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同溫層的規模效應,兼談反送中
2019/09/30 10:04:29瀏覽1789|回應33|推薦8

“同溫層效應”是一種心理學上的概念:指大部分人願意花更多的時間在與自己立場相同的言論,並與之互動,而不是花更多的時間,去傾聽跟了解與自己不同的,或是對立的言論的傾向。

促成同溫層效應的理由並不難理解。在同溫層裡,彼此看到、聽到的多是與自己相同或是相似的想法與言論,從而可以自我肯證(self-confirming bias)。誰也不喜歡被他人質疑、批判、否定。

問題是,同溫層效應的結果可能導致認知偏誤;或者導致認知不諧(cognitive dissonance)。

當年,在89民運中,民主派人士士氣高昂,似乎認為天下人都支持民主運動。所以,如果中共膽敢阻擋或鎮壓民主運動,其統治必然難以持久。我記得,嚴家其先生就在六四事件後預言中共不久會垮台。

但是,中共至今仍然強力統治著中國大陸,而且,正在為他們能帶動中國崛起而自豪。嚴家其的預言似乎並不準確。為什麼呢?

簡單的答案是:中國大陸的人心並不那麼傾向要民主化。即使民主有其優點,也可以慢慢來,不必急於一時。更進一步說,民主化對許多人來說,甚至是危險的事物,或者與許多負面事物連結在一起。從而,多數人並不會為了追求民主化而願意繼續奮起對抗現有統治勢力。

回到同溫層這個議題。天安門廣場上的民主運動參加者,見到廣場上那麼多人(最多時約近百萬)都主張要民主,他們可能樂觀認為,民主化是個沛之莫然能禦的力量。誰要阻擋都將被這個力量沖垮。樂觀也讓他們更願意積極行動。不但如此,而且當他們中的代表有機會與中共中央的首腦人物直接面對面時,他們還表現出一種傲慢姿態。這都可能與他們主觀認為的支持力量大到無可抵擋有關。(也許也有幾分說大人則藐之的意思。這是另外的因素。兩者未必互斥。)

一百萬人的集會活動,人數多不多?如果是兩百萬人呢?當人處身在這樣的群體中時,彼此互相濡染,產生出來的共識,大家會不會認為天下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呢?我估計是會,而且是強烈地如此相信。

但是,再想一想,以一百萬人相對於幾億人,哪一邊會更有自信?兩邊各自都是同溫層,但是,所產生的自信程度還是不同。或者,更重要的是對既成信念更難以改變。由此,匯聚而成的行動力量當然也不同。

大陸學者金觀濤提出過一種所謂“超穩定結構”的概念。他具體是指涉傳統中國社會,認為傳統中國社會是個超穩定結構。具體的解釋是說,當這個結構(的某部分)因故被破壞時,會有很強大的力量(來自結構的其他部分的力量)去恢復既有結構。

傳統中國社會為什麼是一個超穩定結構?我以為同溫層的規模效應是部分影響因素。如果有任何一種力量,改變了傳統結構的某一部分,但是,它都會面對著一個更廣泛的舊結構部分對被改變了的部分起到復原作用。

這當然不完全是同溫層的效果,而更應該說是結構的功能互補的作用。但是,同溫層在基本價值、利益、觀點上的共識仍然是這種復原作用的重要基礎。

中國大陸之大,造就一個舉世無匹的巨大同溫層。也因此形成了超穩定結構。這也就意味著,要改變這個結構格外困難。

晚近的反送中運動,在香港這一邊來說,規模之大,也是歷來所無。也反映出他們已經形成了一個相當規模的同溫層。藉著彼此互相支持,這個同溫層會持續保持其力度與熱度。

但是,反送中其實在價值上與中國大陸的顯性主流價值是扞格的,所以會發生摩擦。這是兩種價值體系的對撞。很難輕易善了。而更重要的可能是兩者的規模差異。雖然香港方面的共識很強,規模不小。但是,遇到中國大陸秉持主流價值的同溫層,卻變成小巫見大巫。兩者如果以實力相拼,結果如何不難預料。

當然,香港方面得到了較多西方的奧援,甚至與西方的關心者形成同溫層。但是,恐怕仍然難與中國大陸相匹敵。

其實,我當然希望中國大陸能形成一種包容態度,願意以較寬鬆的方式來連結香港,允許香港較多的自主空間,而不要太去聲稱對香港的主權。但是,這顯然並不容易。即使中國大陸的統治高層有這種雅量,卻未必能形成這種政策。

事實上,早在胡耀邦主政的時期,胡就想要包容、甚至接納中國內部的民主化聲浪。但是,顯然中共內部有另外一種更有力的觀念同溫層,拒絕了這種路線。最後,胡因而早逝,也留下六四這個悲劇事件。

近代以來,中國內部並不乏民主化的聲音。但是,相對於主流聲音,後者所形成的同溫層力量遠遠大於前者。嘗試追求民主化的結果,總是悲劇收場。民運人士柴玲曾經悲觀表示:「其實我們期待的就是流血...只有廣場血流成河的時候,全中國的人才能真正擦亮眼睛。」這話顯示,她看出改變大眾觀念的困難度極高,所以,不流血不足以改變大家。

但是,血雖然流了,大眾改變了嗎?大家恐怕是變得更不問政治,而不是更傾向民主。

這表示改變的難度甚至超過柴玲的悲觀預期。也可以說是比悲觀更悲觀。

所以,流血並不是改變的有效途徑。事實上,近代中國人為了改變,流的血可多了。但是,民主化至今並沒有明確的進境。

我以為,要找到異議雙方彼此真正的共同思想基礎。從這裡再出發,才有可能達成有意義的改變。衝突產生的激盪,在面對中國這個龐大的保守同溫層時,作用是非常有限的。

我不是說抗爭毫無積極意義。但是,如果只是抗爭,只是在言辭上激烈對立,產生的效果很可能不及在有某些基本共識的基礎上的對話。

總之,我一如既往,並不認為中共的作為總是出於惡意,也不認為抗爭是唯一應該採取的改變做法。抗爭者對對方的包容性理解還是非常重要的環節。過激的抗爭雖然有激起大家關注的效果,卻同時也會產生反面的效果--激起更強烈的保守抵制。

想到中國大陸是如此龐大的一個同溫層,想通過促進理解的對話來試圖改變對方,一點也不容易。但是,我以為這才是真正有效改變的途徑。

(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iag&aid=129772702

 回應文章 頁/共 4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羊点
2019/09/30 14:34

香港社会比台湾还要浅薄,蠢人人数再多,也不过是蠢人的集合,并不会聪明起来。现在香港闹的也不是什么民主什么价值观,而是管制权之争。中国政府对香港的掌控只有特首的任命,但香港的反中力量想要把这个权力夺过来。你能想象如果这个管制权被夺走也就是搞了“真普选”后,香港政府天天与北京中央对着干吗?那香港不就是独立于中国之外了吗?你觉得中国政府还能怎么对香港更宽容呢?

你总是说异议双方要妥协,要找到共同的思想基础。两个男人同时爱上了一个姑娘,你觉得这两个男人如何妥协?你给出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案。


狐禪
等級:4
留言加入好友
2019/09/30 14:22
物以類聚是正常,但以為「有理」行遍天下,就太過主觀了。能互利才可行遍天下。

羊点
2019/09/30 14:19

你根本连事实都没搞清楚。89年群众的要求是“反官倒”,根本不是什么“民主”。当时实行的是价格双轨制,一些紧俏物资可以在体制内以很低的价格拿到,转手到市场上就能轻松卖个高价,能做到这些的人当然都是高官子弟,这就是“官倒”。80年代之前大家的收入都差不多,80年代中期之后有一批人迅速暴富,主要就是这些“官倒”,老百姓恨的是官倒。什么“民主”只是知识分子看了几本西方自由主义的书喊出来的口号,老百姓根本搞不懂他们在说什么。当时还是邓小平主政,老百姓对邓小平还是很拥护的,党内有权力斗争,但没有政治上的反对派。那些知识分子不自量力,不接地气,如果不是正好遇上党内权力斗争(赵紫阳),早就被平息下去了,他们那套民主概念老百姓是没兴趣的,到现在也没有。

台湾社会极其浅薄,任何事只会用民主/专制对立来思考,这并不奇怪,我也不会对台湾有什么期待。但是格主你作为社会学方面的学者,实在是让人无语。

出岫閒雲(chiag) 於 2019-09-30 18:18 回覆:

我不知道你幾歲了?是不是在89年已經長大、懂事了,還是那時候還沒有出生?如果你是之後看資料來了解89民運的性質,然後告訴我說我不了解真相,那就有點奇怪了。

89民運的開端應該(名義上)說是為了紀念胡耀邦,學生們提出了七項要求,第一項就是“重新評價胡耀邦同志的功過是非、肯定其「民主、自由、寬鬆、和諧」的觀點”。但是,在4/26,中共中央否定了學生們的要求,並且將之定位為陰謀顛覆中共。從而運動變得更加激烈。

中共中央內部此時爆發了內爭。李鵬認為國家的穩定發展應該優先於任何事項,趙紫陽則反駁說中國共產黨應該表態支持擴大民主和提升透明度的要求。這個爭議實際上也反映了運動的主要訴求與性質。當然,趙紫陽是挫敗的一方。

在運動的中期,開始有工人加入。工人的訴求和學生們並不完全相同,更多是經濟的訴求。但是,之後,廣場上的主要訴求,還是由學生主導,像王丹、吾爾開希、封從德、柴玲...等人,就一直是扮演運動主導者的角色。後來去見李鵬也是這些人。基本上,他們都不是工人群眾。

當然,一個上百萬人的大型集會活動,其訴求絕不可能完全單一。但是,或許有人可以說,它未必單純是民主化運動,卻不宜逕下結論說它不是一場民主運動。當然,如果是在中共提供的媒體中,它恐怕會被定性為非民主運動,即使是,也主要是在呼應外國的陰謀。至於我們要不要接受,當然是另當別論。

89民運時,台灣還和北京搞兩岸連線同時進行活動。那個味道就有點像這次台灣、香港的連線活動類似。我約略記得,連線活動的最高潮應該是在6月2日的晚上(?)。台灣方面的活動是在台灣大學校園裡進行。電視隨時播出台北和北京兩地的活動狀態。當然,活動中有些什麼發言、什麼動作,媒體隨時都在報導。89民運是不是以民主化為主題,在戒嚴前其實是有充分報導的。

到了6/3,氣氛就開始進入極度緊張的狀態。大家都不知道事情究竟會怎麼樣。先前,李鵬還接見了王丹、吾爾開希...等人。但是,顯然彼此談崩了,中共已經發布戒嚴,並且下了死令,要求群眾撤除廣場,也沒有具體答應學生的要求。學生中有人不願意撤,但也有人決定還是先撤了再說。大家意見紛歧。媒體則是全數撤出。從6/3那一天起,我們就只能看到非常簡略的訊息報導。接下來,慘案就發生了。

從那以後,台灣民眾再也不曾對大陸的事務表現過那種關心熱度。實際上,應該是說台灣人的心冷卻了。我認為,六四事件對兩岸關係的親疏度有莫大的影響。在胡耀邦的時期,兩岸可能達到70年間最大的熱度。但是,卻又快速冷卻。從此台灣的主流意識一路走向台獨之路。

頁/共 4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