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論毛澤東改造傳統中國社會基本結構的意義
2009/08/11 21:54:04瀏覽640|回應1|推薦0

我在別處網路論壇討論到毛主席,我把部分文字貼在此處,歡迎網友們提出討論意見。

當然,首先得承認,我只是說說個人對於毛的粗淺看法,討論,是為了增加認識。

基本上,我認為毛在改變傳統中國社會的基本結構上,有相當大的貢獻。

從魯迅的筆下,我們看到的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中國是一個很令人絕望的景像。魯迅的一些話,也使我動容。他說:如果大眾昏睡在鐵屋子裡,而這個鐵屋是萬難打破的,當你醒過來以後,發現無路可走,不是更痛苦嘛!還不如安靜地讓他們昏睡過去算了。

他這是在描述當時中國社會的結構特質,是個很令人絕望的特質。他甚至懷疑我們是否還要去做什麼努力,去嘗試挽救什麼。也許一切努力都已經沒有意義了。

我們當然不接受這樣的想法,無論如何都不能。我們當然要嘗試改變,要找出出路。當然,不容易找到出路。

既存的、基本的社會結構如何能被改變?我以為大體有兩種模式。以台灣為例,台灣社會的結構就曾被顯著改變過。那是日據時代。台灣從一個傳統中國社會變成一個具有現代化氣息的社會。台灣人不再吸鴉片、裹小腳;人們開始普遍上學、受教育;人民可以選舉他們的代表。此外,台灣的經濟快速成長、死亡率快速下降。

日本把他們自己所擘劃的制度強行加在台灣社會,改變了台灣社會。台灣人先時是不太願意接受的。不過,後來逐漸變得enjoy改變的成果。

再一種是中國人比較自主的改變。這個過程血腥、暴力的程度其實不小於日本之於台灣人。清末的革命、蔡鍔的護國、老蔣的北伐、共產黨對國民政府的鬥爭、其後中共的一連串運動....等。廣義而言,抗日戰爭也算是自主改變的一環。總之,過程是非常痛苦的。

遺憾的是,許多的痛苦從另外的角度來看,又似乎並不必要,純屬傷害,而無實益。文革可能就是一端。

痛苦的改變過程是不是有必要,這是爭議的重點。就像推翻滿清、北伐、抗戰,雖然犧牲許多人命,人們卻不認為是不必要、不應該的。從而,沒有什麼人責備這些主事者。而文革呢?好像目前多數人是不以為然的。也就是說,文革是不應該發動的,更不應該如此血腥的。

我不認為我有力量扭轉主流的看法,也就是否定文革意義的看法。我只能提出幾點意見,供有心人稍做參考。

改變中國社會的既存基礎結構,尤其是已經發展兩千多年的結構,絕不是容易的事。它甚至使魯迅興嘆,覺得鐵屋中的昏睡者不妨就讓他們去吧,連叫醒都免了。

到了二十世紀,中國社會的傳統結構,是需要大翻修了。

孫與蔣的國民政府所做的努力,有其積極意義。特別是北伐的成果。當然,北伐不是國民黨一黨之力,更非老蔣一軍之力。但是,就在這種捉襟見肘的困頓之中,終於打開了僵局。歷史無論如何要添一筆。

老蔣在抗戰中的作為,同樣也是中華民族的變革歷史中重要的一段。(當然,這也是我期望於中共要調整心態,接納史實的一部分。)

國共鬥爭,是中華民族悲戚的歷程,兄弟鬩牆,卻血流成河。這是近代中國人最痛苦的一段。然而,我以為,它的意義卻還沒有能被清楚意識到。我以為這是中國在尋找自己新的self-identity的掙扎過程。從意義來說,就像蛇要褪皮一樣。

我以為,相對於共產黨而言。老蔣所帶領的國民政府確實是右派團體。這群右派人士也許很憑良心地追求著他們所認知的正義,追求著中國的改革,間中難免也可能混雜著個人私利的考量。但是,我以為,就改變中國社會結構來說,國民政府所見確實較淺。國民政府的階級意識是相對不足的。

記憶中,從前讀到的一些反共文學,裡面一方面常描寫地主與佃農、長工間和諧、忠誠的關係,一方面描寫共產黨員如何鼓動階級仇恨,從而,一個本來和諧美好的世界,因為共產黨而鬧得翻天覆地。

類似的故事其實在我的家族裡也曾發生。對我的家族來說,共產黨是厄運之源。

不過,幾經思考,我認為中國需要階級鬥爭。這當然是聽來很冷酷的話。但這卻是我的理智所能得到的比較合理的答案。

階級鬥爭過程本身帶來痛苦。但,遺憾的是,不鬥爭,人難以自覺。地主階級不會自動讓渡權利給佃農與長工。

佃農與長工也許願意與地主保持和諧關係,甚至事實上真的維持著和諧關係。但是,在表象之下,往往有更多是悽慘的剝削、宰制。這種慘景,可能歷經數千年而難以改變。而中國如果維持著這種階級結構(階級結構是我所謂結構的一個面向而已),就很難在現代世界立足。

我很慶幸我沒有及身經歷共產黨階級鬥爭的過程。我的父母都遭遇過,而也都留下痛苦的回憶。

但是,總之,這些悲劇的過程大致已經過去了。重要的是我們怎麼化解對立與仇恨,以及如何正確的認識中國(的過去與現在),俾能找到正確的出路。

要化解對立與仇恨,大家必須能跳出自己的主觀、自己的利益立場來看事情。為了美好的未來,即使這又是一種痛苦的心靈考驗,我們也該嘗試。

最後再說回毛澤東。

我認為毛是有遠見的。我也認為,雖然他好像很被推崇,但其實他同時也可能很寂寞,因為他並不被充分理解,尤其他的文革主張。所以,有人認為他發狂了,有人認為他終究是愛權力的人,文革是為奪權。

他可能是愛權力的人。一個天才未必就不愛權力。但是,從我的觀點,我認為唯一能理解他的方式,還是他看到中國的結構的危機,具體來說,主要是中國官僚體制發展的危機。官僚群會腐化,共產黨官僚群會再度變成從前的統治階級,會剝削、宰制人民的統治階級。

極左路線的問題是,當下讓人痛苦。但是,扭轉結構卻幾乎總是必須經過這樣的痛苦過程。

怎麼樣能夠讓結構的改變更溫和、效果更美好?我的答案會回到我的老生常談--普遍的自律。如果我們的社會具備這種人人能自律的條件,結構改變的痛苦就可大幅減少。問題是,這個條件本身需要先從結構改變來達成。當大家還很散漫的時候,當大家觀念還未扭轉的時候,結構改變的過程就是會很痛苦。這就像病重的人動大手術的感覺。

毛看得遠,更重要的是,他看到的結構面問題超出一般人。一般人比較見不到結構面的問題,而只從個人行為面來討論應然問題,在個人「信念倫理」與個人「責任倫理」的層次爭執。這對中國的改革大業來說,恐怕是不足的。

不過,最後我還是要說,我不會把毛看成是神,看成是完全預見一切的人。他是個天才,但是他終究也還是個人。我們後人來看前人,抱持多些同情的理解,但是不必神化前人。神化前人,背後是放棄自主性的心態。不可取。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iag&aid=3216292

 回應文章

joycelinlin愷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引思隨想
2009/08/12 10:08

慕陶 您的文章引我這樣思量着,是隨想,請不嫌:

我們若把社會視為一個有機體,中國近代史上種種流血之爭內戰通通免不了,因為沈疴大國接觸了前此未料生機旺盛的大世界,衝擊和應付都愈發暴露久遠沉疴,例如官僚制累積的腐化貪婪,土豪劣紳對平民百姓的不公平不公義。

毛澤東的是激烈革命,但是個人自律修為不佳,以致不止激烈,也是梟雄的暴戾,結果釀成不可收拾的殘忍。(孫中山先生的也是激烈革命,但在和平"公車上書"無望之後,面國之將亡之前,且孫先生進退有度,不霸權位,功成埋首興國實/工業。)

聯想:同是古老大國,印度"種姓制度"的社會不公不義甚至延續到今日。他們歷史上的紛爭內戰也不息;無法團結,淪為西方殖民地兩百年。早時釋迦牟尼以信仰感化也沒能打破沈疴的"種姓"落後世界。今日他們一些靈修導師以實際行動逐小步努給力賤民"小孩良好教育和人皆平等觀念思想。

古老的歷史陋習陋見啊,要整個社會翻轉,代價之深在歷史長河各各命途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