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救救正常人:精神醫學還可以相信嗎?
2015/07/16 11:40:56瀏覽4903|回應1|推薦11

桃園高中 阿得老師

你怎麼確定你是個正常的人?

這個問題有點好笑,我沒有病就是正常的人啊!問題是,有沒有病,是誰來定義?如果是感冒發燒或心律不整,可以明確由醫療儀器和數字來界定,那,精神方面的問題呢?誰來定義你的精神是正常的呢?

所謂正常與否的分野,並不是我們想的那麼理所當然和絕對,縱使全世界早已有DSM(精神疾病診斷分類系統)ICD(疾病診斷分類系統)的精神疾病診斷標準,但,聽我的勸,最好你還是要有"超然和篤定"的自我了解和見解,否則,你一定很快就被迷惑和恐嚇!很快你就會懷疑自己是否精神正常,因為我們可以這樣說:我們現在所處的世界,正是人類有史以來精神最不正常的世代。

不然來看看以下的舉例:

1.如果你的孩子上課常吵鬧,讀書常分心,老是忘東忘西,醫師很快就確診你的孩子有過動症,你會怎麼辦?

2.如果你的孩子一歲半多還不會說話,去看小兒科醫師時很快就被提醒孩子有自閉症傾向,你會怎麼辦?

3.如果你的太太因為產後心情焦躁不安,吃了些藥反而更加嚴重,醫生說她得了輕微雙極性疾患,你會怎麼辦?

不要懷疑,這種情況可能會越來越成為常態,大家可能會越來越有病!如果你有注意到新版DSM-5的出版後,導致全球沸沸揚揚的反制,導致成人注意力缺乏症和狂食症者的暴增數倍,那麼一點點的自閉和狂躁,好像也不是什麼嚴重的事了!

我們不妨來回顧一下心理學史上赫赫有名的實驗:

1973年心理學家羅森漢(David Rosenhan)做了個存心為難精神科醫師的實驗,他和八名精神正常的朋友,其中老少男女皆有,費心喬裝成假精神病患,分別至幾家大醫院精神科看診,跟醫師講述同樣的症狀:「有人在我耳邊發出碰、碰、碰的聲音!」,結果有八個人被鑑定為精神分裂症,一位被鑑定為躁鬱症,全部住進了精神病院,每人平均住院19天,最長的甚至住了52天,所有精神科的醫療人員,沒有人揭穿任何一個假病患,但卻有很多的住院精神病患,輕易地分辨出他們是假裝的病人!

看到沒,四十幾年前,早已有人嚴重質疑精神醫學的科學性了,用實驗來羞辱精神醫學,時至今日,情況有好轉嗎?

來看看以下三段紀錄片,片子有點長,看完你大概會非常失望和生氣,原來,我們的精神醫學是這樣的亂搞!這樣的不堪!(影片很長,如果你懶得看,第一段影片的說明文字摘錄於備註,意思表達已經很完整了)

1.《DSM《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致命騙局 - 紀錄片》

 

2.《精神醫學:致命工業 - 紀錄片》

 

3.《精神科藥物未公開過的真相 - 紀錄片》

 

請問:這些全是真相嗎?

事實上,對於淵遠流長的精神醫學發展來說,這三段影片的論述是多所偏頗的,預設的立場也太過於鮮明,因此,我們實在不該以偏概全,全盤否定精神醫學之為用;但進一步的確要好好反思:到底藥商的巨大利潤是那隻看不見的黑手嗎?多少的政治利益和專業偏執在裡面?多少的媒體渲染和父母卸責在助長?多少的文化差異和生化研究被忽略?多少的精神科用藥只是安慰劑效應?

「救救正常人」一書第121頁有一段話講得很精準:「人類的本質是穩定而有韌性的,精神疾病從來不曾大流行過,只差在疾病定義變得相當寬鬆,使得成為健康者的難度更高。」所以,是誰隨意地讓健康的人冠上精神疾病的標籤,是誰讓健康的人吃了一堆的藥?書中第147頁有一個很好的說明:九成的抗焦慮藥物、八成的抗憂鬱劑、六成五的興奮劑、五成的抗精神病劑,都是由非精神科專業醫師的基層醫師所開立。

這不是濫診,什麼才是濫診?於是,過去十五年中,美國的兒童期雙極性疾患增加四十倍,自閉症增加二十倍,注意力缺乏過動症增加三倍。

「救救正常人」的作者艾倫‧法蘭西斯(Allen Frances)醫師為前杜克大學精神醫學病學家,同時也是DSM手冊第四版編修工作小組的主持人,寫這本書是典型的窩裡反,以專業反制專業,來看看他提到DSM第五版可能帶來的災難(p.242p.268)

1.亂發脾氣是「侵擾性精神疾病」(DMDD)

2.正常的老年健忘是「輕度認知障礙症」(MND)

3.貪吃成了「狂食症」(Binge Eating Disorder)

4.成人注意力缺失症更為風行;

5.喪親的哀悼變成重鬱症;

6.上網、購物、蒐集模型、愛看運動節目.....持續的熱情變成「行為成癮」;

7.誤標生理疾病為身心症;

 

好了,到底我們還能相信精神醫學嗎?

我回想了多年來在輔導室接案的經驗,也上網查了一些專業人士的論述(像這一篇彭仁郁老師的論述很不錯:「DSM-5:愛在精神疾病蔓延時」),可以這麼簡單回答:當然要相信精神醫學,但是是專業的精神醫學喔!

我們應該要有一個正確的態度,精神醫學在治療精神疾患時不單只是藥物,心理學的發展也並非一朝一夕,專業的精神醫學包含專業的團隊和與時俱進的專業知能,不是一顆「專思達」或「克憂果」就可以解決掉過動和憂鬱,許多精神診療的團隊和治療方式常常被忽略。

相信精神醫學的第一步:坦然面對病症,這點在台灣特別重要,因為許多人寧可相信民俗療法,輪轉於各種怪力亂神之中,而錯過了治療的黃金期,這根本的問題在於:家人和自己都不想承認自己有精神問題,不願坦白面對,再好的精神醫療發展也是枉然!

進一步,是善用精神醫療的專業團隊,除了要找專業而有耐心的精神科醫師外,心理師的資源是大家比較熟悉的,但很多的專業資源是被忽略的,舉例來說,由於婚姻家庭問題而產生的精神症狀,國人很少願意求助於婚姻諮商專業治療機構,殊為可惜!如果精神問題是根源於婚姻家庭,怎麼可能吃幾顆藥就好呢?更不要說去求神問卜或找大師會有效了!

最後,就是要回到生活面來通盤考量就診的時機和方式,因為,每個人的體質和家庭成長都不同,放在自己的生活中來通盤檢視是必要的,就連文化層面也是中西大不同,例如,單以哀悼來說,國人的葬禮繁複且有守喪的習俗,就不能以西方的精神診療模式來看(否則中國自古以來守喪七年的子女都是重度憂鬱症了!)。檢視生活層面的妨礙與否,是很大的精神疾病指標,要不要啟動就醫?要不要繼續就醫?要不要回診?服藥多久可以停藥?這些都是與精神科團隊可以充分討論的,且時時回到自己的生活層面來確認。

至於DSM手冊如何編寫,是否被濫用濫診,我們非專業人士不須置喙,只是,如果連正常的生活都有問題了,就別太在別人的眼光,要相信精神科的急症或藥物,一定可以是救急的好方法;先救急後再來救本,讓病徵回到生活的軌道檢驗和調整,相信任何精神疾病癥狀一定可以慢慢穩住的!

 

註:關於「DSM《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致命騙局 - 紀錄片」的影片說明文字如下: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一本精神醫學界最高銷售量的書藉,也被譽為全球最危險的¬書藉。

本手冊載了 943 種精神病疾失調,範圍包括最普遍的抑鬱症、焦慮症,到一些奇怪的失調,例如:口吃、煙¬癮、蜘蛛恐懼、發惡夢、數學障礙、甚至小童成長期,全部被錯誤解譯為腦部疾病。

一本不只用來閱讀和參考的書,其內容已真正實施並執行,它滲透了社會、政府、法庭、軍¬事、傳媒、還有我們的教育,現在第 5 版已經推出了,未來會推出更多荒診的疾病,例如:「囤積症」、「抓皮膚症」、「脾氣調¬節異常症」、「網絡成癮」、「精神病風險症候群」(即是未有任何症狀也可以診斷為有病¬,用來取代化學失衡的騙局。)

精神科醫生只要利用這本書的編碼,毋須身體檢查、毋須證據、毋須其他醫學專科等使用的¬測試就可以將你和家人標籤然後綑綁在這套系統內終身服藥。

單單在美國,透過這本書被診斷而死亡的人數每月已達3000人。

一個花了$330,000,000,000 美元 (三千三百億美元) 的工業,沒有一人痊癒,所謂康復者只不過是變成終身要服藥來控制病情的辯詞,越來越多¬人服食這些藥物自殺死亡,只有極少數幸運兒才能即時脫離,它怎樣做得到、用什麼方法、¬怎樣影響我們,怎樣成功,大家一齊來看看這套紀錄片、揭開現今社會變成瘋狂的真相。

(摘錄自:https://youtu.be/CIntZAsPVPU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iter1968&aid=26010412

 回應文章

1
2016/09/08 08:39

我也是受害者

當兵我自以為自己有病到軍醫看精神科結果他先開憂慮症的藥給我吃再去精神鑑定後來說什麼報告還沒出來結果我又跟醫生講正常人的忌妒的情緒,醫生沒先判定我有沒有精神分裂(還是正常人的情緒反應)就開給我精神分裂的藥給我吃→害我吃藥後的半夜大發作白天一直在睡覺,急診當然查不出原因→回診問鑑定報告說沒病順便說藥的問題→然後竟然沒病醫生同意我可以不用再去看了→沒想到幾個月後精神官能症會開始纏住我→隔年確診有精神官能症→然後我到處去問醫生心理師,都說不是當兵亂看精神科害我後面真的變成精神官能症,最好是沒關聯

(1@eewf.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