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分享]《伴你成長》續 — 分享
2015/05/23 18:22:58瀏覽128|回應0|推薦5

由陳文卿老師所著的《伴你成長》,是《我們教了孩子什麼?》的姊妹作。
陳老師在序中提到:

有個小孩讚美媽媽的小花園好漂亮。
媽媽說:「它們的美,是我天天向花兒『潑冷水』的關係。」
孩子一臉疑惑!
媽媽解釋道:「你想想如果媽媽每天都澆熱水,花會怎樣?」
孩子不假思索:「會死掉!」
媽媽:「假使有一天你像花兒要被潑了一身『冷水』,你可願意?」
孩子:「嗯……。」
「伴你成長」單元,刊載於明倫,已有三年多的時間,每次提筆為文,總有潑人「冷水」的感覺,因為它所要傳達的意念,多麼不同於流行的價值取向,它教孝興悌,行仁由義,要蔬食惜字,不斷反觀自己,卻從不叫人爭名得利。字字句句寫來,似乎像一盆盆冰冷的水,潑灑在稚嫩的心田上,孩子若能歡喜接受,將是筆者莫大的鼓勵。

《伴你成長》續的其中這篇「分享」,就值得為人父母師長者多多思考。

分享

獨自享受,用盡即化為烏有;
樂於分享,餘味更耐人品嘗。

孩子們:

多年前義工孫越說了一句人人傳誦的名言:「好東西要和好朋友分享。」雖然他賣的是咖啡,但是那分濃濃的人情味,卻比咖啡香來得芬芳動人。

再好吃的巧克力一個人獨自享受,吃多了也會膩。再好玩的遊戲如果沒有人陪伴,久了也難免感到無聊。如果願意與人共享,讓別人與我一同擁有,自己的快樂不僅不會減少,反而因為大家的愉悅而增加了快樂的濃度。就像拿自己手中的蠟燭點亮了其他人的燈火,讓彼此的視野更為明亮,是不是比一個人枯守著煢煢螢光來得有價值呢?

有家公司曾經辦了個有獎徵答活動,題目是「從臺北到澳洲怎麼去才好玩」,由於獎品非常豐富,使得參賽的情況十分熱烈,明信片如雪花一般飛來,當然答案是無所不包,創意也是無奇不有。最後決選的結果出乎大家意料之外,竟然是一位小學生抱走了最大獎,他的答案很簡單:跟好朋友一起去最好玩。誠如評審委員一致的讚揚:分享的快樂,遠勝過一個人獨自擁有。你能體會那種寬厚的心胸是人世間多麼可貴的美德嗎?

一個人的成功不在你贏過多少人,而在於你幫過多少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不該只是無窮盡的競爭,那樣只會助長所有惡習的氣焰,就算是贏了也難保不會燒傷自己。如果大家能用「你好我也好」的心態,學會祝福別人,懂得廣結善緣,那麼整合這些善念的力量,必能成就一番偉大的事業。

瑞典有個人名叫諾貝爾,他在讀小學的時候,成績一直名列第二名,冠軍寶座總是由一個名叫伯濟的同學搶去了。有一次,伯濟生了一場大病,所以請了長假在家休養,無法到學校來上學,有人私底下為諾貝爾慶幸著:「伯濟生病了,那第一名就非你莫屬了!」可是諾貝爾並不因此沾沾自喜,反而將在學校所學的,作成一分完整的筆記,寄給因病無法上學的伯濟。由於諾貝爾的幫忙,一學期下來,伯濟仍然穩居冠軍,而諾貝爾依舊得到第二名,可是他一點都不覺得委屈。長大以後,他成了一個卓越的化學家,死後更將財產全數捐出,設立各種獎項,鼓勵在國際上對人類有貢獻的人物。因為他的開闊心胸與樂於分享的偉大情操,不但創造了一番事業,更留下世人對他永遠的追念。今天我們認識只考第二名的諾貝爾,卻鮮少有人知道永遠考第一名的伯濟,這不就是印證了「格局決定結局,態度決定高度」這句話嗎?

人類之所以異於其他動物,擁有今天高度的文明,享受如此豐裕的物質生活,願意與人分享自己的知識與經驗,是個很重要的因素。想想看,如果大家都將個人最美好的智慧與技術藏匿起來,深恐別人輕易地剝奪自己的權益,那世界會是什麼樣子,人們又如何與力大無窮、行動敏捷的飛禽走獸競爭呢?互信、互助,分擔、分享,才能共同營造美好的未來。有一個人做了一個夢,夢中他來到一間兩層樓的屋子,進到第一層樓時,發現一張大大長長的桌子,兩邊都坐滿了人,桌子上雖然擺滿了豐盛的佳餚,可是卻沒有一個人吃得到,因為大家受到魔法的詛咒,兩隻手都不能彎曲,全變成直的,所以桌上的美食夾不到口中,個個飢餓難當,痛苦全寫在臉上。但是他卻聽到樓上傳來陣陣歡愉的笑聲,往樓上一瞧,發現情況和一樓其實沒什麼兩樣,唯一不同的是,大家互相幫助對方夾菜餵食,結果大家都吃得興高采烈,氣氛一片融洽,好像是熟識多年的老朋友聚餐一般。可見唯有打開褊狹自私的心門,溫煦的陽光才有機會造訪心中的庭園,帶來一片欣欣向榮的春意啊!

孩子們:還記得「喔耶喔……」的泰山嗎?為什麼他能成為森林之王?因為他用真心對待每一種動物,樂於分享彼此的美好,所以和動物們都成了好朋友。當你幫過的人愈多,服務的範圍愈廣,表示你的心靈版圖正在無限擴大,這就是生命的真正意義。來吧!伸出你友誼的手,一同品味分享的快樂生活!

(明倫月刊338期) 

【延伸閱讀】 《我們教了孩子什麼》 系列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oyoman&aid=23475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