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Zach Bitter的低碳水化合物飲食之旅
2017/08/13 09:05:37瀏覽893|回應0|推薦0

Zach Bitter是美國100英里紀錄保持者,他同時也是位低碳水化合物運動員。對於Zach Bitter而言,捨棄常態的碳水化合物是一種生活方式,以下是他如何做超低碳飲食運動,以及如何做到這一點。

2015年12月Zach Bitter在至尊沙漠邀請賽的田徑場上跑了402.5圈。跑了一百英里的他不只推前了美國紀錄達到六分半鐘,而且在11小時40分55秒的整段賽程幾乎以每公里4分22秒完成。而更令人訝異的是,訓練的過程中他只做低碳水化合物的飲食補充,而絕大多數訓練時間碳水化合物僅占他單日營養的5%。而透過Zach Bitter解釋,即使是一般的耐力運動員也能透過飲食改善耐力。

在Zach Bitter十月參與Javelina Jundred賽事中,mensfitness雜誌的專欄作家Spenser Mestel採訪了他。

MF Mag:你說你之前因為健康問題而改變了飲食,可以說明一下嗎?

Zach:在我高中跟大學的時候,我依循全食物的營養飲食,就像很多耐力運動員一樣。那時候,幾乎所有的運動營養研究都以高碳水化合物飲食為基礎,我的飲食儘管很乾淨,但可能有60%都是碳水化合物。然後2010年我開始參與超級馬拉松、長距離、長時間耐力賽,並注意到有些狀況不甚理想──夜不成眠、常常會無故醒來,白天感覺血糖高低起伏很大,訓練後腳踝上出現慢性發炎問題,諸如此類的問題。

MF Mag:那時你決定改變你的飲食習慣?

Zach:是的,我當時在十字路口徘徊。一個選擇是減少訓練,但這不是我的選項。另一個則是看是否透過飲食營養能改善些甚麼。那時我遇到 Jeff Volek 博士,他在低醣高脂訓練上很有見地,於是我隨著他進行了轉變。

MF Mag:起初有什麼感覺?

Zach:一開始有能量低下的感覺。在前兩周到四周,某些日子的訓練會感覺昏昏欲睡,但常態生活像是散步、寫文章的時候沒有能量缺乏的感受。

MF Mag:之後有稍微好一些了嗎?

Zach:絕對的,發炎問題很快就消失了,一個月內我的睡眠品質更好,一覺到天亮。同時我也注意到我的能量水平每天都是一致的。

MF Mag:你的訓練怎麼樣?

Zach:我有一個月的時間完全不做強度訓練。我是這麼看待這件事,壓力是可以四面八方到來的東西,不管是訓練或是家務、工作等等。嘗試改變不同的飲食也是一種壓力來源,所以我先讓身體去適應與學習,所以暫時不做強度訓練以免過度施壓。

MF Mag:對耐力運動員而言,四週是很漫長的時間。

Zach:我是在賽事淡季規劃了這個時間,約莫是夏季中旬到冬季的一二月的時候。很多運動員都在這個區間重啟訓練,所以我決定安排在這時候。

MF Mag:當你再次開始競賽時,你的飲食如何變化?

Zach:比賽期間我的卡路里攝入量比以往減半。因為我的身體在燃燒脂肪代謝的效率很高,所以我可以比之前更依靠這個方法。

MF Mag:但你每周訓練20個小時,不會擔心掉太多體重跟撞牆嗎?

Zach:這是另一個對高脂肪飲食的誤解。有人說『Zach你太瘦了,不能這麼作』,這真的是誤導。如果你以數字來計算,即使是你看見僅有4%~5%體脂肪的運動員,他們也有足夠的體脂肪來做長時間的耐力運動。如果你能夠在身體能量水平開始下降、導致撞牆之前,先教會身體代謝脂肪作為能量,那麼你的身體就會變成以脂肪作為燃料來源。

MF Mag:對菁英運動員也許有效,那麼對一般人呢?

Zach:實際上我認為一般人可能更有效,因為一般人並不會要求身體作逼至極限的發揮最佳表現。如果我跑量沒有拉高,我會進食更少的碳水化合物,我會因此消耗更多的脂肪,因為我不要求自己去做高強度表現。你可以通過代謝脂肪輕鬆地度過日常生活。

MF Mag:甚麼食物是你最難放棄的食物?

Zach:地瓜,一個月後我就沒有對地瓜的食物依賴。但其實,當我在更高的訓練量時,最難的部分是回補碳水化合物,因為我已經習慣享受一些更美味的食物。

MF Mag:你典型的日常飲食是甚麼模樣?

Zach:早餐我不吃穀物或是燕麥粥,而是雞蛋跟培根、也許會有一些菠菜。午餐通常是Cobb沙拉(通常是),而我最喜歡的晚餐是牛排或類似的東西。

Cobb沙拉是一種美式花園沙拉,通常用切碎的沙拉蔬菜包含萵苣、大量蔬菜、番茄、脆培根、烤(或不烤)雞胸肉、雞蛋、鱷梨、奶酪和紅葡萄酒香醋、黑橄欖。

文章來源:www.mensfitness.com


階段性飲食策略part 1:休息與低強度

階段性飲食策略part 2:跑量高峰期

階段性飲食策略part 3:特定訓練期

階段性飲食策略part 4:減量與競賽期

(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ranko&aid=108365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