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醫血症療法的近世觀點
2020/06/05 23:21:50瀏覽1959|回應5|推薦79
中醫血症療法的近世觀點

現代人的生活慣於甘脂肥膏,大多吸收了過多的油脂和醣類,血管容易硬化或阻塞,尤其較年長者;幾乎大部分都有此類問題。血行如果不暢,堵到身體哪個部位,那裡就必出狀況,如腦中風、心臟栓塞、腫瘤等,都和血管的通暢與否有關,在中醫都可歸納在"血症"的辨證系統中。

中國傳統醫學對血症的治療可分為三方面來說:
01、出血︰無論屬外傷出血或內科出血均屬之。常見有:鼻血、齒齦出血、嘔血、吐血、下血、損傷出血等均屬之。
02、瘀血︰其中所指的症狀是:包含著內臟或身體的皮下出血、或組織內之鬱血、均屬之。
03、補血︰無論是受傷之後的失血,抑或是久病而引致的貧血,虛弱衰竭之症,皆可用補血之法。

清代以前,一般習慣之處理方法分為兩種:
01、救急處理方法︰病人大失血後,心博加快,出現代償反應,此時不宜用補血藥物。需先補氣,常用者有【獨參湯】、【參附湯】、或加入大量的黃蓍煎服。
02、慢性病處理方法︰用聖愈湯先補氣。【聖愈湯】熟地黃、生地黃、川芎、人參、當歸身、黃耆。

血症在早期較受到重視的,都是一些急性瘀血症患者,故常使用到桃核承氣湯和抵當湯。
【桃核承氣湯】桃仁、大黃、桂枝、甘草、芒硝。
【抵當湯】水蛭、蝱蟲、桃仁、大黃(酒浸)。

到東漢張仲景的"金匱要略"才開始逐漸重視慢性血症的診治,發展至元末明初時,朱震亨的「丹溪心法」,只多加了兩個項目:
血滯者加上桃仁、紅花、蘇木、血竭、牡丹皮等。血痛用上乳香、沒藥、五靈脂、凌霄花等。

再到清代名醫王清任時,他捨棄了過去的"三焦"之說。中國古代醫學受到道家影響甚鉅,"三焦"之說既複雜又難以在臨床上進行教學,牽涉到人體的經穴氣脈,是古代道家修士在入定中觀察到的人體循環現象,即使透過亡者的人體解剖,也無法目視得見。王清任遂改以解剖可見的人體構造,來說明醫藥在人體中的藥理作用,比較接近近代西方醫療觀點,並且簡化了用藥方法。由於擅長治療血症,後世稱其為「化瘀名家」。

王清任只將人體疾病分為三部份:
01、是頭面四肢周身之外圍血管患疾。
02、是膈膜之上,心肺咽喉、左右氣門部份之器官的疾病。
03、是橫膈膜以下,包括腹腔內各種內臟的疾病。

在治療上以三劑為基本方,視病況另行加減:

一、通竅活血湯:治頭面四肢周身血管血液之症。
【通竅活血湯】赤芍、川芎、桃仁、紅花、麝香、蔥白、生薑、紅棗。
(*麝香鹿已列為稀有保護動物,有些配方改用麝香鼠,但麝香鼠也漸稀少。目前市面藥方已取消這種藥材的使用。以人工合成的麝香酮則大多代用在化妝品中。)
二、血府逐瘀湯:治胸中血府血瘀之症。
【血府逐瘀湯】當歸、生地黃、桃仁、紅花、枳殼、赤芍、柴胡、甘草、桔梗、川芎、牛膝。
三、膈下逐瘀湯:治肚腹血瘀之症。
【膈下逐瘀湯】五靈脂、當歸、川芎、桃仁、牡丹皮、赤芍、烏藥、延胡索、甘草、香附、紅花、枳殼。

在臨床經驗中,又把一些表面和瘀血症無關的旁症也納入辨證參考,因此取得相當優異的療效。例如,頭髮脫落、眼疼白珠紅、耳聾、頭痛、血滯型視弱、呃逆、失眠、白癜風、牙疳、口臭、婦女病等,在經過血路調理後,旁症也因而減緩或痊癒。

現代醫學對血液相關於人體生養作用所知更多後,反而更證明了王氏的獨到觀點確有其理。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 知識學習健康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AESI15&aid=137892399

 回應文章

摸 象 或 (不?) 著 木目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哦 ? ! My two cents worth ?
2020/06/13 15:03
華佗 古方 - 四妙勇安湯 ~ 治 血管阻塞 腿疾(PAD/PVD)。

http://classic-blog.udn.com/mbr8879576/133311574

懇請不吝賜教?
郁勝(PAESI15) 於 2020-06-14 00:23 回覆:
實在說,我很懷疑這是華陀方?
《四妙勇安湯︰金銀花、玄參、當歸、甘草。》此方較像是食療用的配方,用在治療上效果很有限。脂防瘤去醫院動個小手術就清除了,古代也是一樣用挖除方式。
情況較輕的單純降脂,只要常用"澤蘭"當茶泡,作用就比當歸顯著了,而且禁忌較少。
治糖尿病需考慮因素較複雜,要多方面數方齊下,降低血糖、清熱解毒、滋陰補腎、調理脾肺虛弱等。例如,熟地、知母、三七、五味子、地骨皮、桑葚、天門冬、牛蒡子、刺五加等這些都有可能用到。

*Susan*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0/06/08 09:50

血路不通  容易造成疾病 

只要對症下藥  中藥適合用來慢慢調養  

若能加上運動就更好了

謝謝大哥提供中藥知識

郁勝(PAESI15) 於 2020-06-08 15:44 回覆:
現代人多見長壽,因為醫療技術進步了,保養品普及了。
血路不暢的人漸多,所以我用這篇文讓大家共享相關常識。
市面上已有很多通血路的健康食品,價錢都不低,經濟許可的可有多種選擇。
我要示意的是,其實有些中藥的性質是雷同健康食品的,而且價錢很低廉。
但須知兩者都應控制好劑量,否則即使所謂的健康食品;也一樣會吃出問題來。

月光邊境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0/06/07 07:59
大哥
您很厲害耶
您的腦袋瓜子充滿了各種知識
我也相信中醫論述
上回精簡司馬中原先生的祝老三
那是多麼強的腦袋運算啊
這回是心中有肯定
再加以研究精簡去爭議分享
意樵也是西醫所學的專業意見
不提責任歸屬問題
就各取所需自尋良方吧
我生命至今尚能苟延殘喘
不是得救於西醫或中醫
尚有很多神秘的事物呢

謝謝大哥的分享
雙眼放光還是要慢慢來
您腦袋裡的寶物月光可以慢慢挖
謝謝🌹🌹🌹
郁勝(PAESI15) 於 2020-06-07 14:08 回覆:
是裝過不少東西,大部分都沒用到,目前正在快速流失,偶而就利用這個園地可以分享朋友們,也許再過幾年,除了少年記憶,就沒東西可寫了。
回顧一番,能活到現在的確不容易!僅摔大跤的經驗就不少,也許下次就捻些這種回憶寫一篇。

意樵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改一下方向
2020/06/06 16:00

你這是抓藥方找症配,任何人用了都有危險。

中西醫都是強調論症配藥,你的貼文想法卻拿藥配症,怎説都不適合。天啊

研究是你研究,能當正識論??

醫理沒有,只現藥理,怎説都不通。

天啊


郁勝(PAESI15) 於 2020-06-06 18:19 回覆:
這篇文章是從好幾篇中醫論文中的重點予以摘錄,其中原有很長篇的藥理敘述未納入,因為,有中醫基礎的人不需看,對這方面完全未接觸過的人看了也是霧煞煞。
所以,僅將其中有關"血症"較易看懂的內容整理出來。不是告訴誰該吃甚麼藥?所以我把相關方劑的劑量都刪除了。而是表達一個概念「中醫過去累積的長久實務經驗,仍有其存在價值」。
王清任當初也不是僅用這三帖方劑去給人治病,而是以這三劑做為血瘀患者的"基本方"。還需視患者的體質和不同症狀另作調整。所以,中藥制式方劑常見有"加減"的附註,就是因不同情況還需另作調整,又會延伸出很多不同的其他配方。
本文重點談的是中醫所謂的"血瘀"症類,一般中年以上的人普遍會遭遇的"血脂"問題是其中一項。當然有關血液的問題還有很多,現代的檢驗技術和儀器都是無可取代的,所以有時我也會建議朋友,任何病症都應先去醫院診治,但有些問題是可以先期預防的,這時看情況可以有個選擇,是要用西藥或中藥?
例如我在部隊中早年曾受過筋骨之傷,不斷去看西醫吃藥打針,舊創20多年仍未癒。改尋技術好的推拿師,再加上一味梅汁,就豁然而解多年痛苦。站在實務立場,套一句老鄧的名言︰「白貓,黑貓,只要會抓老鼠就是好貓。」沒必要堅持門風。
家母如果當初能接受我的建議,一個簡單的血脂問題,並沒有牽涉到其他甚麼糖尿病或自體免疫問題;或病毒感染,去看中醫吃中藥調整血脂,現在應該還活得好好的。如果血脂問題減輕了;或還有甚麼附症出現,隨時都可調整方劑或加減。
如果只是短期就可解決的病症,即使我也寧可選擇西藥。再如眼科問題,我可不會蠢到以為去吃中藥就想改善,因為我知道,中藥在眼科問題上最是無力!

意樵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這會藥到命除
2020/06/06 00:20

還是以科學血液科做科學性檢查結果來推定,比較安全。

光你這籠統概念,會出人命,每次看你寫這些內容,我很無語,額頭何止三條線,你自己保重嘿。

天啊


郁勝(PAESI15) 於 2020-06-06 13:45 回覆:
「沒病不要吃藥,有病去看醫生。」仍是我要強調的。本篇研究內容都引用自中醫典籍,並經過一番整理,不是隨摘隨貼而來。
家母過去是中醫藥的極端排斥者,2017年腦溢血往生,在長期使用抗血栓劑情形下,可能又因頭痛再加用了阿司匹林,以致溢血浸漫過速未能救回。她本來手腳靈活,還能唱跳自如,只要控制好血脂濃度不要過高,長壽本是毫無疑問的。
處理完家母後事,我也開始偶而出現心絞痛情形,去醫院檢查才知,我也有血脂方面的問題,起初我也是在使用西藥,但久服後遭遇了一點個人的問題。而後改用中藥來調理,至今還未出現明顯的副作用。
何時需多少用量?何時該停藥?有什麼禁忌?由於過去對中藥下過一番功夫研讀,知道中藥各自的藥性,在不同情況下我會做不同的調整。但我不建議別人照用,不了解藥性的人,無論中西藥,使用過量都會出狀況。
1991年,我曾突發過神經性氣管痙攣,西藥當時只能用氣喘藥治療,但麻黃素的副作用很大,氣虛到兩手端不住水杯,整天處於昏沉狀態。我這才自行研究改用中藥調理,效果看來很慢,但用藥幾個月痊癒後,至今未再復發過。不僭越正統醫療觀點,只個人經驗,我認為中藥仍有一些預防功能上的使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