身不就缺了這麼一塊了嗎?無處不是,而且是清淨圓滿,那這裡頭不能有其它的東西夾雜。 下來我們再看說: 【念念不迷,心心無所。】 這個實相念佛也好,念佛的法身也好。我們現在還在第一段啊,這個論著說的就是念佛的法身嘛,第一個是念佛的法身嘛,那麼這是個什麼境界呢?就是念念自心都不迷。你知道了這一切道理,有什麼好處呢?下來這句話就重要了!「知道顛倒執著就是佛的法身,是消滅顛倒執著的最好的方法。」 這句話是「經典」啊,這個「經典」不是佛講的經典,「經典」就是非常的經典啦,大家牢牢的記住啊!怎麼樣才能夠牢牢可以記住呢?就是要多存檔,重複的存檔,這是師父的經驗,大家可以試試。當你一直在聽同一種的音聲,說的話也好,音樂也好,甚至哪一首佛曲佛號也好,你聽多了,最後這個音聲就會「失驚無神」的...「失驚無神」(粵語),就隨時會「噗」跑出來了。有沒有這個經驗啊?你擋都擋不住啊!大家有沒有這個經驗?這就是叫「熏」,它在裡面自熏,在裡面發展,所以就是要重複再重複,重複哪一句啊?就是這一句:「知道顛倒執著就是佛的法身,是消滅顛倒執著的最好的方法。」 就是這樣子,比你要去壓它、消滅它、抵制它,種種的這個辦法來得直接。這個顛倒妄想你壓得住嗎?顛倒執著就是妄想,所以各位不必怕它,「念念不迷,心心無所。」一念跟一念之間是continuously相續的,沒有「所」。這個「所」字在佛門裡面很重要。什麼叫「心心無所」呢?我們壞就壞在「所」這個字上面。所以《首楞嚴經》就說:「所立照性亡」。 你看我們大家來七寶學習《大經解》之後來學習精進班的內容,我們不必說再去學《首楞嚴經》、學《華嚴經》、學《法華經》,不必了。念公把這些大乘經典裡面重要的精句,把它都引過來了。 「所立照性亡」,你一建了一個「所」,你能照見五蘊本空的這個本性,就lost失掉了,就喪失了。所以就壞在這個「所」字。然後《首楞嚴經》又說:「因明立所,生汝妄能」,《首楞嚴經》是說:因為看見了,覺得很明淨,,你一有這樣一種明淨的感覺feeling,你有這種感覺,那你就有了對方了,由你「所」感覺的,由你「能」感覺的對方,right對嗎?那就成了「所」了,有所感覺。同時也出生一個能感覺的「能」,能感覺的你跟你所感覺的外境就對立了,對立了就二了,就矛盾了。所以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就是要消滅這個「所」。怎麼消滅呢?境界很高啊!理論很深啊!我們過去也常常討論。 觀音耳根圓通第一句是「入流亡所」。觀世音菩薩能成觀音菩薩,是耳根圓通的成就。他的耳根圓通不是去聽聲音,他是反過來反聞自性,聽這個能聽的聞性,他就入流了,入了法性之流,就忘了「所」了,忘了這個「所」是所聞,眾生一切都有「所」,「所」就是指你所聞、所見、所知、所證、所恨、所愛,都是「所」。入流,不聽聲音就忘了聲音的這個「所」,然後一步一步的深入,然後還有一個你「所覺」的,前面講了感覺嘛,有個「所覺」,那就有「能覺」,這個還得除去。於是,就要空掉它,空掉「能覺」跟「所覺」,那空了這個「所」,它的結果,「所」是被你空了,right對嗎?但是他又出現一個「能空」跟「所空」,又是能跟所,還是對立了。不行!還得消滅,「空」也得滅。那滅到最後,什麼都沒有了,滅到生滅都滅完之後,寂滅就現前了,最後就成功了,是這麼成功的,成功之後就忽然出生二種殊勝。上與十方諸佛同一慈力,下與六道眾生同一悲仰,就得到這兩種殊勝。得到這兩種殊勝,不得了了!所以「亡所」這就是心心無所了,這就是彭居士在這個論裡面所說的「心心無所」。所以你看現在許許多多那些修煉的人,他不知道他練這個他又練那個,得到一個境界,這些境界全部都在「所」裡頭,他不知道,這不可能究竟的。有「所」感覺,有「所」感受,所謂的進步,所謂的境界,全都是「所」。 【從此起行。】 告訴你修行應該是這樣子依前面所說的來修行,《金剛經》就說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上面四個字是「念念無所」,下面四個字是「而生其心」。從此起行之後,那結果是怎麼樣子呢? 【具足大悲,究竟大慈。】 很自然的,大慈大悲的心就生起來了。 【於身無所取,於修無所著,於法無所住。】 這三句大家要把它背起來。境界就是如此。第一句說對於這個身,不去取著它、不去保護它、不去留戀它。眾生就是迷惑嘛!最初的迷惑就是見惑,見惑中頭一件事情就是「身見」,也叫「我見」。所以有一個練氣功的人,他就去見明真長老。明真長老頭一句話就告訴他,你要去掉你的「身見」。練氣功的人都是為了這個身嘛,是不是?都是在修這個身,身體怎麼樣怎麼樣了,什麼脈裡面的什麼脈通了,又通小周天大周天,什麼什麼頭上又出了個小孩。都是這個身的事。 所以我們要「於身無所取」,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因為身是假的,你取它幹什麼?你有取,就有所住了。假的,我們不取,我們取真的。師父,你說取真的,那還是有一個取啊,那還是不行啊!這個大家慢慢去體會,你取真的,跟取假的,是不一樣的。 那麼下來這句是「於修無所著」,對於所修的法,無所執著。阿羅漢就是不究竟嘛,他只證得人空,沒有證得法空。他就覺得確實有煩惱可斷、有涅槃可證。這就是阿羅漢,所以他只證得有餘涅槃,不能證得無餘涅槃。就是他那個法執還沒空,對於修證有所執著。他不抓「有」了,他卻抓「空」,他不抓「有」,抓「空」,所以《心經》說「空即是色」,這是第二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第二句是「空即是色」,這是對二乘人說的,對二乘人說的。他所執著的這個「空」,這個「空」也成為他的一個色相了。這個以前我們想都沒想過,空就是沒有嘛,什麼都沒有了,還有什麼相呢?你執著在「空」,「空」就變成你所執著的一個相,right對嗎?就是這樣子嘛,所以阿羅漢不知道啊,那他就沒辦法向前進了,他以為就是到此為止了,所以他只證得人我空,他證不到法我空。 那麼這個法不是指修法的法,這個法是指的一切事。「於修無所著,於法無所住」這兩句就是《金剛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我們一念一念相繼,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但是「於身無所取」,第一步從這裡做起。你老愛戀這個身體,老想它到活一千歲,這就是執著,就是貪戀,就是有「我」了。一開始有我這個相,有「我相」,那個下面就不用講了,什麼都有了。所以「於修無所著、於法無所住」,那麼到了無住生心,就是地上菩薩的地位了。下來說: 【歷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不離當念,因果圓成。】 各位,你一定要在圓教的這個課裡面,才能有機會聽到這個,「不離當念,因果圓成」,我們先來慢慢的看。 通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圓教菩薩的四十二個位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四十個位次,加上十一地是等覺,再上去是妙覺,就是佛了。經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不離當念,因果圓成」,這八個字怎麼去消化呢?先不說理解了,怎麼消化呢?消化得了嗎?這句又很難懂,難懂才是圓教。又是師父這句話了,其實你本來就懂,是你的那個「他」懂,你不懂是你沒有用到那個「他」,你都用自己的攀緣心,怎麼能懂呢?這麼說懂不懂啊? 頓教就是不離當念咯!就是這一念之心,剎那間可以成佛,哪裡需要到三大阿僧祗劫啊?「不離當念,因果圓滿」;修的因也圓了,所證的果也圓了。所以是至圓至頓。 怎麼說不離當念就能證得這些次第呢?下來念公舉了個例子很妙,我們想都沒有想過。所以就是念公常常說的這三句話-我們不能離開善知識。不能離開經教。不能離開聖言量。所以我們依止念公最可靠了,最可靠,大家可以放心。別人的可以不用加進來了,奉勸大家,別人的可以不用再加進來了。你說:「師父,當參考可以不可以?」當參考也很危險!因為現在你還沒有像師父這樣子的定力,以後是可以的。那怎麼超越呢?你怎麼超越呢?你如果是漸修的,一步一步來的,那你一定要經過這些過程的嘛,是不是?但是頓法就不需要了,不需要了。那我們可以用世間的例子來體會,這就是前面講的,念公舉的這個例子很妙,大家體會一下。 說一座摩天樓,有一百層,OK?一個人坐電梯,中間他不下來,一坐電梯直接就上到了一百層的屋頂。那請問這個人怎麼樣呢?他沒有離開他的位置啊,他就站在電梯的原位對不對?在電梯裡面他站在東南角上面,他就沒有離開過東南角,他一步都不要動,就可以從平地上了一百層樓了。請問可以不可以啊?你說不可以。他都已經上去了。可不可以啊?這就是不離當處,就因也圓了,果也圓了,他上去了。 妙不妙啊?成立不成立啊?大家肯定點頭啊!成立啊!那再回來聽聽這個道理,又搖頭了,怎麼做呢?坐電梯可以,可是這個修行怎麼超呢?所以就是這個念頭卡住大家了,不敢吶,不敢承認,不敢承擔吶,不敢全盤接受啊! 我告訴大家,師父我到今天是全盤接受了,全盤接受了。那你為什麼不接受呢?從世間的這個例子已經告訴你,是可以行得通的。如果行不通,佛就不說了,就不說什麼叫當念就圓滿了。 所以前面這個譬喻可以幫助我們得解,他這個人沒有離開他的地方,可是他已經到達目的地了啊,從他開始的出發點到目的地,一步也不用動。從這個譬喻我們可以懂得,你這麼相信的話,這個信入還比相信的還要更深入啊,你相信之後,你要能夠入到你自己本身的這個般若智慧,完全全盤接受叫做信入。能夠這樣的話,你當念就因果圓滿。 所以說你不在圓教的話,打死你都不能相信吶,更不用說要你接受。所以淺修的人就是無法契入我們圓教的境界。他沒有辦法契入,他只能夠在旁邊吵吵鬧鬧,鬧個不停。他不知道這件事情是佛說的。佛沒有直接說,但是佛的意思就是這樣子。前面講過,在一個圓點上,起點就是終點。這個可以接受嗎?你看這個圓的,你從這裡開始起跑了,那它本身這個點也是終點嘛,妙不妙?但是如果是一條直線,那就有起點跟終點啦!所以直線就是漸修,有次第,有步驟。 現在麻煩的就是漸修的人,他就是不能接受頓法。這個師父也是很頭痛,常常就是遇到這樣子的人,他就是不能接受頓法。而頓法偏偏又是佛說的,那也是佛法之一。他不能圓,也要別人跟他一樣,不准別人圓,這叫什麼?這叫很霸道,無可救藥!我們之前這裡就有一位同學,他一直都還沒有進入我們這個精進班,在研討班有一位同學,他很用功,很努力,但是怎麼逼他,怎麼引誘他,師父常常引誘他,善巧的逼他,他就是不認同頓法,他怎麼樣都是要從《十善業道經》那邊開始學,還是要一步一步。當然你一步一步也可以到頂樓了,你就一步一步的爬樓梯,看你的命有多長,是不是? 所以淨土法門就是頓教,就是坐電梯。所以告訴大家處處都要圓,不圓不行的。你不圓的話,就會被很多的說法給你左右了,把你牽著走了。你如果有定力的話,有定力的話就不會被他牽著走。所以很危險哦!一定要抓準,抓準自己的立場,我就是要圓,我到死都要圓。你不圓是你的事,各人修行各人的,各自吃飯各自飽,這樣子就沒事了,是不是?下來說: 【故曰才發菩提,即成正覺。】 這裡又說明菩提心很重要。現在我們很多人修行都已經注意到這個修持的重要,這個很難得了。知道修行的重要,所以就禮拜啊、修供養啊、修持、念誦都很勤勞。但是,往往有人還不知道發菩提心的重要。《華嚴經》最強調菩提心說:「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所以你才發菩提心,就成佛了。就是彭居士的這句話:「才發菩提,即成正覺。」因為前面說過了,當念就圓成了,當念就圓成。所以,他發心的時候,就是成佛的時候。這又是頓法了,所以華嚴之頓、之超、之離見、之不容易懂,就在這個地方。 念公說我的話,大家都能懂。可是,這裡頭的意思極深啊!深到什麼程度?因為它跟我們的腦子裡的東西是格格不入的。所以這個我們要慢慢地來,慢慢地來。我們繼續看論的內容說: 【如賢首品初發心功德品,廣明斯事。如是念佛,能於一切處見如來身。】 《華嚴經》有一品專門講發心的功德。說這樣念佛有什麼殊勝的地方呢?這樣念佛,「能於一切處見如來身」,就可以在一切處見到如來。下來又引華嚴,這部論《華嚴念佛三昧論》,它所引的都是引自《華嚴經》。念公說現在連中國佛學院都不講華嚴了,因為部頭太大了。這是最深入的一部經,大家有緣來接觸《華嚴》,應當慶幸。 那我們現在更幸運的是不用去學習跟研究全部的《華嚴經》,我們現在得到兩位開悟的善知識給我們介紹《華嚴經》最重要的內容,聽完這套講記,師父敢保證:大家都賺到了,賺到了,聽不懂也賺到了,為什麼聽不懂也賺到呢?這些最珍貴稀有的內容都全部被你拿走了,全部讓你給存起來了,那不是賺到是什麼?下來說: 【又如光明覺品,世尊放百億光明,從此三千大千世界,遍照十方,乃至盡法界虛空界。】 這裡說百億,百億還是有量啊,有個數量啊,雖然說的一百億,還是有個數。但是他的本意並不限於這個數,「極言其多」,「極言其多」就是無量。釋迦牟尼佛從我們這個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是一個佛的國土,一個太陽系(地球是太陽系的一員)可能說還是個小世界,念公說現在感覺不行,不只一個太陽系,它應該大到銀河或是更大更大才是一個小世界。因為它有個須彌山嘛,這是太陽所繞的中心啊。一千個小世界成為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成為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就成為大千世界。那麼三千大千世界不是三千個大千世界,以前師父應該跟你們一樣,以為就是三千個大千世界,是由三個千連乘,那就不只了,所以你看它有多大!這還只是釋迦牟尼佛一尊佛國土的範圍,是他的範圍而已。所以,宇宙之大,非我們心量所能比量啊!那麼現在說釋迦牟尼就從這個大千世界放光,遍照十方,盡法界、虛空界,都是佛的光明。 你看我們佛門用的中文字啊,所以說到今天為止,為什麼佛的經典要翻譯成英文那麼的困難?我們幾句話就把整個大宇宙,一個地方都沒有漏掉都講完了,就兩個字:十方。OK!你翻譯,You translate what is 十方?Oh!ten direction、all direction。你這個all裡面還是個數量啊,然後再加一句「盡法界虛空界」,那有沒有漏掉一個地方啊?沒有啊,你翻譯「盡法界虛空界」,都是佛的光明。 這裡師父就想到外國人要學大乘,尤其是圓教的佛法,不容易啊!不是翻譯的問題,這是緣的問題。你看那個YouTube有轉播大寶法王在那邊開示講法的時候,在他座下多少外國人在那邊聽啊,除了出家人不說之外,很多外國人在那邊聽。你說他能夠聽到多少真正的佛法呢?最多是給他們得到大寶法王的加持,因為法王的那個能量很強,那個磁場很強,thats all就是這麼多,是不是?大寶法王的那個能量,大寶法王所有的,不能夠直接就傳送到你的身上去的,totally transfer,No!全部傳送,不能! But但是,這是師父前兩天才想到的,我們不是常常聽到這句話嗎?你念阿彌陀佛就是「全攝佛功德成自功德」,全攝就是totally transfer,right對嗎?你還要去到西藏某某地方坐在大寶法王座下聽,你還沒有從大寶法王那邊得到一點點的攝受。我們在任何一個地方,包括廁所,包括廁所你念一句阿彌陀佛,所有的智慧德相,所有的能量,一切的一切,totally transfer全都傳送給你了。有想過這點嗎?所以它的殊勝是不可思議的。 這是題外話,但是大家不要以為是題外話,這是一個很好的啟發。我們再看: 【而文殊說頌,教人離於有無一異生滅去來種種諸見,遍一切處觀於如來,是為入佛正信。】 讀了這句,先不說理解了。你讀了這句才知道我們認為的正信,是很膚淺的。這裡的要求正信很高,我們都做不到,所以我們都不是正信。 那什麼叫正信呢?真正做到正信兩個字很難。我們現在還是要慢慢的增加這個信心,一步一步從仰信成為正信。你看《淨土資糧》我們剛剛學習過了,就引了截流大師《勸發正信文》。正信跟普通的信入,有太大的差距。這個地方的「正信」講的很深入,就是文殊菩薩這裡說的這個正信,是要離於八樣事情。我們一樣樣來: 第一個離於「有無」,有或者沒有,有無差別之見。色即是空,空也即是色,空就是無,空也就是色。你這樣的認知那這個「有無」就離了,就離了,離了兩邊。有也離,空也離,但是你沒有注意,一不小心,你是離兩邊,你還是站在中間,對不對?這兩邊是以中間為理解,才有兩邊,但是這個要離兩邊,也不落在中間就真離了,就真離了。一下子接受不來,慢慢再聽,再思維,再體會。 下來就是「一和異」,我們看諸佛的法身就是不一不異。你要從它的體性說,是一,本體是一;可是要從事相上說,它就是異。一就是不二,異就是有二、有三、有四。所以你要從它的體性說是一,要從這個事相說它就是異。 我們舉例子啦,舉例子好懂啊,說故宮珍寶館裡面的金子打成的種種東西,博物館muzium你進去參觀,那麼解說員就告訴你說這些東西都是不一樣的,這個是什麼佛的壇城,那是什麼佛的壇城,這是什麼佛,那個又是什麼佛,那個是臉盆,那個又是什麼金盆,都不一樣的,對不對?都不一樣的。他說不一樣很有道理。然後他又告訴你說這些東西都是一樣的,都是金子做的,這個也很有道理。那到底是哪個才是有道理呢?兩個都有道理啊,所以,一樣和不一樣同時成立。說一樣就是一,說不一樣就是異。所以大家這樣子來理解跟接受,這個一跟異對立的這個見就沒有了,就離開了一跟異。OK? 再來看「去來」,我們知道這個法身是遍一切處,佛向哪裡去?又從哪裡來呢?都是自身嘛,在自身當中,從哪裡到哪裡啊?那這個話就說不出來了。沒有去來,也沒有生滅。本來就無始、無終。所以就離開了有見、無見、一見、異見種種的見,離開了這種見,「遍一切處觀於如來」,見如來在一切處,「是為入佛正信」。 從前,有一個禪宗的公案,我們也講過了,以前我們講得比較詳細比較直接。那麼這裡念公就簡單大略的提一提,說有一個人在佛殿上面吐一口痰,在佛殿吐痰吶,那聽到的人就批評說:「哎!這是佛殿吶,有佛,你怎麼在這裏吐痰呢?」意思就是說不恭敬,是不是?吐痰的人就問了:「你給我找個沒有佛的地方給我來吐痰。」他就這樣答覆了。所以告訴你遍一切處都有佛,大殿外面就沒有佛了嗎?但是這個我們就不能提倡在大殿裡面吐痰了,不是這個意思了。恭敬很重要,一切「福」從恭敬生。平等中的恭敬,這個恭敬是真的恭敬。下來我們繼續看: 【出現品亦云:「諸菩薩摩訶薩,不應於一法一事一身一國土一眾生見於如來,應遍一切處見於如來」。】 這又可以舉一個很好的例子。所以有很多內容是師父以前用過的,引用過的,現在也算是給大家再複習一遍,但是每一次說的都會有一點點的不同。大家很熟悉啦! 就是釋迦牟尼佛上忉利天給母親說法了。回來的時候,大家知道佛回來啦,就要去迎接就排隊啦。那麼有個比丘尼就覺得:我這一排隊,這比丘尼要排在比丘的後頭的,那還有很多那個天王,那她就要排得很遠很遠啦,要很晚才能夠見到佛了。那她的修行很好,有神通,能夠變現,那她就變現成轉輪聖王,哦,大家一看轉輪聖王來了,就把她推到前面去了。妳到前面到前面。那佛下來了,佛下來一看見她,就呵斥她:「你為什麼跑到大僧的前頭了?」比丘是大僧啊,比丘尼是二僧啊,佛一看就知道是這位比丘尼了。你說佛有神通嗎?肯定有了,但是不隨便用就是了。在佛門裡面,比丘尼對大僧要尊敬的,八十歲的比丘尼看到小和尚要嗑頭的。但是密宗就相反了,密宗女身一樣成佛,法會上女眾坐上座。所以佛教中男女還是平等的,還是平等的。這個外國人就能夠接受了,怪不得很多外國人都信密宗,可能是跟這個有關係。那麼這位比丘尼就回答佛說:「我願意早見佛。」那麼釋迦牟尼佛就回答說:「你沒有看見我,須菩提才是先見到我的。」哎,須菩提在哪兒呢?須菩提沒有來排隊啊,這個時候須菩提在山洞裡面打坐。他也知道今天佛要回來,他想是不是要去接呢?後來他就想到:「哎呀,佛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我接什麼接啊?我怎麼接啊?」那他就沒有來排隊了。他沒有來,釋迦牟尼佛說他才是第一個見到佛的。那這個就跟論上說的一致了,「不應於一法一事一身一國土一眾生見於如來,應遍一切處見於如來。」如來遍一切處。這裡有,那邊沒有,那就不是遍一切處咯。空遍到一切色裡頭了。 那麼下來這一段比較難懂的,師父其實也是似懂非懂,但是沒有關係啦,轉述就只是將這個東西給傳達出去而已,大家注意聽啊,說: 我把這個茶杯拿開了,那剛才放茶杯的地方馬上就是什麼呢?就是空了,right空了,對不對?那誰搬來的?那之前這個空是誰搬來的?就在茶杯就在這裡的時候,空豈不就是本來在這裡了嗎?它原本就在這裡了。所以空就到一切色裡頭,就是「空至一切色」。色跟非色的地方都到。非色就是空嘛!但空又不是到或者是不到,「非至非不至」。你說,這個空怎麼到的?這個「到」這個字也用不上啊。它沒有從哪裡來,但它也不是「不至」。但是,東西一搬走,這裡就是空了!空不是完完全沒有,完全沒有它就不能給我放東西了,所以是非至非不至。何以故?為什麼呢?虛空無身啦,所以沒有障礙。我們有身有障礙就過不去了,就過不去了。我要無身,就可以遍一切處、遍一切法了。 所以這一段大家聽了之後就要抓頭了,師父也抓過頭,後來就不抓,就放下了,不去想它了。繼續聽就是了,別想那麼多,繼續聽,我們能做的就是這樣子,一直聽,一直聽,一直聽。好,我們繼續看: 【「如來身亦復如是,遍一切處,遍一切眾生,遍一切法,遍一切國土,非至非不至。何以故,如來身無身故,為眾生故示現其身」。】 所以,如來身就是遍一切處、遍一切眾生。就是告訴你:我們身上都有如來身。如果說我們身上沒有佛的身,那佛的身就缺了一塊了。前面講過了,不只是我們學佛的人,就是五逆十惡的身體,全部也都是佛身。因為佛身不能缺一塊啊,遍一切處,遍一切眾生,遍一切法,遍一切國土,也「非至非不至」。所以,如來雖然有身,也就是無身,那就不落二邊。也有,也沒有,就不落二邊。所以,剛剛說的見惑,第一惑就是身見,第二惑就是邊見。不是有、就是無;不是這兒,就是那兒;總是落在一邊,這叫邊見。如來身無身,就不落二邊。你說身就有身,說有身就是無身,那就不落有,也不落無啦。「遍一切法,遍一切國土,非至非不至,何以故?如來身無身故。為眾生故示現其身」。 如來就是法身,法身無相,所以是無身,而能現一切身。他本身無身,他無身,才能夠現一切身。像我們有這個身,就沒有這個能力,這樣就是這樣了,我就是這樣,我們還能現什麼身?你要空,才能夠現一切嘛! 那麼所以夏蓮居蓮公他會集的《無量壽經》就是說:「彼佛如來,來無所來,去無所去。無生無滅,非過現未來。但以酬願度生,現在西方,去閻浮提百千俱胝那由他佛剎,有世界名曰極樂。法藏成佛號阿彌陀。」這一切一切都是為救度眾生而做的示現。 【又云:「菩薩摩訶薩以無障無礙智慧,知一切世間境界,是如來境界」。】 如來的智慧沒有障礙,不會說到這裡我就不通了,我只通到這裡,下來我就沒有能力了,不可能。所以《無量壽經》就說了,說:「如來定慧,究暢無極」,無極就是沒有limit極限。 世界一切境界都能知,知道一切世間境界皆是如來境界。下來論的這一句就很殊勝,也很奇特,我們來念一念說: 【「知一切三世境界、一切剎境界、一切法境界、一切眾生境界、真如無差別境界、法界無障礙境界、實際無邊際境界、虛空無分量境界、無境界境界,是如來境界。」】 你去哪裡能有機會聽到這樣的內容?誰敢跟你講啊?就算跟你講,你也不敢聽啊!現在是硬硬把你們抓來這裡讓你們聽。 許許多多這些境界,都是佛的境界。下來說: 【「佛子,如一切世間境界無量,如來境界亦無量。」】 那我們知道世間的境界是無量,有種種的境界。譬如在座的每一個人每一個人的境界都不一樣的,是不是?沒有一個人跟另外一個人是相同的。包括孖生的,就是雙胞胎的啦,廣東話就是很奇怪,當然是媽生的,唔通係阿爸生嘅咩?包括雙胞胎也是不同的,為什麼呢?樣子是一模一樣啊,現在我們理解了,因為個人的業不同,業不同就是他個人存的檔案資料當然就不同了,檔案資料所現的境界當然也不同嘍!所以做父母的就要清楚這個道理,就不會強迫孩子什麼都要聽你的。記得小時候,老人家就是常常有這句話,什麼話呢?我吃鹽比你吃米還多啊!哎呦,幸虧沒有得到腎病啊!那孩子怎麼管呢?孩子還是要管啊,所以是引導,不叫管,他們不要你管,他們有自己的業力來管他們,成立嗎?師父我自己沒有孩子,但是我都知道這個道理啊,所以我們就可以完全能夠接受。釋迦牟尼佛也沒有孩子,釋迦牟尼佛也沒有經歷過種種種種這些什麼什麼,什麼這個那個種種的行業。但是他也清清楚楚知道,每一個眾生所需要的,就是這個道理嘛!因為佛能夠進入到每一個人業力的這些檔案裡面,他跟你同在,佛跟你同在,他怎麼不知道你的情況呢?是不是?所以這樣就可以跟孩子和平相處。朋友也是一樣,你好我也好,天下太平,討債討完了,報恩的也報完了,那麼就各分東西,我去作佛比什麼都重要,何必跟你鬥氣呢?這就是明白了個人的境界是不同的,這個差別是正常的,因不一樣,果怎麼會一樣。那在這個世間,我們這幾個人就有這麼多的差別,你看這麼多眾生,這麼多種種,就差別無量啦!那麼世間境界無量,如來境界也無量。因為每一個境界就是如來的境界。 這句話用一句話就能夠體會了,為什麼一切境界就是如來的境界?因為是「共同一法身」,成立嗎?成立。 【「如一切三世境界無量,如來境界亦無量。乃至如無境界境界無量,如來境界亦無量。如無境界境界,一切處無有。如來境界亦如是,一切處無有」。】 所以,師父的能力就只能夠轉述。要不然,這段來給我自己發揮。我自己發揮就亂七八糟了,一定很多錯處的,一定講得不如法的,一定要做多少百世的野狐狸的。所以這樣的內容,一定是要開悟的人才有辦法來講解啊,因為《華嚴念佛三昧論》彭際清居士他只是做這個論的內容,他沒有講解啊,是不是?講解的是黃念祖老居士念公,只有他有辦法。 他說:「無境界境界無量」,沒有境界的境界無量,如來境界也無量。那前面說這些境界都是如來境界。那麼這個地方說這些境界無量,如來境界也無量。「無境界境界」是無境界,一切都沒有,它沒有境界,所以它無。如來境界也如此,一切處無有。所以,這又主張不落邊見了。所謂具足一切境界,佛也具無境界境界。無境界境界是一切處沒有,如來境界也是如是,一切處沒有。一切處沒有不是就落空了,因為一切處沒有,然而一切殊勝的境界就出現了。所以,極樂世界的常寂光,常寂光就常寂啊。常寂不是就什麼都沒有了。但是他常寂,它需要的時候,它是寂而常照,它可以出現一切的佛土。在寂這一頭,就什麼都沒有了,但是,他還常照啊!可以出現種種的剎土。所以,就是理事無礙了,在理上說,是一切空寂;在事上說,可以為度眾生,出現無量無邊的殊勝,種種的妙用。這才是佛的道理。 這才是本師釋迦牟尼佛智慧的展現。你看,當今世界所有一切的宗教家、哲學家、思想家,包括科學家,有這樣的道理嗎?沒有啊!佛教才有這樣子的道理,而且還要是大乘圓教。小乘都沒有。 那麼就引了經文了,引了佛的境界的殊勝,一切處是如來,如來的境界如此的殊勝。那麼下面就要問了: 【何以故?以自心智慧本無障礙故。無障礙智慧即如來境界故。】 這又就結合到我們本人了。為什麼是這樣呢?因為每一個人的自心本來的智慧本來沒有障礙。沒有障礙的智慧就是如來智慧。 好,我們繼續看。所以念公常常說,佛就是智慧。這個話大家總是覺得太簡單了嘛,佛就是智慧,鬼唔知咩(誰都知道),實際就是如此。根本就是一個智慧。我們不要談圓、頓教、這個華嚴等等,我們就說《唯識》好了,唯識法相宗就是大乘八大宗派其中的一個,一個宗。那麼唯識是大乘始教,這是共同的。你看華嚴的判教:小、始、終、頓、圓。它是屬於始教。眾生就是要轉八識成四智,把前五識就是眼耳鼻舌身,轉成「成所作智」。我們是前五識,佛就是成所作智。那下來第六意識呢?第六是意識,我們是意識,起分別種種,佛就成了「妙觀察智」。第七識是末那識,我們是執我,老執著這個「我」,佛就轉成「平等性智」,那就不是「我」了,就平等了。第八就是阿賴耶識,佛就成為「大圓鏡智」。在眾生就是八識;八識成為四智,就是佛了。 所以這個智慧就是根本。你看六度之中,般若如目,其餘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前面的五度都是好像瞎子,像沒有眼睛的。前五度離開了般若,都不能成為波羅蜜,不能到彼岸,不能算是究竟。只是一般的布施、禪定,不是布施波羅蜜,不是禪定波羅蜜。有了智慧,就是五度之後的第六度智慧,才是布施波羅蜜、禪定波羅蜜。那麼無障礙智慧就是如來境界,所以佛的境界就是無障礙智慧。 底下就真實的指出來:念自性佛也就是實相念佛。 這個到最後就說到持名也是實相念佛,這個就更是不可思議了!這個《大經解》有詳細的講解,大家可以配合着來看。下來說: 【此名念自性佛,亦名自性念佛。】 那這樣子就叫做念自性佛。念的佛就是自性佛,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實相念佛了,那麼念自性也就是禪宗的扣自性而參,扣己而參。一個是在念實相,一個是實相在念,「亦名自性念佛」,就是實相念佛了。那接着說: 【自性念佛者,無佛外之念能念於佛。念自性佛者,無念外之佛為自所念。】 大家好好的重複念這一句的內容,不得了的!這不是世間的文人在搞那個文字遊戲。這是智慧的文字般若啊!不是開悟的人寫不出來的。 這裡說自性念佛是什麼呢?告訴你:沒有佛外之念,能念佛。能念的這個念頭,它就是佛。沒有佛以外的念頭能念佛。所以說是自性念佛。那麼念自性佛,又怎麼講呢?沒有自己心以外的佛,是自己所念的。就是告訴你心外無佛啊,你念的佛,就是你的自心,這個就是念自性佛。那麼這個跟夏蓮居老居士蓮公的《淨修捷要》講的是一樣的,說:「無量光壽,是我本覺」。無量光、無量壽,阿彌陀佛就是無量光、無量壽嘛!是什麼呢?就是我們的本覺。本覺就是本心,自心。那麼「起心念佛,方名始覺。」發了心來念佛,才是開始覺悟啊!而覺悟之後你念的是什麼呢?念的就是你自己的本覺。這不就是念自性嗎?所以,最後始覺就合乎本覺了。所以我們修行始覺合本覺很重要。但是一定要有始覺,要開始覺悟,要不然你還是糊裡糊塗的。始覺需要合本,合乎本覺,始本不離就直趨究竟。究竟覺,就成佛了。下來說: 【不入此門,所念之佛終非究竟。以不識法身自性故,將謂別有故。】 他說你不入這個法門,你所念的佛,終非究竟。為什麼呢?因為你不認識你的法身自性的原因啊!這個就是《彌陀要解》所說的,《資糧》六信中的「信自」。這個內容我們精進班在這之前學習的《淨土資糧》裡面,念公有很詳細的講解。然後你這個不信,「信願行」者的信願就不具足。往生是決定於信願,念佛的深淺決定你的品位。所以,信願不足,念得再好也沒用。信願不具足,念佛念得如銅墻鐵壁,風吹不入,雨打不透,也不能往生。 現在還有很多人就犯這個毛病啊,就是只想念,簡單省事,就是不想聽那些大道理,所以一般人就只是念,但是不去檢查檢查這個信願是不是夠?是不是夠?老貪戀這個世間,你老對娑婆世界留戀不捨,這個願就不足。六信裡面,你頂多能夠信事,信什麼事呢?信有一個極樂世界,有一尊阿彌陀佛,你信這個念佛能夠往生,那你就只信到這裡。那麼六信當中,信事、信理、信自、信他,你只是信事、信他。而這個信的「他」也信得很低很淺。不是法身境界的佛,而是看成一個化現度眾生的應化佛,不是究竟圓滿的境界。 你看當年在印度,有人看見佛,只見到佛是一個黃面比丘;有的人見到種種光明,佛種種的光明、種種的殊勝;有的人見到佛像一塊黑炭,這個人的業障很深啊!這就是他自己的心量了。現在一般念佛人信「他」的心量,就像當年印度人把佛看成黑炭差不多。這樣子念佛,信不足,願也不足,那就是蕅益大師的話了,念得風吹不入,雨打不透,也不能往生。 所以,我們大家要讀誦大乘,提高自己的信願,也是要發菩提心。那麼還是《華嚴經》的這句話:「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為魔業。」所以這點很重要。 不知道法身境界,不知道自己的自性,所想到的佛,就受自己心量的限制。limit。不知道自性,就不能信自。然後這個論說「將謂別有故」,以為佛是離開自性,另外還有一個佛。所以常常說這是:「心外求法」「心外取法」,這都是錯誤的。 所以你看,師父安排的課程都是有講究的,先學《淨土資糧》,對不對?然後今天我們來學《華嚴念佛三昧論》,引出來《淨土資糧》的這些內容,大家就很親切很熟悉了,所以都是有安排有計劃的。 那麼下來繼續看論的原文,我們再看一段,論的原文說: 【入此門時,一念功德過于虛空,無有限量。】 能入到這個法門的話,念一句的功德就過於虛空沒有限量。過就是超過,超過。《無量壽經》也講了,說:你如果達到一念淨信,念一句阿彌陀佛,就往生極樂世界。這是很殊勝的事情。這個說的就是慈舟老法師,他講《無量壽經》,還做了個科判,他特別提出一個「一心三輩」。除了前面的三輩之外,還有一個「一心三輩」,九品三輩是大家都知道的啦,但是慈老很了不起的事情,他提出了一個「一心三輩」。就是這裡說的無有限量,就是一念淨心、一念淨信,皆得往生。 下來這段是相當相當的重要!他說一種是不入此法門,一種是入此法門。一種是入此門,一種是不入此門。那麼再引證古大德的話。就是引了黃蘗禪師,就是臨濟的師父。那目前中國禪宗都是臨濟的兒孫。不要說中國禪宗,就說師父也是臨濟宗的子孫。臨濟向黃蘗問法,三次問法,三次遭痛棒。後來到大愚禪師的地方開悟了,三頓棒打得好啊!黃蘗是一個了不起的禪宗大德,他有一部書叫《黃蘗傳心法要》,是很好的書啊,佛教徒都應該看。這不是師父的意思。是念公的意思,說佛教徒都應該看。那我們就不用看,在《大經解》的這個講解,念公幫我們引了主要的精句,所以看《大經解》就足夠了,就可以了。 那這裡有另外一個內容我們來看看。他說:「學道..」(這個道不是道教的道,而是指這個佛道)「學道人迷自本心,不認為佛,遂向外求覓」,向外去找佛,「歷劫勤求,永不成道。」又說:「著相修行,以求功用」,你著了相,在那邊修行,要求得到某種功用;現在有人貪境界、求功用,想學功能,都落在這個話裡面。他的結果是什麼呢?八個字「皆是妄想,與道相乖」,乖就是乖離,跟道是相反的相違背的。這是黃蘗的話。 聽起來好像是沒有什麼,其實這都是現在佛教徒的通病,所以才會對外面的種種事相感到很好奇,一窩蜂的追隨哦! 下來又引了另外一位法師說得更加的透徹了,一針見血。我們看了這位法師開示之後,我們的時間也差不多了。 這裡引了唐朝高麗國的普照禪師在他的開示裡面說:「不覺自性」「若言心外有佛,性外有法」,一個人不知道有自性,就說心外頭有佛,有佛在自心以外,自性之外還有法;「堅持此情,欲求佛道者」,就怎麼樣呢?「縱經塵劫,燒身鍊臂,敲骨出髓」,燒身燒臂供養,把頭骨腦髓拿出來供養,然後還「刺血寫經,長坐不臥」,晚上坐不倒單,有人練這個不倒單,就是不睡覺的,就是坐在那邊,這都無濟於事。這些都不能從心裡頭解決問題,都是從外面事相上著手,然後說「一食卯齋,乃至轉讀一大藏教,修種種苦行」,這種人怎麼樣呢?我們一般人看他能這樣修種種的苦行,無量的苦行,應該很了不起了,我們都做不到。但是大師說他修這個苦行,怎麼樣子呢?普照禪師說:「如蒸沙作飯」,把沙子蒸了來作飯。這些話很堅決,很明白,很透徹。結果是什麼呢?「只益自勞。」只是增加自己在那兒受苦。所以說,「不入此門」不行,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師父常常講,說修行要活活潑潑,活活潑潑自自在在,但不是隨隨便便。這個有差別哦!活活潑潑,自自在在,但不是隨隨便便,親親采采,不是哦!但是現在很多人就是不能活活潑潑,很多給自己定了一套自己的一個規約,我必須得這樣,必須得一定要這樣子,不這樣子都不行。那你就給自己憋死了嘛!所以你看,師父的修行,真的很自在的。每天的功課沒有一定的時間的,如果今天特別忙啊,但是,不是明天再來補回去,沒有補的。時間再看怎麼樣,是什麼地方,時間有就做,一面做一面打瞌睡打瞌睡,阿彌陀佛,禮佛拜佛也是,哦..很夜了很夜了,那還是做完它。不是交功課,而是還是做得很自在,因為沒有給自己定一定要在某個時間完成,不在這個時間完成的話,那就不行,一定要這樣子,那不是自己給自己憋死了? 所以這是第一段,那麼第一段也就是談的《彌陀要解》的「信自」,也就是四種念佛的念實相佛,實相念佛,就是所謂的理念了。這是第一段,念自性佛,念法身佛,這是第一段。 接下來我們就看第二段了,那個第二段就留到下堂課我們再來繼續。第二段是講念佛的功德,念佛的功德,念佛的功德會出現怎麼樣殊勝的這個境界跟種種的這些好處呢?我們在下堂課再一起來學習。好,我們今天就一起學習到這裡。下來內容我們下堂課再來繼續。感謝大家的出席,阿彌陀佛!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