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22/11/21 00:04:49瀏覽1625|回應2|推薦14 | |
(以下是從張向榮《祥瑞:王莽和他的時代》,所摘出的精采段落。花了大概四天,仔細把這本書讀完,我深深折服於作者的史觀史識與寫作技巧─書名雖是王莽,其實清楚交代了秦漢興王的歷史脈絡,易讀又深刻。下面摘錄一段小說般的情節,讀者可以體會作者張向榮「歷史非虛構」的獨特生動筆法。)
新朝還有四天就要開國,傳國璽卻還在(太皇太后)王政君手裡。 前番碰了壁,王莽便不好再出面,他讓堂弟王舜去索要。王舜,為人謹飭溫厚,深受王政君信任,也被王莽引為腹心。 王舜硬著頭皮去見姑媽。王政君這次一改往日的親切,破口大駡道:「你們父子、王氏宗族,都是靠著漢家才富貴累世,不報答就算了,還趁著劉氏凋零之危,奪取其國。真是豬狗不如!天下怎麼會有你們兄弟這樣的人?既然你們照著金匮的符命,當什麼新朝皇帝,正朔服制都要變,那就去自己刻一個新玉璽,流傳萬代嘛,何必非要漢家這亡國之璽?不吉利!我是漢家老寡婦,旦暮之間就老死了,正打算拿這塊玉璽陪葬呢!你們還是斷了這個念想吧!」一邊痛駡,一邊痛哭,八旬老人這番姿態,委實令人同情。旁邊 的女官們也垂頭哭泣。 王舜被罵得驚心動魄,眼淚早已止不住,俯身在地上哭。一向莊嚴祥和的長樂宮裡竟然哭聲一片。過了一會兒,王政君的情緒平復了一些,王舜這才抬起頭,噙著淚眼,對王政君說: 「這事兒我們都和他說過,沒用。王莽是一定要得到傳國璽的,太后難道真能不給嗎?」 王舜這話說得頗有些隱晦,似乎暗示說王莽巧取不得就會豪奪。王政君罵也罵了,她所不能承受的矛盾,是又希望王氏家族永保富貴,又不想承擔顛覆夫家的罪名。所以聽到王舜這麼說,她確實擔心這事兒鬧下去也不好收場,對於自己在王莽稱帝上起了多麼關鍵的作用,她很清楚。 於是她吩咐取出傳國璽,但還是不想好好給出去,竟然扔在了王舜面前的地上,說:「我已經老了,還能壽終正寢,你們兄弟就等著被族滅吧!」 拿到玉璽,撫摸著被王政君摔去的一個角,王莽依然欣喜若狂,吩咐在未央宮滄池的漸台置酒狂歡。漸台是滄池中的一座高台,多年以後,王莽將在這裡被殺死。 王莽也在思考元年正月朔日正式登基的禮儀。這其中有一個重要關節,王政君是漢室的太皇太后,又是王氏的「老祖宗」,那麼入了新朝,王政君怎麼安排?是繼續保持遜政漢室成員的身份,還是成為新室的成員?如果是後者,那王政君的身份是什麼?上什麼尊號?別的王公貴族無論怎麼安排,時間上都來得及。唯獨王政君,非得一開國就得有說法且說清楚才行,不然會影響漢新易代的合法性。不過,前番因為傳國璽的事情,王政君正在生氣,很難勸她接受新的尊號。 此時王氏家族不論遠近親疏,知道自己將來會成為宗室,無不歡喜雀躍。其中有一個叫王諫的遠支疏屬,想趁著新朝成立的機會諂媚王莽,就上書說: 「漢朝已終結,太皇太后不宜稱現在的尊號,應當去掉漢號。」這個建議非常及時,正對王莽的心思,他見到這封上書,忽然有了主意。王莽即刻親自乘車到長樂宮,把王諫的上書給王政君看。王政君餘怒未消,看到這個建議,更加不滿,冷冷地說了一句話:此言是也! 這是一句反諷,王政君估計王莽接下來就要借題發揮,準備去掉自己的漢家尊號,她想好了決不答應。沒想到,王莽卻比她更生氣,說:「此悖德之臣也,罪當誅!」王莽居然說王諫是不道德的大臣,而且該判死罪!王政君十分吃驚,不知道王莽到底是什麼意思。 王莽回到未央宮,公開指責王諫悖德。群臣也糊塗了,這馬上就要開國,傳國璽都拿到了,王莽為什麼還要維護王政君的漢家尊號? 有個叫張永的人看出了端倪—王莽當然要廢掉王政君的漢家尊號,但不希望世人覺得是他主動做的。王諫上書,王莽是批還是不批?這件事和王莽受禪一樣,都得是迫不得已而做,是天意才行。 張永很快獻上一塊銅璧,上面依稀寫著一行符命:「太皇太后當為新室文母太皇太后」。王莽見此大喜,下詔群臣說:這行文字不是人工刻畫,而是自然形成的;「文母」,意味著太皇太后將是永遠的「新朝之母」。這是天命,不敢不接受。王政君見此符命,不知道是真的相信,還是順水推舟,總之接受了新的尊號。給王政君的新印璽馬上被製作出來,張永因為這個功勞被封為子 爵,爵號為「貢符」。 王諫卻被迫服毒而死,他的死是因為妄議尊號,還是因為上書所言的事情太過直白,揭露了王莽的真實意圖而令王莽備感冒犯,恐怕不言而喻。(引文終) 讀上面這一段,有沒有好像在看時代劇的感覺?(還有上了一堂「縱橫事上」的組織行為/生存學的課的感覺。) 張向榮解釋他的寫作哲學: 「歷史非虛構」本身是一個矛盾體。既然是歷史,當然不允許虛構;但「非虛構」這一文體追求敘事的戲劇性和在場感─人物要生動,細節要豐盈,要有文學的感覺。總的來說,它不是戲說歷史,也不是學術研究,更不是史料翻譯,而是介於歷史寫作和文學寫作之間的獨特文體。 「歷史非虛構」應當允許一定程度的文學構思或者說「文心」。例如吸取文學敘事特別是現代文學的方法論。事件、歷史人物的話不可虛構,但不妨在文學筆法、謀篇佈局、史料剪裁、場景渲染等方面努力,給讀者以通俗有趣的閱讀體驗。(引文終) 真想趕快看完作者的其他作品。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