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陳文卿老師所著的《伴你成長》,是《我們教了孩子什麼?》的姊妹作。
陳老師在序中提到:
有個小孩讚美媽媽的小花園好漂亮。
媽媽說:「它們的美,是我天天向花兒『潑冷水』的關係。」
孩子一臉疑惑!
媽媽解釋道:「你想想如果媽媽每天都澆熱水,花會怎樣?」
孩子不假思索:「會死掉!」
媽媽:「假使有一天你像花兒要被潑了一身『冷水』,你可願意?」
孩子:「嗯……。」
「伴你成長」單元,刊載於明倫,已有三年多的時間,每次提筆為文,總有潑人「冷水」的感覺,因為它所要傳達的意念,多麼不同於流行的價值取向,它教孝興悌,行仁由義,要蔬食惜字,不斷反觀自己,卻從不叫人爭名得利。字字句句寫來,似乎像一盆盆冰冷的水,潑灑在稚嫩的心田上,孩子若能歡喜接受,將是筆者莫大的鼓勵。
《伴你成長》續的其中這篇「做自己的主人」,就值得為人父母師長者多多思考。
做自己的主人
善雖小仍樂為之,是大菩薩。
惡雖小亦恐犯之,是真丈夫。
孩子們:
那天傍晚,我在校園裡運動,瞧見一位同學正要翻牆而去,忍不住趨前問他:「為什麼要爬牆呢?」
「門關了呀!」
「為什麼那麼晚才要回家?」
「打球嘛!」……
看他一副理直氣壯、自以為「是」的態度,好像嫌我多管閒事,實在有理說不清,最後我說:「門關了是不是只有爬牆一條路可走,還有沒有其他選擇(我指了指敞開的大門)?要怎麼做,你自己決定!」這同學一臉不悅,轉身就走,只見他彎到另一扇緊閉的側門,一躍而過,留下一臉錯愕的我……
為什麼捨正門不走,非得爬牆呢?是為了節省時間,或者根本不認為爬牆一事是錯誤的行為?如果是你,會做怎樣的抉擇?古人常提醒我們要慎始,不對的事,千萬別做第一次,否則,一而再,再而三,本來還有所忌憚的心就會麻木而膽大妄為,日益深陷於罪惡之中而無法自拔,想要回頭怕也難了。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沒有人天生就是大惡人,許多罪惡也只因小小的錯誤開了頭,終究一發不可收拾。俗話說:「細漢偷摘瓠,大漢偷牽牛。」沒有偷摘瓠的膽子,哪來偷牽牛的惡行?那日漸沈溺的心,並非一朝一夕滅頂,端看我們自己是否能察覺、能省思,能有勇氣拒絕犯錯罷了!所以,每個人心中都應準備一把尺,隨時丈量是非善惡,然後勇敢地擇善固執,不讓惡念逾越雷池一步,這樣才能確保人格的健全,不致一步走錯,全盤皆輸。
元朝著名的學者許衡先生,小時候曾經和一群小朋友趕路到遠方去,走了好幾天的路,大家又累又渴。突然有人在路旁發現了一棵梨樹,便一窩蜂地趨向前去,搶著摘梨吃。這時只有許衡一人坐在樹下休息,好像沒有看見似的,別的小朋友覺得很奇怪,問他為什麼不趕快摘梨吃呢?許衡搖搖頭說:「這梨樹不是我的,我又沒有拿錢向主人買,怎能隨便摘來吃呢?」小朋友一聽,哈哈大笑:「你真笨,這梨樹也許沒有主人,反正也沒人看到,又有什麼關係?」許衡說:「這梨樹也許沒有主人,但我的心是有主人的啊!」因為心有主人,所以不會放縱五官、四肢去胡作非為,因為心中有尺,所以舉止言行自有規矩,許衡小小年紀,心中就如此清明,有為有守,實在不容易。
種什麼因,就得什麼果,千萬別看輕了纖毫之惡,當它長成盤根錯節的大樹時,纍纍的苦果可就難以消受。有一個實驗非常具有啟示性,你不妨聽聽:在一個盛滿水的鍋子裡放進一條魚,然後把水的溫度以非常緩慢的速度逐漸升高,剛開始魚兒在水中悠游自得,一點也沒有異狀,但是兩個小時後,魚兒竟一點也沒有掙扎地死了。罪惡對我們的侵害也是如此,一點點小錯或許我們不以為意,但漸漸地我們的生命終將被其吞噬、摧毀,多可怕呀!我們的舉心動念、一言一行,是不是該多量一量?
孩子們:也許有人會說服你 ── 爬一次牆而已,有什麼好大驚小怪的!真是這樣嗎?任何事不都是從「一」開始?今天若讓小錯越過了牆頭,明日可能會惹來盜寇滿村落,搜刮洗劫,無惡不作。個人的疏忽,後果還是得自己負責,可別輕易嘗試才好。在這個物欲橫流,道德日益淪喪的時代,我們對善的堅持就如同一盞明燈,光耀自己,也照亮他人,你千萬別隨意放棄呀!
(明倫月刊310期)
【延伸閱讀】 《我們教了孩子什麼》 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