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爐屎→爐石→爐渣 環保三部曲
2009/11/20 02:46:52瀏覽4241|回應0|推薦6

爐屎→爐石→爐渣

高雄縣大寮鄉又爆出肉鴨檢出含戴奧辛事件,我在論壇版寫了一篇談環保署竟然冒出戴奧辛是台灣工業發展「歷史共業」的驢頭談話文章,很有意思的是事件爆發之初,各報都有爐渣、爐碴、爐石的不同用詞,其實這些詞都源自「爐屎」,不同用詞反映環境意識的成長過程。

先貼上我的筆記文章:

題:怎能推給「歷史共業」

三年前彰化線西鄉才發生戴奧辛鴨蛋事件,最近又爆出高雄縣大寮鄉肉鴨驗出戴奧辛超量。更扯的是,養殖場確認遭戴奧辛污染已多年,但該地養鴨近年始終沒斷過;環保署被罵得一頭包,竟然說戴奧辛污染是工業發展過程「歷史共業」的話討罵。

主管機關的「共業」說,難免遭致卸責的聯想,但戴奧辛污染與台灣工業發展有段共生的歷史,倒是事實。

民國六、七十年代台灣經濟起飛,不只工業,養殖業也迭創佳績,西南沿海養殖魚塭一池接一池,斑節蝦、花跳、鰻魚…,都創下亮麗的產值,但是猛力抽取地下水的養殖方式,造成西南沿海嚴重地層下陷。

地層下陷對養殖魚塭是個挑戰,一是土堤魚塭可能因自然的不透水層破裂而漏水,二是魚塭深度增加,影響溶氧,養殖魚類容易生病。

漏水,就得補漏,挖出來的土魚塭不像水泥塭,抽乾池水抹水泥就好,土塭得找顆粒極細的飛灰來補,煉鋼廠的副產品集塵灰適用。至於養殖池沉陷,得找些材料來墊高,找不到免錢的就得花錢買。

當時台灣環保意識才剛萌芽,政府的環保單位只做些垃圾清運,環保法規極度欠缺,工業界也還沒有「廢棄物」的概念,更不要說資源回收,都是隨便倒。

養殖池有補漏、墊高的需要,煉鋼廠的集塵灰、爐「屎」也得處理〈爐石用詞是為了文明取「屎」閩南語同音的漢字〉,兩者一拍就「共業」了,煉鋼廠大方送,養殖池歡喜用;不過這情形沒有多久,養殖戶發現魚好像比較難照顧,推測這些高爐出來的材料性太「火」,就逐漸減少了用量。之後煉鋼廠的爐石、集塵灰就到處偷倒。

面對「世紀之毒」戴奧辛,即使是歷史共業,也要拿出辦法來徹底解決。

「爐屎」的用詞很傳神,「屎」是排泄物,沒用的東西,例如最沒用的人叫做「造糞機」;真要談用途,除了務農的人可以拿來做堆肥,大陸西北地區把馬糞、牛糞曬乾當燃料,最近泰國拿象大便來造紙外,其他行業屎都是無用、處理起來很麻煩的東西。

三、四十年前興辦工業人自覺社會位階很高,只聽得進「工業報國」的恭維,只看見高爐燒出來的紅紅鐵水,賺進來的花花鈔票,其他都不屑問。當然什麼叫「廢棄物」,沒這個用詞,就叫「垃圾」,像屎一樣的卑賤之物,需要花錢請人處理掉的麻煩東西,當然更沒有「資源回收」、「回收再利用」、對廢棄物要負「從搖籃到墳墓」完全責任的認知。

不管公營或民營,幾個煉鋼廠、水泥廠同樣沒有廢棄物清理的概念,甚至沒有「廢棄物」這個名詞,因而最簡單的用語,是借用自日常生活的概念,台語用詞很白,爐「屎」,非常傳神,需要用來填魚塭的漁民也一聽就懂,很快就「書同文」,真是再明瞭也不過。

之後改稱「爐石」,我曾問過中鋼、養殖漁戶何以如此,他們都說沒有人講國語「爐石」這兩個字,都是說台語爐屎,之所以變成爐石,應該是在需要以文字記載爐屎送給誰、花了多少運送費時,「屎」登上公文書實在不雅,就取同音漢字「石」,就誕生了爐石這個新詞。

從爐屎到爐石,確切的時間已不可考,推測是民國七十年把衛生署下的「環境衛生處」升格為「環境保護局」之後的事,那時所謂的環境保護,稍稍進步到不全是收垃圾,開始有土壤、水、空氣都要保護的概念,陸續有些廢棄物管理的工作,正因為有了法令及業務,公文必須登載,「爐石」成了正式的公文用詞。

至於何時有爐渣的用詞,完全不可考,勉強推測是「渣」這個字意思是「提去精華後剩下的東西」,是與高爐煉鋼後的廢棄物意義相近,而且比「爐石」這個用詞精確,這麼說,「爐石」是形聲,「爐渣」則是會義。

至於也有人用「爐碴」,個人以為正確性不足,「碴」是碎屑的意思,例如玻璃瓶摔碎了留下一地的玻璃碴,顯然跟煉鋼爐冶煉剩下的廢棄物不同。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xiou&aid=3514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