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Excerpt:《震撼世界的海報》(100 Posters That Changed the World)
2021/11/25 04:51:19瀏覽444|回應0|推薦9

Excerpt:《震撼世界的海報》(100 Posters That Changed the World)

我們無從得知,是何人在何時何地張貼了世界上第一張海報,可能是某個打算宣傳當地環形劇場新節目的古羅馬商人,也可能是某位想勸人投票的古希臘民主人士。但有一點無庸置疑,那就是他們都希望眾人將目光聚焦在自己想傳達的訊息上。
……
為了說服群眾,每個時代的海報或多或少都誇大或扭曲了紙上影像,但這些誇大或扭曲的風格與藝術手法,都注入了當年的時代精神。或許這就是在多年後,這些海報依舊能吸引我們目光的最大原因。
——科林.薩爾特爾,〈前言〉

從圖書館借閱了這一本有趣的書,雖然作者認為我們無從得知世界上第一張海報,但他還是選擇了1651年英國國會發布的懸賞海報,對象可是當年流亡海外的英國國王查理二世 (Charles II)

從這些海報的介紹,熟悉或不熟悉的相關歷史或軼事讓我一路讀來津津有味。以下分享我個人比較喜歡的幾張海報,或許也是大家熟悉的作品哦!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97815
震撼世界的海報:全球最具權威性、煽動性、開創性的海報聖經, 見證歷史、改變世界,描繪未來
100 Posters That Changed the World
作者:科林.薩爾特爾 
原文作者:Colin Salter
譯者:朱家鴻
出版社:方言文化 
出版日期:2021/07/28
語言:繁體中文

本書特色
橫跨近400年,嚴選當代最具意義的海報,詳述時空背景、歷史、目的、軼事及影響。
涵蓋歷史、商業、公衛、社科、政治、電影等領域,知識含量豐富,層面廣泛且深入淺出。
詳實記錄各種歷史事件、公共議題、運動賽事及電影演出等,書裡一定有你看過的海報!

作者簡介
科林.薩爾特爾(Colin Salter
科林.薩爾特爾是英國著名歷史作家,擁有英國曼徹斯特城市大學和蘇格蘭愛丁堡瑪格麗特女王大學的學位。已在臺出版《改變世界的100本書:這些書,徹底翻轉了歷史的方向,就此形塑我們的未來》;近期著作有《引起世界關注的100篇演講》、《改變世界的100封信》和《啟發世界的100本童書》、《卓越的公路旅行》(以上皆為暫譯)。

Excerpt
〈法國平版印刷海報 (18811890)

平版印刷術於十八世紀末問世,由巴伐利亞劇作家阿路易斯塞納菲爾德 (Alois Senefelder) 在機緣巧合下發明而來。一個世紀後,世人改良塞納菲爾德的印刷術,此後全巴黎的劇場與音樂廳都開始使用這項技術大量印製海報、宣傳自家節目。

......
巴黎咖啡館向來是音樂家、作家與表演者歡聚的場所,眾人在此分享自己的作品,相互激盪理念,偶爾即興唱上一曲,各抒己見。以羅道夫薩利 (Rodolphe Salis) 為首,各路藝術家齊聚一堂,但他們玩轉表演的方式卻更勝同儕一籌。利於1881年在蒙馬特區開了一間名為黑貓的俱樂部,後人多將其為卡巴萊歌舞表演俱樂部的開山始祖。薩利擔任俱樂部主持人,每晚使出渾身解數,以諷刺文、歌曲、詩詞與皮影戲取悅一幫又一幫風格前衛、熱情洋溢的酒客,包括亨利土魯斯羅特列克、安德雷吉樂 (André Gill) 等。
美好時代的巴黎夜生活偶爾充滿文藝氣息,時而放蕩,卻永遠優雅時尚,令人心馳神往的海報藝術不僅推廣、也形塑了這幅波西米亞風景畫。設計師希奥菲亞力山德史坦南 (Théophile Alexandre Steinlen) 經引薦加入黑貓,並為其設計海報。他筆下的狂野黑貓輪廓,完美星现了俱樂部那股不受社會規範的野勁。


愛德華.彭菲爾德:《哈潑雜誌》(1893)

愛德華彭菲爾德 (Edward Penfield) 憑一己之力開創了現在的美國海報,正當土魯斯羅特列克與慕夏顛覆歐洲時,彭菲爾德也在美國建立起自我風格,後世模仿者眾,但能與其比肩者無。

......
1890年代,彭菲爾德每月為《哈潑》繪製的海報定義了該時期的插畫藝術風格,他筆下的漫畫式圖像大膽、線條明確、用色簡約,僅以草圖勾勒背景以突顯主體。
與影響後世深遠的土魯斯羅特列克一樣,彭菲爾德作品中的字母皆為手繪,而非印刷機的字體。此外,彭菲爾德和土魯斯羅特列克與梵谷一樣,皆受日本版畫影響。相較於仿真,他更喜歡營造氛圍,造就了他獨樹一幟的繪畫風格,彭菲爾德後來當上《哈潑》的藝術總監,並於1901年離職,投身至名利雙收的廣告海報事業。


阿爾豐斯.慕夏:莎拉.伯恩哈特 (1894)

阿爾豐斯慕夏的海報象徵新藝術運動的精髓,你可以在其中找到所有新藝術元素:裝飾的巧思;流動、自然的植物型態;寓言式、理想化的女性特質;近乎頹廢的感官意象;神秘主義的暗示,偶爾還能窺見孔雀的身影。

……
1894
年底,女演員莎拉伯恩哈特亟需有人替她畫一幅宣傳海報,告知她主演的《吉思夢妲》(Gismonda) 將延長演出。當時正值聖誕節,與她合作的藝術家全都沒空,她只得求助於慕夏。沒想到成品畫報驚豔四座,伯恩哈特在圖中身穿雕飾精緻的洋裝,上方的字母倚著馬賽克背景,樣式細膩工緻。據說在1895年元旦中午前,路上所有的海報都遭人洗劫回家收藏。
慕夏的作品受巴洛克教堂、拜占庭聖像,以及摩拉瓦民間藝術影響,永遠都能在空間與細節當中取得平衡。精細的幾何形狀與華美流暢的形式相互映稱,在慕夏晚期作品頻繁出現的卡巴拉 (Kabbalah) 與神秘學元素,此時已可初見端倪。


〈舊金山費爾摩音樂廳 (1966)

新藝術運動發跡於十九、二十世紀交替之時,沒人料到七十年後這股藝術浪潮還能起死回生。在1960年代中期,流行於十九世紀末巴黎的蜿蜒曲線風格,再次現跡於舊金山街頭,不過目的是為了展現嗑藥後視扭曲的景象。

1960
年代中期的摇滾樂表演,都企圖重現致幻劑 (LSD) 帶來的感官體驗。使用的手法包括閃光燈、液態投射,以及時間超長且形式自由的音樂。此類迷幻藝術的傳世經典中不乏搖滾樂海報的身影。
這些海報的畫面完全被塞滿,漩渦圖形、衝擊色與歐普藝術 (OP Art) 樣式圖案全擠到觀眾眼前;某些海報上的字體就像天書,可能只有嗑了藥才能讀懂。《時代》雜誌稱之為「新舊金山風」(Nouveau Fransico),並就此成為迷幻文化的最佳視覺表達方式。

圖說:
平克佛洛伊德樂團 (Pink Floyd) 1967年至費爾摩音樂廳 (Fillmore Hall) 表演時發行的海報。這張海報比表演本身更具紀念意義,因為這表演是樂團創辨人西德巴雷特 (Syd Barett) 舞臺風格走向古怪的開端。


〈胡士托音樂節(1969年)〉

一隻鴿子、一把吉他,這張海報用兩個元素總結一場音樂盛會,而這場演出又總結了整個世代的反文化 (Counterculture) 社會思潮。但胡士托音樂節海報和活動本身一樣都是情急之下東拼西湊的產物。

……
1960
年代晚期,美國社會就像個亟需洩氣的巨型壓力鍋。馬丁路德金恩於1968年遭暗殺,使國内大部分地區的制度性種族主義徹底曝光;截至1969年夏天,共計有4萬青年士官兵死於越戰。民眾不禁質疑美國到底怎麼了?年輕人在音樂與群居的生活形態中找到抒發管道,可用兩個解讀空間較大的詞彙總結:愛與和平。

……
後來音樂節場地變動,主辦方無法聯繁到伯德 (David Byrd)。最後他們找到阿諾德史柯尼克 (Arnold Skolnick) 救火,不過他只有一個週末的時間交出作品。史柯尼克從沒設計過海報,他創作胡士托音樂節海報的做法,是先用色紙剪出各種形狀,然後再持續調整位置,直到他覺得看著順眼為止。
或許胡士托音樂節海報代表的不僅僅是一場急就章的音樂盛事,而是一種在各式音樂節與1960年代皆成為歷史後,熱度至今不退的哲理:透過音樂傳達的愛與和平,原來可以這麼單純、這麼迷人。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14nov&aid=170582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