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1/14 22:51:58瀏覽4710|回應0|推薦8 | |
桃園高中 阿得老師 這陣子全國高中職校同時收到一份教育部的公文,又是關於《青春水漾》這部爭議頗大的影片,不是新聞已經吵了好一陣子了嗎?怎麼又來啦! 原來,這次是有人下了重手:監察院的糾正!監察院的公告內容如下:「衛生福利部組改前由內政部補助拍攝『青春水漾-Shall We Swim』,內容教導探索性敏感帶、性高潮及進行性行為,可能觸犯禁止引誘兒童及少年性交或猥褻之規定;臺北市政府將影片訊息轉發市府所轄學校,致影片在國中小等各級學校播放,引起家長恐慌及輿論撻伐,違失情節嚴重。監察院內政及少數民族委員會103年4月3日通過監察委員高鳳仙提案,糾正衛生福利部、臺北市政府。」 字裡行間充滿肅殺的警語,難道這部片子犯了滔天大罪嗎? 真是令人驚奇,一部2011年出的33分鐘作品,由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拍攝的教育宣導片,竟會至今糾纏不清、是非渾沌,先來看個預告片: 劇情大意是:主角雅若常一個人趴在游泳池角落,臉上帶著一抹微笑,好友小蜜笑她發春她卻不承認。水漾男孩小康教雅若游泳,兩小無猜的愛情也從水中快速漫延開來。對親密接觸滿懷憧憬的兩人,臉紅心跳卻又笨手笨腳。雅若請小蜜幫忙找出身體的秘密開關,小蜜打開了,而雅若和小康開竅了嗎?另一邊,雅若的媽媽是一名針灸師,她照顧別人的身體卻冷落自己的身體。游泳教練鼓勵她去游泳,她卻有好多顧慮。究竟她要如何重燃熱情,找回身體的愉悅?(錄自: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網站) 看起來是很健康的內容,卻被家長團體和媒體強烈指責,被監察院認定「教導探索性敏感帶、性高潮及進行性行為,可能觸犯禁止引誘兒童及少年性交或猥褻之規定。」對早已看過影片的我來說,很難理解,雖然我對此影片有些許疑慮,但,就性教育的意義來說,它的的確確是部很好的教育宣導片啊! 其實,整個相關新聞討論看來看去,指控者、被指控者雙方都各執一詞、各自有理,到底誰對誰錯?我認為:都有對錯、都要檢討!因為整個事件涉及了一個人類的共同盲點,這種盲點的影子在很多決策和政策都可以輕易看到,例如:12年國教。 協會拍攝影片的立意良善,製作的品質和教學手冊也都很有水準,問題是:要廣為運用的影片,尤其是校園內,勢必就要接受公評。戲院裡面播的片子是要買票的,是用「票房」來公評的;但教育宣傳影片常常是要公開播放給學生看的,當然就要在意學生和家長的感受!有沒有騷擾或猥褻,真的不是專家學者說的算。 念過心理學的都知道「團體迷思」(Groupthink,參見:維基百科),我認為拍這部片的team,就是犯了團體迷思的錯誤,一群專業的性別工作者,從構想到拍製影片,用彼此的專業不斷聚焦和建構,專業的圈圈反而圍住彼此的視野,而忽略了外面的眼光和見解,就專業、就影片,彼此的自我感覺是很好的,是自信的,但局外人的普羅大眾呢?嗜血的媒體呢? 青春水漾如此,十二年國教也是如此,一群同質性高的專家最易形成團體迷思,這是很常見的錯覺和偏誤,也許在專業的領域裡面,自我感覺良好是自信,別人當然沒有任何置喙的餘地,但只要其決策或作品會影響到公共權益或感受,其盲點就很容易被大眾或媒體突顯出來。錯愕,是可以理解的;但否定或譴責,則是見仁見智, 自信過頭是自傲,專業自信過頭就是專業傲慢,凡是得受公評的事,最好有事前周全的評估,可多參考外部的多元意見,美國九一一和入侵伊拉克的錯估,都是團體迷思、集體催眠的血淚事證,豈能健忘! 當然,我也認為譴責這部片的家長們,甚至是公部門的監察委員,也有自己預設立場的偏頗,尤其凡是被媒體罵得兇的,就很難把真相還原,一窩蜂是人性,是慣性,就很難有理性探討的空間;我們不該否認這部片對於性知識的教育是很有意義的,也許國中小不宜,但高中以上由老師引導運用,大家應該不必疑慮才是。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