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傻瓜!你管別人怎麼想:促成善的循環的即知即行
2023/09/13 09:28:17瀏覽1286|回應0|推薦12

我很幸運,很多人生的領悟是靠閱讀摸索而來,加上身邊許多前輩良好的示範,讓我實踐知識的勇氣倍增。

兩年前,因為我教職退休仍適用舊制,年紀不算老就要退休,當時難免被勸告:體力和熱情仍有,為何要退?

我的回答很篤定:這工作我不做,有人馬上可以頂替,而且會做得更好;但一直有一件好事我想全力去做,卻總是猶豫不決!

那就是:分享。分享閱讀、音樂、美好、善意......,本就是很棒的事,但一開始我還是會瞻前顧後,內在的世俗想法難免干擾。

譬如,別人怎麼看?賺不賺錢?有多少認同?能得到多少肯定?......好像不來點實質獎賞,就不被認可。其實不該是這樣的!

所以我就衝了!在小團讀書會裡充分感受和推廣;音樂類街頭藝人的分享美好;圖書館志工的回饋;公益或推廣的說書講座......。

回首檢視退休這兩年以來,我分享得很痛快,很有收穫,內心踏實;也正好呼應這陣子我大力推薦的好書:「當我們一起」。

從農業社會走過來的人最能理解,善意很普遍,付出和連結也很簡單;然而,工商繁忙、自私、詐騙......,我們失去太多的信任和連結。

所以,我勉勵自己:去做!即知即行!多些主動,不用管別人怎麼看、怎麽想,能促成善的循環的好事,不需遲疑。

我的付出當然還不夠;但在這本書裡有很多例子可以激勵你我:原來,即知即行的善念,沒有私心的分享,不求回報的行動,一直以來很多人都在做......:

1.加州安那翰(Anaheim)市長TomTait,本來是很內向的人,但為了推廣「善意」理念而走上政壇,務實推動「鄰居你好」政策,從鄰里、社區開始,有系統地鼓勵人們主動的善意;然後,一波波善意的付出和連結,激發更多市民的參與,也帶動許多城市的仿效風潮。

2.加大戴維斯分校Emmy Werner教授,60年以來以夏威夷考艾島1955年出生近700位新生兒為研究對象,找出那些能克服逆境長大的孩子,具有韌性的關鍵要素是什麼?答案很明確:他們都能感受到照顧和愛。「要防止與解決童年時期的有害壓力,最重要的方法是打造健康的社交連結」來自周遭的愛,是關鍵。

3.人際孤立造成的傷害是可以避免的:有一位媽媽叫Laura Talmus成立一個組織「超越差異」(Beyond Differences),致力於終結青少年社交孤立,成效卓著,其背後原因很感人:她的女兒患有亞斯伯格症候群,國中時因人際的被孤立而痛苦不堪,後來改為在家自學才擺脫,卻不幸在後來恢復上學時的不久於睡夢中猝死,媽媽延續孩子走出傷害的經驗,拓展出去對孩子的愛。

4.作者講了小時後他父親的小故事最讓人動容:有一天半夜,母親把他從睡夢中搖醒,全家擠在車上急著出門,只為了身為醫生的爸爸,要趕去遙遠的露營區,探望一位先生剛過世的太太,他們擔心她一個人在家安全嗎?當母親穿著印度傳統紗麗,在露營車門邊抱著悲傷痛哭的太太,那一刻、那個畫面,她們就是彼此的家人,她們沒有血緣,可是他們的心完全的貼近。這樣不凡的愛,也直接培育了一個未來的好醫生和有善念的部長。

不只這四個例子,我在「當我們一起」書裡看到更多類似的善的循環,譬如:「社會處方籤」、「三個願望計畫」、「男士棚」、「不接觸手機的戶外營隊」、「醫師媽媽社團」、「大哥哥大姊姊」青少年扶助計畫、「歡迎和我聊天」英國警察局在公園長椅的告示......。

「親近使人難以憎恨彼此」(Brene Brown)

這個世界充滿因為連結斷裂、彼此不願熟悉,而缺乏信任,而互相攻擊;要拉近彼此距離、建立信任和連結,親近,從來都沒有想像中困難,可以著力的點很多,無論從個人、社團、醫療、學校、基金會、組織或政府單位,都可以著力;這些善的力量,也通通都是善用知識的即知即行啊! 

註:照片說明~參加過一場馬拉松標題就叫:跑就對了!」,很喜歡這樣的口號,因為年紀越大顧慮越多,瞻前顧後反而容易退縮,有時好事情也就遠離了,是吧?

#阿得的讀書會

#大人的心理素質課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iter1968&aid=179865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