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1/11/20 00:06:27瀏覽952|回應1|推薦22 | |
歐美國家的父母比較重視孩子學習的過程,有努力就好,不以成敗論英雄。但相較之下,華人的父母比較會要求孩子贏在起跑點,不管過程是否夠努力,只以結果(名次、分數)比高低。 所以歐美的孩子比較沒有得失心,只要努力了,即使失敗也能受到父母的肯定。但華人的孩子即使再努力,但表現結果不理想,也會受到父母的責難,父母這樣的態度深深影響到孩子的自我形象,會讓他們覺得表現好才能贏得父母的歡心,表現差就不值得被愛。 今天在網路小組裡,士魁牧師講了一個例子讓我印象深刻。他說他認識的一對夫婦,妻子是中興大學畢業,即使是很優秀的大學,依然十分自卑,因為她的兄姐分別畢業自台大電機及台大外文,所以她一直受到父母的嫌棄。 反觀她的丈夫卻自我形象十分良好,雖然只是三專畢業,連大學都沒考上,但其他的弟妹比他功課還差,而且他和父親的感情非常好,父子相處就像兄弟一樣,以致於在成長過程中養成了極佳的自我形象。 這位丈夫的自我形象好到什麼地步呢?有一次,他開著他那輛舊舊的小車子,在高速公路上,因為開不快,就被後車按喇叭,當後車超過他時,駕駛還搖下車窗對他比中指,沒想到他完全不為所動,向對方比了個大拇指,可見他的自我形象多麼良好,才不會輕易受到刺激就生氣反擊。 我聽後好生羨慕,真希望自己也能有這麼好的自我形象,對別人的負面態度一笑置之,更提醒自己對孩子不再要求他們的表現,不再拿他們和別人比較,我愛他們,只因他們是我的孩子,是上帝賞賜給我的禮物。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