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华严念佛三昧论》-第1集
2024/04/21 20:41:36瀏覽180|回應0|推薦3

《华严念佛三昧论》-第1集

彭绍升居士所作的《华严念佛三昧论》,是以圆融无碍的华严义理来指导念佛修行的论着。《华严念佛三昧论》依据《华严经》的义理,从「念佛的法身」、「念佛功德」、「念佛名字」、「念毘卢遮那佛」、「念阿弥陀佛」这五门开示念佛三昧。彭绍升居士就提出了这五个殊胜的义题来贯彻华严全部经,来总摄跟总结华严全经八十卷,是一部稀有不可多得的论着。

着作:彭际清居士

讲解:黄念祖居士

转述/播讲:释 空能法师

製作/流通:马来西亚七宝淨土讲堂

  我们从今天开始将在这个精进班来跟大家学习跟研究一系列精彩的佛法内容,这个内容的讲解,都是黄念祖上师念公生前的遗教,这些都是珍贵和稀有的法宝,是成佛的宝藏啊!那我们今生有幸能够遇到,这也是大家的福报啊!这些内容极其殊胜,也很重要,尤其对专修淨土的我们,更是一个稀有的机缘。

  那之前我们学习的第一套的内容就是《淨土资粮》。这次我们选了清朝彭际清大居士的一本小册子,叫《华严念佛三昧论》,这个论收录在《华严义海》裡面,加上黄念祖老居士念公的讲解,师父一样是转述,这部《华严念佛三昧论》,将《华严经》的经义,归结到念阿弥陀佛的念佛法门。

  一般像我们,我们的理解就是华严是华严,那就是大乘在中国的八大宗-华严宗或者是贤首宗、天臺宗,淨土宗是独立的另外一个。

  可是这个华严跟淨土,怎麽可能会结合在一起,而且结合得非常的紧密,非常的巧妙,非常的不可思议!这个是我们想都没想到的,是不是?没想到的。

  清朝乾隆年间彭际清居士,他终身奉事佛教,广种福田,行菩萨道,解行并重,着书立说,着书就是他写了很多着作啦,这个后面会提到。最终成办淨业,人称清中最着名的菩萨居士。他对于淨土宗有很大的贡献。

  《华严念佛三昧论》的文章虽然不长,但是真正不可思议啊!将《华严经》八十卷经文的精华,两千多种修行的方法,归纳成五条,最后结归到念佛求生淨土。

  那我们所知道的就是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到最后导归极乐,那我们今天才第一次听到,华严的这个修行方法也可以结归到念佛求生淨土?大家今天有幸连续的听完几堂课之后,你们都会惊为天人呐!想都没想到的。如果你没有接触这本《华严念佛三昧论》,你做梦都没想到会是这样的。

  那念《华严经》真正是得到华严三昧,这个是肯定的了。而华严三昧就是念佛三昧。这个《华严念佛三昧论》主要讲了五个内容,讲念法身佛、念报身佛、念化身佛、念佛名字,然后讲念那摩阿弥陀佛。

  讲念佛之前先讲四个内容,就是你念佛,你知道你念的是法身,同时念的是报身,念的是化身,虽然你念的是名字,但是名字中,这些都包括了。而且一切佛裡头告诉你,现在要专念那摩阿弥陀佛,全部就是这个内容。

  那为什麽要提到《华严》呢?我们知道《华严》是经中之王啊,是最高的经典啊!提到《华严》就提到法身,为什麽要提到法身这麽高的境界呢?他是希望你能够对淨土念佛法门理解得深刻一些,就不是一般人的认知了。是要让你能够更深更广更全面的理解淨土念佛法门,跟这句名号的不可思议功德。

  所以大家在七宝走到今天,一直是跟着《大经解》来学习,所以听了这个内容,感触跟外面的人不一样。就知道这句名号它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不是外面的人所理解的,就是念阿弥陀佛谁不知道?

  念公说这个《华严念佛三昧论》它有它的宗旨,但是它的宗旨没有任何人给它做过注解啊,也没有人给它分析什麽是它的宗。这个是念公自己替它想的,那替它想的念公就说这个不妨先这麽说着吧!就是先这麽看着吧!如果有更好的,那我们就改了,有更好的我们再改。但是到今天还没有人能改,那就是证明这个是最好的了。

  那我们在正式进入正文之前,先来了解多一些这部论的这个方方面面,那这样子下来,在进入正文的时候,就会比较清楚。因为这部《华严念佛三昧论》,听到的人不多。

  师父是在十年前接触到,一接触就歎为观止!惊为天人!还有什麽形容词?最后爱不释手。除了不断的看讲记的文字之外,常常也重複的听音频,因为当年念公没有拍视频嘛,一遍一遍的听,每听一次都法喜无量!穫益匪浅!

  下来一段是念公自己在其它的开示裡头提到了这部论的一点说法,师父也找来了在这裡让大家听听。

  就说的是《华严念佛三昧论》的宗,它的宗是什麽呢?就是十个字,这十个字不得了啊!不得了啊!谁有这个这个能力想出这十个字,把所有的一切经、一切论、一切佛法、一切的一切,全都包在这十个字裡面了?

  这十个字就是它的宗,是「华藏入名字」,入名号也可以。「持名入华藏」,名字就是名号。

  那华藏世界就是《华严经》的世界海,无量无边的佛世界叫做华藏世界,华藏世界有依报有正报,正报是一切佛菩萨,依报是这个世界种种种种的庄严,这个华藏也就是一真法界。

  各位同修,不是十法界啊,是一真法界,这个是超情离见,不可思议了!这个一真法界就是一成一切成,一位一切位,你只要到了最低的一位,以上一切的位你都得到了。一真一切真。

  不是这个贪要先断了,然后再断嗔,然后再断痴,No! 不是!不是这样子一样一样来处理,一真法界不需要这样。一处是真,其它一切就没有不真的了。一成一切成,这个不可思议就在这裡,都是不可思议的功德,都是华严的境界,华藏世界有无量的世界,无量的世界有无量的佛,无量的菩萨,一切一切,这些佛菩萨的功德,都入在这句阿弥陀佛的名号裡头了。

  一切国土种种的庄严啊,有的以香做佛事,有的以什麽什麽做佛事,有种种种种的庄严。那麽要说到极乐世界的殊胜,主要是在凡圣同居土的这个淨土的殊胜,他是超越十方。但是十方国土要单比某一个殊胜,那比极乐世界殊胜的有的是啊,但是再殊胜也跟你无关啊,为什麽呢?你去不了啊,你去不了。

  那不说别的世界,就说我们这个世界,释迦牟尼佛这个世界我们就去不了了,就在这儿,你就入不了,你就在这裡,你就在这裡头了,没有离开啊,就在这裡头了,但是你什麽都不知道。

  所以有人才会问释迦牟尼佛:「怎麽你的佛土不是清淨的吗?」因为我们看到的这个土都不清淨,是不是?五浊恶世嘛!

  那麽在《维摩诘经》说佛以足指按地,佛用他佛的足轻轻的在地面一碰,即时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宝严饰,譬如宝庄严佛,无量功德佛庄严土,一切大众歎未曾有啊!这就是释迦牟尼佛的淨土,就在这裡啊!就在甲洞七宝淨土讲堂啊!但是你不知道啊!

  《首愣严经》也有同样的描述说:「如我按指,海印放光,汝暂举心,尘劳先起。」用这个海印来比喻我们的自性,比喻那个一真法界。但是我们所看到的这个秽土是尘劳先起之后的世界,大家明白吗?你动个念头,佛你的土怎麽那麽不乾淨,这麽污秽的呢?你问的这些都是尘劳先起之后的境界,尘劳先起之前的才是真正释迦牟尼佛的淨土,这样明白了吗?所以就在世尊的这个报土,你却入不到这个境界,那就是等于没去啊,去不了啊!

  所以这个名号就是说:「华藏入名字」,就是莲华世界的海的一切佛世界的一切佛、一切菩萨、一切的大乘圣贤、一切的功德,都在这一句名号裡头。

  我们读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就有类似这个说法嘛,说一句佛号,三藏十二部经论、禅宗一千七百则公案、一切戒律都在裡面、一切禅定也都在裡面。这个说法就跟这裡说的意思就一样了。各个世界所有不可思议的庄严,种种说法,种种度众生,种种利益众生,你吃东西也给你增长,闻香也增长善根,什麽见光也增长,看见树影也增长,种种种种的殊胜,这些不可思议的功德也都在这一句名号裡头了,这就是华藏入名号,或者入名字。

  所以听到这里,我们更加的更加的有信心,原来我们修淨土的,我们持这句名号,这句阿弥陀佛到底有什麽东西在裡面啊?讲不清楚了。所以一句佛号就是殊胜当中的殊胜,是最高的华严境界,华藏世界种种的庄严就入在名号裡头了。如果你对于名号有这样子的一个见,就是有这麽一个认识,你念佛持名那个效果就大得多了,利益也就大得多了。

  那麽接着念公就说,我本来想到的是「华藏入名字,名字入华藏」,那麽这个在文学上很突出啊,后来一想还是不准确,为什麽呢?这只是游戏文字而已,实际上没有达到那个境界。所以就用「持名入华藏」,持名是什麽?开口念啊,阿弥陀佛,你持这个名号,你开口念阿弥陀佛,你就入了华藏世界了。没有再有别的理解了,「不假方便」,不再有什麽任何方便了。

  大家要晓得,关键就在这裡。因为华藏的功德已经都入在名号裡头了,你只要念这个名字,自然就全在这个华藏世界裡头了。合逻辑吗?肯定合逻辑,你也没有资格反对。华藏世界已经早在你心裡头了,那你念这句佛号,你耳朵听着心裡记住,身体出来的也就是从你自心裡头出来的,这华藏世界早已经进入到你的心裡头来了,它都进到你裡头了,各位还傻傻的不知道啊!就在你裡面了。去解剖开来看看有没有?其实师父也不知道,现在才知道,所以这一切最殊胜的都给你安排好了。不用到处去忙啊,像盲头苍蝇这麽忙乱碰乱撞,这边找那边找,不用,不用啊!就来这裡吧!都给你安排好了啊!我们现代人讲的配套,这些都是现成的啦!你到处去忙了几十年,到最后才遇到这个念佛法门,跟你现在遇到了,不要怀疑,马上接受,就「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了。

  之前做《大经解》上字幕的时候又发现到这个,其实你说念公他大胆也可以,其实他真的是很透彻了,他这麽说的话,蕅益大师应该也不会怪他了。「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念公说,我觉得这裡面还多了一个「摄」字,还「摄」什麽鬼啊!都是你的啦!本来就是你的了,你的跟佛的有没有两样?没有两样啊,还要有这个过程?没有这个「摄」了,他说还多了一个「摄」。

  厉害吗?大家体会一下:你本来是佛,何必那麽囉嗦?这种说法,外面的人不能接受就由他去。你本来是佛,现在就是要去作佛才能够圆满你本来是佛的这个性德。所以这个配套已经给你们准备好啦,都给你们啦,不用你从头开始一点点慢慢的增加,现在只要接收过来成为你的,然后以这个为因,你再进一步,那有什麽困难的呢?已经有了这个作为因了,你再进一步,几乎都成为一体了,就快成为一体了,你再向前一步,其实向前一步也是多馀的,共同一法身,这就是《华严念佛三昧论》的宗,我们只要抓住宗,就能够提纲挈领,对这部书就不怕了,不怕了。

  不然你一听到《华严经》,哇,吓坏了!碰都不敢碰啊!现在也不是要你去碰《华严经》,那个部头太大了,我们也没有能力,佛教徒最多是诵一诵《华严经》,是不是?要学习跟研究,这个连出家人也没几个。

  那现在我们有一个巧妙的方法,透过学习这部《华严念佛三昧论》就能够得到《华严经》的利益,这个利益不是让你成为佛学家。而是能够结合了我们主修的淨土法门,从理上更加透彻的,更加深入的,来理解淨土法门殊胜的义理。

  「华藏入名字」,名号或名字都可以是一样的,没什麽分别。我们再重複一次啊,这就说了这个名号,一切华藏所有的功德都在裡头,无量的佛世界、无量的佛、无量的依正庄严都在裡头,因此你持这个名念这个佛,就自然入在华藏世界裡头了,就入在华藏世界海,就和华藏世界海是一体,那当然就往生极乐世界了嘛!哎!华藏世界是华藏世界,极乐世界是极乐世界,怎麽又可以往生极乐世界呢?极乐世界就是华藏世界,这个证明在后头我们会更加的清楚,所以这个作为这个论的宗,这个论的宗。

  其实我们也不一定非得看了《华严念佛三昧论》,再去这麽体会。我们就可以先把这个前面说的种种先体会下来,今天说的这个宗就结合了我们平常的念佛或者是念咒,所以要圆融就是这个意思了。

  不然我们就变成了牛顿了,牛顿是什麽情况呢?牛顿就是大猫牠是要鑽大洞的,小猫要鑽小洞的,所以他开了个大洞给大猫,开个小洞给小猫,他不知道小猫也可以从大猫的大洞进去的啊!

  今天讲的这个《华严念佛三昧论》,按他这个论我们再去念佛,那就有这个功德了。那这个有什麽好处呢?这有什麽好处呢?要没有什麽好处,我们又何必浪费大家的时间呢?

  夏老师莲公说,这关係到你的品位啊,品位啊!这个师父前面也稍微提了,你不念《华严念佛三昧论》,你信愿持名一样可以往生。你要是增加了这样子的见,那你的品位就高了,什麽见呢?等我们学完之后,你就知道是什麽见了。这个主要应该是对于上品往生的人的作用非常大,就是提高你的品位,所以它这是侧重于有智慧的人,可以有高的品位得到往生。

  我们不是想求高,不是想好胜。大家要知道,关键是可以早日实现你度生的本愿,大家老是喊要度众生,怎麽样才能度众生呢?只有你自己真正见佛闻法,悟无生法忍,你说话不再放毒了,才开始有度众生的资格啊!

  而现在你说的几句话裡头,甚至还有一句裡头,还有吃了就死的这个毒药啊,有的裡头有鸦片烟种种这些,那你这个别人吃了就麻烦了,这当中就有好有坏。

  所以说为什麽要像那个上品上生,当下就是佛菩萨,就可以分身到无量无边的世界,现种种身,度无量无边的众生,牠是畜生,我就现畜生的身去度牠。你以为是假的,这是真的,现畜牲去度众生是真的。

  大家应该还记得念公说的,有一隻猪叫薄荷的,有听《大经解》的应该知道,这隻猪叫薄荷,这个师父讲过两次,第一次就没搞清楚说牠叫博博,后来才听到正确的名字是薄荷,为什麽叫薄荷呢?因为这隻猪牠喜欢吃薄荷,所以主人就给牠取了这个名字。那麽畜生往生的有好几个例子,我们后面会提到。

  现在正式开始学习这部论之前,就跟大家谈了一些,让大家更清楚关于这部论的来龙去脉。那我们现在就正式进入这部论的内容,就是回到念公他原来讲记的内容。前面师父做了很长的一个开场,前面开始有一段,是当时念公在北京居士林开讲这部《华严念佛三昧论》的时候,有一些开场的交代内容,谈的一些话有的不适合现在的客观环境,但是有一些话还是很重要,所以师父我就大胆的做了一些整理,希望大家能够谅解。

  那一开头念公说,我们共同来研究《华严念佛三昧论》,实在是一个非常殊胜的因缘。我们知道一切法是从因缘生,不离开因缘啊,佛法也是一样啊,此中就是这个当中有殊胜的因缘,可以分为五方面来说:

  第一、我们都知道,《华严》是经中之海。「海」表示广大无边,无穷无尽。《华严》是经中之海,无所不摄。《华严》在佛法中又称为经中之王,最尊贵、最高深。《华严》讲四种法界: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只有《华严》讲得最清楚最透澈。《华严》的特点是事事无碍法界。《华严》有十玄,因此最尊。「今此论」就是这部论,名为《华严念佛三昧论》。那麽《华严》两个字,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的简称。那麽这个名字太长,所以就取《华严》两个字代表。《大方广佛华严经》是原教啊,也是最高的法。在《华严》中讲的种种三昧,无量无边无穷的三昧,「念佛三昧」是其中之一。但是,念佛三昧是《华严经》中所有一切三昧之王。这个论单讲华严念佛三昧」,经」是经中之王,所提倡的是三昧又是三昧之王。那很自然的automatically,这个「论」就是王中之王、殊胜中的殊胜、尊贵中的尊贵。因此称为法殊胜。

  那麽第二呢,你讲这个论要有书可以读啊,因为当时念公那个时代没有那麽方便,你可以上网下载这些文字档,没有啊,必须要有书嘛,如果没有书只是空谈,没有文字可以看,讲完就完了。譬如受灌顶,灌顶的时候很有收获啊,那过了几天什麽也没有了,现在有了书本,这就是另一个殊胜的因缘。

  说到这个书是有流通的,你看有流通啊,大家桌上有一两本啊,很稀有啊,有流通师父见过。但是我们现在都用电脑文字档,所以没有找来给大家啊,只有几本在我们这裡,这几本有的是师父自己收藏的,也有的是向马来西亚淨宗学会请的,就那麽几本。而且马来西亚淨宗学会的会长告诉师父说,你来请的仅有的那几本是人家拿来环保的,人家拿来环保的,是不要的退回的,我听了都心酸呐!不知道念公会不会心酸?师父当珍宝,人家当野草,是不是这样的?

  好,我们看第三说,现在有这麽多人来听,这是当时的情况。居士林的诸位大居士、通教寺的受戒大德,想深入研究。有这样一些发大心的信众,是讲经的条件。否则,像生公对着石头讲,叫「生公说法,顽石点头」。这是特别的例子,不希望成为这个特别的例子。那麽这麽多人在座,这又是一个缘。有在家的、有出家的、有大德、大居士顶风冒雨来参加,共成一个殊胜的法会。

  大家看看,念公是,他是在家居士,来听讲的不少是出家人啊,从这裡我们可以知道这一会非同小可!

  第四说居士林的提出,理事长吕老居士再三提出要谈这个论。念公说这就是有因有缘了,那我才来向大家汇报。

  这个「我」就是念公,就因为当时有人祈请,我们今天才有机会听到。

  第五、我大病不死,得讲此论,这是另外一个因缘。

  当时念公还是带病来讲的,不像师父现在转述是中气十足来讲的,所以我们更要珍惜。

  接着念公也说了说有这些因缘,所以人人应当生出殷重心,难遭难遇之想。那麽另外要提一提,当年佛在说《华严》的时候,在座的都是大阿罗汉Arhat,智慧第一的舍利弗,神通第一的大目犍连,连他们都听不懂啊,其馀的更不用说了。这些大阿罗汉们如聋如盲,好像跟聋子一样,好像跟瞎子一样,虽然参与了法会,但是对于法会殊胜的内容,殊胜的言教,听了跟没听一样,这叫做好像聋子;看到,跟没看到一样,这个比喻为盲,不是真的眼睛瞎了。所以你看看,当年佛在菩提树下讲这部《大方广佛华严经》,真正有资格听的是法身大士啊!今天各位是什麽士啊?女的是女士,男的是男士,我们也有资格来沾点光。

  所以念公说因此今天的内容,大家碰到一些道理,自己一时想不通,不要灰心,不要不满意。就连大目犍连、舍利弗都还吃不消。那至于不明白,听了有什麽好处?不明白还是来听,听了有什麽好处呢?念公也说了这个一经于耳,功德就不可思议了。这裡许多文句来自《华严经》,今天的研究等于研究《华严经》,研究《华严经》三昧中的王,也就是经王中的三昧中的王。

  那麽下来一段是配合时机,师父我自己也加进去了,就成为了第六了,念公的原本只有五,我加一条变成六。

  第六,配合七宝这一次介绍这部论,也加入这个殊胜的因缘,这个更是稀有的因缘。你想想在马来西亚,佛教的发展跟接受的程度,当然远远不如中国跟其他北传国家,这是肯定的了。而我们能够有这个机缘接触到这部论,再有机缘听讲这部论的殊胜内容,这是因为大家一路走来依止念公的《大经解》学习了之后,大家在接受圆教的义理上已经有一定的basic一定的基础,这也是得到佛力的加持,念公的加持,能让这原本不可能在这个地方成熟的缘今天成熟了,才能有这个机会得闻如此稀有无上的宝典,得闻如此重要的论着,所以大家应生庆幸之心,说者、听者、转述者,都应该生难遇之想。

  一般说来在开始研究佛教经典或者论着之前,应当要先知道这部经、这部论的纲要,心中先有一个轮廓,再去看经、看论,你的收获就很大了。所以,天臺宗经典,一开始先讲五重玄义。华严宗更多,是十门分列。第十门才讲到经文,讲经文之前有九门,这九门都是经文之外,是总结提出来的。念公的《大经解》,就是用了华严十门。而这次是按天臺的五重玄义,较简,比较简略。五重玄义就是:

  第一、释名。解释这个论的名字。研究经或者论,先要把名字给弄清楚。你看日本到处都是《那摩妙法莲华经》,所以石头上到处都有都是,有些大德临终就请人念经题。所以说,名字很重要。名字就把一部经跟论的特点都包括进去了。因此,先讲经名,大家看其它经论也应该注意到这一点。

  那麽第二是辨体。这个经以什麽为体呢?本体是什麽呢?经中说了很多文字到底以什麽为本体?那本体,我们简单的来理解就是,它以什麽作为它的这个理论的依据,它的理呀,本体就是理嘛!言说是形相,是文字相。这些相是从什麽体裡面显现出来的呢?那你知道体,才知道它的根本啊。所以,我们看一部书,要能抓住它的根本,要知道它的体是什麽。

  第三、明宗。宗旨是什麽?上次《淨土资粮》就讲了一个《阿弥陀经》的宗,就是蕅益大师提出的「信、愿、持名」四个字。全部的内容,全部的理论,全部的修行方法,都在其中了,都没有离开信愿持名。《阿弥陀经》就是要「信」,要发愿往生。难信之法,要信。发愿,要愿生彼国。而且还要念,念就是持名啊。一经宗旨就是「信、愿、持名」。那麽这四个字把一部经就概括了。就是要好好的信、好好的发愿,好好的持名。这个是《阿弥陀经》它的宗。

  第四是论用。讲它的作用,讲这个论的作用。

  第五是教相。是说的这个论属于哪一教?是小乘教、大乘教,还是大乘始教、终教、顿教、还是圆教?不同的教就是为了不同的对象。那佛是随机说法的,说的内容就有分别。小乘就不谈成佛;始教说阐提不能成佛;终教说阐提也能成佛,但是需要三大阿僧祗劫;顿教一刹那就可以成佛。所以,先要知道是属于哪一教?一刹那成佛或者是三大阿僧祗劫成佛,都是佛说的,所以你不能说这个对,那个不对,对跟不对,都是佛说的,但是对象不同,所以就有不同了。再说,时间是由于大家的妄念,你说一刹那、说三大阿僧祗劫,都是平等的。所以就要知道「依了义教,不依不了义教」,要知道这个论是了义的,还是不了义的。两种说法不一样的时候,就应该依了义教。所以要知道它的教相。

  那麽以上就是五重玄义了。这些内容,各位同修在学习《大经解》的过程当中有听过了,所以师父我就没有再做延伸的补充,大家可以配合看《大经解》的视频来看看。

  念公说有时候看书、看论,你不看注解倒好倒容易,一看注解,拦路虎就给你拦住了,因为他讲五重玄义嘛,我们现在等于是解剖麻雀的性质,虽然只是十五页的这个短论,仍然可以分析到其中的五重玄义。那我们先来开始一项一项的来详细的理解:

第一、释名

  这部论名叫《华严念佛三昧论》。《华严》是《大方广佛华严经》的简称。《大方广佛华严经》虽然只有七个字,这个经题是最全面的经题。所以很稀有啊!经题往往包含三个内容:有说到人的,有说到法的,有譬喻的-人、法、喻。《佛说阿弥陀经》只有「人」。佛是人,是本土的佛,阿弥陀佛,阿弥陀是彼土的佛。此方的佛说彼方的佛。那麽《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没有人,「金刚」是比喻,「般若波罗密多」是法。这个《大方广佛华严经》中的「大方广」是法,「佛」是人,「华严」是喻。七字中人、法、喻具足了。

  师父找遍了其它的经都没有人、法、喻具足的,除了《大方广佛华严经》,就是《无量寿经》,也是人、法、喻都具足,《大经解》证明说经本经题亦具足人、法、喻,其中的「佛」字表此土的果人,无量寿是彼土的果人,故题中具两土的果人。庄严清淨平等觉七个字是法,大乘呢?大乘两个字是比喻嘛,乘者车嘛,这个经可以运载无量众生咸达宝所,登彼岸。像《法华》的大白牛车,所以大乘以人、法、喻具足的经不多。好,我们继续看:

  第一种说法「大」讲的是「本体」,以常,遍为意。什麽是常,什麽是遍,这下来会解释,体是大,是常,无生无灭,竖无初际,无始就是没有开始,找不到开头,未来也没有头,所以是常,那麽这个是就时间来讲的。空间则遍满十方一切处。这个体就是这样子,无生无灭、无始无终,遍满一切处。所以,这个大就是常跟遍。「方」是以轨持为意。法是持其自相,一切法都有它本身的相。你看桃树有桃花,桃树的桃花就是那个样子嘛,那桃花不可能跟菊花同一个样子,那就要叫桃菊了,桃树的花,桃花就是那个样子,它保持它自己的相。李树的花、叶、果子又有自己的相,自己的形式。法就是如此,一为「持」,各个法各有其表示的形式。再有呢,令人生解,提之则知其含义,就是轨持为意,这个就是「方」。「广」是说它的用,「广」是讲它的作用。它是以包博为意。包是包含一切,博是广博无边。

  那第二种说法,「方」是相大,「广」是用大,一切法都有体相用,那第一「大」,这个「大」字代表体大。体是离开言与思的,离开你的言语跟思维所能达到的,众生的言思不能及,你说不到,你也想不到,你所说的所想的都不对,都不对,只是对你的对,这句话很妙啊!这句话是师父独创的哦!对你的对,我们一般人就是这样子嘛,都说自己对,其实是你对你的对,不对别人的对,对别人就不对,还以为自己都对,而其实所有的言说都不对,一开口就错,那我就不开口了,不开口也错,所以禅宗的师父就拿着这个棒子在等着,你开口就打,不开口也打,我们这裡师父没有拿棒子。

  下来是继续念公的话,体是什麽呢?用语言,思想都不能解。是法非语言分别之所能解。语言就是言,分别就是思,一思就是分别啊。那麽这个体大是什麽呢?离言思,就是说现前自己一念介尔之心,介尔之心就是极微小的一念之心。这个心永远没有变异而包摄一切(这个底下还会细说)。那这部论对于这一点说得很详尽。「大」就是言一念之心,瞥尔一刹那一念之心,而这一心就是永远没有变异,不生不灭,摄一切法。一切法都从这个体而生出来的。从体流出相,流出用。一切法都从体生,体就是你的一念之心。「方」是相大,也是离言思,非语言分别之所能知。你看就这两句嘛,跟前面「非语言分别之所能解」,是一个意思。就是说你这个介尔之心,这个心就是大智慧光明,就是清淨自在,常乐我淨,具有无量无边的功德。方的含义如此,这个是相大,一切殊胜之德都是这个相。用就横具十界因果。十法界的一切因果都不出于此。「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就是佛法界。广度众生就是菩萨法界。自觉就是罗汉法界,一切因果,以四谛十二因缘为因,就得声闻缘觉的果。以六度万行为因,就得菩萨的果。以大方广为因,就得佛果。我们一般说大,都是一个相对的,对比的大,这个桌子比相机大,房子又比桌子大,还有比房子大的东西。总之,说某一个东西是大,也是小,这都是对待的大。《华严》之说,是没有对待的,是绝对的。有二才有对待嘛,到了无二,还有什麽对待呢?所以维摩诘就是入不二法门嘛,入不二法门是什麽呢?就是离开了二。谁要能离开二,你就入了不二法门了。不要等别人给你证明入了不二法门。离开了一切分别,就自然入不二法门了。

  那麽以上是解释「大方广」,「大方广」是所证的法,修行证到什麽呢?证到「大方广」。

  下来是佛,佛是觉者,佛是最平等的了,是觉悟的人。是觉圆果满,觉都圆了,是圆觉;果都满了,是果头的佛,所以是最尊!觉满了,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觉都圆满。自觉也圆满,觉他也圆满,觉行也圆满,所以,就成了佛了。根据《华严经》说佛有十个涵意,因为《华严》你说什麽都是十的,怎麽样它都会列出十样东西来,我们来看:

  一、具一切智。

  二、具一切种智。

  三、离烦恼障。

  四、离所知障。这个第四解释的比较多,我们来看看什麽叫所知障。这个所知障,知识份子确实要注意。知道烦恼障—贪瞋痴不好,而不知道本来不懂的,现在懂了,懂了很多很多,这些所知,可能就成为障。相反的,不成为障就是智慧,就是智慧了;成障,就是所知障。所知障非常麻烦,所谓事障易遣,理障难除。理障是什麽呢?就是你开口闭口说的都是理体的话,而自己还没有真正消归自性,没有消化成为自己般若的一部分,那麽这些理对你就成了所知障了,你只是只知道一些理,而没有在事相上来显现这个理,所以蕅益大师说你这个理就不圆满了,所以成了所知障,就有一个固定的成见,承认这个,就不承认那个,就要闹派系,这一宗说那一宗,这一派说那一派,固执一宗一家之说,不能圆融。

  大家看看,我们依止念公的传承是处处都圆融的,这是最难得的因缘。这一部《大经解》基本上大家都听完了,从过去的经验当中都能体解到,念公的讲解还有祖师的言教,都是引导我们走上圆融无碍的道路。

  下来念公继续说清楚什麽叫所知障,这些所知障都是理障,以为就是自己这个意,其实,不见得。你用「以为」两个字,问题就出在这裡了,我以为...你以为,还不是佛以为,只要你说我以为,那就是什麽呢?那就是《四十二章经》说的这句话了,佛就告诉你:「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佛已经告诉你「慎勿信汝意」,你偏偏要相信自己的意思,那这个「意」就是所知障,所知都成为障碍了,佛就离开了这些障,都没有这些障碍了。这是第四。

  第五呢,于一切法,能自开觉。

  第六、能让他开觉。

  第七、于一切种相,能自开觉。

  第八、于一切种相,能让他开觉。

  这个六、七、八就这麽简单啦,因为念公本身没有再详细解释了,师父哪有能力解释?所以就照念啦!

  第九、如睡梦觉,佛就是睡醒的人。我们就是还在梦中的人,佛就是这麽平等。佛醒了,我们还在做梦。作佛也是在梦中,叫大作梦中佛事。这是个好梦,但是还是究竟没醒。要知道它是梦啊!那我们做梦都有这个经验,在梦裡头,我这是做梦啊!尤其梦到最惊险的时候,这一招最管用,赶快告诉自己这是梦,张开眼睛,他要咬你的,老虎咬你的,张开眼睛,老虎不见了。所以要醒啊!不是早上醒来叫做「要醒」,要离开六道叫做「要醒」。我们知道这是梦,那就要觉啊,觉就是觉醒啊!佛就是从睡梦中觉醒了。

  第十、如莲花开,莲花开了是极其自然的。你看每一个花苞都要开,佛开了,我们还没开。

  佛就是这十个含义。到《华严》,什麽都是十。这是它的特点。此为第四个字—「佛」,是「人」。

  「华严」是「喻」,比喻。「华」就是开花的花嘛。比喻修因得果,果就是庄严法报化身。「芬馥万行,荣耀众德」。花又香又好看,表示万行所结的果,是一切众德所形成的。花(华)就是比喻这个嘛。所以以一切神通,一切妙相,来作为庄严,这是华严的意思。花也有十个含义。花不仅仅是草木之花,也包含了珍珠、金、银做装饰的。如密宗佛像的璎珞,是宝所成的,这也算花。耳环、钏镯也都是庄严之具。飘幡,身上披的飘幡为衣、绸缎的重裙,这一切庄严之具都是。珠玉金宝也可以严身,就是庄严这个身也是花。所以花有两种,一种是草木的花,一种是金玉所成的花,都可以庄严其身。那麽下来就说了花有十种,就是十种含义,我们来看看:

  一、含实。花能结果结籽。

  二、种子表示含有性德。一切都是性德之所流现,由性德再出现修德。

  三、光淨。表示本性本来是很明显的,花很光莹、很洁淨、很微妙。

  四、适悦。谁看了花都很高兴。「顺物之机」,应一切众生的机,大家欢喜。

  第五、引果。能结出果子。

  第六、端正。

  第七、无染。

  第八、巧成。花开的形相很好,很美。

  九、芬馥。花味香美。

  十是、开敷。心开,「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开悟、开解。心被捆上了,然后又放开了。开敷为意,从这一点来看,它有很深的涵义。那麽这十种裡面,有的是适于两种花的,有的只限通于草木花的。

  下来是「严」,「严」是庄严的意思。万德、万行都圆满了,拿来装饰佛的十身。所以「佛华严」是「喻」,是譬喻与人放在一起。佛是觉悟的人,万德圆满之所庄严。这个代表「人」,能证的人。这个人证了「大方广」,「大方广」是所证的法。也可以说「大方广」也是体、是性德。从大方广起修,修是事,事就是「佛华严」。有一点觉悟,便有一点庄严。最后,又证得「大方广」,这是修德。所修又全在性中,这就是「全性起修,全修在性」。

  这裡要补充了,这个补充也是念公在别的地方讲的,简单说「性」本来就是清淨的,就是自性清淨,众生虽然本具性德,如果没有修德,这个性德始终被无明烦恼缠缚,而不能够显现。全性是性德,起修是修德,「全修」是修德,「在性」是性德,所以「性外无修,修外无性」,如果依《大方广佛华严经》所讲的体相用,性德是体,唯心所现是相,唯识所变是作用,体相用是一,互融不二,说体一定包括相跟用,说相一定包括体跟用,一而三,三而一,才真正契入「性外无修,修外无性」。

  这些名相的解释,我们过去在讲解当中已经有详细的叙说了,这裡就不多重複了。

  以上经题七个字当中,解释了六个字了,此为别名。

  最后一个字「经」,「经」是通名,一般的理解是「贯、摄、常、法」。到了《华严》又有十个含义。

  所以为什麽师父到了这个时候才来跟大家介绍这部论跟念公的讲解,都是配合时机因缘的,不早不晚。那前面也提过,大家在圆教的学习过程有了一个基本认识,才来看这部论,因此在听的过程当中,就不会那麽吃力了。当然有些同修还是会很吃力的,因为一个班裡面的程度都会有差别嘛,尤其到了后面就越来越深,但是无论如何,我们学习这部论,跟听念公的讲解,都会有一定的受益的,这是一个宝藏啊!

  好了,来说说经的十个涵义是什麽:

  第一、泉涌。像泉水涌出来。

  第二、出生。经裡面能够辗转出生殊胜的妙义。

  第三是显示。显示佛的知见。

  第四是绳墨。那个木匠用带墨的绳子在木上面弹出一条墨线,然后完全依照这个墨线来施工。《无量寿经》也有这句经文嘛,「随经约令,不敢蹉跌,若于绳墨,咸为道慕」,表示经中的指示应该依教奉行等等的意思。

  第五是结鬘义。结鬘就是用线把花串起来,做成花环,戴在身上,作为装饰,比喻佛经能贯穿如来所说的事理性相、因果等法,令不散失。

  第六是摄持义。佛经能摄持所化众生回归自性,不致攀缘六尘、流转生死。

  第七是「常义」。佛经是万古常规,历久不变。

  第八是「法义」。佛经所诠释的妙法,十法界共仰同遵,无能越者。

  第九是「典义」。妙理圆正,无偏邪。

  第十是「径义」。佛经是众生出离生死的途径,是进趣涅槃之正路,所以称为径义。

  念公说这个经题只能够很粗浅的做一个介绍。大家觉得粗浅吗?哎哟!不粗浅咯!都要时间消化。

  又这个念佛三昧在《华严经》内,所以才叫《华严念佛三昧》。《华严》裡面讲了种种三昧,什麽叫三昧呢?三昧的含义就是正定、正受。正定是戒定慧,还有禅定这几个名词。而定有种种的定,跟正定相对的还有邪定。大家要知道啊,有了这个邪定,你一入邪法,邪法以什麽做标准呢?什麽是属于邪法呢?不符合圣言量的法,就是邪法了。你上网去查那些资料,种种的这些科学的哲学的,这些资料查来了,然后你拿来用,这个是不是圣言量啊?thats why所以就是这样,不符合圣言量的法,你一入了这个定,就是邪定。正受这个受是受用,定中就有受用。正定有正受用,邪定就有邪受用。所以,有很多人很快的就出现了许多奇异的事;不是佛教的法,都称为邪法。

  这是念公的原话,不是师父自己大胆加的哦,因为念公的要求很高。你看我们在学习《无量寿经》的时候,就看到裡面说的「杜恶趣」,以佛的位次来看,菩萨以下的都是恶,那六道肯定也是恶,人道裡面不是佛教的内容,不能超越六道,当然也是恶了,恶就是邪,所以要这样子来理解。那别人不理解,我们要理解啊,我们不要曲解,更不要断章取义。

  所以念公说大家要知道向上很难,就是要再进步要再进步,要再提升很难,而趋于下流是很容易的。你不是走正路,就是走邪路,走下流,往下跑,就很容易入邪定。所以有的人对修行的人说:「哎,你这不好,你开了鬼眼了,你通了鬼脉了啊!」就就是跟鬼打通了。所以就看到许多阴间的情形,看到许多的死人,而他自己也出现鬼的这个特点,一个活的人呐,他出现鬼的特点是怎麽样子的呢?脸发青的,不像师父脸红红的。那是鬼的特点嘛,妖魔鬼怪都有通啊,鬼有鬼的通,墙壁挡不住鬼,地也挡不住鬼。我们人就不行啊,你不能从墙穿过去,从地上出来啊。那你说你得这个鬼通是进步还是退步呢?所以这个问题要好好的想一想。许多佛教徒对这些事情,还不能明白。有人自己可以坚持,但是不能够劝动别人。所以这些东西要有分别啊,无分别中还有分别,有分别中还要无分别。这裡说的是正定、正受,这就分别于邪定了。

  三昧是正定、正受。那念佛三昧,持名也好,观想佛也好,实相念佛也好,用这个去修,这个是在修的因地上所谓的「念佛三昧」,你修这个三昧,当修行有成就的时候,得了定,生了智慧,入了一心了,见了种种的瑞相,这个是果上的三昧。当然,三昧有深有浅,得到了受用,得到了成就,那就是果上三昧。念佛三昧也是《华严》讲的。

  那麽这裡举了妙叶在《宝王三昧念佛直指》中说:念佛三昧是三昧中最上的三昧。「无量法门,唯念佛一门,圆摄无外。」圆满摄了一切法门,没有不包括的,没有不包的。一切法,什麽禅定、什麽密法都包括在内。这就是《华严》的道理。懂得《华严》之后,你就是圆人了。一法就摄一切法,不然就很忙咯:怎麽忙呢?今天生病,赶紧念药师佛;有人死了,赶紧念《地藏经》,地藏名号;没有钱,赶紧修个财神法;这个我们显教没有,这是密教的。有点恐怖,赶紧念观音。有人说念阿弥陀佛只是为了往生,你还没有往生就不需要念。他不知道任何一法都能包括一切法,都有无量无边的妙用,不是那麽的机械的。但是有的人就是忙乱不堪。这裡告诉你念佛一门,圆摄无外,悉皆具足。这个念佛三昧,如大海吞纳众流,悉无分别。如如意珠,能出生无量无边的宝,以满众生的愿,故称为如意之宝。能满一切的愿,它也没有什麽减少。要什麽给你什麽,但是如意珠是不是损失了什麽呢?也不是。故又名为王三昧,念佛三昧又叫王三昧。前面说的这些开示是妙叶大师在《宝王三昧念佛直指》裡头说的。

  所以我们依止念公的传承来学习这个教法就容易多了,我们自己就不需要再去涉猎其它的经典跟论着了。你看像《大经解》这一部书,就包含了193种的经跟论,念公都帮我们选择了适合我们需要的,所以你说依止这个传承有什麽不好呢?有什麽不好呢?

  下来蕅益大师也有类似的话,所以祖师都是祖祖相通的。蕅益大师说:「念佛三昧所以名为宝王者,如摩尼宝,如摩尼珠,出生一切诸三昧宝」。不是世间所要的宝、要饮食、要汤药、要卧具。而是能给你一切无量无边的三昧之宝。所以,一个念佛三昧包括这麽多。「如转轮王」,转轮胜王统摄四天下,统摄一切诸三昧之王。「盖是至圆至顿之法门也」,这个是最圆最顿的法,顿是顿然成就,一生成办。你还要修三大阿僧祗劫,这就不是顿法了。顿法是刹那成就,是至圆满至顿之法。以上是二位淨土宗大德所论。

  那麽下来就引了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大智度论》说:「念佛三昧能除种种烦恼及先世罪。」所以念佛一声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大家要好好的想一想啊!好好算算这个账啊!这个劫是极长的时间没办法说了,亿劫万万劫,这个数位大得不得了,电脑都表示不出来。那麽多生死重罪,一句佛号就能消,想想才知道念佛的殊胜啊!

  论裡头说本来一个人就具足了法身、报身、化身,大家好好的看这句,那说的是一个人,就是每一个人,不是只有某某人,或者是只有圣人,任何一个人都有三身。因为本来是佛,一念能相应,就名为念佛三昧。「入此三昧门即能遍摄一切诸三昧门」。入了念佛三昧,就摄一切三昧了。所以,这个就是念佛三昧的解释以及念佛三昧何以称为宝王三昧。

  这裡再重複一次,《华严》是经中之王,念佛法门是法门中王,念佛三昧是三昧之宝。所以总结就是念佛三昧是王中之王、宝中之宝,称为宝王三昧。

  这是一个极殊胜的因缘啊,我们能够遇到能够听到,那都不是偶然的。佛教不说偶然,也不说巧合,一切都有因有缘。

  念公说我常常劝大家,多生的辛苦到了今天,各位都不是什麽十一岁十二岁或者二十来岁的年轻小伙子了,不是年轻人了,已经上了年纪了,多生的辛苦走到了今天,苦不苦啊?苦啊!那念公就劝我们,我们今天要叫它有个决断,要叫它成功,不要跟过去一样,下回再来,要有一个决断。

  论就是优婆提舍。梵音是upadesa。指佛涅槃以后,佛的弟子对于佛的教义,做了一些解释,设了一些问答,那麽这些着作就称为论。

  以上说明了《华严念佛三昧论》的论题。下来介绍作者。

  他是受过菩萨戒的大居士彭际清,字绍升,号二林居士,是乾隆年间的大居士。世代宗儒。这个论有一篇自序。《居士传》是他做的,《居士传》最后有自撰的「知归子传」裡面写得很简单,只说:为儒,父亲都以文字官于朝,在朝廷做文字官。年未冠,就是他不到二十岁就以儒言取科第。念公就以自己的所知,说他父亲是尚书,尚书的地位等于现在的副总理,这是高干子弟,他本人是进士,后来就做官,最后都放弃了,他如果继续做官,我们就没有这部论可以听到咯!应该做官,但是没有做官。然后专门研究佛教,着作很多。第一部着作是《无量寿经起信论》,也对《无量寿经》做了一些删节。另外他有《观无量寿经略论》、《阿弥陀经略论》、《华严念佛三昧论》、《一乘绝疑论》、《居士传》、还有《二林居士集》,他是一位深入禅宗,深入淨土的大居士,不可多得,跟莲池大师的风格很接近,禅跟淨土密切的结合。

  那麽下来是说到五重玄义的第二是「辨体」了。我们现在是开始细说了。

  本论之体,就是一真法界。华严宗说一真法界就是天臺宗所常说的「诸法实相」。诸法实相跟一真法界实际是一回事。法界就是统摄一切万法,所以叫法界。怎麽说是一真法界呢?因为体是绝待的,没有对待。不是二,称为一。是真实无妄,所以叫真。所以是不二,离妄,统摄万法,就称为一真法界。

  一真法界之另外一个解释是「无二曰一,不妄曰真,交彻融摄」。这就比这个统摄万法又深了一步了。一切互相彻,你能彻我,我能彻你,这就是交彻。融摄就是互相的融,互相的摄、互相交、互相彻,可以拿这个讲堂的这个灯光来作比方。你看佛臺上有光啊,顶上的灯,各个都有光。屋子裡的光亮是由于佛臺跟全部电灯所发的光,对不对?谁能分别这个室内哪一块是佛臺的光?那一块是顶上的光呢?不可分了。所有的光,每一个光都遍满整个讲堂。每一处都有各个自己发的光。这就是交彻、交融、相摄的意思。你摄了我、我摄了你,你融到我裡头,我融到你裡头,交彻融摄。以我们说的这个譬喻推广到一切法,一切法无不如是,都是这样。

  这样一个不二不妄的一真的法界是什麽呢?就是诸佛平等的法身。佛的法身是平等的。《金刚经》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法身还有什麽高下?不但佛跟佛的法身没有高下,一切都不二,那还有什麽高下呢?所以是大平等之法。从本以来就不生不灭、非空非有、离名离相、无内无外、唯一真实,不可思议。那听起来好像全都没有了,那不就断灭了吗?不!告诉你唯一真实,唯一真实那你说是不是有啊?你说真实不是有咯?你要这麽一想,告诉你不可思议。刚刚再要一想,禅宗多少棒打下来了,把他赶出去,赶出去!所以称为一真法界嘛!

  所以师父常常说这样的内容有谁敢讲啊?转述都没有人敢转述啊!转述不是上网下载那些文字档丢给你,然后你就去讲啦,你去讲啊,你去讲到最后,不晓得自己在讲什麽,不晓得在转述什麽。所以这样的内容谁敢转述?你敢转述,都没有人敢来听。而你们怎麽在这裡听这样子的内容呢?why why tell me why?这个事情有时候师父我自己也想不通,想不通啊!所以师父说你们是胆大包天如包青天!下来就是开始博士班的内容了。

  一尘一毛无不是一真法界,不但广大无边的是一真法界,极微细的电子、还有比电子小多少万倍的的中微子,都是一真法界。到了华严境界,小的就包括大的,「毛端刹海」,一个毛端就能容纳刹海,小中可以包括大。那我们的常情是大包括小,多包括一,但是华严境界是一多相即。一万包括一包括二,一跟二也包括一万。又华严境界延促同时,一秒钟跟一万年是一样的时间。爱因斯坦他就懂得这个道理喽,他一个朋友死了,他就跟他朋友说:「你死了,不久我也就来了。」但是他又说这个不久我就来了都是错的话,时间是人的错觉,物质也是错觉。错觉跟妄想正好相似,错似妄,觉似想。我们说妄想,他们说错觉。时间是错觉。现在时间、空间、物质,这些概念都在发生变化了,所以我们佛教前途光明啊,要知道这不是指现在信佛的人多了,做供养的人多了,这个就叫光明?不是啊,不是量quantity,是质quality,而是说的这个法有大光明在前头。科学家非常惊讶 Buddha Sakyamuni 释迦牟尼佛的大智慧,科学家非常的惊讶,他们现在如此这麽的努力,才以种种的实验做出来,可是两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早已经知道了,早已经知道了。

  下来也是念公的话说:所以真正佛教徒要有志气,不要灰心。这裡说的不是指泛泛的一般佛教徒,而是真正传承释迦牟尼佛的法的佛教徒,佛是大智慧,现在我们都在继承啊,所以在生活中遇到一些不理解佛法的人,对他们的言语批评就一笑置之,不是嘲笑他们啊!而是我们心裡有数,我们是什麽呢?要知道我们是稀有的物种啊,所以要有信心啊!

  为什麽这个《华严念佛三昧论》以一真法界为本体呢?因为清凉大师把《华严》的一真法界分为四:理法界、事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这个内容这裡提早先提一提,后面还会详细再说一遍。

  这个事就是种种的事相,这些我们看到的种种的事相,大地山河,男女老少,有凡、有圣、有因、有果,这些都是事,这是一个法界。

  理法界说的都是本体。离言思、离名相,本来就不生不灭,这也是一个法界。

  一切空寂而不妨示现种种的大地山河,理跟事不相妨碍,叫理事无碍法界。

  还有事事无碍法界,是华严所独有的。小跟大本来是有碍的嘛,是不是?小是小,大是大。可是《华严》说它无碍,大的可以包括小的,小的包括大的。多跟一对一般人是有碍的,一般认为多包括一,十包括一。那麽这个人家就说你头脑正常了,对不对?但是说一包括十,一个手指头包括十个手指头,一秒钟包括十万年。这个人的头脑就不正常了,所以常情就不好懂了。但是《华严》它是无碍的,事事无碍。这个例子我们后面还会看到。

  那为什麽会有障碍呢?那你不能说这个障碍是佛那边的,佛那边哪有障碍啊?是你这边有障碍啊,是我们有障碍。

  所以华严分为四法界,《无量寿经起信论》说...这句话很重要啊!而且是宝来的,这句话是宝来的哦!说念佛完全可以入四法界。能够听到这一句就赚到了,这个说法不得了了,不得了啊!往后我们就是来研究跟学习这些不得了的佛法的内容。所以我们说以一真法界为体,是有所依据的,依据就在下来的这个内容,下来这个内容。

  那彭际清就是二林居士,他如此说:

「一心念佛,不杂馀业,就入事法界。」

  你修行是事嘛,要一心念佛,不参杂别的,这个是条件呐!不是念佛之外还练气功,这是举其中之一啦,以此类推啦,有人还去学静坐,甚至学一些世间的瑜珈,养生一类的东西。你不理解那个是治标,不是治本。「本」是什麽呢?你的法身要开显,你的色身是由他来programming的,用英文是很传神,这个中文呢?师父就想到说是由他来编排运算,是由它操盘设定的,由法身来操盘设定的。那你要证得法身,证有完全证,有部分证,有少许的证,你只要证得一点点,你这个色身就不一样了,就不一样了,该什麽时候走,它帮你安排得好好的;不应该这个时候走就不会走,是不是?所以你这也想学,那也想学,那就不是一心了。一心念佛,不杂馀业,就入了事法界。

「心佛双泯,一真独脱,入理法界。」

  你念佛阿弥陀佛...念着念着,心跟佛在自己心中都没有了;那本有的一真独然透露,就这一句佛号明明朗朗。那你就入了理法界了。寂然不动,生佛俱泯,这些事相都没有了。

「即心即佛、大用齐彰、入理事无碍法界。」

  下来这个心就是佛,「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从体起用,从性起修,全修在性,大用齐彰。所以说一个人念佛,他的光明是遍满全法界。小说一个人念佛有四十里的光明,这个还是对凡夫说的。要是圆人,念佛光明遍满一切,大用齐彰,理事无碍。所以不起于座,分身尘刹,广度无边众生。一个人念佛,他的功德遍满一切处,这是大用。

  所以哪裡有灾难,这麽远,你还要坐飞机,还要辛苦的到那个地方的现场去,现场也不一定适合你在那个地方念佛,你在甲洞七宝淨土讲堂念佛,你一个人念佛,你的功德就遍满一切处了。do you believe?你相信吗?这就是大用。

「非心非佛、神妙不测、入事事无碍法界。」

  非心非佛,那就离开一切了。「神妙不测」这个境界不是凡夫所能够知道的,这个就是事事无碍法界。

  所以念佛就入四法界了,四法界就是一真法界。所以《华严念佛三昧论》以一真法界为体,以诸法实相为体。

  你看这裡就引了《淨修捷要》,《淨修捷要》说什麽呢?说:「无量光寿是我本觉」。本觉不就是法身咯,就是自性,那我们所念的阿弥陀佛,就是我们的本觉,本觉是什麽呢?「起心念佛方名始觉」,生起念佛的这个心才开始算是觉悟了,所以叫做始觉。那你始觉的时候念的是什麽?念的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本觉,始觉合本这是最重要的,始觉合了本觉才成为觉悟啊!「始本不离,直趋觉路」,就到究竟觉了。由以一真法界为体,所以你本心就是佛,起心来念,念什麽呢?念阿弥陀佛。那佛是什麽呢?佛就是你自己嘛,无量光寿就是你的本体嘛。

  那麽下来是五重玄义的第三、「明宗」。这个「明宗」还有后面更精彩的,精彩到我都说不出来了。那我们今天第一天上这个课-《华严念佛三昧论》,跟听念公的讲解,还有师父的转述,然后又大胆的做了一些补充,那麽我们今天暂时学习到这裡,下一堂课我们再继续下面精彩跟重要的内容。好,今天我们一起就学习到这裡。谢谢大家的出席,谢谢大家的收看,阿弥陀佛!

( 創作其他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ypurelandcentre&aid=180527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