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22/09/30 23:06:59瀏覽1456|回應1|推薦12 | |
這幾天專心讀完了《稱霸:春秋國際新秩序的建立》。全書分成上下二冊,分敘「春秋五霸」的前二位─無可爭議的霸主齊桓公與晉文公,如何從支離破碎的西周封建制度裡,梳理出所謂「霸政」的國際新秩序,從而達成一段長時間權力平衡的史事。
作者劉勛,一個牛津大學生物化學博士,卻鍾情於中華上古史。綜觀全書,以《左傳》和《國語》的敘事為經,先秦典籍如《管子》、《竹書紀年》等為緯;更重要的是,作者根據新的考古發現─如《系年》(上世紀末發現的一批楚地竹簡,於2008年入藏清華大學,或稱清華楚簡或清華簡,內容被整理為《系年》一書) 與《上博簡》(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簡稱上博楚簡或上博簡),娓娓道來二千七百年前,那個舊秩序崩壞,型鑄新秩序的時代史事。 只是重組安排這些典籍的內容,雜用「記事本末」與編年體的方式,以高屋建瓴,不帶舊時偏見的角度闡述,怎麼就能把春秋早期中期的歷史,講的這麼鮮活生猛,激動又好看!(無有堂曰:讀之令人㗳然心喪,有李白「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之感) 以下是作者自敘他為何特別對《春秋》用力最工的原因: 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的核心典籍是《詩》《書》《禮》《易》《春秋》五經。五經之中,孔子最重視的是《春秋》,所以他說:「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春秋》三傳中,《左氏傳》以闡明史事為主,代表了先秦史學的最高成就,賀循所謂「左氏之傳,史之極也,文采若雲月,高深若山海」,是非常中肯的評價。《左傳》為主體,輔以《國語》《史記》等其他傳世文獻以及出土文獻里的補充史料,構成了敘述春秋時期歷史的基本文獻依據。 但是,《左傳》又不只是一本史書。《左傳》作為孔子「春秋講習班」史事部分的講義(根據《史記‧十二國諸侯年表》的說法),記載了大量闡明孔子政治理念的有關天下各國內政外交的案例,雖然不像《公羊傳》《穀梁傳》那樣細緻地分析每一句、每一字的微言大義,但是其取捨、詳略、評論是明顯地體現了「春秋大義」的。如果套用當代的說法,《左傳》不僅是一本講事實、講內幕、講真相的書,更是一本講政治、講正氣、講大局的書。作為科舉制下古代士子的必讀書,《左傳》裡的許多故事已經不僅僅是春秋時期的具體歷史記載,而且成為了具有永恆借鑒和警示功能的「政治寓言」,在古典政治教育中起著任何其他史書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敘述春秋時代的書早就汗牛充棟,在直譯經典與「戲說」之外,劉勛選的是第三條路: 《稱霸:春秋國際新秩序的建立》……圍繞「稱霸」這一春秋時期國際政治的關鍵詞,詳細敘述了西周滅亡、平王東遷之後,國際秩序從頂層管控缺位後的「迷茫期」,到齊國、鄭國小霸中原的「探索期」,到齊桓公稱霸建立中原國際秩序「新常態」,到晉文公稱霸與楚成王共創天下國際秩序「制衡態」的全過程,並深入探討了春秋霸政的歷史淵源和大國稱霸/爭霸的動力來源, 希望能夠幫助讀者深入細緻地瞭解春秋早中期大國稱霸/爭霸的理念和實踐,在頭腦中建立起西周時期「禮樂征伐自天子出」演變為春秋時期「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的動態歷史圖景。(引文終) 書很精彩,讀者需自行細讀體會。就我而言,新的收穫甚多,特別是: 1. 西周王權的陵夷,是長時間的衰退,而不是「驪山妃子笑」之類雪崩式的瓦解 2. 厲王後期的「共和」,這十四年除了是「周公召公」等貴族共治外,真正的意思是「共伯和」這個大貴族代行王事,是攝政王 3. 齊桓公與管仲並非一開始就如膠似漆,而是有好幾年的磨合;君臣共同探索出一條不只以力服人,也以德服人的路,才有稱霸的可能 4. 晉文公是承繼自祖父武公,父親獻公,弟弟惠公等奠定的基礎,才能在接位一年之內就「勤王」成功,四年之後就在城濮一戰擊敗楚國,稱霸天下。特別是在史書裡被充分醜化了的晉惠公,他的親信大臣呂甥主事的「作州兵」「作爰田」的改革,是晉國得以迅速富強的關鍵 最後,談談《上博簡》裡《曹沬之陣》這一篇的部分內容。曹沬就是曹劌,那個用「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策略,以寡擊眾,以弱擊強的戰略家。《曹沬之陣》是一篇「典型春秋時代的論兵記載……其內容是記魯莊公、曹沬問對,開頭是論政,後面是論兵,篇題主於論兵,蓋視之為兵書。」(李零校釋) 《上博簡》對大眾算是冷僻的文件,原文內容甚至都 google 不到。以下就劉勛書中所引的部分,引述如下: 「小邦居於大邦之間,國壤交接,不可以先挑起怨恨,疆界地區不要先急著佔有,這就是邊防抵禦的方法。不要捨不得貨財美女,而要用它們事奉敵國的寵臣,這就是從敵國內部抵禦的方法。城郭一定要修整好,繕治鎧甲,磨利兵器,一定要懷著交戰之心來防守,這是最佳的防守之道。」 以上段落,還能適用於今時今事。 |
|
( 知識學習|其他 ) |