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11/12 10:19:41瀏覽2447|回應0|推薦18 | |
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著迷於古典詩詞文學,卻說不清楚到底感動在哪裡?是文字本身嗎?是文體意境嗎?還是純粹作者本身就令人感動?我相信都有,我們也許說都不出來,但作家蔡詩萍就可以。 因為參加讀書會的機緣,幸運地有幾次更親近了蔡詩萍這位作家,總覺得人如其名,筆觸帶著柔性纖細敏銳的心思和觀察,文體完全不落俗套,少有咬文嚼字的字句雕琢,卻能共感,說是雅俗共賞的暢銷作家當之無愧。 這也導致我一路讀著作家一系列「臉書貼文」風格的著作,獲得的最大好處是:深入淺出,貼近感受!不管是紅樓夢或金瓶梅,甚或是千年前的李後主,在蔡詩萍近似叨叨絮絮的文字描繪裡,都能輕易在心底產生共鳴與迴盪。 為何要寫李後主?也一樣是這種共鳴和共振,跨越作者和你我,跨越時空,迴盪千年;或是說,根本上是早已超越了時空,每一個字組成的詞,精準地表達情感,可以撫慰古今每一顆孤獨的靈魂: 「為何千百年後我們每一顆受傷的靈魂,仍願隨著李後主的詞,詞裡的意境,詞句的節奏,而輕輕地擺盪,輕輕地被療癒呢?」 一.大歷史脈絡下的李後主 很欣賞作者做足了李後主背後、複雜歷史的功課,我們只模糊以為唐之後五代十國都是紛亂的,諸侯割據稱王,但五代史無論新舊,都沒南方為主這些十國君王的位子!只給諸侯之名而不稱帝。 作者從歷史的大格局裡慢慢分析,抽絲剝繭,讓我們看見歷史洪流中的無奈和殘酷,南唐只是其一,但因為文采非凡的李後主,是最明亮的文曲星,面對被滅國的必然,他除了以僅有的擅長:寫詞外,又有什麼可以解憂解悶的呢? 二.困在君王與文青之間的夾縫 針對「垂淚對宮娥」的李後主,蘇東坡是痛罵沒出息的,但作者用這一本不算薄的書,用力地為李後主的被羞辱喊冤,他的性格柔弱如此,他的國勢頹敗被併,也不是他願意的: 「李後主並不是因為耽於寫作,忘了治國的,而是找不到解決國勢凋零的辦法,陷入苦悶積鬱,只好埋首於文字寫作,以發抒他的幽悶」(p.73) 我很喜歡作者以大小周后的歷史故事來佐證李後主的個性問題;身為君王,從小怕也是吃不了多少苦,加上文青的浪漫情懷,在老婆大周后重病未死時,竟勾搭上其妹小周后。君王又如何?有文采又如何?「今宵好向郎邊去」,難怪大周后在病榻上,「至死不願面向外」。 君王與詞家本不衝突,衝突的是性格,放在不堪的位置上無法轉換,作者也說:「還好,他當了文青皇帝,做了文青俘虜,李後主的形象,於焉不同」(p.231),在文學上的成就,李後主絕對是遠遠超越末代君王的辱名。 三.生逢其時,躬逢其盛 後代的千千萬萬文青小輩,讀著李後主的「虞美人」,「問君能有幾多愁」、「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應該很難不讚嘆吧!作者很犀利地對比於「樂不思蜀」的劉禪,更能見證李後主寄情文字的功力。 為什麼剛好是李後主有這等功力?他並不是橫空出世,也許這麼說:其實李後主若再晚出道個數十年,他的詞未必能勝過其他人;正解應如作者所言: 「李後主的[詩家幸][詞家幸]幸在他流離身世的撞擊,也幸在他的時代,詞還在開展的新布時期,詞家的激烈競爭年代,還未登場。」(p.176) 相較於蘇東坡,作者所推崇的----也是一般人公認:蘇東坡是宋詞的最高峰,作者蔡詩萍是這樣比較蘇和李: 「(蘇)他的詞卻是豪放處,令人激盪;婉約處,讓人著迷;幽默處,使人會心;悲涼處,逼人落淚。」(p.199) 「李後主的單純、天真與善良;蘇東坡的慧黠、曠達與財氣」(p.200) 「李後主不可能是[樂不思蜀]的劉禪,他有著悠悠的時間意識,他有著滿滿的歲月記憶,他只能讓自己一步步走向一江春水的哀愁裡。」(p.206) 四.一舉確立宋詞的地位 所以,南唐李後主政權是沒了,但獲得了不起寫詞在歷史上的地位,南唐的詞,寫出了泱泱大格局,以與李後主同期知名詞家馮延巳的「鵲踏枝」為例: 「它看似寫一個人的無聊與孤寂,但字裡行間卻讓人感受到人的肉體生命,須承受多少來自外在世界的干擾與壓力?但,人的肉身看似脆弱卻又有多寬闊的耐受力,可以承擔生命無盡的麻煩與憂患!」(p.78) 「......河畔青蕪堤上柳,爲問新愁,何事年年有?獨立小橋風滿袖,平林新月人歸後。」(鵲踏枝) 文學史上,以唐詩、宋詞、元曲的典範移轉,說明了李後主的生逢其時,也是宋詞要走出原本被貶抑為「詩餘」的卑微,從李後主開始昂揚起步,詞句能直通人心,流傳千古;譬如:「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的淒涼,「自是人生長恨水常東」的痛楚。 也由此,李後主讓詞從「伶工之詞」,晉升為「士大夫之詞」: 「當李後主淪為階下囚,自由奔放的靈魂被緊緊壓迫後,釋放出的詞的能量,確實把詞拉高到士大夫的憂患意識,使得詞境界晉階到足以讓士大夫,可以憑藉為靈魂之寄託的新文類,已經足堪與唐詩比肩而行了。」(p.246) 五.沒什麼,只是以前的流行樂而已 現代流行樂的詞曲創作自由奔放,風格內容推陳出新,幾乎沒什麼固定規則;而宋詞,則可被視為唐宋時的流行樂,只是它的音律和格式被綁死了,只能按照既有的設定去填詞,所以,詞家用字必須是很精準的。 李後主,當然還有師承自他爸爸李中主,都是精通文學音樂藝術的,難怪他們的詞句,感覺是充滿著音樂的律動,譬如作者舉的例子很棒,幾乎忍不住就要唱起來: 「雲一緺,玉一梭,淡淡衫兒薄薄羅。輕顰雙黛螺。」 「秋風多,雨相和,簾外芭蕉三兩窠。夜長人奈何!」(長相思) 一開始,填詞這件原本只是歌妓流行娛樂的小事兒,然後就走入了廳堂,走入了廟堂,變成了文學新體,讓中國文學史重新定義,而在這個過程裡,李後主絕對是居功厥偉的。 六.性格決定命運 「花月正春風」的李後主當了俘虜,被封難堪的「違命侯」,活得必然惆悵痛苦,時常在夢與醒的邊緣掙扎,不堪回首卻又只能回首, 「多少恨,昨夜夢魂中。還似舊時游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望江南) 戰戰兢兢的君王,幽悶難受的俘虜,「多少淚珠無限恨」,真是說不完的幽怨,所以只能遁世般地羨慕起漁夫來了: 「一壺酒,一竿身,世上如儂有幾人」 「花滿渚,酒滿甌,萬頃波中得自由」 (渔父:浪花有意千里雪) 這是性格決定的命運,如果他在大宋滅國時即自殺殉國呢?就沒有後來我們讚嘆的李後主啦!作者說李後主不失其「赤子之心」,這是文學家很重要的特質,但,不也就是這般赤子之心,害死了李後主? 「赤子之心,只能做詩家詞人,做皇帝,是不幸,連做俘虜都風險很大啊!」(p.188) 作者另以一篇殘稿〈臨江仙〉進一步說明,李後主性格上的逃避和懦弱一覽無遺:人家大宋要滅你南唐的大軍已兵臨城下,身負保家衛國三軍統帥的君王,卻只是求佛求神而不思作為?匆忙下,連一首詞也沒寫好。 再舉一例,「醉鄉路穩宜頻到,此外不堪行。」(烏夜啼),當俘虜的李後主,有沒有過後悔自己的選擇?後悔當年殺了潘佑、李平而種下宋太宗的殺機?平心而論,文青的李後主雖然懦弱,但至少他一直在真實的自己,優柔寡斷依舊,這就是:性格決定命運! 七.士大夫之詞 作家說李後主把詞當成了「靈魂之窗」,而開出了「士大夫之詞」的新意境,具體說出作為文學的載體,詞有很好的實用功能,在此作者引用孔子說的來佐證:「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 孔子說的詩是詩經,讀詩經的功能是:「興」~激發心志、「觀」~觀察世界、「群」~人我關係、「怨」~發抒內在,李後主的詞,恰恰反映出這四個標準,這也是為何剛好就是李後主,讓詞從「伶工之詞」成就為「士大夫之詞」。 能造就偉大宋詞境界的開路先鋒,李後主用的是「靈魂之窗」,何意? 「他以他的靈魂,血書了我們對他的同情,進而也同情了我們渺小、短暫、無常的人生。」(p.169) 八.「隔」與「不隔」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李後主,作者說他的詞有「鋪天蓋地的效果」,然後特別以另一個我們熟悉的帝王詞人宋徽宗做參照,其結論是:宋徽宗的是「隔」,李後主的是「不隔」。 簡單來說,兩者能共鳴共振的效果大不相同,宋徽宗像是「認真獻技」的演出,而李後主則是「行雲流水」的真誠自在,一個粉飾雕工,一個渾然天成,與其說是後天的刻意努力,不如說不同天性與悟性的展現。 另一個大詞人蘇東坡,他大力讚譽李後主的「赤子之心」的「不隔」,作者說: 「不管是偷情,調情。不管是階下囚,是苦思故國。李後主的文字,是不是都直接撞擊你的心扉?完全沒有阻隔。」(p.96) 作者再問:千古以來,靈魂的孤獨有解方嗎?文學、藝術都有這樣的可能,所以,另一個參照人物上場:孟克,李後主[浪淘沙]的「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對比於畫家孟克的[吶喊],在在證明,詩詞和繪畫,都是孤獨靈魂的出口,雖然這兩人相隔了九百多年。 九.寫作的初衷:有血有肉 作者引用王國維的評述「一切文學余愛以血書者」,來對比宋徽宗和李後主,是非常精闢的形容,有血有肉的詞,當然更能引起共鳴,尤其李後主後期成為俘虜之後,他的詞的直白和無奈,更是道盡生命的孤愁或絕境: 「當一個人的痛苦,已經昇華到世人皆能感受的境界,一杯白開水,也能溫潤你寂寥的靈魂」(p.182) 少用典故,沒有艱澀的詞語,李後主的詞,樸實無華,在在顯露赤子之心的直白,更能直通內心。所以作者提到也是很赤子之心的蘇東坡,他所欣賞文學上的曹操的「短歌行」: 「赤子之心的當下,是人的[初衷]在[瞬間]被文學捕捉下來了」(p.196) 作者引用王國維評詞:溫庭筠「句秀」,韋莊「骨秀」,都遠不若李後主的「神秀」,所以:「淺語有致,淡語有味」(p.110),李後主的詞,不需斧鑿斑斑,沒有濃妝豔抹,以「浪淘沙」為例,作者評: 「每一則意象,都簡單不過。每一個字詞,都沒啥了不得。至少,很多詞人,都是會選用的字眼。但被李後主放進他的調色盤裡,一挪一移,每個字串,立刻有了顏色,多了感情,添了音聲。」(p.112) 十.看門道也要看熱鬧 看書,有時會看到更多意想不到的收穫,譬如:我曾經好奇過一些名畫,但卻從來不知如何去了解或研究,也許只是懶,然後,作者書中一個關於名畫的故事,卻讓我有意外的驚喜,和深刻的體悟。 宋朝統一前相較於北方五代的殺戮,南方九國是相對平靜些,書裡也幾次提到南唐的優雅平靜,尤其以歷史上有名的〈韓熙載夜宴圖〉,可作為另一種驗證,一幅畫,訴盡了韓熙載的祕密,也道盡了南唐的風華: 「雖然韓熙載從頭到尾都以主人身份招待賓客,看似賓主盡歡。然而他的神情肅穆,甚至失神、茫然,彷彿一切的歡樂,不過是讓賓客們開心而已。而他則是看透了這一切的虛無,這一切的枉然。」(p.136) 因為,韓熙載早已深知南唐的頹勢無力回天,做不做宰相已經不重要了!還好,他死得早,沒有看見南唐滅亡,以及李後主的被羞辱。只是,難堪的是,李後主竟把死後韓熙載,就葬在謝安的墓旁,意謂什麼?太有趣了! 十一.宋詞之美 作者引用王國維的說法:「詩之境闊,詞之言長」,進一步補充:「詞之為體,在它的紙短情長,在它的語境深幽,在它的意猶未盡」,詮釋宋詞的佼佼者,當然首推李後主和蘇東坡,前者把詞推到抒懷的新高;後者把詞推向豪放的極致。 一路讀到書本最後,念著應該是李後主被擄後一直到賜死前,最後的幾闕詞,讀來最令人鼻酸、動容、不捨,這就是所謂的淒美吧!而且是極致的淒美!一起來欣賞: 「浪淘沙」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裏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往事只堪哀,對景難排。秋風庭院蘚侵階。一任珠簾閑不卷,終日誰來。 金鎖已沉埋,壯氣蒿萊。晚涼天凈月華開。想得玉樓瑤殿影,空照秦淮。」 「虞美人」 「風回小院庭蕪綠,柳眼春相續。憑闌半日獨無言,依舊竹聲新月似當年。 笙歌未散尊前在,池面冰初解。燭明香暗畫堂深,滿鬢青霜殘雪思難任。」 十二.為何獨獨李後主被賜死 被擄後的李後主必須是痛苦而哀怨的,他的靈魂始終留在江南飄盪吧!在「望江梅」中出現了異常冷靜的李後主,正說明著身在汴京心在故鄉的他,心心念念的神往頗令宋王礙眼,這也許是引起宋皇帝賜死的原因之一。 當然像「想得玉樓瑤殿影,空照秦淮」的詞句,也是作者所謂的「必死的密碼」,整天想著南方一定很讓宋朝皇帝不爽,不懂巴結也不懂低調,「不合作運動」,讓宋皇帝認定他是從心底不順從吧!殺!坐實宋太宗說的:「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這也許是原因之二。 另,作者也說:「肉體可以禁錮,靈魂不能枷鎖」,算是李後主某種最後的矜持吧!你想,一個好歹也是君王出身,又那麼會寫詞,寫到讓大家讚不絕口,你想:一個天空可以容得下兩個太陽嗎?這是我猜測的第三個原因。 閱讀之樂,果真是跨越時空、人種、場域、貴賤......,帶來無窮的喜悅!謝謝這些能穿針引線的好作家,就譬如本書的蔡詩萍,讓我們看透文字背後的生命故事,和靈魂悠悠的訴說,寫的人療癒,我們讀的人也療癒,孤寂的靈魂,於是有了出口。 #阿得的讀書會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