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3/01/04 15:29:55瀏覽1674|回應1|推薦10 | |
最近因為準備讀書會的緣故,重溫了塩野七生的《羅馬人的故事》。
讀了許多的歷史篇章後,雖然「茫茫大塊洪爐裡,何物不寒灰?古今多少,荒煙廢壘,老樹遺台。太行如礪,黃河如帶,等是塵埃」;雖然好像應當對所謂盛衰啟閉,無動於衷了才是。但看到愛德華‧吉朋在《羅馬帝國衰亡史》的點評,陡然心濤洶湧: 羅馬的衰退,是一個空前偉大文明所必定到達的、極端自然而不可避免的結果……因此,隨著時代與情勢的變化,支撐這棟巨大人工建築的各個部份開始動搖,雄偉的建築最後被自己的重量壓垮。羅馬的滅亡,起因就是如此單純,而且不可避免。所以,與其問羅馬為何滅亡,不如問羅馬為何能存續這樣長的時間。(引文終) 是嗎?是真的嗎?偉大的事物從成功的高點,往下註定便要衰頹陵夷,跟人事的更迭,個體的努力,英雄的勇氣,無私的犧牲,一點關係都沒有?換句話說,所有我們以為會 matter 的事功,到頭來都只是一場表演,打躬過場之後便了無痕跡,無法違背那事先註定的結局? 就算看到了那個不可逆的終點,我們應該勉強自己,「知其不可而為之」嗎? 《墨子‧公孟》裡有一段關於「不能勉強」的話:「二三子復於子墨子曰:『告子勝為仁。』子墨子曰:『未必然也。告子為仁,猶跂以為長,偃以為廣,不可久也。』」 語譯便是:有幾個弟子對老師說,(另一個思想家)告子能勝任行仁義的事。 墨子卻不以為然地說:「不一定啊。告子施行仁義,如同人踮起腳尖使身體增長,躺臥下來使面積增大一樣,這是暫時性的粉飾,不可長久的呀。」 三世紀末,一位後來被追封為聖人的迦太基主教,寫信給他不肯加入基督教的朋友: 你說導致這個世界陷入動蕩不安,遭遇眾多不幸的原因,是我們基督教徒。因為我們基督教徒不肯祭拜你們的神靈。雖然你從來都沒有閱讀過我們神聖的教典,而且一直生活在遠離真理的環境之中,但是有一件事你不得不承認,那就是:羅馬已經非常衰老了。 曾經穩健地佇立在大地之上的雙腳,現在也已經衰老到幾乎無法支撐其自身龐大的重量。 即便基督教的《聖經》之中沒有明確地指明這一點,帝國日益衰亡的現實也已經是盡人皆知的事情。 冬天播下的種子卻得不到充足的雨露。 夏季也沒有像從前那樣充足的陽光,使小麥無法變成金黃色。 春季和煦的陽光成為人們的奢望。 秋季也很難見到碩果累累的果樹。 石料場已經找不到從前那樣優質的大理石。 礦脈幾近斷絕,金銀的產量全都大幅減少。 水源中湧出的清水也越來越少。 農田中看不到農民的身影,海面上難尋過往的商船。 軍團基地中鮮有士兵出現,法院裡也不再有旁聽的民眾。 不僅如此,朋友間的親密氛圍、藝術上的高深造詣、日常生活中的習慣和秩序,一切的一切都和從前不再一樣。 帝國已經十分衰老。你還期盼著這個帝國能夠像年輕的時候那樣充滿活力,擁有同樣強大的力量嗎? 在臨近終結的時候,任何事物都會變得衰弱。就像傍晚的太陽,光線不再那麼耀眼,而黎明時的月光也變得十分微弱。這就是世界的真理,也是神的旨意。 一切活著的事物都難逃死亡的命運。成熟後必然會老化,老化後就只有死亡。再強大的國家也有衰弱的一天,再巨大的東西也有縮小的時候。 衰弱、縮小,最終消失滅亡。(引文終) 我……只知道巨大的股價,也有縮小的時候。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