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來自生命現場的智慧語錄當然不要錯過:「生命這堂課:心理學家臥底醫療現場的26個思索」讀書筆記
2018/11/25 22:39:14瀏覽1710|回應0|推薦7

 
桃園高中 阿得老師 
 
我很喜歡生命現場的真實感受,以前就曾建議很消極或嬌寵的某些學生,不妨刻意去一趟醫院,親身感受生老病死的氣氛和壓迫,對人生絕對會是一道道有份量的打擊和棒喝,真實生命現場的衝擊,絕不是看戲般的冷眼旁觀而已,在現場,你是切膚的感受;而這本書,就是幫你把這麼棒的生命現場的感受和衝擊紀錄下來,擬真於現場的逼視,如此好書怎麼可以錯過呢?
 
作者陳永儀教授,是一位很特別的心理學博士,她既是美國執業心理醫生,更身懷多項絕技,持有開鎖、調酒和進階潛水的證照,也當過Uber駕駛;這本書則是她擔任醫院關懷師和緊急救護員,第一手側寫醫院病房和緊急救護現場的26個故事,篇篇觸碰生命的本質和底蘊,或生老病死,或悲歡交集,我摘錄12篇感受最深刻的精華版與您分享。
 
1.生命的表象與實相
「我們每天遇到的人,有多少是躲在他們的笑容、愉悅的聲調、專業的互動,或是『我很好』的說法後面?」(p.33)
 
面對醫院關懷師,一個28歲笑臉迎人的黑人女性,卻願意卸下心防泣訴九歲時,先後被叔叔、堂哥們性侵的慘痛;到底有多少哭泣的靈魂,是活在內心的傷痛和外表的假象裡?有多少強顏歡笑是在包藏著內在潰爛的傷口?關懷師,示範了一種真心溝通的態度和技巧。
 
2.換位、同理、我聽到了
「所謂傾聽,其實是要向對方表達『聽到了』,才算完整。傾聽,他是一條雙向道路。」(p.49)
 
聽到與回應,是人我溝通之間積極的關心和介入,威爾遜先生因為插管後醒來的不舒服而強烈掙扎,護理人員只顧著抓住他、綁住他,卻忽略他醒來後面對插管無法言語的不適和恐慌,關懷師適時、適當的傾聽和回應,比鎮定劑還有效呢!因為,他需要的只是被聽到、被聽懂!
 
3.全心全意的陪伴勝過一切語言
「生命中有許多意義深重的感受與訊息,最有效、有感的傳遞方式,經由與對方共處,而不是使用語言。」(p.91)
 
和多數產婦一樣是生小孩,但瑞貝卡面對的卻是八個月大的死胎,無預警的胎死腹中,完全打擊了渴望小孩已久的夫妻倆,或甚至是整個家族;而這個當下,關懷師唯一能用得上的技巧,反而不是大家習慣的語言溝通,而是陪伴,溫暖而單純的陪伴。
 
4.死亡始終是最嚴厲的老師
「面對死亡從來都不是一件簡單或容易的事,無論是誰,在何時、何處、如何地死,面對它,都不容易。」(p.97)
 
死亡是嚴厲的!即使專業訓練有素的關懷師,面對死亡瞬間的逼迫,也會是心驚膽跳的,功課上的資優生,游泳隊的隊長,青春正昂揚的年輕少女,卻正走向人生盡頭,多說什麼、多安慰什麼感覺也都是累贅,唯有安穩心靈的陪伴與禱告,才能帶來一絲的慰藉。
 
5.面對喪親之靈魂的陪伴
「身為關懷師,今天我們沒有談論到神。但是,我們有了交集,有了互信,有了分享,一起承擔。關懷師,是你的朋友。」(p.126)
 
16歲的艾美,在醫院獨自面對爸爸的急救和身亡,當然還有這之前父母的吵架和準備離婚;急症室裡,艾美歇斯底里的崩潰掙扎,更多是無助的痛楚和恐懼,唯有關懷師用扮演最忠實的陪伴者,提供了安定的力量和對待,進而安撫了一個遭逢巨變、無依無助慌亂的靈魂。
 
6.把握最真實的相處時光
「無論你有一小時、一天、或一週的時間,將注意力放在與對方共處上,可以讓彼此在沒有壓力的狀態下呈現自我,分享生活。這其中的要點,在於自處(being)和相處(being with)。」(p.156)
 
老先生放棄急救的聲明不是簽署文件,而是在胸口大剌剌刺青,但在心臟麻痺的送醫過程,兒子卻只管叫救護員做急救,完全不明瞭缺乏平日相處的父親,本身放棄急救的堅定信念;老年餘生不想苟延殘喘,為人子女,唯有最真實的相處和同理,才能理解這種夕陽餘暉的心情啊!
 
7.互相了解絕不是想像中的容易
「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看似不孝的孩子。因為我們再怎麼努力,一天也只有24小時。」(p.158)
 
救護車開往唐人街,準備救治一位通報精神狀況不穩定的女病患,現場帶著小孩的女兒,大聲嚷嚷媽媽發病的嚴重情形,老太太卻只是無辜地坐在路邊發楞,剛好遇上會說中文的救護員,還不斷替女兒說項;母女兩人之間缺乏潤滑與溝通,是再也明顯不過的事,救護員又能幫上什麼?
 
8.由愛生恨的暴力機制常常是最瘋狂的
「若能把婚姻看成一個發掘自己另一面的機會,或許它可以成為讓我們改變、成長與更認識自己的催化劑。」(p.196)
 
為什麼明明相愛結婚的兩人,卻是緊急救護現場的當事人,先生被牛排刀插在大腿上血流不止,太太被隔離偵訊,駭人的血腥,對比牆上裝飾的恩愛照片,和共同興趣的腳踏車,婚姻與暴力的愛與恨,愛的逆轉的失控,救護員可以幫忙止血,但衝突中止血的功課卻才是最難的事啊!
 
9.親子吵架父母應該調整心態
「在爭執或吵架的過程中,孩子需要練習能夠看見事情的兩面,讓他承認有其他觀點是第一步,並不代表孩子需要同意這個觀點」(p.205)
 
槍傷的緊急救護,受傷的是孩子,射擊的是爸爸,過程源自於激烈的爭吵,應是孩子進入青少年以來一連串爭吵後的失控;救護員也是心理醫生,很能分析爭吵需要的是解決問題的建設性功能,偏偏,爭吵牽動的情緒激動,是最難以理性控制的,平日觀點的思考和尊重真的很重要。
 
10.法入家門後更需要的是觀念的改變
「面對『家庭糾紛』,大家常常刻意拖延反應時間,反而造成許多受害者無法挽回的悲劇和遺憾。」(p.214)
 
面對預期即將到來的家暴威脅,報案的婦女,旁邊躺著幾個月大的嬰兒,救護員又能解決什麼?救護員和心理師能做的當然不一樣,但即使再厲害的心理醫生,甚至是法官,雖然家暴法與保護令已是一般的常識和介入,但施暴者的根本觀念才是治本之道啊!
 
11.霸凌是人性中極黑暗面
「霸凌的影響,既不輕微,也不是暫時性的。」(p.219)
 
小男孩在學校泳池被撈起來,已是奄奄一息,造成他的溺斃原因,竟是因被霸凌後的反彈:想要成為強者!成為最優秀的蛙人!難怪心理學家研究認定霸凌就是惡意的攻擊,被霸凌者的後遺症,就包括易患身心疾病,造成一輩子的傷害,可見霸凌的防制是何等地重要,無論是觀念還是做法。
 
12.流浪漢當然也可能是天使
「偏見是把雙面刃,它可以幫助我們及時做出最接近正確答案的判斷或選擇,但最接近事實的答案,還是可能有錯。」(p.244)
 
公園裡一個邋遢流浪漢抱著小嬰兒狂奔著,你看到的直覺會是什麼呢?這個流浪漢瘋了?他搶了別人小孩?.......真相是,他是個「熟門熟路」的天使,把窒息的小嬰兒迅速送到他所熟悉駐點的救護車;可是很不幸的,偏見雖是大數據,但它可能會錯,可能讓真相蒙塵,也可能害死一個小嬰兒。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iter1968&aid=120478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