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4/07 12:37:20瀏覽1586|回應0|推薦15 | |
桃園高中 阿得老師 這次的女童割喉案激起了社會全面的同仇敵愾,也引發了各式防堵社會安全漏洞的探討,但就我觀察,恕我直言,這些議論或輿論,多數是頭痛醫頭的或情緒抒發的,要因此馬上建立一套完善的因應制度,難矣! 試想:比我們還早發生隨機殺人事件的那些先進國家,想當然耳,不可能沒有積極的研議和作為,建立的配套一定早我們很多年;但,類似事件仍然不斷發生!可以說,任何國家都會想方設法去建立預防機制,可能有降低案件發生的次數,但要完全杜絕,當然不可能。 探討任何類型犯罪的好發率,都會理解那就是人口中的固定比例,年年或升或降,但,絕不會突然就變成零了;因為,犯罪者的背後因素,有生物性因素,有家庭性因素,有社會性因素,這些種種因素,促發犯罪只要存在任何的一項。不管你政府如何努力,法規如何變革,就算傾全國之力,你還是不可能移除所有的犯罪者背後因素。 但,防止犯罪的根本,還是得從家庭因素著手。 家庭是人出生的根本,當這類社會事件發生,我們很容易去檢討看得見的制度規章或人力資源的問題,甚至媒體言論容易導向有「新聞性」的指控,大家一起找一個泄憤和情緒的出口,不惜污名化精神疾病患者,卻心裡很清楚:家庭教育才是治本之道! 沒錯,就是家庭要有更多的陪伴和擁抱,讓每個人的人格養成是健康正向的,一個關係緊密的家庭,會是預防犯罪和偏差行為的最佳防火牆,教養的重要性才是根本。 如果一再忽略家庭因素的探討,不誇張,其實我們都是共犯! 另一個角度來談,這些年在教育現場,聽過太多教育同業者對『恐龍家長』的無奈,包括我自己也接聽過無數家長幾近『無理取鬧』的申訴;其中,常見一種很類似卻離譜的指控:我的孩子是到你們學校才發生這個問題的! 到一個新的環境,遇到新的人事物,總是會有適應和磨合的問題,孩子要學習的不會只有功課,為人處事、待人接物、內省反思,遇到問題,更可以檢視自己的人格和能力的涵養;父母過早的出手、習慣性的外推責任、孩子出問題就先遷怒他人,孩子永遠學不到健康的行為適應和人格模塑。 功課不好怪授課老師教不好;行為問題怪導師班級管理有問題;人際困擾怪同學排擠;不良嗜好怪壞朋友帶壞;考試退步怪出題老師出太刁難;工作不好找怪政府無能。那,父母應負的責任在那裡?孩子應負的責任在那裡? 背後的脈絡,源自於許多父母對孩子從小的教養,都儘想著『外包』:功課指導委託安親班,行為和個性委託老師和學校,人際和感情委託同學和朋友,升學就業委託補習班或電腦。教養的外包思維,只是在撇清教養的重責大任,無助於孩子心性的成長。 家庭中愛的流動,是不假外求的。 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家赫克曼(James Heckman),也是200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項得主,在一項針對密西根州的黑人弱勢家庭的孩童,長達40年的研究計畫,發現了兩個重點:一.投資弱勢家庭孩童(0-5歲,特別是3-4歲者)的學前教育,長期而言將可以降低社福支出、降低犯罪率並增加稅收;二.家庭對孩童的影響力大於學校,特別是人格養成部份。 顯而易見地,就家庭而言,針對年紀越小的幼童,所投資的教養資源越多,日後人格偏差和犯罪的機會就越少;就國家而言,多投資教育(特別是偏鄉和弱勢的教育),就可以少蓋些監獄。這麼值得的投資,不管是家庭還是整體國家,都是很划算的! 另外,在教養方式的探討上,最通行的分類是Maccoby 與Martin 的父母教養態度類型(參考上表,錄自網路),一旦父母採取高要求高反應的開明權威模式,子女更能發展出良好的情緒表現、人格、學業、生活適應能力。 所以,家庭教養的重點有二,第一,從小開始;第二,方法很重要,要尊重孩子但也要有要求。父母花時間在孩子的教養,對孩子、家庭、或是國家社會,都是很有意義的基礎建設,從小全面照顧孩子的身心靈健康;當然,這也是很花時間的事,但卻是很值得的事。 |
|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