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05/08 09:39:37瀏覽2572|回應3|推薦17 | |
油價持續攀高,讓地球日開始的一波核能發電討論成為解開台灣能源安全困局的契機;其間有重量級人士擁核電,甚至是挑戰民進黨反核神主牌的呂秀蓮;當然環保人士不惜全裸上陣反核電,也帶動了激情。做為記者,對台灣社會的能源死結想盡些力量,但因為個人「輝煌」的背景,如今卻備顯踟踔。 反核,我的輩份很高,正因為輩份高,如今反思要盡記者說真話的本職,加給自己的壓力越發沈重。 我反核輩份有多高?這麼說,當年與林俊義〈現駐英代表〉、張國龍〈現環保署長〉與清華原子科學院曾德霖院長等核能學者不知轉戰過多少辯論檯子;自認為很用功,警告一些核電教授不要拿十年前的報告說話,車諾比爾核電廠的示意圖更是我獨家在聯合報披露,還大聲對原能會說你的圖錯了,請更正。 十多年前有個意外的衝擊,自認為盡職、講真話的記者,竟然被報社長官稱呼成「環保人士」,意思是不管你念了多少書,吸收多少知識,呈現的面被認為是選擇性的,至少一半的人不看你的東西,因為被定位為有偏見,選擇性呈現,不管你花了多少心血,都是枉然。 頓悟到作個記者,關鍵是讓讀者去下結論,而不是硬把既存定見塞給讀者;換句話說,記者只該呈現事實,不帶價值判斷地呈現,絕不可偏頗、選擇性的提供資訊。之後,我停了七、八年不談核電,但有機會即走訪各個國家的核能電廠,至今至少四十個廠。 我知道掛上卓某人名號的談核能稿件衝擊會很大,往好處講,是因為我的知識面還不錯,呈現技巧也可以;但糟糕的是,過去反核的戰友認為我背叛了他們,怎麼可以有不支持反核的言論。但是,回到記者的天職,除了講事實,其他別無選擇。不管我拋開記者身份對核電有什麼看法,但是回到記者身份,除了事實,我不能有任何立場,這是記者的信條,絕不背叛,堅守不渝。 客觀環境的更迭是大家知道的,石化、碳能源比大家預想的枯竭期快很多倍的到來,再生能源至今仍只是個口號、裝飾品,派不上大用;那人類該往哪裡走?可能大量削減能源消耗嗎?美國絕不勸民眾到對街買東西別開車,老共也希望先享受汽車文明再戒車,這些根本是無解。 很期待能營造一個討論核電的平台,不管你贊成或是反對,大家都暫時卸下成見的外衣,看看目前的能源供應到底是怎麼個爭戰場面,也看看核電與二十年前有什麼不同,台灣這個幾乎是零自產能源國家又該怎麼辦。大家秉持客觀、理性、科學的態度,一起討論台灣的能源安全;這不是道德或理念與否,兩千三百萬人萬一碰上大停電或者核電事故,誰該去照顧他們? |
|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