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9/08 00:28:17瀏覽8731|回應21|推薦276 | |
年糕紅龜粿 黃水文 紅龜好兆享龜年,一食全家福壽延。味道津津宜老少,雲仍繁衍萬千千。 長年菜 黃嘯秋 (黃嘯秋〈長年菜〉之「題解」、「作者」、「注釋」由向麗頻撰寫。謹此致謝。) 芥菜芥名臘菜 賴惠川 介夫狷潔自婆娑,匿迹長年臘又過。到老羨他偏有子,辣人風味不須多。 (賴惠川〈芥菜芥名臘菜〉之「題解」、「作者」、「注釋」由陳家煌撰寫,謹此致謝。) 黃水文的生卒年,愛詩網說「不詳」,但依江寶釵所編《黃水文詩選》(高雄:麗文出版社,2002年)所收黃水文自傳所言,乃1914年出生;《詩選》編輯完成,黃水文先生還逐字批閱,親自校對,2001年歲末時,黃水文還健在。(見江寶釵〈序〉) 上引三首詩引自《台灣古典詩主題詩選資料庫》。黃水文〈紅龜粿〉以龜象徵長壽,祝禱全家團聚益壽。黃嘯秋〈長年菜〉也在益壽上著眼,蔬菜有益健康也談到了。賴惠川〈芥菜芥名臘菜〉寫來幽默,把芥菜比作狷潔介夫,擬人化了芥菜。上述三首詩,愛詩網所提供的賞析,有助讀者理解詩意。下文再舉相關詩歌淺述: 甜粿 黃水文 年糕來歷說紛紛,甜粿徵甘自古聞。供奉案頭神鑑納,甘臻歲歲永歡欣。 發粿 黃水文 發粿祥徵大發財,新年福運自天來。迎春發粿供神案,春送錢銀一大堆。 菜頭粿 黃水文 粿拌菜頭好綵頭,年年衣食兩無憂。舉家吃罷菜頭粿,佳境迎來樂未休。 黃水文〈年糕〉組詩還包含上引〈紅龜粿〉。有序:「過年時製年糕,則「甜粿」、「鹽粿」、「發粿」、「菜頭粿」(鹽粿)皆徵兆吉利。」有注:「甜粿吃了準會甜蜜過年。發粿可以發財。發椪吃了自然上好運。菜頭粿吃了有了好的開始。」〈紅龜粿〉注:「徵兆克享龜年。」這些詩都淺白如話,童嫗能解,主要以語言的諧音作象徵。黃水文還有一首〈長年菜〉自注:「長壽載福之吉兆。」其詩如下: 履端蔬菜備長年,喫罷長年福壽全。腥味刪來皆食素,頌春禮佛表心虔。 這些詩,〈發粿〉「發粿」兩見,〈菜頭粿〉「菜頭」兩見,〈長年菜〉「長年」兩見,似乎有成雙成對的意涵在裡面。這是我的淺見,如果「過度詮釋」,敬請包涵。 年糕 傅錫祺 韶光容易又新年,蒸就甜糕滿豆籩。客至無須別為黍,每和春酒進賓筵。糕餌炊成正月天,春盤流盡老饕涎。春甘好下屠蘇酒,片片山妻手自煎。甜糕熟後供神前,春日人家處處然。東國也傳新節物,饅頭個個大於拳。 傅錫祺(1872─1946),臺中潭子人,光緒十九年(1893)秀才,櫟社創社九老之一,擔任社長時間近三十年之久。作者注:「無悶草堂擊缽吟。元宵後一夜,偕鄭汝南、黃旭東、林載昭,並主人林癡仙作。」編者按:「辛亥年(1911)稿。」元宵後一夜還有年糕吃,而且是煎年糕,年糕配酒,其中有年節喝的屠蘇酒。詩末提到饅頭,說是東國傳來的新節物。莊及鋒(1853─?),宜蘭人,長年參與仰山吟社活動。其〈除夕竹枝詞〉有:「年糕疊籠有甜鹹,芋仔菜頭引口饞。發粿麵龜油炸餅,各爭其味不平凡。」之句,年糕口味還很多樣。 黃純青(1875─1956),臺北樹林人,臺灣大學中文系已故教授黃得時之父。其〈狀元吟十首─賀年一例〉:「年糕一皿酒盈罇,恭賀新年笑語溫。乾果福圓啖兩顆,祝君生子中狀元。」福圓,龍眼也。這是新年的祝賀詩。 在戰爭時期,過年的氣氛會有所不同。林獻堂(1881─1956),霧峰名宿林文欽之子,家境富裕,是臺灣人中早期有環遊世界經驗的世家大族,但是他1940年所作〈歲暮感懷,四首之二〉透露出戰爭時期的物質缺乏。「四海風雲日變遷,敢因需要欲求全。得來糯米誠非易,不作年糕亦過年。」林臥雲(1881─1965),名玉書,以字行,嘉義水上鄉人,為嘉義市第一位臺籍西醫。他的〈甲申(1944)除夕〉一詩,也頗值留意,那時正是太平洋戰爭再幾個月就要結束的時期,美日之間,戰況慘烈。詩云: 又是團圓宴啟時,舉家兒女更嘻嘻。薦盤尚有長年菜,走筆添題浩劫詩。境僻不干塵事鬧,漏殘生怕羽書馳。如斯守歲殊清寂,局外人真未許知。 林臥雲〈辛卯(1951)除夕書懷,四首之一〉也有一些無奈,那時日本已經投降,但國共內戰慘況接著來,中華民國政府播遷臺灣,國民政府處境困難,其詩云: 又是紛來爆竹聲,感殘此夜歲將更。一誠早遂初衷志,萬劫難磨故國情。差幸俗塵隨兔脫,別開生面把龍迎。朵頤況有長年菜,依舊團圓對酒觥。 雖然國難當頭,但團圓飯還有得吃,長年菜還有得嚼,還有酒喝,小日子還是有滋有味,在亂世中要自尋人生的樂趣,林臥雲已「早遂初衷志」,也許人生到此,他已經有些滿意。 有關年糕的來歷,有上古人民用粿讓年獸吃,以避年獸吃人說;有春秋時代,伍子胥生前預備「糕磚」以解決姑蘇城被越國軍隊包圍的糧荒說。「年糕寓意稍云深,白色如銀黃色金。年歲盼高時時利,虔誠默祝望財臨。」、「人心多好高,諧聲製食品。義取年勝年,藉以祈歲稔。」臺灣的「發粿」、「菜頭粿」、「長年菜」、「甜粿」也是「諧聲製食品」,表現人們祈求豐收富饒、健康長壽、團圓平安、闔家安樂的美好祝願。 中國飲食民俗的表現形式,就歡度年節方面的飲食來說,它的傳承慣制如下:年節文化的歷史延展性和區域播布性;趨吉避凶的心態以及對美好未來的企盼;敬神祭祖同宴客娛人並舉;勞逸結合、嘗新品味與養生療疾統一;敦親睦誼,共享天倫之樂;節令食品中的民間故事及其教育功能。(可詳參陳光新〈中國飲食民俗初探〉,《民俗研究》1995年第2期,頁8─16) 中國春節的文化意義如下:1辭歲迎新,除舊布新,通過種種象徵性的方式,期冀年豐人壽、招財進寶,滿足人們所普遍希望的使生活有一個新的更好的開端這種社會心理的需要。2闔家團圓,普天之下共享美滿天倫,一再把終極的人生幸福歸結於家庭。3相互拜年,禮尚往來,重新確認、補充或者修正各自的社會關係網絡,這是為人們的生存與發展所必須的。4正月農閒,恰為娛樂季節,人們忙碌一年,正該一張一馳,休息一番。此外,還有祭祖共食,整合人們所依賴的社會認同;敬神祈願,招福祛禍,獲致社會心理上所需求的安全感。(可詳參巫肇勝〈文化社會學視野下的中國春節習俗與文化變遷〉,《石家莊經濟學院學報》第31卷第4期,2008年8月,頁105─114) 中國人年節通過儀式具有以下三種特性:1人與自然共同經歷的通過儀式,認為在年節中,人與萬物一道經歷時間的新舊更替過程。2家族集體經歷通過儀式,中國人在時間過度儀式中,重視家族家庭集體的力量,體現了中國人特有的家庭倫理意識。3世俗與神聖交融的儀式情境。在年節通過儀式中,人們沒有進入所謂純粹的神聖境界,人們將世俗生活與神聖儀式融合為一,這也是不尚玄虛的中國文化特性所決定的。(可詳參蕭放〈春節習俗與歲時通過儀式〉,《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6期,頁50─58) 元旦是歲之元,時之元,月之元,號稱三元。其實,在農業社會中,歲末年初形成了一個「節日群」,進行一系列的活動與儀式,其文化意義正如上述陳光新、巫肇勝、蕭放所說。 本格主以三篇探討臺灣古典詩中的年節飲食書寫,大概已將重點點出。元宵節、寒食節、七夕節、重陽節等未探討。元宵節是春節節日群之一,吃元宵臺灣人說是吃元宵圓。寒食節演變為和清明節一樣祭祖。七夕節和男女愛情有關,重陽節敬老、登高。人情味也很重,但似乎不是主流年節。 年節飲食有時和歷史、神話人物有關,端午節粽子之於屈原,中秋節月餅之於嫦娥,春節年糕之於伍子胥。 工業革命以來,機械化、科學化大興,立基於農業社會的年節,在都市化越來越深的現代,已經漸漸流失它的原始氛圍,雖然如此,在華人社會,傳統年節民俗還是不絕如縷地延續著。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