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03/15 05:37:42瀏覽1744|回應4|推薦4 | |
虹橋橫臥于沱江之上,風雨樓以它的壯觀和俊美拔然而起 喜歡的是一種氛圍,喜歡古街兩邊建築物的飛簷斗拱 水流悠遊緩和,可以看到柔波裡招搖的水草 可以撐一支長篙漫溯 船夫漿、竿齊用艱辛的將船導回航道
沱江是古城鳳凰的母親河,沱江的南岸是古城牆,用紫紅沙石砌成。城牆有東、北兩座城樓。河水清澈,城牆邊的河道很淺,水流悠遊緩和,可以看到柔波裡招搖的水草,可以撐一支長篙漫溯。沿沱江邊而建的吊腳樓群在東門虹橋和北門跳岩附近。虹橋橫臥于沱江之上,風雨樓以它的壯觀和俊美拔然而起,這其實就是成了一道重疊的風景,這道風景,由下而上、由古而今穿越著六百多年的歷史。 虹橋始建于明洪武初年,頗信風水的鳳凰人都說,這座橋斬斷的是一條龍頸,令一條巨龍身首異處。傳說明太祖朱元璋,聽信一位從崑崙山開始追索一支龍脈,經雲貴高原來到五寨司城的陰陽先生讒言,說這兒屏立南郊氣勢非凡的南華山和與之一脈相承一頭扎入沱江的奇峰,就是他要尋找的龍頭。並由此推論出總有一天鳳凰會有人出來問鼎中原,真命天子即將出世。朱元璋豈能允許邊遠的鳳凰有他大明江山潛在的危機,於是朱筆一勾,龍頸被斬,鳳凰風水遭毀滅性破壞。 從虹橋上,看著江中泛舟的情景別有詩意,決定給昨天安排住宿的大嬸一個機會;她昨晚就不斷的說,安排住宿是順便,主要希望我能坐她家的船。既然有這樣的想法,便決定送出這個人情;其實一早她便不斷若隱若現出現在我的左右,在她安排下,在往沈從文陵園的沿江小路,走了好長一段路,才在一個野雞碼頭上了船。到此恍然大悟,想必她的船是未經過政府登記輔導的,更重要的遊江不是我所希望在沙灣-吊腳樓間的一段,卻是溯江而下往桃花島。 船夫據稱是她的叔叔,和我差不多年齡但卻蒼老很多,船順江而下自是輕鬆,但江邊風景實在平淡,還有好大一段是鳳凰縣的牛隻屠宰場,沿江的水泥建築讓人感到無趣,約莫半個多小時到達桃花島。我左看右看也無島的蹤影,船夫說上岸往裡走約二十分鐘就可看到,島正在興築景點,上島要收門票。我一聽興緻全無,要船夫掉頭回鎮,江內其他遊船也到此掉頭回航,想必一樣人情變成了買賣。 回程逆江而上,船行速度趨緩,多次過險灘船夫要我先下船,他再漿、竿齊用艱辛的將船導回航道;見他辛苦,也不忍苛責,只是嘗試調整自己的心情,將平淡風光化為激昂旅程;但再用心,還是在途中打了瞌睡。沱江依著城牆緩緩流淌,世世代代哺育著古城兒女。就因為這樣的理由,我重新回到古城內,再購買了船票,排隊坐上烏船,想想自己滿心的好意,最終還是成為商人手中待宰的羊。 聽著艄公的號子,看著沿沱江兩岸已有百年歷史的土家吊腳樓群,細腳伶仃的立在沱江裏,像一幅永不回來的風景,別有一番韻味。烏船順水而下,穿過虹橋,一幅江南水鄉的畫卷便展現於眼前-萬壽宮、萬名塔、奪翠樓……,一一呈現眼前,一種遠離塵世的感覺悠然而生。這一段沱江的南岸是古城牆,用紫紅沙石砌成,典雅不失雄偉。鳳凰的城牆有東、北兩座城樓,久經滄桑,依然壯觀。 湘西鳳凰縣除了鳳凰古鎮有名外,其實附近的苗寨風情,對外來遊客也是很好玩的景點;我因為行程緊湊不得不放棄附近苗寨的趕集。其實在鳳凰城區,對觀光市場的物品買賣與交易,我就不太感興趣;樣式與質料不談,多是千篇一律銀器與假的琥珀、瑪瑙等有機寶石。想必那些苗寨或集市,也都是這些專殺鴨仔遊客的商品;這些商品大都是來自小商品市場,冠以當地特色,立刻身價百倍。 真正特色的還是苗族銀飾與服裝,仔細觀察苗族婦女甚少盛裝打扮的將整身銀飾佩戴出來,可見在她們一般日常生活裡,不會刻意如上電視那般打扮。雖然有些惋惜沒能看到所謂的土家族或苗家風情,但至少沒有做戲與看戲的那種感受。不過有些會做生意的苗族姑娘,還是穿戴了整身的銀飾,讓外地遊人在她身邊轉左轉右,藉買東西照相或直接跟姑娘聊天,攤子上好不熱鬧,想必又有不少進帳。 很多遊客認為鳳凰因人潮的湧入已失去原貌,不再是那麼的古樸。如何看待鳳凰的旅遊,值不值得來需要個人判斷;但對我來說來了也就是一種體會,體會沱江的水靜靜的流淌、感受吊腳樓推窗遠望青山綠水的氛圍,滿城外來遊客熙攘在古城,這就很夠了。如果真如一些遊客的希冀,將古城維持原汁原味,個人認為對遠來者固然是無限的不方便與困擾,對當地人也是一種不公平。 簡單用過午餐,離開鳳凰已是中午十二點半了,越野車駛出市區才看到網路上進入鳳凰古城,都會看到的城門-「南華門」,想是我走了反方向從鎮尾直接進入古城。出鳳凰後走308省道,行車十餘公里就能到達「南方長城」。現在所看到的南方長城,是在以前的南方長城舊址上復建的;遊人還是依稀可從當年的一些殘垣斷壁和烽火夯臺,據此回想南方長城過去的雄偉和風采。 查閱資料,南方長城始建於明嘉靖三十三年(西元1554年),竣工于明天啟三年(西元1622年);長城南起與銅仁交界的亭子關,北到吉首的喜鵲營,全長三百八十二里,被稱為苗疆萬里牆,又稱苗疆邊牆。這段邊牆是明王朝和清王朝的統治者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對南方少數民族,主要是對南方苗族鎮壓的產物。是中國歷史上工程浩大的古建築之一;其中大部分在鳳凰古城境內貫穿而過,大致經過新鳳凰營、阿拉營、古雙營、得勝營、鎮溪營、振武營。 城牆高約3公尺,底寬2公尺,牆頂端寬1公尺,繞山跨水,大部分建在險峻的山脊上;沿途建有800多座用於屯兵、防禦用的哨台、炮臺、碉卡、關門,當時沿線一般駐有4000~5000人的軍隊,最多時曾增到7000人左右。原來在明朝之時,湘、黔邊境的苗人被劃為生苗和熟苗,生苗是不服從朝廷政府管轄的少數民族,他們因不堪忍受政府的苛捐雜稅與民族欺壓,經常揭竿而起。 為了安定邊境地區,鎮壓反抗,明朝廷撥出4萬兩白銀,在生苗與熟苗之間修築起了長城。清朝統治者後來也對苗疆長城作了部分增補修建。也許由於南方少數民族的軍事實力不如北方少數民族強大,苗疆長城也就沒有修築得像北方長城那樣雄偉壯大,所用石塊只有北方長城的1/10到1/6大小。明、清以來,苗疆長城上的石塊不斷地被當地人拆去建房、壘坎。今天我們只能看到時斷時續的城牆和一些保存較完好的城堡、關隘。 站在南方長城的山腳下,遠遠望著婉延的長城,個人不禁感嘆,雖然南方長城沒有北方長城的雄偉壯觀,但一樣凝聚著中國古代各族人民勤勞勇敢、熱愛家鄉、保衛家鄉的決心。而苗疆長城是中國長城的一個組成部分,不存在任何爭議;其存在的價值,應和北方長城一樣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之列。 視頻-南方長城1-3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