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戰爭裡的愛恨情仇都不是正常的人性~「日出三角湧」讀書筆記
2018/07/26 09:12:10瀏覽2088|回應0|推薦9

阿得老師
 
◎我們是剽悍的三角湧人

以前跟別人聊天介紹自己的故鄉,總是要把「三角湧」掛在嘴巴上,雖然九成以上的人早已習慣「三峽」而不是「三角湧」舊地名,但,這個舊地名,曾經代表一個小鎮民風的剽悍,代表靈活生意手腕的安溪人,也代表發生過一個驚天動地的抗日戰役:三角湧之役。(嚴格來說,應是「龍恩埔戰役」和「分水崙戰役」,可搜尋維基百科)

可惜的是,我自己是道地的三角湧人,還能從先父的口中得知片段關於該場戰役的訊息,而過去我的學校教育是從來沒教過的!重要的戰役,也是荒謬的戰役,說是抗日,形式上更像是械鬥的延伸,從王湘琦醫師所寫的這本「日出三角湧」,活靈活現重演當年這一段重要的台灣近代史戰役,精彩非凡,也意義非凡。

◎師出有名乎?

先說1895年馬關條約割讓台灣給日本國講起,在這場抗日戰役起端之前,如同台北城的時局紛亂,窒悶的三角湧,也許有些有識之士是反對的,但由各路義民所組成的反抗軍,情緒卻是異常的高昂,看看下文「三角湧抗倭檄文」,字字句句多麼忠誠於清朝中國啊!就連大稻埕同是安溪人的公道伯「隆發頭」白其祥特別搭船來到三角湧想當說客,也是難以啟齒。

「照得倭奴無故興戎,既奪我藩復寇遼東,者番割台播警前空,神人共怒天地不容。聯甲守土梓敬桑恭,共誓防勦倡義一同,興亡有責戮力效忠,皇天后土明鑑我衷。......逐滅日番北復基隆,天朝赤子神州永通,四眾週知一體盟宗,凜遵勿違檄令如風」(p.52)一脈炎黃子孫的法理正統和正義,漢賊不兩立,師出果然有名。

◎戰爭與仇恨是雙胞胎

作者很聰明地藉由蘇軟欄的日記本來說故事,他是當時三角湧義軍大本營蘇家的成員,全程參與並見證該場戰役,他七歲喪父,也剛好是死於械鬥的戰事裡,其悲憫的情懷透露著明顯反對戰爭的心思,敘述起此戰役當然是哀痛處處;這仗,真的非打不可嗎?衡量當時台灣與中國血濃於水的臍帶關聯,還真是充滿割捨不斷卻又矛盾的愛恨情仇。

當年全台義軍的仇日、抗日、悲憤、赴死,並不因短暫民主國的瓦解而消失,反而是越戰越勇,那一段龍恩埔戰役殺日軍煮來吃的野蠻和洩憤,卻帶給軍師鄭金榜老師一輩子的陰影和創傷,甚至抑鬱而終;你吃我的肉,我掛你的首級,仇恨又怎能消退?只有不共戴天的仇恨!難怪從小老人家就教我們農曆是「咱(我們)人」,是我們台灣人的曆法,只因我無法打敗你,但我可以呼我們是人,呼你們日本人是豬、是狗。

◎是漢奸還是有遠見?

但,憑著義氣組合的烏合之眾,面對日軍的大砲和紀律,真能成大業嗎?當時台灣的民智已開闊,相信很多人是見過世面、看得清楚的,但,當氣氛上大家憤慨地不願當亡國奴時,面對日本統治寧死不屈時,集體的歇斯底里,集體的瘋狂和發洩,又有誰能說真話?說了真話有用嗎?阻止得了嗎?

被稱大漢奸的羅金來,戰爭前夕自告奮勇前去舌戰義軍的幾個頭頭,面對大家的義憤填膺、不惜血戰的激昂,講得很好:「我說的是實情,咱台灣人本來就是孤兒,不僅是孤兒,簡直就是棄兒!咱眼前的境況,不正是如此嗎?隨風搖曳,順勢而為,才是我們的生存之道。」(p.135)日軍進三角湧街,通日語負責接待討好的劉扁獅,被押到軍營對同窗鄭老師的肺腑之言:「這仗其實真不能打,我說實話,那不是好辦法,那簡直是『以卵擊石』,講真的,差太多了!」(p.179)。

你所稱的漢奸,有時更會說出真知灼見呢!

◎誰管一般小老百姓的生計?

小說中幾個小人物的言行,倒是反映了真實小老百姓對戰爭帶來生計困難的憤恨,帶著孫子的阿公,就算耍流氓不願配合偽裝成順民,老粗倒是講了很有智慧的一些話,譬如:「但,傻事終究是傻事!傻事,不可能硬被拗成是有智慧的事,你讓日本人落屎,他們就會讓你落血!」(p.106)

兩個婦人為了餵飽小孩肚子,不顧勸阻要去祖師廟前撿些日軍吃剩的菜尾,嘴巴也是實話實說地嚷嚷:「查甫人只顧面子拼輸贏,......放一陣囝仔沒得吃!唉!無理嘛!無理嘛!」(p.163)

什麼是戰爭?戰爭就是誰去理你人民生計啊!

◎戰爭與殺戮的反思:人性在哪兒?

「我不知道戰爭是讓人更像自我還是變得不像原來的自己?」(蘇軟欄)(p.161)
 
「再神聖的戰爭,其實不過就是在逃命罷了!」(蘇軟欄)(p.191)
 
「我對那場戰事的感慨便是......任何勉強得來的......都不是真正的幸福」(龍恩埔戰役倖存者田中實松)(p.205)
 
「你得先忘了瞄準的是個活生生的人」(神槍手劉烏塗)(p.209)
 
「這......就是戰爭」(山根少將,在長考一整天後下令焚燒三角湧老街,於烏黑廢墟間憑弔雕樑畫棟美麗老街的烏有)

戰爭、殺戮,泯滅了基本的理性和人性,敵我雙方皆是,你殺我、我吃你,但卸下軍袍,每個人其實都只是普通的人,都有基本的理性和人性,而其間的關鍵,就是戰爭中集體亢奮的瘋狂,集體洗腦,集體奔向死亡,你有天皇,我有天朝,洗腦洗得真夠徹底。

這本小說所帶來的台灣近代史實,雖然是來自非正式的小說體,雖然只是抗日史的一小塊拼圖,但著眼於一個小鎮,卻如同激昂糾葛的戰爭史詩,全程繃緊的劇情起伏,簡直就是戰爭電影的大格局;尤其對我三峽人來說,還能看到許多當地人才知道的小地名和大人物,也看到三峽金牛角的由來(不知是真是假?),真是驚喜連連,卻也嘆氣連連,誰會喜歡戰爭和吃人肉呢?

在這本書裡的部分人物,也能連結到作者王湘琦醫師之前的另一本台灣歷史小說「俎豆同榮」,是關於台灣清治時期械鬥的一段真實記載,很棒的連結,都是關乎土地與情感,也許打打殺殺,也許粗曠鄙陋,但也一樣都是最真實的愛恨情仇,屬於那個年代最真實的紀錄。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iter1968&aid=113621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