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12/13 21:13:03瀏覽1475|回應3|推薦10 | |
讀昝濤教授的《從巴格達到伊斯坦布爾:歷史視野下的中東大變局》,深有所獲。
除了清晰明白,扼言不要地介紹了近世中東主要國家的現況─埃及、伊朗、伊拉克、沙特阿拉伯、土耳其,與造成今天它們面臨的契機/危機的歷史因素之外,昝教授在序章裡語重心長地強調:認識伊斯蘭─特別是對華人的知識份子群,越來越顯得迫切與重要。 這個文化,是人類「軸心時期」文明遺產的一部分。所謂軸心時期,是西元前500年左右,在世界各地─歐洲、印度、西亞、中國等地,幾乎同時興起的思潮大迸發。就像德國的雅斯貝爾斯在《歷史的起源與目標》說的: 「人類一直靠軸心時期所產生的思考和創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飛躍都回顧這一時期,並被它重燃火焰...... 軸心期潛力的甦醒和對軸心期潛力的回歸或是復興,總是提供了人類無窮的精神動力。」 對於認識伊斯蘭文化,昝教授從所謂一般認知的「通識教育」切入。 什麼叫「通識」?通常指的是一般常識,也就是「對它沒有基本概念就不配稱為知識分子」的東西。而當大學 (此處作者指的是中國) 的通識教育沒有系統性地介紹佔全人類五分之一的文化或是民族的時候─特別是不帶偏見的介紹與敘述,我們怎麼能號稱:接受高等教育的學生們,已然正確地認識了人類的社會,人類的世界,具備了「通識」的學養? (無有堂曰:姑且不論「中東」、「伊斯蘭世界」等,本身就是歐美「東方主義」視野下的產物。) 以下是他語重心長的文字,容我引述如下: 通識教育必須認識異質文化。 一方面需要反思西方啟蒙主義的話語和知識體系,在中國落地的前提;另一方面也要放眼中外在人性、文明等方面的共通性。 (尤其在目前) 浮躁的氛圍和僵化的機制之下,(通識教育要) 盡可能避免異化和自我殖民化。(無有堂曰:不要自我殖民化! 不要自我殖民化! 不要自我殖民化!太重要了!請跟著我複述三次!) 一種觀點認為,通識教育的主要目標是育人─培養健全、包容的人。這個目標很好。話說回來,人類有幾十億,大約有五分之一是穆斯林。如果通識教育強調「通」的話,那這個「通」既應該包含通古今之變,也應該包括通不同文明。就是說,應該把全人類的不同文明放到平等的地位上對話。 (比如說穆罕默德的《聖訓》與孔子的《論語》) 《聖訓》大約就是先知穆罕默德的言行錄。在我 們的傳統里,《論語》其實也是後來的儒者編纂起來的聖人言行錄。當然,其中有很大的差別,但這個編纂聖人言行的傳統做法,還是有一定相似性的。 《論語》裡講到子貢問孔子:「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這個典故是講過猶不及的,這個詞大部分中國人都懂得。 在講《古蘭經》和《聖訓》的時候,我們會提到伊斯蘭教特別強調「中正」之道,《古蘭經》裡會提到,真主是不喜歡過分的人的,《聖訓》中更有鮮活的例子來講「過猶不及」的道理: 有一個人問先知穆罕默德,一個人吃喝睡覺都顧不上,一心只想多做禮拜,是不是會得到真主的報償多一些?先知穆罕默德說,不是這樣的,你首先要保證自己身體健康、精神飽滿,這樣禮拜才好,你的身體不只是你自己的,你的身體還屬於你的親人和家庭,你要為他們負責,所以,你不能犧牲自己的身體健康。筆者做這個對比,就是想說明,不同傳統中的很多道理是相通的。 現在談通識教育,主流還是圍繞著西方學術意義上的「古典學」展開的,明顯地具有(西方)啟蒙主義的情懷,而較少詢問這套知識體系在中國落地的前提,似乎是將其視為必然且「普世」的。 (然而)佔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穆斯林的傳統及其現代探索,也應被納入「通識」的視野,尤其是在尋求不同古典文明在經典意義上的共通性方面。我們需要在人性、文 明層面意識到存在著共通的東西,進而去尋求「文明間共性」,這該是通識教育的應有之義吧。(引文終) 總結來說,這本書可以讓讀者快速了解中東重要國家/民族的大勢,特別是2010年茉莉花革命以來的最新發展。如果你也跟我一樣─被中東繁多的民族、教派、異端、國家、內戰、外部勢力(美、俄、英、法) 等因素搞得昏頭轉向,這會是非常好的一本「認識中東」的入門讀物。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