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一直考第一名不好嗎?好勝心有時候是很可怕的東西
2022/01/12 10:17:16瀏覽5015|回應0|推薦13

*「『致勝』往往暗含力量、成功等含義,讓『致勝』一詞猶如強力的春藥。」(「長勝心態」p.41)

這幾年台大校園好幾次的自殺事件引起側目,可能是因為畢竟是全國的最高學府吧!但,每個生命都是很珍貴的,如果~我的奇想,那些自殺的台大人當年沒考上台大呢?還會是一樣不堪的結果嗎?

事實上,根據衛福部的統計,從109年3656自殺死亡人口數的年齡層來分析,24歲以下佔有260個,佔比看來似乎不高,但要注意的是,這一、二十年來,就學年齡的自殺率一直是遞增的,為人父母的怎不擔心呢?就心理衛生來說念台大的光環和獲勝反而是有害的。

*「逼人考取高分並及早取得成功的壓力是有害的」(「大器可以晚成」p.93)

對優秀的孩子來說,考上台大是一種尊榮和肯定,但是,對於習慣第一名的這些菁英,把他們放在一起,是激起鬥志多?還是激起自尊心多?會走上絕路的這些孩子,難道,沒有其他懸繫的生命熱情嗎?和人的連結太少了嗎?還是,諸事不順不足為外人道?

最近剛好看到一個匪夷所思的數字:教育部統計國內連續兩年大學的休退學人數竟超過9萬人,平均4個大學生就有1人休退學,其原因多為「志趣不合」。這個年紀是最有活力的,一路念到大學還是不知道自己究竟要什麼,生命之空洞,生活之貧瘠,令人震驚。

*「勝利的意義被嚴重扭曲與美化,以至於服用禁藥似乎是值得一冒的風險。」(「長勝心態」p.54)

我在升學高中輔導室待那麼久,升學諮詢做那麼多,最擔心的也就是這個:不知道自己要什麼。也難怪啦!從小還算能讀書,考試前三名家常便飯,讀書只想到要贏別人,除了讀書,除了好勝心,也不知道自己還有什麼熱情?如何處理情緒?如何體會愛和關懷弱勢?求學不會只有考試好嗎!

更糟的是,我們的文化也把勝利誇大了,扭曲了,運動員為了勝利,可以不擇手段服禁藥,運動場如此,升學之路有時也是;我在諮商室聽到了很多優秀學生講著內心的扭曲,情緒不穩,無處宣洩快瘋了,但父母多半只是壓制地跳針說:「不要想太多,好好讀書就好。」。

*「累積有限的勝利,並不會帶來無限。」(「無限賽局」p.73)

怎麼可能不要想太多!青春期耶!多少的浪漫情懷,多少的未來想像,多少的興趣探索,多少的躁動不安,都被「不要想太多」堵死了。一旦找不到目標、方法、意義,突然又一時考不好、失戀了、低潮了,雖然只是小小的打擊,也會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考高分或是進名校都只是一時的,是有限的,但人生卻是無限的,無限的意義、起伏和樂趣;然而我們的制度和期待,卻過於鼓勵孩子追求「短勝」,鼓勵得名,聚焦榜單,忘了這只是過程,人生還有很多其他的東西。國外心理學家曾追蹤在畢業典禮致詞的學霸們,上了大學平均表現只能算還可以,大學畢業後的工作表現更只是中規中矩!鮮少有突出的。

*「......失敗並不會定義你,失敗只是一個必須面對、應付,並且從中學習的問題。......但是,在定型心態下因為失敗而喪失自我,可能是一種持久、揮之不去的創傷。」(「心態致勝」p .51 )

所以,不要急著創造勝利,過程中有沒有學習、收穫、樂趣才是重點。2016年年紀輕輕的伊莉莎白霍•姆茲(Elizabeth Holmes),以號稱滴血檢驗突破性技術而創下百億美元市值的詐騙事件,就是一個急著想成功的反面教材,這個世界是多希望年輕人可以一飛沖天,可以一下子多出好幾個祖克柏和馬斯克。

但一飛沖天的成功很少見,無數的失敗才是常態;重點在於如何面對,這跟自尊心沒有太大關係。可惜的是,我們習慣於隱惡揚善,偽裝、遮掩、和逃避失敗可以帶來的意義和學習,一味強調跌倒了就爬起來啊!考不好就繼續拼啊!卻不問:這是你要的嗎?長期如此所帶來的傷害,就是:根本不知自己為何而活!

*「如果我們只能依賴內心的一小部分生活,剩餘的該如何處置?」(「里斯本夜車」p.46)

對優秀的孩子來說,好勝心是一刀兩刃,順的時候很好,有優越感的催促,願意一直努力下去;但,不順的時候呢?卻又不願承認:不順才是常態、第一名只有一個。如果是追求考試分數、名次,還可以熬夜苦讀,戀愛呢?友伴呢?家庭呢?婚姻呢?親子呢?人生意義呢?......

人生只有生和死,只有好好的活和爛爛的活,一時的勝負決定不了你生命的品質,所以,請下定決心,給自己多一點空間和空閒去探索:什麼樣的人生目標值得追尋?可以如何造福人群?如何經營有愛的親情、友情、愛情?......這一切,唯有保持謙虛與成長的心,用毅力好好活在當下,才能累積出值得回味的美好人生。

註:圖片說明~我也是過了3、40歲,透過閱讀、旅遊、運動、樂器、交友等,才慢慢比較能體會到人生的很多美好,這跟學生時代會不會讀書考試,一點關係也沒有!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iter1968&aid=171258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